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清尿酸(uric acid,UA)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双相情感障碍患者126例(躁狂发作77例,抑郁发作49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69例和正常对照126名,测定其血清UA水平,并采用杨氏躁狂量表(Young mania rating scale,YMR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scale,HAMD)评定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症状。结果双相情感障碍组血清UA水平[(349.34±107.21)μmol/L]高于精神分裂症组[(319.71±84.48)μmol/L]和对照组[(280.94±71.90)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躁狂发作患者UA水平高于抑郁发作患者[(366.45±104.01)μmol/L vs.(322.45±107.69)μmol/L],且二者均高于对照组(P0.01);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是否使用精神科药物的亚组间UA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清UA水平与YMRS、HAMD分数线性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清UA水平升高,血清UA水平升高可能是双相情感障碍的一个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伴有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的青少年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肠道菌群微生态特征。方法 纳入伴有NSSI青少年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期患者(伴有NSSI组)30例,不伴有NSSI青少年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期患者(不伴有NSSI组)29例,以及健康对照者31名。收集受试者一般临床资料,并采集粪便标本,应用16S rRNA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组成和丰度。结果 三组间菌群Alpha多样性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NSSI组与不伴有NSSI组的菌群Chao1指数(241.11±591.11、246.04±54.41 vs. 201.55±69.54)、Ace指数(25.12±3.67、21.42±5.13 vs. 19.02±54.73)、Shannon指数(5.02±0.83、4.71±0.62 vs. 3.72±0.91)、Simpson指数(0.95±0.17、0.93±0.04 vs. 0.82±0.18)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伴有NSSI组的Ace指数高于不伴有NSSI组(P<0.05)。较之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异常的白细胞类型,为本疾病的病理机制及其诊疗提供依据和线索。方法 将117例首发未服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016年5月~2020年5月)纳入研究组,并将同期117例正常人纳入对照组。检测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碱性粒细胞计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首发精神疾病患者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嗜碱性粒细胞存在升高的趋势(P=0.078)。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嗜碱性粒细胞有升高的趋势,炎症标志物在未来有可能帮助我们理解精神分裂症复杂的发病机制,亦可成为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双相情感障碍I型患者脑灰质体积的变化,进一步研究双相情感障碍I型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方法 于2012年1月-2014年7月,随机入组22例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双相情感障碍I型患者(患者组)和25名健康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及受教育年限匹配良好(P均>0.05)。收集两组头部结构相磁共振影像资料,使用SPM8对结构相影像资料进行分割、标准化、平滑,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灰质体积有统计学差异的脑区。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灰质体积降低的脑区包括右侧颞上回(P<0.01)、右侧中央前回(P<0.01)及右侧楔叶(P<0.01);患者组灰质体积增大的脑区包括左侧小脑上部(P<0.01)、左侧颞中回(P<0.01)及左侧颞下回(P=0.001)。结论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双相情感障碍I型患者灰质体积降低的脑区主要集中于右侧,体积增大的脑区主要集中于左侧。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双相 I 型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血清尿酸(UA)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双相 I型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患者组)68例和健康人群(对照组)68例。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 UA 水平,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患者抑郁严重程度。结果患者组高尿酸血症(HUA)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6% vs.7.4%,P ﹤0.05);患者组血清 UA 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0.31±83.35)μmol/ L vs.(282.47±78.30)μmol/ L, P ﹤0.05],患者组男性 UA 水平高于女性[(344.40±100.45)μmol/ L vs.(296.10±71.59)μmol/ L,P ﹤0.05]。相关分析显示:UA 水平与性别和精神病家族史呈负相关(r =-0.28、-0.27,P 均﹤0.05);与甘油三酯水平呈正相关(r =0.34,P ﹤0.01)。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性别、阳性精神疾病家族史对血清 UA 水平有明显影响(P 均﹤0.01)。结论双相 I 型障碍抑郁发作患者 UA 水平增高,并与性别、精神疾病家族史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白介素-1β(IL-1β)在双相障碍患者的血清水平。