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对一起在北京市顺义区局部地区发生的新冠肺炎本地聚集性疫情进行调查,分析其感染来源。方法:应用流行病学调查和大数据技术核查病例的活动轨迹,对活动轨迹涉及的点位进行密切接触者追踪、人员和环境采样检测,对溯源重点人群采集血清标本进行抗体检测,对疫情早期报告的病例和环境核酸阳性标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比对分析,分析感染来源...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21年8月北京市一起入境航班关联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中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基因组特征及变异情况, 为疫情防控和风险评估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此次疫情全部50例关联病例的呼吸道标本, 使用数字PCR方法对病毒载量进行测定, 使用高通量测序对病毒全基因组进行测定分析, 对基因组数据拼接整理后进行变异位点分析及系统发生分析。结果全部50例样本中病毒载量中位数为5.57×104拷贝/ml(ORF1ab基因)和5.85×104拷贝/ml(N基因)。共测定获得SARS-CoV-2病毒全基因组序列46份, 均为Omicron变异株BA.5分支。其中21例与7例形成两个进化簇, 内部全基因组核苷酸相似度高于99.993%和99.997%。结论该起聚集性疫情可能由两个传播链和其他散在感染共同构成, 疫情病毒为境外流行的Omicron变异株BA.5分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描述北京市输入寨卡病毒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疫情防控措施,为寨卡病毒病等蚊传疾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尿液、唾液和血液标本,使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对标本进行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防控措施包括病例的防蚊隔离、污染物品消毒和防控知识宣教.结果 麻疹样皮疹是这3名患者共有的主要症状,患者同时伴有低热和结膜炎.3例病例均在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被蚊虫叮咬后感染发病,并分别于发病后1日、3日和7日从北京入境.患者入境时主动向检疫部门申报,随后被防蚊隔离并人院治疗.实时荧光PCR检测3名患者尿液标本寨卡病毒核酸均为阳性.结论 3例输入寨卡病毒病病例经早期诊断治疗均痊愈出院,防蚊隔离措施和性传播知识的宣教是预防该病在国内的传播、有效防止出现二代病例的有效措施.相关措施将对今后输入寨卡病毒病和其他蚊传疾病的防控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潼南县米心小学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进行暴发流行病学和疾病传播模式描述,研究暴发危险因素和控制措施。方法对所有疑似病例开展流行学调查和采集血,咽拭子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同时隔离治疗病例和采取应急接种措施控制疫情蔓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暴发流行病学描述。结果全校共报告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44例(8.32%),18例现症患者的鼻咽拭子进行实验室检测,腺病毒核酸检测为阳性,其中2例合并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  相似文献   

5.
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核酸检测在国内疫情防控工作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目前新冠病毒变异快,传播迅速。应对突发的大规模核酸筛查工作,在有限的人员和设备条件下,必须提升实验室的检测能力。笔者所在的团队经过人员配置和检测流程优化,日检测能力提升了12.5倍。本文结合团队两年多的新冠核酸检测经验,回顾了实验室设置、人员、检测流程的优化方法以及质量保证的经验,供其他实验室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新冠病毒感染者病毒RNA脱落时间与病毒单核苷酸突变和感染者人口、基础疾病等因素的关系, 为新冠病毒感染动力学的研究提供更多线索。方法收集江苏省2021年7月至9月暴发的一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感染者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基础疾病等资料, 采集病例鼻咽拭子样本, 采用二代测序技术对样本进行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利用在线分析平台判断病毒型别、分析突变位点, 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新冠病毒RNA脱落时间与各研究因素的关系。结果本起新冠疫情最终获得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的人员350例, 其中女性占60.3%, 年龄中位数49岁[四分位数间距(IQR, 37~65岁)], 中位病毒RNA脱落时间33天(IQR, 26~44天)。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显示, 同武汉参考株序列相比, 感染者序列存在34~41个核苷酸突变位点, 属于VOC/Delta变异株(B.1.617.2进化分支), C346T、C1060T、T2803C、T7513C、A29681C为本起疫情350例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主要单核苷酸变异位点(SNP)。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 年龄、基础疾病、临床分型、疫苗接种情况、SNP T28...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广州市甲型H1N1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并对隔离医学观察情况进行分析,为制定甲型H1N1流感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确定密切接触者名单并对其进行追踪调查,采取定点医院和定点宾馆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方法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出现症状者采集咽拭子用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结果对223例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和观察,对其中23例出现症状者进行排查,及时发现3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其余220例均顺利解除隔离。在入境检疫时发现4例输入病例,其密切接触者104人,未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在自行前往医院就诊时发现2例输入病例,其密切接触者共60人,发现了3例病例。密切接触者追踪调查与集中隔离时发现的3例病例,其密切接触者59人未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结论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和隔离医学观察是及时发现续发病例,防止疫情进一步传播和扩散的有效措施,病例不同发现方式影响密切接触者的转归。