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PL/WM)属于惰性成熟 B细胞淋巴瘤范畴[1],以骨髓中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浸润伴外周单克隆性IgM 增生为特点,病因不明,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所占比例很低,主要侵犯骨髓,也可侵犯脾脏和淋巴结,可导致相关器官或组织损伤[2]。但是往往不侵犯骨骼,不会造成骨破坏[3],本文报道 1 例 LPL/WM 伴血钙假性增高的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2019年12月首先报道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了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全球大流行并持续至今,严重威胁了全世界的公共卫生安全,对各国的医疗系统造成了巨大冲击。随着SARS-CoV-2进入人体细胞机制研究的深入[1-2],在COVID-19死亡患者的尸检研究中发现睾丸炎现象[3],男性睾丸对于SARS-CoV-2的潜在易感性逐渐被证实[4]。  相似文献   

3.
<正>2019年年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在湖北武汉爆发并迅速播散[1],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命名其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2],该病毒被归为乙类传染病同时按甲类传染病管理[3-4]。SARS-CoV-2核酸目前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主要标准,然而检测耗时长,步骤繁琐,对医护有暴露风险,且会导致假阴性出现[5]。血清学特异性抗体检测目前是辅助诊断病毒性疾病的重要手段,“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将SARS-CoV-2抗体IgG和IgM抗体作为临床确诊标准之一[6]。  相似文献   

4.
<正>截止到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大流行已经造成全世界数亿人的感染和数百万人的死亡,提高疫苗接种率是广泛认为可以降低重症死亡的主要方法。早期,包括BNT162b2 mRNA疫苗[1]、Ad26.COV2.S疫苗[2]、mRNA-1273疫苗[3]、Gam-COVID-Vac[4]、AZD1222疫苗[5]的大型随机Ⅲ期临床试验均把使用免疫抑制剂的肿瘤患者排除在外,但肿瘤患者免疫力差、并发症多,具有较高的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5.
<正>2019年年底,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开始出现,随后COVID-19在局部地区扩散并迅速蔓延至全世界,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密切关注[1]。2020年2月,引起COVID-19的病毒被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正式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2]。截至2021年8月27日,全球确诊病例已超过2亿例,约400多万COVID-19患者在感染病毒不久后死亡。  相似文献   

6.
<正>自2019年12月报告首例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感染患者以来,全球已有6亿多人口被COVID-19感染,并有650万人死亡[1]。其中嗅觉功能障碍(olfactory dysfunction)和味觉功能障碍(gustatory dysfunction)是COVID-19常见的相关症状之一,其发生率明显高于流行性感冒等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并且可通过嗅觉和味觉障碍来预测和诊断COVID-19。大多数研究[2-3]报告,嗅觉和味觉障碍在发病后1个月内康复,但症状也可持续至2年甚至更久,且转阴后仍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7.
<正>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淋巴瘤是一种结外低级别B细胞淋巴瘤,常原发于胃、肺、甲状腺、腮腺、乳腺、眼附件等,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生物学行为相对惰性的肿瘤,偶见复发与转移[1-5]。现已有原发于胃[6]、肝脏[7]和甲状腺[8]的MALT淋巴瘤在经过最初的诊断和治疗后发生肺转移的报道,然而关于原发性腮腺MALT淋巴瘤伴肺转移的报道罕见。  相似文献   

8.
<正>感染性腹泻是指由病毒、细菌、真菌或寄生虫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胃肠道传染病,其对儿童健康造成极大威胁[1]。据《柳叶刀》杂志报道,2019年腹泻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占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的9.9%(95%CI:9.0%~28.0%)[2]。近3年全球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情况的相关研究表明,腹泻是SARS-CoV-2感染患儿的常见临床表现,并且从粪便排出病毒的时间可持续50d[3-4]。因此,快速、准确地检测引起腹泻的病原体显得尤其重要。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改善腹泻患儿预后,降低医疗成本,而腹泻病原体的快速检测是感染性腹泻早期诊断和合理用药的基础[5-7]。  相似文献   

