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综述了孤独症谱系障碍早期症状的近年研究进展.总结了孤独症谱系障碍早期症状的出现时间及其特点,而且重点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法和结果,为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了指导性依据.  相似文献   

2.
综述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共病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及其风险因素。方法:采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153例抑郁障碍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病程等);应用NSSI行为问卷对入组者进行评估并将其分为伴与不伴NSSI两组,应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中文版(MINI)评估患者是否共病焦虑障碍;分析NSSI行为的风险因素。结果:59例(38. 6%)患者有NSSI行为,归为伴NSSI组;不伴NSSI组(94例)。伴NSSI组女性患者的比率及共病焦虑障碍的比率明显高于不伴NSSI组(P均0. 01),年龄明显低于不伴NSSI组(P 0. 05)。伴NSSI组中,女性患者NSSI行为方式依次为割伤、阻止伤口愈合、刺伤,男性患者依次为割伤、灼烧伤、过度摩擦皮肤;性别间NSSI行为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共病焦虑障碍患者NSSI方式及频率与非共病焦虑障碍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共病焦虑障碍是抑郁障碍患者NSSI危险因素。结论:抑郁障碍患者中NSSI行为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女性患者;共病焦虑障碍抑郁障碍患者更容易发生NSSI。  相似文献   

4.
惊恐障碍的共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与单一障碍相比 ,共病障碍患者具有症状重、病程慢性化、社会功能损害重、自杀率高和预后差等特征。故精神障碍共病研究成了当前精神病学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美国流行病学责任区研究 (ECA)资料提示 ,惊恐障碍在普通人群中很常见(约 10 % ) ,其中 6 7%的惊恐障碍 (114 / 171)共患其它精神障碍。本文就惊恐障碍共病有关问题作一综述。1 惊恐障碍与抑郁障碍共病[1~ 5]有研究显示 ,2 4 % (7%~ 6 1% )的惊恐障碍患者共患抑郁障碍 ,其中恶劣心境较抑郁症 (MD)更常见。然而 ,惊恐障碍患者伴有不符合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抑郁症状 (…  相似文献   

