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太溪是足少阴肾经的原穴及输穴, 在临床中应用广泛, 其功效及主治病症可概括为:回阳救逆、益肾填精, 可治疗肾阴、肾阳虚弱, 导致的腰痛、手足逆冷、默默嗜卧等肢体经络疾病;行气止痛、化痰宽胸, 可治疗痛症及呕吐、呃逆属痰阻气滞的脾胃病;滋肾阴、益精血, 可治疗便秘消渴、嗌干、热病汗不出等气血津液疾病;利水消肿、宣肺利咽, 可治疗津液代谢异常的肺肾疾病;泄热解毒、活血调经可治疗热毒旺盛、血脉瘀滞的疾病。  相似文献   

2.
董荣芬主任认为, 便秘发病根本在脾胃气机失调、大肠传导失司, 故恢复胃肠功能是本病治疗的关键。董主任临床常将便秘分为气秘、血秘、痰秘、湿秘、虚秘辨治, 气秘重在疏肝理气;血秘重在养血、活血;痰秘重在清热化痰;湿秘重在温阳化气;虚秘重在健脾、补肾。临床收效甚佳。  相似文献   

3.
以三焦辨证理论为指导, 论述DN的辨治思路, 认为本病病机可归于邪犯三焦, 使三焦所属脏腑功能失调, 虚实错杂, 其病变符合三焦传变规律, 该病的治疗重在疏利三焦, 分期论治, 具体可采用益气养阴、温阳利水、活血祛瘀等多种治法以缓解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程。  相似文献   

4.
电针治疗原发性失眠应用广泛、疗效确切。电针治疗本病的疗效影响因素包括电针波形选择、治疗频率、刺激强度、刺激时间、穴位选择等方面, 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调节兴奋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褪黑素、IL类细胞因子水平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慢性渐进性动脉疾病, 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病因。中药在抗AS方面表现出多机制途径、不良反应少的优点。中药抗AS机制主要有调节脂质代谢、抗脂质过氧化、抗炎、抗凝, 以及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等。中药抗AS作用机制方面仍有待于系统研究, 发挥作用的化学成分尚需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6.
查阅历代本草书籍和相关资料, 从丁香与母丁香的区别、丁香与母丁香的别名, 以及丁香的产地与引种、功效主治等方面对丁香进行考证与溯源, 并从丁香和母丁香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认为丁香与母丁香是不同的中药, 两者的别称、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均存在明显差异。丁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香料进贡到中国, 且丁香的功效主治从古自今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丁香在消化科和口腔科应用较广, 为七大天然辛香料之一, 可用于食品防腐。  相似文献   

7.
重症治疗过程中, 应用苦寒抗生素及清热解毒中药、输注大量寒凉液体, 以及病房低温环境、持续给予寒凉肠内营养液、过用物理降温等, 均可损伤患者阳气, 尤易伤其中焦脾阳, 加之重症监护室以老年患者居多, 其本身常存在脾肾阳气虚衰状况。因此, 固护阳气在重症疾病治疗中不可忽视。临床可以益气健脾温阳法作为重症患者固护阳气的基本治法, 将之应用于脓毒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低T3综合征、获得性衰弱等重症并发症的治疗, 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董荣芬主任医师认为, 胁痛与患者消化功能关系密切, 故临床治疗未见器质性疾病的胁痛患者, 不能单纯注重调理肝阳或肝阴, 还需关注胃腑和小肠的传导及运化功能。基于此, 胁痛应根据疼痛部位辨证治疗。两胁胀痛与肝旺克脾相关, 予化肝煎加减治疗;右胁胀痛与气虚胃满相关, 予旋覆代赭汤合枳术丸加减治疗;左胁胀痛与肝郁腑气不通相关, 予达郁汤合三一承气汤加减治疗。可通过腹部叩诊了解胁痛部位与腹部滞气或积气的多少, 以判断脾胃功能强弱。临床屡获佳效。  相似文献   

