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执行功能障碍与炎症因子及miR155水平的关联。方法:募集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165例为病例组,173名健康人为对照组。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两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miR155水平。病例组与对照组均用词语流畅性测验(VFT)、Stroop色词测验(SCWT)、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来评估其执行功能。结果:病例组VFT、SCWT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病例组WCST-错误应答数、WCST-持续错误数显著高于对照组,而WCST-正确测验数、WCST-完成分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例组TNF-α、IL-6、IL-8、miR155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例组IL-6与WCST-完成分类数呈负相关,与WCST-持续错误数呈正相关;TNF-α与VFT总分呈负相关,与WCST-错误应答数呈正相关;miR155水平与VFT...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氯氮平治疗前后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3(IL13)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sIL6R)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ABC放射免疫吸附法,对30例(男10例,女2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氯氮平治疗前后及28名(男13名,女15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血浆IL6、IL13及sIL6R水平进行检测。结果(1)患者组治疗前[(202±26)ng/L]后[(217±28)ng/L]血浆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81±36)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组氯氮平治疗后血浆IL6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2)患者组治疗第6周末血浆sIL6R水平[(23±20)ng/L]比治疗前[(34±16)ng/L]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患者组治疗前血浆IL13水平[(16±12)ng/L]明显低于对照组[(24±18)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6周末[(22±14)ng/L]比治疗前有所升高。(4)经相关及多元回归分析,患者组治疗第6周末血浆IL6水平的增高幅度与氯氮平治疗剂量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722,P=0000);治疗前血浆sIL6R水平与阳性症状分呈正相关(r=0379,P=0020),血浆IL13水平与阴性症状分(r=-0602,P=0000)及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总分(r=-0334,P=0035)呈负相关;治疗前后IL13的变化幅度与阴性症状分减分率呈正相关(r=0611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目前首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存在治疗后继发抑郁,评估其严重程度,分析其可能成因.方法 对35例未服用过抗精神病药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利培酮2~6 mg/d系统治疗8周,采用临床评估结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8周末的抑郁状态,同时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符合抑郁发作诊断标准者于治疗后的第4周末明显增加(P<0.05),第8周末增加更明显(P<0.01),共有8.6%的患者于治疗后第4~8周末呈现重度抑郁发作.治疗后继发抑郁组疗效明显好于未继发抑郁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不严重,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后继发抑郁确实存在且较严重,增加了患者症状控制后自杀的风险,形成原因与自知力的恢复相关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4.
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者对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进行了观察 ,现将结果报道于后。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为本院 1999年 3月~ 8月的门诊和住院患者。入组标准 :①符合CCMD - 2 -R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且病程不超过 5年 ;②年龄 16~ 5 0岁 ;③BPRS总分≥ 4 0 ;④既往采用抗精神病药物的连续治疗时间不超过 8周 ;⑤无严重的躯体疾病者。1.2 给药方法 入组前未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者直接给药 ;曾服用过抗精神病药物需停原药 3天 ,再开始利培酮治疗。利培酮剂量为 1mg/d开始 ,以后据病情逐渐加量 ,直到疗效满意 ,最大剂量不超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对精神分裂症(SZ)患者血清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48名正常人(对照组)和70例SZ患者(患者组)在MECT前后进行血清GDNF水平检测。结果:MECT前,患者组血清GDNF水平[(34.98±20.36)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78.23±40.57)ng/ml](t=6.821,P0.001)。MECT后,患者组血清GDNF水平[(79.88±36.10)ng/ml]显著升高,与MECT前比较有显著差异(t=-10.64,P0.01),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2,P0.05)。结论:SZ患者可能存在血清GDNF水平低下,MECT可能通过提高GDNF水平起作用。  相似文献   

6.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目的 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利培酮治疗前后认知功能激发图像的特点。方法 1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进行倒背数字作业的fMRI检查,经利培酮[(3.8±0.9)mg/d]治疗(57±9)d后复查fMRI(16例)。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评价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 (1)利培酮治疗后的PANSS减分率为(50±22)%,有效率为72%。(2)治疗前倒背数字作业激活范围较广泛,包括额叶、顶叶及颞叶等脑区。(3)左侧额上回治疗前激活脑区计数为4,治疗后计数为12,治疗前后激活脑区计数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9);左侧额叶腹外侧面治疗前激活平均体积为(15±38)个体素,治疗后激活平均体积为(67±76)个体素,治疗前后的差异有显著性(P=0.046)。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初期就存在工作记忆缺陷,这种缺陷可能与左侧额上回及额下回激活低下有关,利培酮治疗可改善患者的工作记忆缺陷。  相似文献   