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某医院一起甲型H3N2亚型流感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和分析,为有效防控医院内发生的流感暴发疫情提供科学依据和经验借鉴.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某医院流感暴发疫情中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采集发热病例咽拭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流感病毒核酸,应用MDCK细胞分离流感病毒,并采用全基因组测序方法对分离到的流感病毒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2017年8月1日至7日,某医院呼吸科病区共报告发热病例30例,罹患率为28.58%.现场采集15例发热病例的咽拭子标本,经检测14例(94.3%)病例的标本为甲型H3N2亚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其中3例成功分离到甲型H3N2亚型流感病毒;对分离到的3株毒株进行基因测序分析,HA序列均属于3C.2a1分支,存在N171K、N121K突变.结论 此次疫情为北京市首起由3C.2a1分支甲型H3N2亚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医院内流感暴发疫情,提示医院也是流感疫情发生的重点场所.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2016年广州市某医院一起医务人员感染性腹泻暴发病因、传播途径以及危险因素, 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 采用描述性及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分析事件特征及危险因素;采集病例、厨工的粪便/肛拭子及环境拭子, 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核酸, 阳性标本进行基因序列扩增和测定并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共报告病例158例, 罹患率为5.2%(158/3 010)。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 诺如病毒检测阳性厨工配餐科室医务人员发病风险是检测阴性厨工配餐科室医务人员的3.5倍(RR=3.52, 95%CI:1.54~8.06);共采集各类标本141份, 阳性率27.0%(38/141), 基因测序结果为GII.17毒株, 病例与食堂送餐阳性人员同源性为100%。结论本起疫情为GII.17毒株感染引起的院内诺如病毒暴发疫情, 疫情在中心手术室医护人员中传播后, 引起食堂配餐人员感染进而通过配餐环节扩散到其他科室。诺如病毒暴发调查时要注意排查厨工的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登革热家庭聚集性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采取的防控措施,为今后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登革热暴发疫情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广州市首起登革热家庭聚集性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和分析;采用ELISA和RT-PCR的方法对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和病毒分型。结果 2009年8月广州市越秀区发生的一起登革热家庭聚集性暴发事件中,该家庭4名成员中有3人同时发病,这3例患者登革热抗体IgM均阳性,其中RT-PCR检测阳性者2例,病毒分型均为登革Ⅲ型。并且,在实验室回顾性检测中发现,家庭聚集性疫情出现前有1例输入性登革病例,病毒分型也为登革Ⅲ型,且病毒基因测序结果提示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关联。结论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可以确定该家庭发生了本地感染的登革热聚集性暴发。感染地是三元里大道景苑街居住地;感染来源可能是输入性疫情引起的,输入性疫情与本地疫情之间的这种流行病学关联在广州市还是首次获得。因此,广州市登革热疫情是由输入性疫情引发的本地疫情的趋势未改变,做好输入性疫情防控是防止疫情扩散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广州地区新型冠状(简称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病例包括有临床症状的确诊病例和无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方法:对广州市2020年1月至9月检测到的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病例,收集流行病学相关资料,分析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其流行病学特征、确诊/隔离日期和首次核酸阳性间隔天数分布特征、探讨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022年1月至2022年10月扬州市4例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病例的咽拭子标本进行全基因组分析, 了解其序列变异情况, 为后续防控策略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Illumina iseq100和Oxford nanopore平台对扬州市4例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病例的咽拭子标本分别进行二代及三代高通量测序, 获取全基因组序列, 分析病毒变异位点与谱系型别。结果基于二代测序平台, 4例输入性病例序列长度为29 758 bp~29 861 bp, 全基因组覆盖度为99.46%~99.90%。基于三代测序平台, 4例输入性病例序列长度为29 778 bp~29 831 bp, 全基因组覆盖度为99.65%~99.83%。与武汉参考株(NC045512.2)相比, 4例病例序列分别检出核苷酸突变数为66、72、73、76。选取二代测序结果进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 4条序列均与当时流行的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亚型相似(BA.1.1、BA.2、BA.2.3和BA.5.2)。结论两种测序平台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4例输入性新冠肺炎患者感染病毒均与奥密克戎变异株相似,...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布鲁氏菌病聚集性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广州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聚集性疫情,了解布病疫情的流行特点及危险因素,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况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广州市牲畜交易市场聚集性疫情进行分析。分别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初筛和确诊血清学检测。结果共检测241人,37人感染布氏菌,其中27人为确诊病例,10人为隐性感染者,未发现危重和死亡病例;布病感染者以慢性起病,其中发热、乏力占81.08%,肌肉关节酸疼占67.57%;接触羊是布病疫情的主要危险因素,几乎所有感染者都曾接触过羊(35例);同时从事动物销售、屠宰、运输等工种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广州市布病疫情不断上升,职业人群是布病防控的重点,应加强布病知识的宣传教育以及动物检验检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描述中国首例输入性裂谷热病例的发病就诊过程、流行病学特征和疫情处理过程,以期对输入性裂谷热病例的管理有所启示.