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是一种特殊的在没有主动脉夹层的情况下发生的夹层。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SISMAD患者的临床表现是非特异性的, 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针对影像学表现, 已经提出了多种分型方案, 其最佳分型方案尚未达成共识。SISMAD的最佳治疗方式仍存在争议, 包括保守、腔内介入和外科开放手术治疗。本文将对SISMAD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分型及治疗方式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3月收治的9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表现为急性腹痛,1例无症状。结果 2例保守治疗,4例行腔内自膨式支架植入,3例手术治疗(1例行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转流术,2例行内膜修补、人造血管补片成形术)。8例有症状者,腹痛均在治疗后3d内完全缓解。本组病例随访1个月至51个月,未再出现腹部不适症状,增强CT显示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通畅,未见明显瘤样扩张。结论对有SISMAD可能的患者应警惕,及早诊断和处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诊治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10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3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SISMAD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治疗策略的选择以及预后情况。 结果:3例SISMAD患者中男2例,女1例;临床症状均表现为腹痛,伴恶心呕吐;治疗前CTA均示肠系膜上动脉内由内膜片分割形成的真假腔,其中Sakamoto II型2例、III型1例;均未合并夹层破裂出血或肠坏死。3例均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再行腔内支架治疗,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腹痛症状缓解。随访2~8个月,3例均存活,症状消失,支架通畅。 结论:对有症状的疑似SISMAD的患者,应行CTA检查明确诊断;未合并夹层破裂出血、肠坏死SISMAD的患者,抗凝治疗的基础上腔内支架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总结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治疗的临床经验。回顾性分析菏泽市立医院2017年3月—2020年10月收治的18例SISMAD患者的病例资料。18例患者中男14例,女4例;年龄41~73岁,平均(58.79±10.17)岁。其中13例患者入院时行保守治疗,其中2例因保守治疗3~5 d后腹痛加重改行腔内治疗,余11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入院后立即行腔内治疗3例;行开放手术治疗患者2例。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顺利出院。患者随访时间6~30个月,其中1例合并肺癌,患者因肺癌广泛转移于出院10个月后死亡。另有1例因饮酒后再发腹痛入院,予保守治疗后好转;其余患者均未再发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或新发血栓形成。SISMAD的治疗应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分型等多个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无明显肠道坏死及肠系膜上动脉破裂的患者,可首选保守治疗。对于保守治疗失败的患者,腔内治疗也可视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机械吸栓联合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与单纯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治疗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2020年2月—2022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27例行介入治疗的P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介入术式不同分为两组, 其中13例接受机械吸栓联合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治疗(联合治疗组), 14例接受单纯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治疗(置管溶栓组)。观察比较两种治疗方法术后及术前门静脉血栓分级、置管溶栓时间、肠外营养时间及手术相关并发症, 术后随访比较远期肠切除发生率。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联合治疗组与置管溶栓组术后门静脉血栓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与置管溶栓组置管溶栓时间分别为(2.38±0.74) d、(4.79±1.15) d, 肠外营养时间分别为(4.08±2.87) d、(8.50±3.16) d, 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6年5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7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Sakamoto血管影像学分型,Ⅰ型3例,Ⅱ型5例,Ⅲ型9例;3例Ⅰ型患者接受内科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不理想者及其他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结果保守治疗成功1例,共16例接受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11例患者置入支架1枚,5例患者置入支架2枚;术中造影检查显示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真腔血流通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9个月,17例患者均无腹痛症状发生,SMA的CTA检查显示夹层动脉瘤不显影,SMA和支架内血流通畅。结论腔内介入治疗SISMAD是一种微创、安全及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患者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特征、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入院的27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A特征,依据保守治疗过程中腹痛缓解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缓解组(n=16,<3 d)和疼痛持续组(n=11,≥3 d)。