方法:采用Young躁狂量表(YMR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102例双相障碍患者进行评定,其中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31例,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组71例;以单相抑郁症组21例,双相障碍缓解组18例和健康正常者33名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BDNF和IL-1β水平。结果: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组和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血清BDNF水平分别为(32.46±1.54)ng/ml和(28.75±1.62)ng/ml,IL-1β水平分别为(39.63±3.13)ng/ml和(34.84±1.87)ng/ml,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的(45.70±5.74)ng/ml和(54.48±9.46)ng/ml(P〈0.01);而双相障碍缓解组BDNF和IL-1β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双相障碍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与BDNF及IL-1β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初步探讨儿童精神分裂症前脉冲抑制(prepulse inhibition,PPI)特征,并随访其变化。方法 纳入56例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8名健康儿童,应用事件相关脑电仪,采用单独强刺激和弱刺激+强刺激范式,进行PPI检测。患儿组于治疗后第1年、第2年和第3年进行PPI随访。结果 基线时,在Cz点,患儿组比对照组单独强刺激的惊跳反射潜伏期延长[(97.00±13.02)ms vs.(86.02±11.10)ms,P<0.01],患儿组比对照组弱刺激+强刺激的惊跳反射潜伏期延长[(97.01±20.02)ms vs.(84.01±17.02)ms,P<0.01]、波幅增高[(47.01±21.00)μV vs.(39.00±12.01)μV,P<0.01],患儿组PPI比值低于对照组(43.02%±37.21%vs. 66.00%±32.01%,P<0.01)。未发现患儿组PPI各指标与PANSS量表总分、各因子分有统计学相关性(P>0.05)。患儿组在治疗后的第1年、第2年和第3年进行PPI检测,Cz点惊跳反射波幅、PPI比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慢性精神分裂症、慢性双相障碍及慢性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差异,及其与焦虑、抑郁及精神病性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纳入515例病程大于10年的精神分裂症(192例)、双相障碍(157例)及重性抑郁障碍(166例)患者,检测患者甲状腺功能指标,如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甲状腺素(thyroxine,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和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水平。使用广泛性焦虑自评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7)、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9-itempatienthealthquestionnaire,PHQ-9)和90项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精神病性症状分量表分别评估所有患者焦虑、抑郁和精神病性症状。结果 相较于重性抑郁障碍组,精神分裂症组和双相障碍组的TSH和FT4水平更高(P<0.01...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与NMOSD疾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作者医院收治的NMOSD患者55例,其中男18例,女37例。另收集年龄、性别构成匹配的健康体检者10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NMOSD患者发作期(首发临床症状或临床复发1周内,n=55)、恢复期(随访6个月时,n=44)及对照组间SII以及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的差异;比较NMOSD患者水通道蛋白4抗体(AQP4-Ab)阳性组和阴性组SII及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II在预测NMOSD疾病活动性中的价值。结果 NMOSD患者发作期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及SII显著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均P<0.01),淋巴细胞绝对值显著低于恢复期(P<0.05)和对照组(P<0.01)。而NMOSD患者恢复期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及SII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NMOSD患者AQ...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相 I 型躁狂发作患者高尿酸血症(HUA)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检测77例双相 I 型躁狂发作住院患者(患者组)和77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血清尿酸水平,同时检测体质量、腰臀比、血压及三酰甘油(TG)水平。结果:患者组 HUA 的发生率28.6%(22例)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7.8%(6例)(χ2=11.18,P <0.01)。平均血清尿酸水平患者组(365.19±103.45)μmol/ 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01.77±76.04)μmol/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5.70,P <0.01);男性血清尿酸水平高于女性[(381.43±99.02)vs(291.38±70.33)]μmol/ L(F =50.08,P <0.01)。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组中性别与血清尿酸水平呈负相关(r =-0.56,P <0.01);TG 水平与血清尿酸水平呈正相关(r =0.419,P <0.01)。结论:双相 I 型障碍躁狂发作患者 HUA 发生率增加并与性别、血清 TG 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80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阿司匹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拜阿司匹林0.1g,每天一次,氯吡格雷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75mg,每天一次。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14天测定血浆LPA。另设正常对照组50名,均为我院健康体检者。