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嘌呤能2X7受体(purinergic 2X7 receptor, P2X7R)是一种离子通道型受体, 可引起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protein 3, NLRP3)的激活, 进而影响炎症细胞因子如IL-1β、IL-18等的释放从而参与多种炎症性疾病。近年来, P2X7R/NLRP3信号通路已成为炎症性疾病研究较多的通路之一, 已有部分P2X7R和NLRP3炎性小体的拮抗剂进入早期的临床治疗。本文就P2X7R和NLRP3炎性小体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为进一步验证P2X7R/NLRP3的激活导致IL-1β等炎症细胞因子在肿瘤和炎症性疾病中释放增加提供参考, 为研究P2X7R/NLRP3作为肿瘤和炎症性疾病的重要病理机制和潜在的治疗靶点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人腺病毒7型(human adenovirus type 7,HAdV-7)感染对于炎症小体激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检测HAdV-7对于THP-1分化的巨噬细胞的感染;应用ELISA方法检测HAdV-7感染对于IL-1β的激活;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病毒感染对于NLRP3、pro-IL-1β、caspase-1等mRNA表达的影响;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检测病毒感染后细胞内NLRP3、pro-IL-1β的表达及上清中caspase-1和IL-1β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免疫荧光检测显示HAdV-7可感染THP-1分化的巨噬细胞,WB显示HAdV-7感染诱导细胞内pro-IL-1β蛋白表达上调,ELISA检测表明HAdV-7感染可诱导IL-1β的分泌表达(MOI=0.5,P=0.0008)。使用Ac-YVDK-cmk抑制caspase-1表达后,HAdV-7感染上清中IL-1β的表达被明显抑制(P=0.0025);HAdV-7感染caspase-1缺陷的THP-1分化的巨噬细胞,IL-1β的表达同样被显著抑制(P=0.0191)。荧光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对SARS-CoV-2不同变异株的S蛋白进行研究, 分析不同病毒株S蛋白的氨基酸突变位点, 预测变异株的突变能否改变S蛋白修饰, 判断S蛋白修饰是否会对病毒结合并融合宿主细胞产生影响。方法从NCBI Virus的SARS-CoV-2数据库中下载病毒S蛋白的氨基酸序列, 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 挑选其中代表不同进化分支的病毒毒株, 分别利用NetNGlyc-1.0-Services等软件对S蛋白的糖基化和磷酸化进行预测分析。结果 S蛋白上主要有17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 受变异株序列改变影响的修饰位点是第17和654位点。S蛋白上潜在的O-糖基化位点有15个, 变异株中发生了第12、71、255和686位点的修饰改变。潜在的43个磷酸化修饰位点中受氨基酸突变影响的位点主要位于S1亚基上, 只有一个位点位于S2亚基。结论不同变异毒株的氨基酸序列改变会造成S蛋白糖基化和磷酸化修饰的明显改变, S蛋白的修饰改变可能与变异病毒的致病性和其在人群中传播感染密切相关, 今后需要通过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分析进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
3M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骨骼线性生长障碍的遗传病, 其与许多其他原始身材矮小综合征不同, 它是一种与生长相关的疾病。3M综合征主要由CUL7、CCDC8、OBSL1基因突变所引起的, 且CUL7、CCDC8和OBSL1可能共属于同一个未知的潜在的分子或(和)细胞机制调控的生长发育的进程。现结合近几年国内外研究进展, 阐述相关基因突变引起的3M综合征致病机制, 旨在为研究3M综合征致病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ypervirulentKlebsiella pneumoniae, hvKP)通过激活NLRP3炎症小体引发肝脓肿。方法 C57BL/6小鼠腹腔分别注射对数期的K1型hvKP(K1-hvKP)和K35型肺炎克雷伯菌(K35-非hvKP)悬液构建小鼠肝脓肿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CD45+和Gr-1+免疫磁珠分选的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纯度。总糖试剂盒检测K1-hvKP和K35-非hvKP荚膜多糖含量。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ELISA分别检测K1-hvKP和K35-非hvKP对人血中性粒细胞IL-18与IL-33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K1-hvKP和K35-非hvKP对人血中性粒细胞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K1-hvKP和K35-非hvKP对人血中性粒细胞NETosis形成的影响。结果与K35-非hvKP比较, K1-hvKP感染C57BL/6小鼠后产生明显的肝脓肿。分离的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纯度>95%。K1-hvKP的荚膜多糖含量显著高于K35-非hvKP。与K35-非hvKP比较, K...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呼和浩特市6例确诊为SARS-CoV-2感染患者进行全基因组测序, 了解病毒特征, 追溯病毒来源。