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目的评价活血化瘀、健脾疏肝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络瘀阻证的疗效。方法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患者68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每组34例。对照组予抑酸、保护胃黏膜对症治疗, 观察组予活血化瘀、健脾疏肝法治疗, 2组均连续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症状评分, 采用ELISA法检测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水平, 计算PGⅠ/PGⅡ比值。行胃镜活检, 观察胃部黏膜肠上皮化生、腺体萎缩的变化, 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3%(29/34)、对照组为58.8%(20/34),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5, P=0.030)。观察组治疗后胃脘痛、痞满积分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97、3.80, P<0.05)。治疗后, 观察组血清PGⅠ[(76.21±17.35)mg/L比(66.80±18.77)mg/L, t=2.15]水平及PGⅠ/PGⅡ[(4.67±0.99)比(3.90±1.25), t=2.81]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 PGⅡ[(16.36±1.85)m...  相似文献   

2.
肛周湿疹以风、湿、热、瘀为主要病理因素, 病位主要在下焦, 与肺、脾密切相关。该病初发多见风、湿, 日久则化热, 瘀血既是病变产物, 又是加重病情的主要因素。临床以自拟湿疡宁洗方加减, 通过淋洗坐浴治疗本病, 主要选用荆芥、防风、苦参、大腹皮、黄柏、白鲜皮、紫草、蛇床子、蝉蜕、川芎、红花等药, 治以祛风、除湿、清热、化瘀, 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3.
太溪是足少阴肾经的原穴及输穴, 在临床中应用广泛, 其功效及主治病症可概括为:回阳救逆、益肾填精, 可治疗肾阴、肾阳虚弱, 导致的腰痛、手足逆冷、默默嗜卧等肢体经络疾病;行气止痛、化痰宽胸, 可治疗痛症及呕吐、呃逆属痰阻气滞的脾胃病;滋肾阴、益精血, 可治疗便秘消渴、嗌干、热病汗不出等气血津液疾病;利水消肿、宣肺利咽, 可治疗津液代谢异常的肺肾疾病;泄热解毒、活血调经可治疗热毒旺盛、血脉瘀滞的疾病。  相似文献   

4.
胃食管反流伴焦虑抑郁状态的病位在胃与食管, 与心、肝、脾、脑密切相关, 病机主责气机之逆乱, 气逆则脾胃升降失司, 出现反流、吐酸等症状;气逆可上扰清窍, 出现失眠及易怒、郁郁寡欢等情志改变。督脉对气之运行具有统率作用, 可调畅气机、平定气乱, 亦能温煦调控五脏六腑, 以奏养心安神、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之效, 为治疗本病之关键, 故提出通督导气调神法论治胃食管反流病伴焦虑抑郁状态, 针药结合治疗, 在调畅气机之时, 兼顾相关脏腑, 治以疏肝、健脾、和胃、养心, 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正气亏虚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的发病基础, 主要涉及心、脾、肾亏虚;痰瘀互结、痹阻脉道是AS斑块形成的病机关键。临床从"虚-痰瘀"论治AS, 可以"痰瘀并重, 补虚为要"为治疗原则, 运用益气活血化痰法, 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 补肾化痰活血法等治疗方法, 多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部分炎症反应相关指标, 调节脂质代谢, 抑制斑块生长。另外, 还可尝试从补虚角度对本病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6.
以三焦辨证理论为指导, 论述DN的辨治思路, 认为本病病机可归于邪犯三焦, 使三焦所属脏腑功能失调, 虚实错杂, 其病变符合三焦传变规律, 该病的治疗重在疏利三焦, 分期论治, 具体可采用益气养阴、温阳利水、活血祛瘀等多种治法以缓解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程。  相似文献   

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属中医肺胀病范畴。中医认为, AECOPD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 本虚多为肺、脾、肾虚, 标实以痰、瘀为主要病理因素。痰瘀同治应贯穿本病治疗始终, 遵循标本同治、辨别寒热原则, 偏于寒者, 治以化痰渗湿、行气通络;偏于热者, 重视宣肺平喘、清热解毒、化痰祛瘀;同时强调中病即止, 兼顾其本虚。  相似文献   

