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内动脉闭塞部位、对比剂渗透和血栓负荷是影响阿替普酶相关再灌注的血栓特征。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皇家墨尔本医院的Yogendrakumar等对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前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对比(Tenecteplase Versus Alteplase Before Endovascular Therapy for Ischemic Stroke, EXTEND-IA TNK)试验进行了一项合并分析, 旨在基于上述特征的患者亚组中对替奈普酶和阿替普酶的再灌注效果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
由于潜在的工作流程优势以及在针对随机试验进行的meta分析中报告了相对于阿替普酶的非劣效性临床转归, 一个由10家医院组成的区域性医疗网络自2019年9月起将替奈普酶确立为卒中溶栓的治疗标准方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戴尔医学院的Warach等进行了一项基于前瞻性登记数据的观察性序贯队列比较研究, 探讨了在常规临床实践中使用替奈普酶能否缩短溶栓工作流程时间并且获得非劣效性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3.
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随机对照试验完全排除或极少纳入存在发病前残疾的患者, 阿替普酶在该患者人群中的获益尚不确定。因此,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Beland等进行了一项系统评价和汇总分析, 以探讨溶栓治疗在发病前残疾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在对疑似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之前,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排除出血至关重要。但是,存在早期缺血征象的患者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后的出血风险会增高,而且先前存在的结构性征象(在年龄较大的患者中很常见)对阿替普酶治疗反应的影响尚不清楚。国际卒中试验( international Stroke Trial, IST)-3协作组进行了一项二次分析,旨在探讨颅脑CT 征象与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后转归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评价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同时辅以手工检索,收集关于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比较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所有文献,检索时间均从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7月。由两名研究者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检索以及提取数据,由第3名研究者进行数据核对。使用RevMan 5.3软件对提取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出相关文献65篇,最终纳入5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发病6 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 585例。(1)在安全性方面,症状性颅内出血(OR=1.02,95%CI:0.57~1.82,P=0.96)、任何颅内出血(OR=1.20,95%CI:0.84~1.70,P=0.32)和死亡(OR=1.18,95%CI:0.81~1.71,P=0.40)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有效性方面,与阿替普酶相比,替奈普酶可显著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率[溶栓24~48 h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降低至少8分或NIHSS评分为0~1分;OR=0.80,95%CI:0.65~0.98,P=0.03]和溶栓24 h后的再灌注率(24 h时闭塞血管完全、部分再通,或溶栓后初次血管造影评估时,血流恢复至原梗死区域的50%以上,或责任血管中无可回收血栓;OR=0.44,95%CI:0.26~0.72,P=0.001),0.25 mg/kg的替奈普酶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OR=0.62,95%CI:0.42~0.93,P=0.02)。结论与阿替普酶相比,替奈普酶可显著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溶栓24 h后的再灌注率以及预后,并且未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与使用标准急救医疗服务救护车相比, 使用移动式卒中单元(mobile stroke unit, MSU)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可改善转归, 并且能够使更多的患者在发病后黄金1 h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的Mackey等利用BEST-MSU(BEnefits of Stroke Treatment Delivered Using a Mobile Stroke Unit)研究中的数据, 对第1小时治疗(first-hour treatment, FHT)与较晚治疗的预测因素以及转归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老年(60~75岁)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是否联合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组和非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组在静脉溶栓后2 h启用静脉泵入替...  相似文献   

8.
