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凝视稳定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凝视稳定训练,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评估2组患者的静态站立时双足压力中心(COP)压强占比和包络椭圆面积、动态下双足COP前、后偏移速度(AP-COPV)、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动态平衡功能[起立-行走测试(TUGT)]和特定活动中保持平衡的自信程度[特定活动平衡信心量表(ABC)]。 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闭眼时的双足包络椭圆面积[(73.21±72.40)mm2]、睁眼患足压强占比[(60.28±17.86)%]、闭眼患足压强占比[(55.04±13.77)%]、健足AP-COPV[(12.03±6.83)cm/s]、患足AP-COPV[(11.82±5.46)cm/s]、BBS评分[(49.95±4.70)分]、TUGT[(21.63±11.14)s]、ABC[(68.38±12.85)%]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凝视稳定训练不仅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患侧支撑和重心转移能力,还可增强其平衡信心,降低跌倒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交替垂直振动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标准的3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试验组(18例)及对照组(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交替垂直振动训练。训练前、训练4周及训练8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平衡功能,功能性步态评价表(FGA)评估步行功能及移动能力,采用特异性活动平衡信心量表(ABC)评估活动平衡信心。 结果 训练前,2组患者患者BBS、FGA、AB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训练前比较,2组患者训练4周及8周的BBS、FGA、ABC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训练4周同指标比较,试验组ABC评分[(46.38±7.26)分]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训练8周同指标比较,试验组BBS[(49.06±1.30)分]、ABC评分[(61.13±7.96)分]较高(P<0.05)。 结论 交替垂直振动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活动平衡信心,对其平衡功能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虚拟现实平衡训练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痉挛型脑瘫患儿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21例)和对照组(19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运动治疗、作业治疗、家庭康复训练等),训练时间1次/日,每次30 min,每周5 d,持续干预3个月。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平衡功能训练,包括坐位、站立平衡训练、重心前后左右转移能力训练等;干预组结合虚拟现实技术(采用Biomaster虚拟现实训练系统)进行平衡功能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图片匹配、足球、滑雪等虚拟情景模式,训练患儿重心前后左右转移能力;2组患儿的平衡功能训练时间均为1次/日,每次20 min,每周5 d,持续干预3个月。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和3个月后,采用平衡功能仪(评定内容包括轨迹长、外周面积、单位面积轨迹长)、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分对2组患儿的平衡功能及ADL能力进行评估。 结果 ①与组内干预前比较,对照组和干预组患儿干预3个月后的坐位平衡轨迹长[(70.78±15.99)mm和(60.89±11.04)mm]、外周面积[(5.18±1.78)mm2和(3.54±1.34)mm2]、单位面积轨迹长[(15.04±5.09)mm和(19.17±7.10)mm] 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和干预组患儿干预3个月后的站立平衡轨迹长[(63.62±13.94)mm和(55.56±10.61)mm]、外周面积[(5.67±1.54)mm2和(4.04±0.98)mm2]、单位面积轨迹长[(11.92±3.63)mm和(14.34±3.57)mm]亦均明显改善(P<0.05),且干预组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②干预3个月后,对照组和干预组患儿的BBS评分[(26.21±5.02)分和(31.95±5.00)分]和MBI评分[(41.79±0.94)分和(45.33±5.23)分]亦均较组内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且干预组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虚拟现实平衡训练可显著改善脑瘫患儿的平衡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全身振动(WBV)训练对骨质疏松(OP)患者平衡功能及跌倒效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OP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常规口服药物(钙尔奇D3片),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平衡训练及WBV训练,对照组则辅以平衡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静态平衡测试、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及跌倒效能量表(FES-I)对2组患者静态、动态平衡功能、跌倒效能情况进行评估。 结果 干预后2组患者各项静态稳定参数、BBS评分、TUGT计时及FES-I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各项静态稳定参数、BBS评分[(49.93±2.08)分]、TUGT计时[(7.50±0.74)s]及FES-I评分[(23.03±2.87)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WBV训练可改善OP患者平衡运动控制能力,减轻其跌倒恐惧心理,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前庭康复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61例帕金森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行前庭康复训练和防跌倒教育,前庭康复训练包括适应性训练、平衡和步态训练,每周训练6次,每次50~70 min,共治疗8周时间,而对照组仅行防跌倒教育。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测验(TUGT)及39项帕金森病调查表(PDQ39)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UPDRSⅢ、BBS和PDQ39评分及TUGT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UPDRSⅢ评分[(24.53±8.93)分]和PDQ39评分[(36.52±10.37)分],较组内治疗前[(26.24±7.56)分和(37.23±11.14)分]改善不明显(P>0.05),且2组间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BBS评分[(51.70±8.47)分]和TUGT数值[(9.82±3.48)s]较组内治疗前[(42.68±12.52)分和(12.86±4.47)s]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较对照组治疗后[(43.69±11.28)分和(12.46±3.32)s]改善更为明显(P<0.05)。 