8.
儿童抽动障碍的发病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尤以肺、肝、脾三脏最为显著。脏腑致病主要体现在:肺卫受邪为本病主要诱因;肝风亢动为病机关键;脾虚风痰为病理基础。同时, 肺、肝、脾三脏相互生克制约, 互为影响, 主要表现在:肺脏受邪则木气刑金;脾虚肝亢则土虚木乘。基于对脏腑致病、脏腑生克相关理论的认识, 注重辨别脏腑病因病机, 从肺、肝、脾三脏辨证论治儿童抽动障碍, 脏腑兼顾, 常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董荣芬主任认为, 便秘发病根本在脾胃气机失调、大肠传导失司, 故恢复胃肠功能是本病治疗的关键。董主任临床常将便秘分为气秘、血秘、痰秘、湿秘、虚秘辨治, 气秘重在疏肝理气;血秘重在养血、活血;痰秘重在清热化痰;湿秘重在温阳化气;虚秘重在健脾、补肾。临床收效甚佳。  相似文献   

10.
董荣芬主任医师认为, 胁痛与患者消化功能关系密切, 故临床治疗未见器质性疾病的胁痛患者, 不能单纯注重调理肝阳或肝阴, 还需关注胃腑和小肠的传导及运化功能。基于此, 胁痛应根据疼痛部位辨证治疗。两胁胀痛与肝旺克脾相关, 予化肝煎加减治疗;右胁胀痛与气虚胃满相关, 予旋覆代赭汤合枳术丸加减治疗;左胁胀痛与肝郁腑气不通相关, 予达郁汤合三一承气汤加减治疗。可通过腹部叩诊了解胁痛部位与腹部滞气或积气的多少, 以判断脾胃功能强弱。临床屡获佳效。  相似文献   

11.
电针治疗原发性失眠应用广泛、疗效确切。电针治疗本病的疗效影响因素包括电针波形选择、治疗频率、刺激强度、刺激时间、穴位选择等方面, 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调节兴奋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褪黑素、IL类细胞因子水平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慢性渐进性动脉疾病, 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病因。中药在抗AS方面表现出多机制途径、不良反应少的优点。中药抗AS机制主要有调节脂质代谢、抗脂质过氧化、抗炎、抗凝, 以及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等。中药抗AS作用机制方面仍有待于系统研究, 发挥作用的化学成分尚需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3.
支气管扩张症合并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感染患者多由久病迁延或反复失治, 使PA出现耐药, 继而长期内伏于里, 后每遇受凉、劳累、饮食不节而再次发作, 与伏邪致病相似, 且毒性较强、进展较速、治疗较为复杂。临证可将伏邪理论和卫气营血辨证2种理论运用于本病的治疗中, 可取得较好疗效。耐药PA感染首犯卫分, 以银翘散顺表解之;至气营两分, 巧用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清营汤及桔梗汤化裁解之;后期可用清燥救肺汤合四君子救阴扶正, 但本病向愈之根本在于阴津, 故治疗全程需谨记养阴生津。  相似文献   

14.
查阅历代本草书籍和相关资料, 从丁香与母丁香的区别、丁香与母丁香的别名, 以及丁香的产地与引种、功效主治等方面对丁香进行考证与溯源, 并从丁香和母丁香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认为丁香与母丁香是不同的中药, 两者的别称、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均存在明显差异。丁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香料进贡到中国, 且丁香的功效主治从古自今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丁香在消化科和口腔科应用较广, 为七大天然辛香料之一, 可用于食品防腐。  相似文献   