许多卒中患者可从溶栓治疗中受益,但需要在发病后尽快使用。如果在发病4.5h内应用,阿替普酶紧急治疗可显著提高转归良好的机会,但延迟治疗会减少获益。研究显示,由专科医生快速识别和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对于减轻后续残疾程度至关重要。英国牛津大学临床试验服务处的Emberson等认为,阿替普酶治疗是一种限制卒中患者残疾程度的非常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在第七届 ACCP 抗栓与溶栓指南中指出,链激酶、阿尼普酶、阿替普酶、瑞替普酶或替奈普酶均可以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而对发病后≤6小时就诊的患者.推荐使用阿替普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于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FLAIR)不匹配的静脉溶栓在醒后卒中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根据发现症状的时间分为醒后卒中组与非醒后卒中组, 记录并比较两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有效性终点为发病后90 d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估的临床转归, 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 >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主要安全性终点为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次要安全性终点为发病后90 d内死亡。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5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男性155例(60.5%), 年龄(63.0±8.53)岁, 发现症状至静脉溶栓的中位时间为13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 WMHs)部位对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静脉溶栓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2月至2020年2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前循环AIS患者。根据Fa...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替奈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在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96例STEMI患者,予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替组和替奈组,各48例。所有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其中阿替组选择阿替普酶,替奈组选择替奈普酶。对比两组的心肌灌注情况、心肌酶水平、心功能、出血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心肌灌注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的CK-MB、cTnⅠ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的LVEF、CI、舒张早期充盈峰速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替奈组的总出血率低于阿替组(P<0.05)。结论 STEMI患者选择替奈普酶或阿替普酶均能有效恢复心肌灌注,改善心肌代谢,恢复心功能,其中替奈普酶的优势在于出血风险更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后24 h内血压变化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6月至2020年9月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内给予降压治疗的患者被排除在外。记录患者静脉溶栓前血压及静脉溶栓后24 h内血压降幅。采用改良Ra...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 MPV)与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静脉溶栓后临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7月1日至2020年8月30日期间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阿替普酶溶栓,并研究其对患者预后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9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例,给予所有患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并进行随访,研究治疗3个月时所有患者中死亡例数、残疾例数,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效果的因素。结果本次探究中,良好结局15例,良好率75.00%,残疾5例,残疾率25.00%。结论经过分析发现,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效果的因素是房颤病史、溶栓前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发病与溶栓给药间隔时间,给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结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静脉注射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53例接受静脉注射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53例患者中33例(62.26%)为前循环缺血,20例(37.74%)后循环缺血,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38例(71.70%),恢复不良15例(39.47%)。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阻塞动脉血管开通及部分开通35例,完全闭塞18例,与治疗前完全闭塞29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5,P0.05)。治疗3个月后随访,神经功能良好50例(94.34%),神经功能不良3例(5.66%),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显著(χ2=70.173,P0.05)。结论接受静脉注射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具有显著效果,其中临床疗效判断指标可选用脑血管再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对90 d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老年AIS患者229例,根据改良的Rankin量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剂量与标准剂量静脉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6年1月期间接受静脉阿替普酶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用药剂量分为小剂量组(0.6~0.8 mg/kg)和标准剂量组(0.9 mg/kg)。在发病后90 d时采用改良 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价临床转归,0~1分定义为转归良好;安全性指标为发病后90 d内的病死率以及7 d内的有症状脑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ICH)发生率。结果共纳入790例患者,小剂量组612例,标准剂量组178例。两组各项基线临床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小剂量组90 d转归良好率(35.6%对37.6%;χ2=0.872,P =0.35)和病死率(5.1%对6.2%;χ2=2.173,P =0.14)与标准剂量组均无显著差异,但 SICH 发生率显著低于标准剂量组(1.8%对5.1%;χ2=5.875,P =0.015)。结论小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与标准剂量方案相当,而且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阿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许昌市鄢陵县中心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尿激酶组和阿替普酶组,每组40例。阿替普酶组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尿激酶组患者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前及溶栓治疗后1、7、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静脉溶栓治疗后30 d预后;并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替普酶组患者溶栓治疗后1、7、14 d NIHSS评分低于尿激酶组(P0.05)。(2)溶栓治疗后30 d,阿替普酶组患者预后良好率高于尿激酶组(P0.05)。(3)尿激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阿替普酶组(P0.05)。结论与尿激酶相比,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短期预后,且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批判性回顾和评估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各项资格标准(适应证/纳入标准和禁忌证/排除标准),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在一般和特殊临床状况下与阿替普酶治疗相关的定性和定量风险,确定关于这些资格标准的未来研究重点,从而为拓展阿替普酶的安全和合理使用以及改善卒中转归提供可能.方法 写作组成员由委员会主席根据其以前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提名,并通过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卒中委员会的科学声明监督委员会和AHA手稿监督委员会批准.写作组采用系统文献回顾,参考已发表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病残和死亡报告、临床和公共卫生指南、权威声明、个人文件和专家意见来总结现有的证据,指出现有知识的差距;如果合适,则根据AHA标准做出推荐.写作组全体成员均有机会进行评论并审核本声明的最终版本.本声明经过AHA内部的广泛同行评议以及卒中委员会领导层和科学声明监督委员会的审查,然后获得AHA科学顾问与协调委员会的批准.结果 在回顾现有的文献后发现,支持静脉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各项排除标准的证据等级存在很大差异.一些排除标准已进行过广泛的科学研究,例如在老年卒中患者、严重卒中患者、伴有糖尿病或高血糖的卒中患者以及CT扫描提示轻微早期缺血性改变的患者中应用阿替普酶治疗可明确获益.另一些排除标准(例如近期颅内手术史)可能仅基于常识和合理的判断,不太可能通过临床随机试验评估其安全性.其他大部分禁忌证或警告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然而,每项排除标准对阿替普酶应用的不同影响不仅取决于其背后的证据,而且还取决于该排除标准在卒中人群中的发生频率、同一患者同时存在多项排除标准的可能性以及不同临床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