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抑郁症发病率逐年增加,其产生机制主要有单胺类神经递质假说、单胺受体假说、神经内分泌假说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假说.目前,多数的抑郁症模型既能模拟临床中抑郁症患者的行为特征,还能模拟患者脑内神经递质的相关变化.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对机体的影响跨越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并与抑郁症的发病具有相关性,抑郁症与肠道菌群关系...  相似文献   

2.
抑郁症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特点的慢性心境障碍。多糖在生物体 肠道中具有维持菌群失衡、肠道屏障完整性的重要功能,在肠道菌群的稳态调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且 在生物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脑 - 肠轴影响抑郁症的发生发展。本文综 述肠道菌群与多糖的相互作用、肠道菌群在脑 - 肠轴中的作用,探讨多糖调控肠道菌群在抑郁症发病机 制中的作用,以期为防治抑郁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炎症反应与抑郁症的发展密切相关,抑郁症患者常伴有白介素(Interleukin,IL)等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当人体的免疫系统受到外界刺激时会激活产生IL,其中促炎细胞因子浓度增加,可能通过细胞信号传导等途径,导致脑神经营养作用减弱,中枢神经胶质细胞损伤,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亢进,减少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分泌,而I...  相似文献   

4.
本文目的是探讨肠道微生物、肠-脑轴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为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开辟新思路。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有假说及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和发展均与病原微生物有关,特别是人体神经系统的肠-脑轴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肠道微生物群通过释放和分泌功能性神经递质,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关神经递质水平,从而改变宿主的情绪、行为和精神状态。本文对近年来关于微生物、肠-脑轴与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讨论肠道细菌与宿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心境障碍患者的肠道菌群紊乱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肠道菌群经微生物 - 肠 - 脑(MGB)轴沟通中枢神经系统实现双向调节,影响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益生菌及其产物重塑肠道 微生态,改善免疫和内分泌系统功能,恢复神经递质水平。因此,应用益生菌调节失衡的肠道菌群,恢 复紊乱的 MGB 轴正成为心境障碍的辅助疗法。但目前益生菌疗法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菌株之间的差异 性、肠道菌群组成的异质性等。未来需要进行更多试验以明确不同菌株作用机制,从而对不同亚型心 境障碍患者针对性地使用益生菌,完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癫患者事件相关电位(ERP)和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改变及其相关性。方法对50例癫患者进行ERP和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和5-羟色胺(5-HT)水平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癫组ERP的N2、P3波潜伏期延长,P3波幅明显降低(均P<0.01),血浆NE、DA和5-HT水平显著降低(均P<0.01)。癫组ERP的P3波潜伏期与血浆NE、DA和5-HT水平呈负相关(r=-0.33,r=-0.41,r=-0.46,均P<0.01),P3波幅与其呈正相关(r=0.32,r=0.39,r=0.48,均P<0.01)。结论癫患者有ERP异常和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降低;并且ERP异常程度与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7.
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已经成为近年来研究工作者们关注的焦点,"菌群-肠-脑"轴的存在,使肠道菌群有效参与调控着机体的复杂的生理过程,而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的精密协调,使得肠道菌群进一步参与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这已经在分子生物学中得到证实。患者如果长期处于抑郁状态,不但精神心理上备受摧残,而且机体功能也将受到严重影响,包括神经系统受损,内分泌功能紊乱,甚至还会造成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严重破坏,影响身心健康。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抑郁症有密切关系,补充肠道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可以改善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8.
抑郁症是一种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及高致残率的慢性发展性精神障碍。它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巨大的精神压力,还有经济压力,给社会也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目前对于抑郁症关键发病机制的解释仍不明确,研究认为,胃肠道的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联系,即“脑-肠”轴,这一理论已经成为抑郁症治疗的一个全新发展方向,故本文综述近年来肠道菌群与抑郁症关系的研究进展,希望能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一些新的借鉴及依据。  相似文献   

