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高峰期门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呼吸道感染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中下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高峰期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呼吸道感染的患病率、死亡率、死亡的危险因素及化验检查等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117例血液透析患者。呼吸道感染的患病率88.0%(103/117), 死亡率6.8%(7/103)。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神经系统疾病和B型钠尿肽水平高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P值分别为0.034和0.022。12.5%的呼吸道感染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阴性。呼吸道感染后1个月内, 70例(59.8%)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抗体IgG阳性, 其中10例(14.3%)患者再经过1个月后IgG转为阴性。血液透析患者呼吸道感染后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均较前下降, 血清B型钠尿肽较前升高, P值均<0.001。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的下降幅度与年龄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244和0.238, P值分别为0.017和0.019。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高峰期死亡率高, 特异性抗体产生率低、抗体持续时间短。需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使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回顾性研究奥密克戎感染者的核酸阴转所需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22年3月1日至2022年8月20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304例奥密克戎感染早期的患者, 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阴转所需时间为因变量, 使用负二项回归模型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阴转时间的影响因素。基于一般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因素, 首先使用单因素负二项回归模型对因素进行初步筛选, P<0.05的因素被纳入多因素建模, 随后使用逐步回归筛选变量, 依照AIC统计量确定最优模型。结果利用单因素联合构建对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阴转所需时间的多因素负二项回归模型, 结果显示, 男性新冠核酸阴转所需时间平均比女性短e0.107(≈1.113) d;CT提示肺炎的患者新冠核酸阴转所需时间平均比CT未提示肺炎的患者长e0.201(≈1.223) d;以感染BA.2.2毒株的患者为参照, 感染BA.2毒株的患者新冠核酸阴转所需时间平均比感染BA.2.2毒株的患者长e0.103(≈1.108) d, BA.5.2毒株的患者新冠核酸阴转所需时间平均比感染BA.2.2患者短e0.096(≈1.101) d。...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022年1月至2022年10月扬州市4例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病例的咽拭子标本进行全基因组分析, 了解其序列变异情况, 为后续防控策略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Illumina iseq100和Oxford nanopore平台对扬州市4例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病例的咽拭子标本分别进行二代及三代高通量测序, 获取全基因组序列, 分析病毒变异位点与谱系型别。结果基于二代测序平台, 4例输入性病例序列长度为29 758 bp~29 861 bp, 全基因组覆盖度为99.46%~99.90%。基于三代测序平台, 4例输入性病例序列长度为29 778 bp~29 831 bp, 全基因组覆盖度为99.65%~99.83%。与武汉参考株(NC045512.2)相比, 4例病例序列分别检出核苷酸突变数为66、72、73、76。选取二代测序结果进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 4条序列均与当时流行的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亚型相似(BA.1.1、BA.2、BA.2.3和BA.5.2)。结论两种测序平台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4例输入性新冠肺炎患者感染病毒均与奥密克戎变异株相似,...  相似文献   

4.
COVID-19已成为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事件, 截至2022年6月25日, 全球有超过5.4亿人确诊感染, 累计死亡人数超过632万。了解COVID-19患者恢复后是否能获得持久免疫保护力是疫苗制备、疾病防控及判断疫情走向的关键。持久免疫保护力的产生核心是免疫记忆性, 即针对新型冠状病毒产生有效免疫记忆。本文将围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免疫记忆的生成与维持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河南省首起本土奥密克戎COVID-19确诊病例的呼吸道标本进行SARS-CoV-2全基因组测序, 分析基因组突变及分子溯源情况。方法采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2022年1月7日—1月29日疫情相关的COVID-19病例阳性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序列比对分析, 分析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的一致性和变异进化情况。结果通过SARS-CoV-2基因组高通量测序, 共获得120例病例的SARS-CoV-2全基因组序列, 占安阳COVID-19疫情总病例数的25.64%(120/468)。与武汉参考株(NC045512.2)相比, 120例病例的全基因组序列存在57~59个核苷酸突变位点, 在共享57个核苷酸位点的基础上增加1~2个核苷酸突变位点, 均属于VOC/Omicron变异株(BA.1.1进化分支), 基因组序列高度同源。其中, 首发病例A全基因组序列含有57个核苷酸突变位点, 首发病例B全基因组序列在含有57个相同的核苷酸突变位点基础上, 增加1个特有变异位点(C1594T), 提示二者为同一传播链。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国内本土病例和输入病例...  相似文献   

6.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自2019年12月在全球各地出现后, 迅速演变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COVID-19具有潜伏期长, 人群普遍易感, 感染力强, 病情严重者可引起死亡。本文就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血清淀粉样蛋白A、铁蛋白、白细胞分化抗原147、内皮细胞特异分子-1、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正五聚蛋白3等重要标志物在COVID-19检测和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对神经、肺、肾、血管和心脏均会产生负面影响, 但对肌肉骨骼的作用仍缺乏关注。新近的研究表明COVID-19与骨质疏松症(OP)存在紧密关联。COVID-19本身及其治疗、患者自身因素等都与OP的发生有关, 同时骨密度(BMD)降低与COVID-19患者的临床病程及预后也密切相关。此外, 抗OP治疗与COVID-19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深入研究。因此, 本文就COVID-19与OP的相互关系进行总结分析, 以期为COVID-19患者以及未来疫情下治疗OP、加强骨健康管理提供新思路和指导。  相似文献   