观察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CTA特征。出院后定期随访并复查CTA,分析SISMAD患者的治疗情况、随访情况、腹痛持续时间长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Sakamoto分型SISMAD患者的影像学转归情况。结果 27例SISMAD患者中,5例患者采取血管腔内治疗,其余患者均采取保守治疗。住院期间,5例实施血管腔内治疗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缓解,未出现肠坏死、动脉破裂出血等并发症。在CTA形态特征方面,分支累及情况与SISMAD患者的疼痛持续时间可能有关。27例SISMAD患者中,共15例患者获得门诊及CTA随访,随访时间为4~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2例Ⅰ型患者中,有1例患者变化不大,另外1例患者出现瘤样扩张;Ⅱ型患者无明显变化;5例Ⅲa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腔内介入治疗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短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6年8月收治的16例SISMAD患者资料,根据Sakamoto分型,其中I型3例(18.75%),II型3例(18.75%),III型10例(62.5%)。结果:1例I型患者经保守治疗效果满意,2例I型患者、3例II型患者、5例III型患者行单支架植入术,5例III型患者行双支架植入术(其中1例III型患者真腔狭窄约95%,行球囊扩张后植入2枚支架)。所用支架均为自膨式裸支架。随访1~34个月,中位时间16个月,均未再发相关性腹痛等症状,腹部CTA显示夹层假腔不显影,支架无移位、变形,支架腔内无狭窄、闭塞。结论:腔内介入治疗SISMAD的短中期效果好,但其长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路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7年10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16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47~70岁,中位数年龄56.5岁;其中14例表现为急性上腹痛或脐周痛,另外2例分别因肾结石及胸腺癌复查CT时发现SISMAD。所有患者均经过CTA扫描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腔内血管重建术及开放手术治疗。结果:保守治疗成功10例,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成功5例,1例保守治疗中出现血压下降,怀疑夹层破裂出血急诊行开放动脉修补术,成功重建肠系膜上动脉血运。16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60个月,平均(28±13)个月,在随访期内无腹痛复发及肠道缺血症状。随访CT显示,保守治疗的患者无夹层瘤样扩张,腔内治疗成功的患者支架均通畅。结论:对于SISMAD,当诊断明确、肠系膜血运没有受到夹层严重影响、无腹膜炎征象时,应先给予保守治疗;没有缺血性肠坏死或腹膜炎征象、经保守治疗腹痛症状没有明显缓解时,应考虑采取腔内修复术;若出现夹层破裂出血、肠坏死或腹膜炎征象则应积极采取开放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经肱动脉入路和经股动脉入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病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7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3例接受肠系膜上动脉支架植入术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的肠系膜上动脉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肱动脉组16例,股动脉组57例。比较两组间“超选”肠系膜上动脉的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当肠系膜上动脉与主动脉夹角<90°时,肱动脉组“超选”肠系膜上动脉的时间比股动脉组更短(P=0.004),且术后卧床时间短(P<0.001)。当肠系膜上动脉与主动脉夹角≥90°时,肱动脉组术后卧床时间更短(P=0.045),“超选”肠系膜上动脉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2)。肱动脉组和股动脉组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肱动脉入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病变能缩短术后卧床时间,且当肠系膜上动脉与主动脉夹角<90°时,经肱动脉入路“超选”肠系膜上动脉所用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介入治疗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3月~2016年3月16例SISMAD(Yun血管影像学分型,Ⅰ型2例,Ⅱa型5例,Ⅱb型9例)经多穿刺入路,导丝通过病变段,然后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结果 16例接受介入治疗,其中2例保守治疗无效后采用介入治疗,手术技术成功率100%。16例共植入21枚自膨式裸支架,其中植入单层支架11例,双支架重叠术5例,术中造影显示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真腔血流通畅。16例随访3~36个月(平均18.8月),均无腹痛症状发生,肠系膜上动脉CTA显示夹层动脉瘤不显影,支架内血流通畅。结论经皮腔内介入治疗SISMA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孤立性自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是指夹层仅累及肠系膜上动脉,典型症状为持续性腹痛。SISMAD的直接危害在于引起肠缺血甚至肠坏死,间接危害在于远期夹层动脉瘤的形成并存在动脉瘤破裂的风险。早期SISMAD几乎都伴有腹痛,严重者有小肠缺血甚至坏死,此类SISMAD  相似文献   

13.
临床资料 男,41岁,入院前9天中上腹突感刀割样疼痛,无胸闷心慌,无背部剧痛,3小时后解血水样便200ml,以后数天腹痛、腹泻、不能进食。在当地医院补液治疗,彩超发现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肠系膜上动脉开口处有内膜分离,疑有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考虑为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分离(Ⅰ型)合并肠系膜上动脉阻塞而入院。查体,身高1.78m,手指及足趾细长,腹部压痛,但无腹胀,无反跳痛,经磁共振和螺旋CT检查发现,自主动脉起始部至腹主动脉下段广泛性内膜夹层分离,诊断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疾病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及预后,并对药物保守治疗及腔内治疗的近中期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收集2007年12月至2017年12月住院治疗的SISMAD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治疗选择、随访资料并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本组共纳入124例SISMAD患者,主要症状为突发腹痛,影像学分型以YUN分型Ⅱ型为主。