结论 前庭康复训练可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可以作为辅助药物治疗的重要物理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56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最大步行速度(MWS)及“起立-行走”计时测定(TUGT)评价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BBS、MWS、TUG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2组患者BBS、MWS、TUGT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6周后比较,观察组患者BBS[(46.67±5.35)分]、TUGT[(16.86±5.33)s]较为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提高脑梗死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38例脑卒中患者分为rTMS组及对照组,每组119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干预,rTMS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健侧M1区低频(1 Hz)rTMS治疗,对照组则辅以伪磁刺激治疗,2组患者均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结束6周后随访时分别采用Fugl-Meyer平衡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后rTMS组、对照组患者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分[分别为(9.76±2.10)分和(7.75±2.07)分]、BBS评分[分别为(40.22±8.67)分和(29.08±9.92)分]以及MBI评分[分别为(72.12±8.51)分和(65.89±8.76)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rTMS组上述疗效指标结果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低频rTMS刺激健侧皮质M1区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现实环境下采用基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功能性移动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信心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3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现实环境中的功能性移动训练。于训练前和训练6周后(训练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态测试(FGA)、5次坐立试验(FTSST)、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特异性活动平衡信心量表(ABC)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 结果 训练后,2组患者的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训练后的BBS评分[(48.63±2.03)分]、FGA评分[(15.00±2.00)分]、FTSST时间[(15.56±3.26)s]、TUGT时间[(14.20±4.07)s]、ABC评分[(56.10±13.40)分]以及MBI评分[(70.56±5.94)分]均优于对照组训练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现实环境下采用基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功能性移动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功能性步态、平衡功能、姿势控制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对其平衡信心也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联合头皮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头皮针组、运动想象组及综合治疗组,每组4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及康复训练,头皮针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头皮针治疗,运动想象组辅以运动想象疗法,综合治疗组在头皮针组基础上增加运动想象疗法。治疗前、治疗6周后对患者进行10m最大步行速度(10m MWS)、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AC)、“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评分。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10m MWS、BBS、FAC评分、TUGT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经6周治疗后,3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综合治疗组10m MWS[(0.67±0.23)m/s]、BBS评分[(46.03±7.38)分]、FAC评分[(4.00±0.96)分]、TUGT[(16.73±7.62)s]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头皮针组及运动想象组(P<0.05)。 结论运动想象疗法联合头皮针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且其疗效优于单纯头皮针治疗及运动想象疗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早期卧位踏车训练对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儿住院期间平衡能力和功能独立性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2020年2月至2022年8月收治进行HSCT治疗的儿童资料106例,但最终完成本研究病例69例,根据患儿HSCT出仓后是否采用卧位踏车训练,分为踏车组(32例)和非踏车组(37例)。2组患儿均行常规临床治疗和护理,并接受移植前后健康宣教,内容包含运动锻炼对移植患儿的益处和提供运动方案,运动方案的执行由家长监督完成,每日1次,每次20~30 min,训练频率为每周4~5 d;踏车组在此基础上于HSCT出仓后增加卧位踏车训练,每次30 min,5次/周,连续6周。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6周后(干预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儿童多维疲乏量表(PedsQLTM MFS)对2组患儿的平衡能力、功能独立性水平和疲乏度进行评估。 结果 干预训练6周后,踏车组患儿BBS评分[(31.73±4.88)分]、WeeFIM量表中的运动功能领域评分[(61.18±13.44)分]、WeeFIM量表总评分[(95.25±10.93)分]、PedsQLTM MFS评分中的一般疲乏维度得分[(61.86±10.41)分]、睡眠或休息疲乏维度得分[(60.36±6.90)分]均较组内干预前有显著改善(P<0.05),且改善程度优于非踏车组[(27.52±5.02)、(51.37±12.76)、(85.93±12.59)、(52.11±9.37)和(55.26±8.41)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卧位踏车训练可显著改善住院期间HSCT患儿的平衡功能,促进患儿的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膈神经电刺激联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躯干稳定性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物理因子治疗及肢体综合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膈神经电刺激及呼吸训练,每天治疗1次。