方法 对该患者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的血液和唾液标本,应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对患者标本开展黄热病和裂谷热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患者男,45岁,2016年7月14日晚在安哥拉出现发热、头痛等症状,症状持续加重.7月21日22:30患者抵京.抵京后,患者到北京市一传染病专科医院住院治疗,当日经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患者为裂谷热病毒核酸阳性.经治疗,患者病情好转.9月6日患者治愈出院.结论 该患者为我国首例输入性裂谷热病例.病例在安哥拉工作期间被蚊虫叮咬感染裂谷热.我国与疫情发生国存在持续的人员往来,应加强入境病例排查,做到病例早发现、早隔离,降低出现续发病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描述北京市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的发病就诊过程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寨卡病毒病输入性病例的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血液、唾液和尿液标本,应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对标本进行寨卡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该病例为委内瑞拉回国人员,发病前在委内瑞拉有明确的蚊虫叮咬史,经实验室检测患者尿液和唾液标本寨卡病毒核酸阳性.患者体温最高38.3℃,伴有全身麻疹样皮疹、结膜充血、颜面潮红及胸红,无肌肉痛、关节痛、头痛、呕吐、恶心、腹泻等其他表现,未孕.结论 该病例为中国北方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确诊病例,病例在寨卡疫源地委内瑞拉被蚊虫叮咬感染.对此例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疫情处置措施进行总结,能够为寨卡病毒病防控工作提供一定的经验积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楚雄州2017—2022年流感病原学监测结果, 掌握流感病毒流行特点, 为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real-time PCR检测技术和MDCK细胞培养法对2017—2022年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cases , ILI)标本和暴发流感疫情病例标本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和分离培养。结果 2017—2022年, 共检测7 302份病例标本, 阳性1 079份, 阳性率为14.78%, 2017—2022年年度的阳性率依次为14.71%、15.44%、20.11%、5.04%、10.90%和21.08%, 其中2020年阳性率最低;阳性率甲型高于乙型, 冬春季高于夏秋季, 检出H9N2人感染禽流感病毒1份。暴发疫情以B型流感为主, 甲型H3N2次之, 学生为易感人群。流感样病例以0~5岁组占比最高(64.16%), ≥60岁组占比最低(0.05%)。结论 2017—2022年楚雄州以甲型流感流行为主, 冬春季高发, 流感毒株呈现多样性, 各型别毒株交替流行。实施新冠防控措施可有效的降低流感病毒感染率。此外, 州内存在人感染禽流感病例, 应加强和继续完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北京市2010年一起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聚集性死亡疫情处置中发现的防控薄弱环节.方法 对病例、密切接触者和病例生活环境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采样,开展病毒分离和RT-PCR检测,并对流行株进行VP1基因测序,结果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该起聚集性死亡疫情由至少两个EV71病毒链引起,两名患儿死亡.死亡患儿有共用餐具史及延迟就医现象.两名死亡患儿的儿童直接接触者咽拭子阳性率为66.67%,粪便阳性率为42.86%;成人直接接触者咽拭子阳性率为25.00%,粪便阳性率为33.33%;间接接触者咽拭子及粪便阳性率均为零.结论 应加强重症病例早期预警指征、安全用药常识及一般卫生知识的宣教,以减少手足口病的传播,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仍处于发展阶段,病毒不断变异,新型变异毒株进一步增加了疫情的不确定性,我国"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增大.新冠病毒的狡猾性、潜伏性和感染性令人忐忑不安.然而在一年一度中国传统新春佳 节来临之际,在外奋斗的游子难免归心如箭、盼望与家人团圆.那么,该如何平衡由于疫情防控的需求,可能耽误回家、出行计划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描述分析北京市一起肾综合征出血热聚集性疫情,探讨低发病率地区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2007-2014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现住址为北京市的病例.疫情数据来源于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防控记录.病例血清汉坦病毒抗原和抗体检测采用ELISA法.啮齿类动物使用夹夜法捕捉,其血清汉坦病毒抗原抗体使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结果 2007-2014年北京市平均每年报告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18例,年发病率在0.09/105-0.16/105.聚集疫情共涉及2名实验室确诊病例和1名无症状感染者.病例临床症状相对较轻,居住地灭鼠前鼠密度为10.0%,灭鼠后密度为1.3%.家鼠肺标本汉坦病毒抗体阳性率为12.5%(1/8),宠物鼠中未检出汉坦病毒.结论 北京市仍存在发生肾综合征出血热聚集疫情的可能,这起涉及3名感染者的疫情为“城中村”家鼠传播.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基孔肯雅热的流行特征,探索有效的防控策略,为今后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病例定义进行病例搜索,对符合病例定义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登革热病毒IgM和IgG抗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登革热病毒核酸和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结果 2010年9月12日至10月21日,阳江市某建筑工地发生基孔肯雅热病27例,总罹患率为11.07%(27/244);其中男性17例,占62.96%,女性10例,占37.04%;检测15份恢复期病例血样登革热病毒IgM和IgG抗体,其中2份病例血样IgM抗体阳性,其余13份为阴性,15份病例血样IgG抗体均为阴性;检测5份现症病例血样,登革热病毒核酸均为阴性,2份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阳性。结论这是一起基孔肯雅热暴发疫情,加强出入境检疫、开展医疗机构症状监测和控制传播疾病的媒介密度是预防控制孔肯雅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