方法采用Nanopore三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6份咽拭子样本进行病毒基因组测序, 基于ARTIC病毒基因组组装流程, 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将病毒序列与参考序列进行比对, 分析进化情况。结果获得4份样本的全基因组序列, 均属于SARS-CoV-2变异株Delta (B.1.617.2-like), Pangolin分型为AY.122。测序时长1.5 h/样本, 测序长度27 009~29 560 bp, 覆盖度90.32%~98.85%。共鉴定出50个碱基位点突变、46处氨基酸变异, 错义突变占比74%(37/50), 错义突变中以ORF1ab基因占比最高45.95%(17/37)。结论 Nanopore单分子测序技术在病毒全基因组测序中具有读长长、测序时间短的特点。与武汉参考株比对发现, 该病毒的核苷酸位点变异存在多态性, 要密切关注病毒变异情况, 切实做好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开发和评估一种快速、简单和经济的替代测序的Omicron变异株荧光定量RT-PCR(RT-qPCR)。方法针对SARS-CoV-2 ORF1ab保守区域、Omicron变异株S基因高频共同突变位点设计引物和TaqMan探针, 建立Omicron株RT-qPCR检测方法, 用经全基因组测序确定型别的样本进行验证, 并对该方法的特异度和敏感度进行评估。结果本研究建立的RT-qPCR分型法可以将Omicron变异株与包括早期A型流行株、Alpha和Delta变异株在内的SARS-CoV-2毒株进行区分, 结果与全基因组测序结果一致, 符合率为100.00%(28/28);与其他6种呼吸道病毒及柯萨奇病毒A组16型无交叉反应;该方法RNA标准品在109~103拷贝/μl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 检测敏感度为103拷贝/μl。结论本研究设计的针对Omicron变异株的RT-qPCR敏感度高且特异度好, 在任何可以进行PCR检测的实验室中都容易开展, 可极大地促进对Omicron变异株的传播监测。  相似文献   

8.
脂质运载蛋白2(lipocalin 2, Lcn2)是由位于9q34.11染色体位点基因编码的25 000分泌糖蛋白, 属于亲脂性小分子转运蛋白, 可广泛表达于人体的许多组织细胞中, 在诱导造血细胞凋亡、炎症调节、代谢稳态和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Lcn2的主要细胞表面结合受体包括巨藻蛋白和24p3R, 使其发挥内吞及转运等多效性功能。现就Lcn2及其在炎症、免疫、血栓、肿瘤等疾病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等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中性粒细胞是固有免疫抵抗微生物的主要执行者, 因此中性粒细胞对于维持肠道环境内稳态非常重要。当机体受到外来微生物入侵时, 局部组织发生感染, 中性粒细胞被激活并募集到感染部位, 通过吞噬、脱颗粒、NADPH氧化酶依赖性杀菌等功能发挥作用。有研究表明, 在炎症发生的早期, 中性粒细胞起着重要的抗感染作用, 而在炎症晚期, 中性粒细胞持续存在, 由于细胞凋亡, 细胞内毒素释放入感染部位, 对感染组织持续损伤。然而, 中性粒细胞在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中的相关作用机制目前并不明确。文章总结了近年来中性粒细胞在IBD中的相关研究, 阐述了其在机体发生免疫应答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江苏省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非结构蛋白1(nonstructural protein 1, NSPl)变异情况及其与临床分型的关系。方法收集2020—2022年间江苏省SARS-CoV-2感染病例的样本及基本临床信息。对样本进行高通量测序, 测序后的数据以Wuhan-Hu-1(GenBank:MN908947.3)为参考基因分析NSP1序列变异情况及其与临床分型的关系。使用DynaMut在线服务器分析突变氨基酸对蛋白质稳定性及分子柔韧性的影响。结果共收集病例样本1 241例, NSP1基因同义突变61例, 错义突变及缺失共487例, 存在氨基酸变异的患者以无症状感染者(75.4%)为主, 且病例临床分型严重程度更轻(Z=-24.8, P<0.01)。共发现NSP1蛋白出现11个非同义突变和1个缺失。N端中出现了8个稳定突变及1个失稳突变, 2个突变增加了分子柔韧性;Linker区S135R的突变使蛋白质失稳但增加了柔韧性;C端R171C突变使蛋白质稳定但降低了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复发性葡萄胎家系的分子遗传学病因, 为再生育提供精准指导。方法采集5个独立家系中有复发性葡萄胎病史的女性患者及其家族成员的外周血样, 提取基因组DNA, 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筛查NLRP7、KHDC3L等相关基因的变异情况, 对候选变异通过Sanger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验证及家系溯源。结果全外显子组测序在3个家系中检测到了NLRP7基因变异, 其中先证者P1及其姐姐均携带NLRP7基因第1 ~ 4外显子的纯合缺失, 先证者P2携带NLRP7 c.939delG(p.Q314Sfs*6)pat和c.1533delG(p.N512Tfs*4)mat复合杂合变异, 先证者P4携带NLRP7 c.23892390delTC(p.A798Qfs*6)pat和c.2165A>G(p.D722G)mat复合杂合变异, 上述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致病性标准均判断为致病或可能致病。其中NLRP7基因第1 ~ 4外显子缺失、c.939delG(p.Q314Sfs*6)、c.1533delG(p.N512Tfs*4)和c.23892  相似文献   

12.