9.
梁冰教授认为, 白细胞减少症基本病机为本虚邪实, 本虚以脾肾亏虚为主, 邪实从血瘀、痰湿、热毒考虑, 提出本病施治应遵循扶正祛邪原则。扶正主要是补肾健脾、填精益髓, 促进生血并防范外感, 在运用滋补肝肾、填精益髓药时, 注意辅以温补肾阳之品, 取其鼓舞气血生长及温运以制腻滞之功, 并酌加活血补血药;健脾重点在于补益脾气、祛湿及调畅中焦气机, 针对食欲减退、腹泻、易于外感者随症加减。祛邪有利于正虚的恢复, 主要运用活血化瘀、凉血解毒等治法, 并注意针对不同部位的感染灵活加减。梁教授辨证治疗白细胞减少症, 扶正祛邪并用且有所侧重, 收获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 中医药治疗AD得到广泛关注。中药调控AD的信号通路研究主要集中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B(TrkB)通路、PI3K/Akt通路、MAPK通路、蛋白激酶A(PKA)/cA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REB)通路、NF-κB通路及Wnt通路这6条通路。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基于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整体观将阴阳、五行、六气、时空之圆运动与人体脏腑经络相合。《伤寒杂病论》在《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六经和五脏系统的基础上创造了六经辨证及脏腑经络辨证体系。六经辨证体系实则暗含圆运动理论, 因此我们提出圆运动六经辨证体系的概念。构建以一气圆道周流, 左升右降, 上下相应, 持中守恒的圆模型为核心, 融阴阳五行、六气、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为一体, 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整体观, 以"病位+病性"为着眼点, 以经方为主要治疗手段, 配合针灸等外治法的圆运动六经辨证体系。传承《河图》《洛书》《周易》《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思维, 将圆运动与六经辨证有机结合, 系统解读六经辨证的生理基础、病理变化、传变规律及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2.
于娟教授认为, 婴幼儿鼻泪管阻塞发病因先天禀受父母精元不足, 脏腑娇嫩, 易外感风热邪毒, 致心脾积热, 日久邪热之毒上攻目窍, 搏结于内眦, 阻塞泪窍, 致使泪道不通, 另与母体孕期、哺乳期情绪或饮食因素有关, 故以清心泻热、疏通窍道为基本治法, 结合小儿鼻泪道解剖生理特点, 重点用振法作用于鼻泪管, 通过高频率振动刺激, 使泪囊分泌物向下冲开封闭膜, 改善溢泪症状, 重局部且顾整体, 最终"以手代术"、标本兼治, 可在早期保守治疗中发挥良好疗效, 且易被家长及患儿接受。  相似文献   

13.
参考历代医家论述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 认为临床应用《金匮要略》之枳实薤白桂枝汤时应把握胸阳不振之主证, 以及痰阻气滞而致的"胸满而痛, 气从胁下上逆抢心, 舌苔白腻"等, 应注意辨别虚实病性, 勿急于求功;既要继承原方配伍思想, 也需根据患者当前病情合理加减。临床中, 还需注意与相似方剂鉴别, 如本方以除满为主, 瓜蒌薤白白酒汤以通阳为主, 瓜蒌薤白半夏汤以祛痰为主;本方主要用于治疗胸痹偏实, 阴寒邪气较著者, 而人参汤主要用于治疗胸痹偏虚, 中焦阳气衰减者。  相似文献   

14.
中亚地区是联通亚欧大陆的重要枢纽, 是我国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点区域之一。中亚国家医疗条件普遍较为落后, 中医药已成为当地医疗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颁布了有关传统医学/补充与替代医学的法规;中医针灸在吉尔吉斯斯坦被纳入医保;中医药在其他中亚国家多以民间医药形式存在。中亚国家药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 但医药工业基础薄弱。我国与中亚多国政府签署了中医药合作协议, 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务实合作不断扩大。目前中医药在中亚国家发展面临中药材开发利用基础薄弱、中医药教育专业人才紧缺, 以及中医诊所规模较小等问题。针对上述情况, 为推动中医药在中亚国家的传播和发展, 建议相关单位推动建立中药材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推动药用植物产业发展;加强中医药海外中心建设;积极开展联合办学或进修项目、培养本土化高级人才。  相似文献   