结果 脑梗死组L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3.80±0.87μmol/L vs 2.85±0.65μmol/L,P <0.01);与治疗前相比,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治疗后LPA水平均明显降低(3.26±0.50μmol/L vs 3.79±0.83μmol/L,P <0.01;3.06±0.69μmol/L vs 3.82±0.90μmol/L,P <0.01),但氯吡格雷组降低更明显(P <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中LPA水平高于正常人;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均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LPA,其中氯吡格雷较阿司匹林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联合应用丙戊酸钠与喹硫平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于2021年1月~2023年1月采集病例资料入档,对象为医院收治的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共计纳入80例,纳入对象基于“随机数字表法”规范化分组,划分为对照组(予以丙戊酸钠治疗)与观察组(应用丙戊酸钠+喹硫平治疗),各组均40例;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阳性及阴性症状(PANSS)、躁狂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高(P<0.05);治疗后,两组贝克-拉范森躁狂评定量表(BRMS)、呈不同程度降幅,且观察组降幅较对照组更大(P<0.05);治疗后,两组PANS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且观察组更低(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合用丙戊酸钠与喹硫平治疗,可取得确切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双相障碍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相关指标的差异。方法:纳入2014年4月至2016年10月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急性期双相障碍患者15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102例,并入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匹配的正常对照者156名。采用氧化酶法测定入组者的血浆糖脂代谢参数,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双相障碍组BMI高于精神分裂症组,空腹血糖(F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低于精神分裂症组(P0.05或P0.01);BMI、HDL、三酰甘油(TG)高于正常对照组,TC、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精神分裂症组FG、TC、HDL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WHR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双相障碍组年龄与FG、TC、LDL水平呈正相关;受教育年限与FG、TC水平呈负相关;总病程与FG水平呈正相关(P0.05或P0.01)。精神分裂症组年龄与FG、HDL、HOMA-IR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双相障碍患者易出现脂类代谢异常,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易出现糖脂异常;年龄是糖脂代谢异常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睡眠结构特征的差异,探讨睡眠指标等因素对患者自杀风险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查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2019年1月1日-2021年6月30日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抑郁障碍(n=97)和双相情感障碍(n=52)住院青少年患者病历资料,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精神科诊断、自杀风险评估量表(NGASR)评分及多导睡眠监测(PSG)结果。根据NGASR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0~5分为自杀低风险组(n=32),>5分为自杀高风险组(n=117)。以既往文献中80例正常青少年的PSG数据作为对照组资料。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青少年情感障碍患者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 自杀高风险组睡眠效率和N2期睡眠占比均低于自杀低风险组(Z=-2.138、-2.520,P均<0.05)。抑郁组总睡眠时间、N2期睡眠时间以及REM期睡眠时间均少于双相组(t=-2.822、-3.087、-2.277,P<0.05或0.01);抑郁组和双相组REM期睡眠占比均低于对照组(t=-2.369、-2.069,P均<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青少年情感障碍患者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包括N1期睡眠时间(β=0.019,P<0.05)、性别(男性vs.女性,β=-4.051,P<0.01)以及诊断(双相情感障碍vs.抑郁障碍,β=-1.429,P<0.05)。结论 与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相比,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存在睡眠连续性差、浅睡眠更少的特点。N1期睡眠时间、女性以及诊断为抑郁障碍是青少年情感障碍患者自杀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精神病病人Borna病病毒p23基因片段的检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探讨Borna病病毒与人类精神疾病的关系,采用套式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72例精神病病人和40名健康献血者周围血单核细胞的Borna病病毒p23基因片段。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组的p23阳性检出率(9.4%)稍高于健康对照组(7.5%),但差异无显著性;双相情感障碍组的阳性检出率(21.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提示人类双相情感障碍可能与Borna病病毒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6.