含NLR家族PYRIN域蛋白3(NLRP3)炎性小体是一类细胞内多蛋白复合物,可被多种病原微生物或内源性危险分子激活,释放细胞因子IL-1β和IL-18以及引起细胞焦亡,是机体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其过度活化可导致慢性炎性反应,与多种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深入探究NLRP3炎性小体激活机制对于发展其特异性抑制剂以及相关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流感病毒是引起人类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在4种季节性流感毒株中, 甲型流感病毒H3N2感染已成为季节性流感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严重影响公共卫生和社会经济。自1968年首次出现并造成大流行后, H3N2一直在人群中反复流行, 不断通过抗原漂移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 从而导致低疫苗效力。本文从甲型流感病毒H3N2的抗原进化、抗原进化对疫苗株选择的影响及一些预测流感病毒进化的模型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综述, 为流感病毒抗原进化分析和未来疫苗研发等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自2022年4月以来, 儿童不明原因重症肝炎在全球多国报道。截止5月11日, 全球已有20多个国家报告了至少448例不明原因儿童急性重症肝炎病例。鉴于部分病例检测出腺病毒, 因此腺病毒感染被怀疑是造成此次儿童急性重症肝炎的可能病因。本文就既往腺病毒感染引起肝炎(腺病毒肝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和报道进行简单综述, 为我国开展不明原因重症肝炎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轮状病毒(rotavirus, RV)是引起人类和动物急性胃肠炎的重要病原体。结构蛋白VP8*(viral protein 8*, VP8*)位于RV最外层的刺突状VP4的头部, VP8*在受体识别和结合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对RV受体结合特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A组轮状病毒(group A rotavirus, RVA)和C组轮状病毒(group C rotavirus, RVC)。本文对RV的蛋白结构、受体类型以及RVA和RVC受体结合特性及与受体相互作用的结构基础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Müller细胞是脊椎动物视网膜中的主要胶质细胞, 其纵向跨越整个视网膜, 几乎与视网膜中的每一种细胞类型都有接触。因其独特的定位, 可以参与维持视网膜内稳态所需的各种功能。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是糖尿病的眼部并发症, 在炎症的作用下内皮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之间相互作用造成眼底微血管病变。在PDR中, Müller细胞经历反应性胶质增生, 一方面起到保护视网膜的作用, 另一方面, 由于炎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水平升高, 可导致瘢痕和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 损害玻璃体。由此可见, Müller细胞胶质化对于视网膜有着双重作用。另外, Müller细胞表达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associated protein 1, LRP1), LRP1对新生血管和炎症有着密切联系。对Müller细胞、PDR玻璃体和LRP1展开研究可能为"趋利避害"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近期我国急性呼吸道疾病持续上升与多种呼吸道病原体感染有关。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感染是导致1岁以下婴幼儿肺内感染住院的第一原因。在RSV流行高发季节, 80%以上婴幼儿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由RSV感染引起。世界卫生组织数据表明, RSV感染是5岁以下儿童因病毒感染而住院甚至死亡的第一大因素。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医疗水平及救治能力提高, 胎儿存活阈值降低, 总体早产率明显增加, 自发性早产的发生率随之增高。早产儿并发症是全球新生儿死亡最常见的原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早产已成为长期存在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迫切需要有效的预防措施。自发性早产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 是多病因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现将自发性早产的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为自发性早产发病机制研究者提供新的思路, 有助于制定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从而减少早产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cDNA分子克隆测序方法,鉴定中国南方汉族1个KIR3DL3新等位基因。方法采集1例KIR3DL3基因测序结果异常的无偿志愿捐血者的外周血样,提取mRNA并逆转录为cDNA。设计1对具有KIR3DL3基因特异性的PCR引物对cDNA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纯化后进行分子克隆测序。结果经分子克隆测序,检出1个正常的KIR3DL3*00802等位基因和1个KIR3DL3*064新变异等位基因。KIR3DL3*064与KIR3DL3*00601等位基因的序列最为接近,仅有编码区存在nt1184 C>T错义变异,导致第9外显子中的第374密码子由ACT变为ATT,所编码的苏氨酸(Thr)变为异亮氨酸(Ile)。该等位基因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因子命名委员会KIR分委会正式命名为KIR3DL3*064。结论 cDNA分子克隆测序法能够鉴别常规测序分型中的异常结果,可用于鉴定KIR3DL3新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20.
毛霉病是一种具有血管侵袭性的感染性疾病, 表现为局部血管浸润, 血栓形成和组织坏死, 阻碍病变部位白细胞渗出和抗真菌药物分布。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8, GRP78)是调节毛霉侵袭血管的关键蛋白。在各类应激条件下内质网GRP78过表达并转运至细胞膜, 成为毛霉进入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表面受体。本综述回顾了GRP78介导毛霉感染的机制和病理生理学过程, 总结了相关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 为毛霉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