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呼气峰流速(PEF)评估患者肺功能,采用Sheikh躯干控制评分量表(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评估患者躯干功能及平衡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6周后观察组FVC[(4.21±0.49)L]、FEV1[(3.78±0.49)L/s]及PEF[(6.44±0.69)L/s]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治疗后2组患者TCT评分、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T评分[(71.88±14.86)分]、BBS评分[(50.44±4.72)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传统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膈神经电刺激及呼吸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平衡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Swiss球躯干功能训练对恢复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于生命体征平稳后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躯干功能训练,实验组患者则辅以Swiss球躯干功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躯干控制试验(TCT)、Berg平衡量表(BBS)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采用AL-080型步态与平衡功能评估系统检测2组患者坐位30s重心轨迹长(LOM)、坐位稳定极限范围(LOS)、步速及步态不对称性指数(GAI)。 结果治疗4周后发现2组患者TCT积分、BBS评分、LOM以及LOS均较训练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实验组TCT积分[(85.14±10.04)分]、BBS评分[(45.12±4.14)分]、LOS[(93.87±12.80)cm2]、LOM[(21.15±6.12)mm]、GAI(0.32±0.11)及步速[(34.91±9.17)cm/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wiss球躯干功能训练能显著提高恢复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控制能力,促进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进一步改善,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步态联合平衡训练对小脑梗死伴共济失调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小脑梗死伴共济失调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训练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训练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步态及平衡功能训练。于入选时及训练4周、8周后分别采用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ICARS)、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入选时训练组和对照组患者ICARS、PASS、BBS、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别经治疗4周、8周后,发现训练组ICARS[分别为(45.8±9.2)分和(35.2±8.7)分]、PASS[分别为(25.6±2.2)分和(33.3±2.0)分]、BBS[分别为(26.2±1.4)分和(36.7±2.6)分]及MBI评分[分别为(61.7±6.0)分和(88.4±6.9)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其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步态联合平衡训练能显著改善小脑梗死伴共济失调患者共济失调症状及平衡功能,对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动态失稳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平衡与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动态失稳训练,对照组增加相同时长的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2组患者双侧股直肌、股二头肌、竖脊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包括预期姿势调节(APAs)阶段的激活时间和激活强度,补偿姿势调节(CPAs)阶段的激活强度。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部分、GaitWatch步态分析系统评估患者的平衡与步行能力。 结果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侧股直肌[(-71.68±2.64)s]、股二头肌[(-90.07±3.65)s]和健侧股二头肌[(-84.31±5.74)s]、竖脊肌[(-67.29±5.04)s]APAs阶段的激活时间提前较多(P<0.05),患侧股直肌[(9.90±0.77)]、竖脊肌[(10.18±0.72)]APAs阶段的激活强度较高(P<0.05)。2组患者治疗后CPAs阶段各肌群的激活强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BBS评分[(48.80±3.52)分]、下肢FMA评分[(29.20±2.42)分]、步幅[(71.25±4.81)cm]、步速[(70.20±5.00)cm/s]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动态失稳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姿势控制能力,促进平衡与步行功能恢复,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采用平衡功能检查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进行平衡功能训练,对其抑郁程度和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60例PS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平衡仪训练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应用神经营养药物和常规康复治疗,训练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平衡功能检查训练系统进行平衡功能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平衡参数评估、Berg平衡功能评定表(BBS)评分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 结果治疗后,2组的摆幅指数、轨迹长、外周面积、BBS和HAMD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训练组治疗后的摆幅指数(4.2±3.0)、轨迹长[(58.6±22.5)cm]、外周面积[(10.9±7.2)cm2]、BBS[(48.6±4.3)分]和HAMD[(7.9±1.8)分]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平衡功能检查训练系统对PSD进行平衡功能训练,可显著改善其平衡功能和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步态联合平衡训练对原发性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PD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训练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PD药物治疗,训练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步态训练及平衡功能训练。