背景 自杀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自杀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关系可能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年龄的人群中存在差异,有必要进一步研究NLR与我国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目的 探讨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NLR与自杀意念的相关性,为探寻自杀的生物学指标提供线索。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阜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536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根据患者是否报告存在自杀意念,将患者分为两组。从病历中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出院诊断以及入院第二天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评分和血液学检验数据(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测定NLR预测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意念的最佳临界点,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患者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536例患者中,无自杀意念者429例(80.04%),有自杀意念者107例(19.96%)。与无自杀意念组相比,有自杀意念组HAMD-17评分更高[(25.28±8.86)分vs.(21.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及混合发作)住院患者家属生活质量及社会支持状况。方法以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的家属为研究对象,进行一般调查表(自制)、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等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家属生活质量的各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2)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家属社会支持总分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家属文化程度越高,获得的社会支持情况越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家人获得的社会支持状况好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9)。结论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家属的生活质量令人担忧,这可能与疾病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及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差异。方法纳入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61例,双相障碍患者57例,抑郁障碍患者48例,另设正常对照59名。所有研究对象采用重复性神经心理测查系统(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评估认知功能,首发精神分裂症组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定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组、抑郁障碍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估抑郁和焦虑症状,贝克—拉范森躁狂(Bech-Rafaelsen mania scale,BRMS)量表评估躁狂症状。结果 4组对象的RBANS总分(F=5.18,P0.01)、即刻记忆(F=4.09,P0.01)、言语功能(F=9.53,P0.01)、注意(F=3.87,P=0.01)、延时记忆(F=9.86,P0.01)因子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首发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组RBANS总分低于对照组(P0.01),首发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障碍组即刻记忆、言语功能、延时记忆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双相障碍组言语功能得分低于首发精神分裂症组(P0.01),首发精神分裂症组注意得分低于抑郁障碍及对照组(P0.01)。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障碍患者均存在认知功能损伤,首发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缺陷重于抑郁障碍,轻于双相障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比较住院≥3次双相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住院特征。方法:对210例住院≥3次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03例双相障碍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组住院周期和出院间隔进行比较。结果:随住院次数增加,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双相障碍患者平均住院周期分别从首次的(73.6±48.8)d和(65.7±47.3)d逐渐延长至第8次住院之后的(119.7±116.0)d和(75.9±68.9)d;平均出院间隔逐渐缩短;与精神分裂症相比,双相障碍患者住院周期稍短( P<0.05),而出院间隔相当(P>0.05)。结论:双相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病程总体相似,反复发作频率相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周免疫细胞亚群计数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预测急性脑出血(AICH)后神经功能恶化(ND)的价值。方法分析本院收治的87例AIC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ICH后1w内有无ND进展将患者分为神经功能恶化组(ND组24例,占27.6%)和无神经功能恶化组(非ND组63例,占72.4%),并比较2组患者在入院时的外周免疫细胞亚群计数、NLR比值的差异性及与ND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ND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均高于非ND组患者,分别为10.80±4.44vs8.02±2.24(P0.001)和9.23±4.97vs5.02±1.87(P0.001),而淋巴细胞计数低于非ND组患者1.45±0.58vs2.43±1.87(P=0.025),故ND组患者的NLR比值明显高于非ND组患者9.45±5.40vs3.28±1.94(P0.001)。通过回归分析发现AICH后外周血细胞计数、NLR比值与ND的发生密切相关(OR:1.87,95%CI:1.45~2.23),P0.001)。根据ROC曲线下面积证实NLR比值(面积为0.872,P0.001)对ND发生的预测价值高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面积分别为0.749,0.823和0.721,均P0.001)。结论 NLR比值的升高对预测AICH后ND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能够为AICH患者的预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