7.
刘帼芳  昂秋青 《上海精神医学》1999,11(3):172-172,181
初发精神分裂症病人来到精神科的专科门诊后,一部分病人可以在门诊继续治疗、不断随访,也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这个治疗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抗精神病药物的及时,准确使用。因此,本研究对1996、1997、1998年度的每年5月份期间首次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总部)诊治并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开展有关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情况的调查,并予以比较,以便对目前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用药合理性、治疗依从性等获得较为感性的认识。为减少用药的盲目性,提高针对性和合理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未成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微量元素的变化,我们对62例未成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与60名正常人进行了14种微量元素的测定。现报告如下。1资料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来自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2004年6月至2005年6月住儿童病房的精神分裂症病人,从中随机抽取62例(研究组),其中男32例,女30例,男性年龄为11~17岁,平均年龄(14.40±2.63)岁,病程为0~4年,平均病程(1.35±1.12)年。女性年龄为12~17岁,平均年龄(14.38±2.06)岁,病程0~3年,平均病程(1.26±1.14)年。研究组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CCMD-2-R)和国际疾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将10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表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实施常规治疗和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BDNF1、BDNF2和BDNF3水平变化、治疗前后精神分裂症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各项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试验组血清BDNF1、BDNF2和BDNF3水平均远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各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能够显著改善BDNF水平,减轻症状疗效改善显著。  相似文献   