9.
<正>自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进入了全球大流行状态,虽然当前COVID-19在全球大多数地区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其蔓延的危险仍然没有消失。COVID-19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烧、咳嗽、喉咙痛、乏力、咯痰、呼吸急促和头痛等[1]。然而,已有许多研究报道COVID-19还有其他非呼吸系统的表现,这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直接侵犯肺部以外器官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正>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人群普遍易感。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COVID-19)的传染源主要是新冠病毒感染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接触传播和可能存在的气溶胶和粪口传播[2]。消化内镜检查由于其操作的特殊性,需要在密闭环境下进行,医患之间近距离接触难以避免,胃肠镜检查中患者的呕吐物、粪便等也存在很高的传染风险[3],导致消化内镜检查成为高风险传播途径。为保障医患安全,必须采用严格有效的感染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1.
<正>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B.1.617.2Delta)已在全球63个国家和地区流行[1],该病毒具有CT值低、病毒载量高、潜伏期短、传播能力强等特点[2]。广州本轮新冠肺炎疫情表现出高度同源、区域集中性、家庭聚集等的现象,感染的患者病情进展迅速,转为重症的时间平均为3.3天[3]。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是单链正义RNA病毒,属于β类冠状病毒,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和中东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MERS-CoV)同种属[1-2]。现有的研究结果显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传染性和病死率都非常高,围绕该病毒的诊断和治疗亟待突破。尤其是对病毒感染免疫的研究将在实验室诊断和疫苗的研发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上海首例COVID-19患者整个诊治过程中的实验室指标变化进行报道,为COVID-19的诊断治疗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3.
<正>艾滋病(AIDS)患者由于其免疫功能缺陷,容易合并各种机会性感染。AIDS患者合并单一病原菌,如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1-2]、非结核分枝杆菌[3](Non-tuberculosis mycobacteria, NTM)、马红球菌[4-5]的报告已常见,同时合并两种病原体共同感染的病例也曾见报告[6-8],但AIDS患者同时合并马红球菌、马尔尼菲篮状菌、NTM感染鲜有报道,本院收治此类患者1例,现将其诊断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一类基于基底角质层形成细胞的微小环状DNA病毒[1],是通过生殖器接触进行性传播的微生物,可能导致男性和女性的相关癌症[2]。全球每年约有50万例新诊断的宫颈癌和约30万例与宫颈癌相关的死亡[3]。高危型HPV(HR-HPV)感染可加剧宫颈癌和其他鳞状细胞癌的恶性程度;低危型HPV(LR-HPV)感染与皮肤病变如皮疣有关,这种皮损本质上通常是良性的[4]。通过大量研究表明,HPV感染情况与地域存在一定相关性[5]。故HPV分型检测对宫颈癌早期筛查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研究分析了1213例HPV不同分型样本在长春地区的感染及年龄分布特征,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侵蚀艾肯菌是艾肯菌属中的唯一菌种,为革兰阴性菌,常定植于口腔和鼻咽部。近年来,由侵蚀艾肯菌引起的感染逐年增多,免疫力低下、黏膜受损及动物咬伤是侵蚀艾肯菌导致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国内外研究报道,侵蚀艾肯菌可导致心内膜炎[1]、头颈部脓肿[2]、脏器脓肿[3]、关节炎[4]、血流感染[5]、结膜炎[6]等,然而,鲜有关于侵蚀艾肯菌引起泪囊炎的文献报道。现将本院发现的1例由侵蚀艾肯菌致急性泪囊炎的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暴发后,大量确诊患者需要隔离治疗,上海市为防止疫情扩散和社区传播,紧急启用方舱医院,尽早实施医疗干预,在疫情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2]。  相似文献   

17.
<正>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包膜RNA病毒,并且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有关[1]。其机制可能与病毒侵入体内引发过度的免疫反应有关,通过释放大量白介素以及其他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导致以发热和多器官功能障碍为特征的急性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MIS)[2]。由于儿童正在发育的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兴奋性较高,当发生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MIS时,可能发生危及生命的神经系统损害,  相似文献   

18.
<正>艾滋病(AIDS)是由于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导致的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AIDS相关淋巴瘤(ARL)是AIDS患者最常见的机会性肿瘤,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ARL分很多种类,95%为B细胞来源,且超半数为中高度恶性淋巴瘤,主要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为主[2-3]。化疗期间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可提高完全应答率。  相似文献   

19.
<正>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双链DNA病毒,人群普遍易感。通常EBV的原发感染是非致命的,但病毒的再激活可以导致极少数感染者出现细胞因子风暴、噬血细胞淋巴组织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1]、EBV相关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EBV-associated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EBV-LPD),甚至进展为恶性淋巴瘤和白血病[2]。  相似文献   

20.
<正>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感染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出现咽痛、鼻塞及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儿童症状相对成人较轻[1]。研究[2-3]显示,儿童肥胖、合并有基础性疾病是儿童感染危重型新冠的高危因素,其中合并神经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是最为常见的影响因素。重型及危重型患儿通常需要行呼吸支持,在此过程中气道廓清技术(airway clearance therapy,ACT)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