15.
胃癌前病变(PLGC)指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础上伴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病理学改变, 也是胃黏膜发生"炎-癌转化"的重要病理环节, 重视PLGC的干预对胃癌二级预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PLGC具有发病隐匿、化毒损络、缠绵难愈的特点, 与伏邪致病特点具有高度一致性。基于伏邪与PLGC发病的相关性, 从伏邪角度论治PLGC当以补中宫为主, 并结合理气化痰、祛瘀解毒等法逐邪外出, 同时注重预后调摄, 重视心身同治使邪无所复, 为从伏邪论治PLGC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董荣芬主任临床治疗痞满多分为水痞、气痞、食痞论治。水痞为"水渍胃中"导致饮停中焦, 治疗重在健脾利水, 常用茯苓甘草汤合五苓散加减;气痞为脾虚运化乏力导致腹部气胀, 前期治疗重在理气, 后期重在健脾, 常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减;食痞为饮食不节导致食滞胃中, 治疗重在消食导滞, 常用保和丸合枳术丸加减。附验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王隆卉教授为蔡氏妇科第八代传人, 临床治疗子宫腺肌病经验丰富。其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为瘀阻冲任及胞宫, 病机关键在于肾虚, 亦与肝、脾相关, 治疗时注意审证求因、辨证论治, 治法以活血化瘀、消癥止痛为主, 常以桂枝茯苓丸为基础方灵活加减, 强调辨清寒热虚实、标本兼顾, 不可一味叠加止痛药。本病病程较长、症状复杂, 个体需求不尽相同, 王师善于综合评估、衷中参西,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做好长期管理工作, 并善用中药配合心理治疗调节患者情志, 临床收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当归饮子作为经典名方之一, 最初记载于《严氏济生方》, 主要用于治疗病机为血虚风燥的各种皮肤疾病。本研究通过查阅历代古籍及现代相关文献, 从处方源流、药味组成及加减变化、药味剂量及煎服法、方义及功效辨析、药材基原及炮制、现代临床应用等方面对当归饮子进行了文献整理分析和总结。经考证共发掘古代文献80余种, 现代文献170篇, 认为本方由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黄、蒺藜、防风、荆芥穗、何首乌、黄芪、甘草10味药组成, 配伍相对恒定, 以水煎内服为主, 对以血虚风燥为基本病机的皮肤病症有较广泛的应用, 古今变化不大, 争议较小, 为当归饮子的复方制剂研发提供更全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壮骨关节丸HPLC指纹图谱, 为其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 Agilent Eclipse XDB-C18色谱柱(4.6 mm×250 mm, 5 μm), 流动相为乙腈-0.1%乙酸水溶液, 梯度洗脱, 流速1 ml/min, 柱温35 ℃, 检测波长254 nm, 进样量10 μl, 建立15批壮骨关节丸指纹图谱, 并进行相似度分析, 同时估测其中18个成分含量。结果指纹图谱研究中, 以异补骨脂素为参照峰, 标定40个共有峰, 指认18个色谱峰, 15批市售壮骨关节丸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0. 99。结论该方法便于操作、准确度高, 可为壮骨关节丸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测定不同产地52份金钱草样品中槲皮素、山柰素、总黄酮及浸出物含量, 分析不同产地金钱草的质量差异。方法采集贵州、四川及重庆3个地区不同地点的金钱草, 采用HPLC法测定金钱草槲皮素和山柰素含量, Symergy HTX酶标仪测定总黄酮含量。结果 52份金钱草样品槲皮素和山柰素总含量在0.146 2~2.517 0 mg/g, 平均含量为0.872 6 mg/g, 其中四川、贵州、重庆产金钱草槲皮素和山柰素平均含量分别为1.073 2、0.705 4、0.865 1 mg/g。有20份样品含量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 达标样品的平均含量为1.439 7 mg/g, 贵州、四川及重庆采集的样品达标率分别为12.5%、62.5%、38.8%;52份样品总黄酮含量为0.994 2~3.866 4 mg/g, 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乙醇热浸出物标准。结论川黔渝不同来源地金钱草槲皮素和山柰素总含量差异较大, 同一区县采集的金钱草槲皮素和山柰素总含量也存在较大差异, 且达标率低;同时野外采集的金钱草样品不同产地的总黄酮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