10.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检测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与首发精神分裂症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自编调查表收集2011年4月-2013年8月在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84例及门诊健康体检者46例,采用cobase411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分别测定两组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甲状腺激素(FT3、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并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及t检验。结果患者组血清T4(100.88±24.10)、FT3(4.64±4.64)低于正常对照组血清T4(108.09±15.13)、FT3(4.97±4.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P=0.012),血清T3、FT4、TSH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发精神分裂症女性组血清FT3(4.45±0.82)、FT4(16.40±3.48)与男性组血清FT3(5.07±1.00)、FT4(18.51±3.3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尤其是女性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甲状腺异常高度相关,应采取有效措施应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炎症因子水平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纳入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75例(研究组)和健康对照40名(对照组),采用流式多重蛋白分析技术(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检测所有被试的血浆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抗炎因子白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浓度,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 scale,PANSS)评估患者临床症状。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的促炎因子TNF-α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位数与上下四分位数:1.16(1.02,1.49)ng/L vs.0.67(0.61,0.76)ng/L,P<0.01],IL-10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相关分析示,研究组血浆TNF-α浓度与PANSS中反应缺乏因子(r′=-0.33,P=0.01)、偏执因子(r′=-0.32,P=0.01)之间呈负相关。结论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TNF-α水平高于正常对照水平,且患者TNF-α水平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选取82例以阴性症状为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随机数表将8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2组均使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同时予以真刺激治疗,对照组予以假刺激治疗,对比2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PANSS(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总分、阴性症状评分、一般病理评分及血清BDNF浓度均优于治疗前,且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PANSS总分、阴性症状评分、阳性症状评分、一般病理评分及血清BDNF浓度与之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BDNF浓度变化与PANSS总分及各因子的变化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rTMS可显著增加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BDNF水平,但血清BDNF水平变化与其临床症状的改善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血催乳素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血催乳素的测定何琼娜俞浩作者选择符合CCMD—2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首发住院患者20例作治疗前后血催乳素(PRL)测定。其中男3例,女17例,年龄13~39岁,平均21±3岁,病程5月~13年,平均20±8月,5例有阳性家族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眼动分析中凝视点数和反应探索分能否作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的客观依据。方法将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8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治疗,疗程6周。患者组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末测评眼动分析中凝视点数和反应探索分。随机抽取42例正常健康者为对照组。结果精神分裂症组眼动分析中凝视点数和反应探索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6周末凝视点数和反应探索分显著升高(P〈0.01),但仍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眼动分析中凝视点数和反应探索分可作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诊断和疗效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帕金森病(PD)伴疼痛的相关性,了解PD伴疼痛的发病机制,以期为PD伴疼痛寻找可能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选取90名PD患者(PD组)和88名健康对照组(HC组),采用多重微球流式免疫荧光发光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评估运动症状(UPDRS-Ⅲ)、疾病分期(H-Y分期)和疼痛症状(KPPS评分),分析炎症因子与PD伴疼痛的关系,绘制ROC曲线评估血清IL-1β对PD伴疼痛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HC组相比,PD组血清IL-1β、IL-6、IL-17水平显著升高(P<0.01)。PD伴疼痛组的血清IL-1β水平高于PD不伴疼痛组(P<0.001)。PD患者血清IL-1β水平与KPPS评分呈正相关(r=0.371,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的血清IL-1β是PD伴疼痛的危险因素(P=0.001)。ROC曲线显示血清IL-1β诊断PD伴疼痛的曲线下面积为0.741。结论 PD患者血清IL-1β水平与PD伴疼痛相关,可能是诊断PD伴疼痛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就诊于宁波市康宁医院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73例为研究组,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其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选取与研究组性别、年龄及BMI相匹配的6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血清VEGF水平。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血清VEG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1.96±85.31)pg/m L vs.(280.98±77.54)pg/m L,P0.01]。精神分裂症患者组血清VEGF水平与PANSS评分、年龄和BMI无线性相关(P0.05)。结论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VEGF水平稍高于健康对照组,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VEGF与PANSS评分、年龄和BMI无关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利培酮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认知评估工具连线测验、简单视觉空间记忆测验(BVMT-R)、WMS-III空间广度测验、霍普金斯词语学习测验(HVLT-R)、定步调听觉连续加法测验(PASAT)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64)对经利培酮治疗8周前后的89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62例健康对照者进行神经心理测试。结果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的神经心理测验成绩显著差于治疗后和健康对照组(P〈0.05);经利培酮治疗8周后达到临床痊愈标准患者的神经心理测验成绩除WMS-III空间广度测验外,其它大部分测验测验成绩仍显著差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处理速度、工作记忆、言语记忆、空间记忆、注意警觉和执行功能广泛的认知功能损害,利培酮治疗可部分改善认知缺陷,但精神症状达到临床痊愈的患者仍然存在多个领域认知缺陷,提示认知缺陷是精神分裂症的内表型。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氯丙嗪治疗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对33例首次住院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氯丙嗪治疗前后进行BPRS评定及肾上腺素致聚下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并与60名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血小板1分钟聚集率(PAR1)、5分钟聚集率(PAR5)和最大聚集率(PAR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用氯丙嗪治疗1个月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BPRS评定分值下降(P<0.01),血小板聚集功能PAR1无显著性改变(P>0.05),PAR5、PARM明显升高(P<0.05)。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氯丙嗪治疗可导致血小板的激活状态。  相似文献   

19.
正本研究探讨社区主动式服务团队(ACT)[1]帮助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提高服药依从性,控制复发等结局。1对象和方法为上海市虹口区在册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收集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首次发作、经急性期治疗达临床有效标准、总病程3年的患者;年龄16~45岁;性别不限;文化程度小学以上;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躯体疾病、痴呆、精神发育迟滞及其他认知功能损害严重或物质滥用、孕妇或哺乳妇女。共34例,随机分  相似文献   

20.
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院应用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进行分析。1 对象和方法为我院 1999年 5月至 2 0 0 3年 2月门诊及住院患者 ,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3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共 184例 ,男 99例 ,女 85例 ;3例因经济原因、2例因迁移脱落 ,179例患者完成治疗。以利培酮治疗 ,起始剂量 0 5~ 1mg/d ,逐步加量 ,平均剂量 4 5mg/d。疗程 8周。以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BPRS)和副反应量表 (TESS)在治疗前及治疗 1、2、4、8周进行评定。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 ,肝功能 ,心电图 ,胸透等。统计采用SPSS软件作t检验。2 结果经利培酮治疗 ,179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