保守治疗的近期有效率为80.73%,随访症状缓解率为90.9%;腔内治疗近期有效率为96.59%,随访症状缓解率96.55%。保守治疗及腔内治疗近中期疗效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多数SISMAD患者,保守治疗安全有效,应为其首选治疗方式;腔内治疗提供了较好的近中期疗效,但应严格把握其适应证;在合并腹膜炎体征患者,应尽早手术治疗以期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SISMAD患者的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分型、治疗方法及随访记录。结果 25例患者中,Ⅰ型3例,Ⅱa型14例,Ⅱb型7例,Ⅲ型1例。2例无腹痛症状的患者,CTA分型为Ⅰ型,给予观察治疗。23例有症状的患者,保守治疗4例,其中Ⅱa型1例,Ⅱb型3例;血管腔内治疗18例,其中Ⅱa型13例,Ⅱb型4例,Ⅲ型1例;另有1例Ⅰ型患者经保守治疗后腹痛不缓解,复查CTA示假腔持续扩大,后转血管腔内治疗。随访时间1~4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随访期间患者均未出现腹痛等症状,CTA提示病变无进展,支架无移位并保持通畅。结论 SISMAD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CTA可明确诊断并进行影像学分型,结合患者的症状,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腔内治疗的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2月至2022年12月北京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42例行保守治疗和腔内治疗的SISMAD患者临床资料,对保守治疗无效转腔内手术的时机、并发症和随访数据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8例患者采用保守治疗后症状改善。14例(33.3%)患者保守治疗无效转为腔内治疗,转腔内治疗时间为18~49 h,平均(33.8±7.6)h,患者以Yoo分型ⅣS型多见。术后随访2~72个月,平均(25.0±19.9)个月,患者均存活,未发生抗血小板或抗凝相关出血性事件。1例保守治疗患者进展为夹层动脉瘤;2例腔内治疗患者出现肠系膜上动脉支架再狭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4,P=0.525)。结论 SISMAD患者早期可先行保守治疗,24~48 h无效后可予积极介入干预,预后良好。Yoo分型ⅣS型患者预后可能不良,需要早期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合并难治性肠系膜上动脉(SMA)缺血的手术策略与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0年8月至2020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24例主动脉夹层合并难治性SMA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1例, 女性3例, 年龄(50.3±9.9)岁(范围:44~72岁)。A型主动脉夹层(TAAD)9例, B型主动脉夹层(TBAD)15例。患者入院后均行CT血管造影检查, 根据影像学特征将患者分为3型:Ⅰ型, 仅SMA真腔重度狭窄或闭塞;Ⅱ型, 降主动脉合并SMA真腔狭窄(分离型);Ⅲ型, SMA上段胸腹主动脉合并SMA真腔狭窄(延续型)。根据影像学分型不同采用相应的SMA腔内治疗方法。记录患者的影像学分型、手术情况及并发症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 并计算生存率及再干预率。结果 24例患者中, Ⅰ型17例(70.8%), Ⅱ型4例(16.7%), Ⅲ型3例(12.5%)。14例Ⅰ型患者采用TEVAR加SMA支架植入术治疗;3例Ⅰ型及1例Ⅱ型患者仅行SMA重建(1例慢性TAAD患者行髂动脉-SMA旁路术治疗);3例Ⅱ型及3例Ⅲ型患者...  相似文献   

18.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发病率低, 曾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病。近年来, 随着增强CT检查的广泛应用, SISMAD的报道增多。目前对SISMAD的最佳治疗方案尚未达成共识, 其CT分型有多种, 但尚无一种公认的CT分型用于指导其临床治疗。国外的学者认为多数SISMAD可通过保守治疗改善症状, 而我国学者则更倾向于采用腔内介入治疗。笔者就CT分型指导SISMAD治疗选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3D打印引导下应用覆膜支架体外开窗、预束径技术及分支支架技术, 完全腔内修复复杂腹主动脉病变并重建内脏动脉分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河南省胸科医院心内科及开封市中心医院心外科利用3D打印技术辅助腹主动脉内脏分支重建的20例复杂腹主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均利用CT数据制作3D打印模型, 术中在3D模型引导下, 依次主动脉支架体外开窗、预束径及内脏动脉分支支架置入行完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2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 其中单开窗2例、双开窗5例、三开窗10例、四开窗3例, 无中转开放手术。术中重建内脏分支54根(右肾动脉20根、左肾动脉18根、肠系膜上动脉13根及腹腔干3根)。中位随访时间14.6个月, 死亡1例, 分支动脉一期通畅率98.1%;4例发生内漏。1例术后3个月脑血管意外死亡, 无1例截瘫或内脏器官缺血发生。结论 3D打印辅助覆膜支架体外开窗、预束径技术及分支支架技术, 可以实现内脏动脉分支重建并全腔内隔绝治疗复杂腹主动脉病变, 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olated dissection of th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IDSMA)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2年10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收治的19例IDSMA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及效果等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4例,年龄41 ~ 84岁,平均(56±12)岁.临床症状腹痛15例、无症状4例.18例经增强CT确诊、1例经超声诊断.结果 19例夹层均累及肠系膜上动脉弯曲部前壁.对于4例无症状患者,保守治疗3例,另1例假腔形成瘤样扩张,行支架植入.对有症状的15例患者采取腔内治疗,包括经留置导管动脉内区域性解痉治疗4例;支架植入11例.全部患者均治愈,无并发症.随访时间7~46个月,平均(21±10)个月,19例均无症状,彩超和增强CT显示支架均通畅.结论 IDSMA均发生于肠系膜上动脉弯曲部的前壁.对无症状患者可行保守治疗.对有症状患者,如无动脉破裂或肠坏死,推荐植入支架、完全覆盖肠系膜上动脉弯曲部.经导管动脉内区域性解痉治疗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