5.
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相当比例的患者同时合并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这两类疾病的共病现象在近年来备受关注:应用抗抑郁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经验证明了两类疾病的相关性,病理生理方面的研究进展揭示了抑郁障碍患者胃肠生理改变的规律和共病的潜在机制。然而目前对于共病的研究还大多停留在对于焦虑、抑郁状态的描述层面,更鲜有治疗研究能够区别焦虑障碍、抑郁障碍亚组患者对治疗的反应。今后的共病研究可在对精神障碍诊断和共病干预效果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际国内在诊断上已逐渐用孤独症谱系障碍取代了孤独症,而关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也相较以前的孤独症有明显的变化。本文将以前的孤独症流行病学研究和近年来的孤独症谱系障碍流行病学研究一起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类早期脑神经发育障碍,具有两大核心症状,一是语言与交流障碍,二是重复刻板行为及狭窄的兴趣。针对孤独症谱系障碍不同方面的核心损伤进行行为与发展干预训练,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本文就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行为与发展干预训练的研究现状及未来方向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抑郁障碍共患焦虑是常见的精神病理现象。该现象使抑郁障碍临床表现复杂化,并导致治疗困难。通过评定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患者的焦虑症状严重程度或者通过确定抑郁症患者是否同时符合焦虑症诊断标准,临床医生评估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之间的重叠程度。然而,中国临床医疗中存在很多因素,往往难以准确评估患者的共患情况。在中国对于这种最常见的精神病理共患现象——抑郁障碍共患焦虑——的诊断缺乏严重削弱了国内对常见精神障碍治疗的有效性。我们认为,中国临床广泛使用有效可靠的评估工具将有助于对许多同时存在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的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9.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 童年早期起病, 主要临床特点为社会交往障碍、刻板重复行为和兴趣范围狭窄。其病因学极其复杂, 为一组多基因疾病, 是遗传因素、表观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中将围绕孤独症谱系障碍遗传病因学方面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抑郁障碍与人格障碍的共病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了解抑郁障碍患者中人格障碍的发生率,探讨抑郁障碍与人格障碍的共病情况。方法 使用SCID- Ⅱ对102例抑郁障碍患者进行人格障碍的评估,并与102例正常人群对照,对抑郁障碍组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结果 抑郁障碍组人格障碍的发生率为51.9%,31.4%的患者被诊断为两种或以上的人格障碍,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7%;女性抑郁障碍患者人格障碍的发生率(63.5%)显著多于男性患者(40.0%);重性抑郁症与心境恶劣患者人格障碍的共病率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抑郁障碍患者中最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为回避型、强迫型、消极型以及偏执型。结论 抑郁障碍患者中具有较高的人格障碍患病率,对抑郁障碍和人格障碍的共病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后焦虑抑郁共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卒中患者除偏瘫外,还可出现一系列情感行为的变化,其中抑郁和焦虑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心理障碍.有研究表明只有39.5%的情感障碍和59.3%的焦虑障碍是以单独的形式出现的,而焦虑抑郁共病(comorbid anxiety and depression,CAD)则是最常见的共病模式[1].这种情绪变化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也妨碍其神经功能的恢复,不仅给患者带来躯体上和精神上痛苦,而且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为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脑卒中后抑郁焦虑共病早期诊断和积极干预的重要性.现将脑卒中后焦虑抑郁共病的研究情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2.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其核心缺陷表现在两个方面:社会交流、互动障碍和限制性、重复性行为模式.目前,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全球患病率逐年上升,其发病机制仍在探索中,治疗与干预方式较多,运动干预对ASD儿童起到一定作用.文章旨在就现今主流的运动干预形式,以及其对ASD儿童的疗效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孤独症谱系障碍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常见的儿童神经精神发育障碍,孤独症症状和多动症症状经常同时出现。两病在病因、临床表现、认知功能、神经影像学中均存在重叠的表现。尤其两病的神经影像学的研究近年来逐渐成为关注的热点。本文对既往文献进行综述,总结关于孤独症与多动症影像比较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者的生物运动知觉障碍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生物运动障碍是指无法准确捕捉他人动作传递出的信息状态和意图。研究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的生物运动知觉障碍与ASD的核心症状社会认知功能缺陷密切相关。本文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生物运动知觉障碍与社会认知功能的关系及其神经机制的研究进行梳理,从ASD患者生物运动价值的敏感性不足可能会导致社会功能缺陷、低水平视运动知觉功能缺陷可能导致情绪识别能力障碍两个方面阐述,介绍了ASD生物运动知觉障碍在ASD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并对患者生物运动知觉缺陷的神经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本综述可为深入研究ASD的生物运动知觉障碍与社会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目的是对关键反应训练(PRT)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的效果进行综述,以期为对ASD患儿实施有效的PRT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收集关于PRT对ASD患儿干预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采用Cochrane协作网中RCT偏倚风险评价标准对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共纳入6篇文献,从PRT实施方案、PRT在改善ASD患儿一般社会交流能力和言语沟通能力等方面的相关研究结果进行阐述,并总结其局限性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双相抑郁障碍与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的应对方式,并评估应对方式与两种疾病的关联.方法 采用横断面的病例对照设计,共入组双相抑郁障碍患者144例,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189例,健康对照123例,应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评估被试的应对方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两患者组消极应对方式得分较高,积极应对方式得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复发抑郁障碍患者相比,双相抑郁障碍组积极应对方式较高(P<0.01).同种疾病中,非缓解期的患者较缓解期患者消极应对方式得分更高,积极应对方式得分更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年龄和疾病状态的影响后,积极应对方式仍是患双相障碍的危险因素(OR=1.064,95%CI=1.026~1.102),该模型对双相障碍的预测准确率为64.3%.结论 与复发抑郁障碍患者相比,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多采用较为积极的应对方式;采用较为积极的应对方式的抑郁障碍患者,发展成双相障碍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7.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缺乏社会交流和互动能力,同时伴有重复刻板行为。近年来研究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常可伴有胃肠功能异常,同时国内外部分研究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肠道菌群构成与健康儿童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但其具体机制仍不明确,甚至出现了相反的结论。该文通过回顾相关文献资料,从微生物―肠―脑轴角度出发,着重从肠道代谢产物异常、免疫失衡及神经发育角度对肠道菌群介导的免疫失衡在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4): 65-70]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重性抑郁障碍(MDD)和双相障碍患者(BD)精神科共病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2011年3月至8月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的141例重性抑郁障碍和52例双相障碍患者进行一般情况问卷及国际神经精神科简式访谈问卷(MINI)调查。结果:重性抑郁障碍组和双相障碍组精神科共病率分别为30.0%和28.8%,两组共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6,P>0.05);两组共病焦虑障碍最为常见,其共病率分别为27.0%和1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99,P=0.094);共病酒精依赖或物质滥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5,P=0.011)。结论:重性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与其他精神科疾病存在广泛共病,尤以焦虑障碍多见。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酒精使用障碍与抑郁障碍共病的相关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从遗传基础、神经生化、神经免疫及神经内分泌等方面阐述其共病机制,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并预测未来的研究方向,为酒精使用障碍共病抑郁障碍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老年期抑郁障碍(LLD)的患病率逐年增高。作为最常见的老年期精神障碍,LLD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甚至可能威胁老年患者的生命安全。LL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生物、社会和心理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由于老年群体的机体功能衰退、共病躯体疾病较多,故对LLD患者的诊治与处理年轻的成年抑郁障碍患者会有所不同。本文对LLD相关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评估和诊断、共病情况以及治疗与干预等方面进行梳理,并着重介绍LLD的药物治疗,以期为临床对LLD的优化诊治和改善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