9.
抑郁症患者单胺类神经递质与血脂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与血脂的关系。方法:检测55例抑郁症患者和21例正常人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血清总胆固醉(CH0)、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抑郁症患者的血浆5—HT浓度和血清CH0浓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血浆NE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抑郁症患者的血浆5-HT浓度和血清CH0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血浆NE浓度与血清HDL-C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抑郁症患者的血脂代谢异常与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原子分光光度计系列地测定了对照组、缺血及再灌流期大鼠脑内各种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前体及主要代谢产物的含量、脑与线粒体中钙含量,并观察了钙拮抗剂尼莫地平的治疗作用。发现单胺类神经递质和钙的代谢紊乱参与了缺血再灌流的全过程。钙可影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而单胺类神经递质还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抑郁症的发生主要是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导致的结果。其中肠道菌群不仅受到宿主基因调控,也随着饮食和环境等因素而变化。因此,肠道菌群在抑郁症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围绕抑郁症肠道菌群的改变,抑郁症肠道菌群的改变与症状的关联及肠道菌群的改变与抑郁症发生机制等,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抑郁症与肠道菌群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2.
大鼠脑缺血时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鼠脑缺血时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研究周陆生,梁熙南,吴祥,魏琦近年来对脑血管病的神经生化研究发现,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代谢异常对脑组织的损伤及发展有密切的影响,认为单胺类神经递质在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至今对它们代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PSD)患者认知功能、自主神经功能与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对33例PSD患者(PSD组)和33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进行事件相关电位(ERP)、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和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测定;对检测结果进行Pearson多元相关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SD组ERP(P300、N400、CNV及MMN)、SSR各波潜伏期明显延长(均P<0.01),波幅明显下降(均P<0.01);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明显降低(均P<0.01)。PSD组各项指标间均具有相关性(P<0.05~0.01)。结论PSD患者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降低与其认知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相关。  相似文献   

14.
.01).结论 SD患者存在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降低及认知障碍,ERP和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测定可作为老年性痴呆患者实验室判定指标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人体内存在的脑 - 肠轴可能是大脑与胃肠道之间的关键调控通路,而肠道菌群是这条通 路的重要参与者。进食障碍可能通过异常的进食行为使肠道菌群发生紊乱,而肠道菌群的紊乱也会通 过多种机制影响进食障碍的发生发展,现归纳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进食障碍与肠道菌群关系的研究, 为研究和治疗进食障碍提供思路参考。  相似文献   

16.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α突触核蛋白(alpha-synuclein,α-syn)异常沉积于脑内、外多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疾病,除了典型的运动症状外,还有许多非运动症状,特别是胃肠道症状如肠道蠕动慢、吸收差、便秘等是常见的PD非运动症状。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衡会导致α突触核蛋白在肠道神经系统内沉积,且沿脑-肠轴上升迁移至脑内并沉积,最后导致PD发生,故有学者推测PD的早期发病可能在肠道,是由菌群失调所致。因此,探索脑-肠道-微生物轴的相互作用关系,明确肠道菌群改变与PD发病的因果关系及作用机制,将有助于深刻理解PD的发病机制,并可能为PD的预防和未来治疗提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5-羟色胺能系统在抑郁症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抑郁症是一组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情感障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按如今发展速度,抑郁症将在2020年成为人类第二大常见的致残性疾病。抑郁症病因复杂,但单胺类神经递质,特别是5-羟色胺(5-HT)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地位却有目共睹,  相似文献   

18.
全脑缺血后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全脑缺血后大鼠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在缺血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全脑缺血再灌注后酪氨酸羟化酶(TH)、多巴胺-β-羟化酶(DβH)的表达并对海马区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5-HT)和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产物高香草酸(HVA)、5-羟吲哚乙酸(5-H IAA)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对照组TH及DβH呈阴性表达。全脑缺血再灌注后1 d,3 d缺血组海马CA1区神经元TH及DβH表达阴性。5 d后神经元TH及DβH呈阳性表达;全脑缺血再灌注后6 h,缺血组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显著上升,NE、肾上腺素、多巴胺及5-HT分别为对照组的232.5%、347.3%、336.1%和210.1%,1 d后开始回落,3 d已明显低于对照组,5 d后又有回升并接近对照组;缺血组,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代谢产物HVA、5-H IAA含量于全脑缺血再灌注后6 h开始上升,1 d依然保持较高的水平,至3 d回落,5 d接近对照组。结论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早期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显著上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显著上升可能是导致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正>抑郁症已经成为一种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疾病,预计在2020年将会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二类疾病[1]。抑郁症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引起的,机制可能是诱发中枢5-羟色胺(5-HT)或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和神经肽等神经递质含量降低及其受体功能下降有关,近年来还有发现可能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负反馈失调[2]、谷氨酸传导障碍[3]、神经免疫异常[4]等因素有关。目  相似文献   

20.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缺乏社会交流和互动能力,同时伴有重复刻板行为。近年来研究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常可伴有胃肠功能异常,同时国内外部分研究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肠道菌群构成与健康儿童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但其具体机制仍不明确,甚至出现了相反的结论。该文通过回顾相关文献资料,从微生物―肠―脑轴角度出发,着重从肠道代谢产物异常、免疫失衡及神经发育角度对肠道菌群介导的免疫失衡在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4): 65-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