于训练前、训练8周后应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运动功能检查(UPDRS-Ⅲ)、10 m行走速度及6 min行走距离评定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情况;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患者平衡能力变化,并记录跌倒次数。 结果经治疗8周后发现训练组10 m行走速度[(1.43±0.32 )m/s]、6 min行走距离[(380.65±96.55)m]、BBS评分[(49.61±5.14)分]均较对照组[分别为(0.89±0.41)m/s,(291.67±115.74)m、(41.53±3.62)分)]显著增加,UPDRS-Ⅲ评分[(23.89±6.83)分]及跌到次数[(2.78±7.55)次]均较对照组[分别为(27.52±7.56)分和(5.78±9.45)次]显著降低(P<0.05)。 结论在传统药物干预基础上辅以步态及平衡功能训练,能进一步改善PD患者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减少患者跌倒次数,抑制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悬吊训练模式下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6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后常规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进行传统核心稳定性训练,实验组则进行悬吊训练模式下核心稳定性训练,每日训练1次,每周5次,连续训练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Prokin平衡仪对2组患者的站立位平衡能力进行评定,并记录患者睁眼、闭眼平衡测试时的运动轨迹长度及运动椭圆面积;同时利用表面肌电图(sEMG)记录平衡测试时双侧竖脊肌和多裂肌肌电信号的平均肌电(AEMG)值。 结果 ①平衡功能变化:治疗后,睁眼闭眼平衡测试,2组患者压力中心的运动轨迹长度、运动椭圆面积均少于组内治疗前(P<0.01);实验组患者压力中心的运动轨迹长度[睁眼(226.40±88.59)mm、闭眼(312.07±118.45)mm]、运动椭圆面积[睁眼(198.83±84.99)mm2、闭眼(303.50±123.86)mm2]均少于对照组[运动轨迹长度:睁眼(291.23±117.71)mm、闭眼(405.27±181.05)mm;运动椭圆面积:睁眼(250.47±109.23)mm2、闭眼(379.03±144.91)mm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表面肌电图变化:治疗后,睁眼和闭眼平衡测试时,2组患者双侧竖脊肌与多裂肌的AEMG值均大于组内治疗前(P<0.01);闭眼平衡测试时,实验组患侧多裂肌的AEMG值[(58.48±10.40)μV]显著大于对照组[(52.39±10.63)μV],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悬吊训练模式下的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其效果优于传统核心稳定性训练。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治疗师徒手辅助下肢步行训练,观察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Fugl-Meyer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及10m最大步行速度(10m MWS)对2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BBS、FMA评分及FAC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BBS评分[(45.00±4.47)分]、FMA评分[(28.67±3.66)分]、FAC分级[(3.55±0.94)级]及10m MWS[(0.83±0.23)m/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MBI评分(除大便控制以外)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观察组患者如厕评分[(7.50±2.02)分]、转移评分[(13.06±1.65)分]、步行评分[(12.55±2.04)分]、上楼梯评分[(8.20±1.48)分]及MBI总分[(74.60±7.74)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躯干核心肌群肌内效贴联合常规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患者于常规康复训练前先进行躯干核心肌群肌内效贴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8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10 m步行测试(10 MWT)、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以及生理耗能指数(PCI)对2组患者平衡功能、步行功能、下肢运动能力及运动效能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BBS、10 MWT、FMA-L以及PCI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经治疗2周、8周后,发现2组患者BBS、10 MWT、FMA-L以及PCI均显著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BBS[(48.23±8.97)分]以及PCI[(0.234±0.176)beats/m]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BBS[(54.38±6.17)分]、10 MWT[(0.83±0.51)m/s]、FMA-L[(25.6±6.04)分]以及PCI[(0.221±0.135)beats/m]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躯干核心肌群肌内效贴治疗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能力及下肢运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眼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眼针治疗及核心稳定性训练(包括腰部、腹部肌群训练及肩胛骨、躯干、骨盆控制训练等)。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对2组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步行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躯干控制测试(TCT)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上肢及下肢Fugl-Meyer量表 (FMA)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TCT评分[(100±0)分]、BBS评分[(49.27±5.21)分]、MBI评分[(66.69±9.32)分]、上肢FMA评分[(35.58±9.18)分]、下肢FMA评分[(26.76±7.23)分]及FAC评分[(4.31±0.46)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分别为(92.15±7.39)分、(42.29±5.47)分、(56.22±9.81)分、(28.32±9.76)分、(21.32±7.76)分和(3.75±0.38)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眼针治疗对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具有显著疗效,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