15.
经脉理论是中医临床诊疗疾病的基础, 从《伤寒论》到《脾胃论》, 外感、内伤诊断体系的建立, 经脉理论无不为其贡献了重要的理论组织素材和临床实践经验, 针灸临床中包含的腧穴载录症状及总结的某些规律被大方脉吸收借鉴, 显示了其在临床诊疗方面的积极意义, 然而中医经脉理论虽历史悠久, 其治疗手段在病症、腧穴、针灸方法、刺激量等方面多有探索, 却未形成具有针灸特色的外感、内伤辨治体系。本文从经脉学术发展历史出发, 就中医针灸在内伤诊治中的贡献与局限进行了回顾与分析, 以期对目前中医的学习和认识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重症治疗过程中, 应用苦寒抗生素及清热解毒中药、输注大量寒凉液体, 以及病房低温环境、持续给予寒凉肠内营养液、过用物理降温等, 均可损伤患者阳气, 尤易伤其中焦脾阳, 加之重症监护室以老年患者居多, 其本身常存在脾肾阳气虚衰状况。因此, 固护阳气在重症疾病治疗中不可忽视。临床可以益气健脾温阳法作为重症患者固护阳气的基本治法, 将之应用于脓毒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低T3综合征、获得性衰弱等重症并发症的治疗, 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王松龄教授治疗多系统萎缩从"精气互用"理论立论, 认为多系统萎缩病机之本在于脾肾亏虚、精气失用、升降失常, 导致气血失养、血脉不利, 致使患者出现以步履缓慢、肌张力增高、肢体震颤为主的帕金森综合征, 或以头晕、步态不稳为主的小脑共济失调, 以及体位性低血压等自主神经功能缺损表现。王教授临床治疗本病以脾肾同治、调节升降为主, 兼以疏肝、祛痰、化瘀, 方以补中益气汤合左归饮加减, 临证化裁, 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探讨三阴交的配伍规律及应用情况。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建库至2021年9月30日有关针刺三阴交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Excel 2016、SPSS Statistics 25.0、SPSS Modeler 18.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61篇, 涉及疾病73种, 主要为精神和行为障碍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及代谢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三阴交在临床应用中常配伍足三里、百会、关元及太冲等穴, 以胃经、任脉、督脉及膀胱经腧穴居多。对高频配穴进行聚类分析, 可聚成7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 得出三阴交常用配穴组合有足三里-三阴交、百会-三阴交、关元-三阴交等。结论三阴交临床运用广泛, 多配伍胃经、任脉及督脉腧穴, 以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法为主;可治疗多个系统的疾病, 如失眠、脑卒中、焦虑抑郁、痛经、不孕不育等;聚类与关联分析得出三阴交核心配伍腧穴, 可作为临床取穴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9.
黄元御脾升胃降学说认为, 脾胃为脏腑阴阳升降的枢纽、三焦气水方化的中枢。肝阳肾阳随脾升, 脾升则水升化气;心火肺火随胃降, 胃降则气降化水。当脾胃升降失调, 中焦气水方化失常, 则发为胃痛, 其病因病机可概括为:脾阳不升, 肝阳不升郁于中焦, 脾虚肝郁, 而致气滞胃痛;肾水不能化气上行, 脾虚水寒, 而致寒凝胃痛;胃阳不降, 食滞中焦, 心火不降, 郁于中焦, 心胃热盛, 而致食积胃痛;肺气不降, 郁滞中焦, 血行乏力, 气血郁滞, 而致血郁胃痛。基于此辨证施治, 可获佳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检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上Wnt1、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及β-连环蛋白(β-catenin)蛋白及基因表达, 探究香连化浊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造模组, 造模组采用自由饮用1-甲基-3-硝基-1-亚硝基胍水溶液、灌胃水杨酸钠结合饥饿饱腹失常造模法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模型建立后, 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叶酸组及香连化浊组, 叶酸组灌胃叶酸水溶液1.3 mg/kg, 香连化浊组灌胃香连化浊方药液15.5 g/kg, 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的纯净水。干预8周后, 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态及胃黏膜萎缩程度,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黏膜Wnt1、GSK-3β及β-catenin蛋白表达,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胃黏膜β-catenin基因表达。结果香连化浊组大鼠一般情况改善良好, 胃黏膜组织萎缩状况好转, 且效果优于叶酸组。与模型组比较, 香连化浊组Wnt1阳性面积比下降(P<0.05), 叶酸组、香连化浊组β-catenin阳性面积比下降(P<0.05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