8.
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引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I型和III型干扰素(interferon, IFN)作为重要广谱抗病毒药物, 是潜在的用于COVID-19治疗和预防的药物。2020年初, 陆续启动了包括世界卫生组织SOLIDARITY研究在内的40余项临床试验, 探索IFN治疗COVID-19的临床效力及使用方法。同时, 多个实验室利用动物模型和临床标本, 从免疫机理层面探究了IFN在COVID-19中的作用和功能。然而, 虽然过去3年积累了众多数据, 但其结论并不一致甚至相反, 这反应了IFN在COVID-19中作用和功能的复杂性。最近, 4项高质量的大型随机对照III期临床试验发表了结果。本文从免疫病理和临床试验两个层面, 系统总结并分析了这些复杂而矛盾的数据, 阐明了人类感染2019-nCoV以后不同的临床结局与IFN水平及其产生时间密切相关, IFN在COVID-19早期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而在晚期具有加重炎症的免疫损伤作用。IFN在COVID-19...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后血清特异性抗体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四川省51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确诊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包括既往感染康复者、正在住院的病例和新病例)不同时间的血清样本1 705份, 采用直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的IgM和IgG抗体。采用SPSS26.0对IgM和IgG抗体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揭示IgM和IgG抗体的动态变化。结果研究共纳入确诊病例352人、无症状感染者162人。自确诊(或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后8~149 d, 92.75%~100%的感染者血清中IgG抗体呈阳性;持续至360 d后, 仍有超过60%的感染者IgG抗体呈阳性, 随时间增加, IgG抗体的S/CO值有下降趋势。连续观察15例感染者在确诊(或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后8~14 d, 血清中抗体阳性率达100%, 120 d后IgM抗体转为阴性, 随病程时间增加IgM抗体的S/CO值变化趋势明显。自确诊(或2019-nCoV核...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持续肆虐的背景下, 具备病毒载量高、传染性强、潜伏期短特征的新冠变异株, 如Delta、Omicron变异株, 使室内密闭空间的生物气溶胶传播机制研究成为防控呼吸道传染病疫情的热点。本文从生物气溶胶特性、采集与检测技术发展现状、生物气溶胶传播典型案例三方面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自2020年初至今仍在世界范围广泛流行。目前国际防疫形势依然严峻, 儿童作为特殊群体, 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特征等与成人存在不同。儿童的发病率逐渐升高, 住院率和病死率较成人偏低, 临床表现以无症状或轻症病例常见, 重症病例多合并基础疾病, 但大多数MIS-C患儿既往体健, 心血管受累最常见, 经临床积极治疗, 多数预后良好, 少数病例出现死亡。本文通过对国内外COVID-19儿童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征进行综述, 以期为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和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动态监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特异性抗体IgM和IgG水平变化特征, 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172例新冠病毒感染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2周的血清IgM与IgG抗体进行分析, 按恢复期抗体水平分为IgM(-)/IgG(+)和IgM(+)/IgG(+)组, 比较影响抗体水平的临床特征及诊治因素。结果发病后0~3天, 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率高于抗体阳性率, 而发病两周后抗体阳性率高于核酸。单因素分析发现影响IgM转阴的因素包括年龄、核酸转阴时间、是否使用新冠病毒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治疗及临床分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核酸转阴时间(P=0.020)和临床分型(P<0.01)为影响IgM转阴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 随核酸转阴时间延长, IgM转阴延迟;与无症状和轻型患者相比, 普通型、重型及危重型患者IgM转阴时间延迟, 抗体水平更高。结论血清学抗体检测可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 动态检测抗体水平对于免疫功能评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2020—2022年全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疫情的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 探讨COVID-19流行规律, 为制定防疫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COVID-19疫情、人口、经济、人群健康等信息,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及负二项回归进行流行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截至2022年12月31日, 全球3年平均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为27.95‰、28.44/10万, 病死率1.02%。2020—2022年全球COVID-19发病率依次升高(10.67‰、26.04‰、46.98‰), 死亡率先升后降(24.82/10万、44.90/10万、15.56/10万), 病死率呈下降趋势(2.33%、1.72%、0.33%)。每年各月报告确诊、死亡病例数无明显季节性分布。美洲、欧洲的累计发病率、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区域, 非洲的累计病死率最高。高、中高收入国家的累计发病率、死亡率高于低、中低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累计病死率最高。接种疫苗后, 除发病率继续上升外, 死亡率, 病死率等均下降。2020年负二项回归分析显示, 卫生支出占G...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贵阳市 2022 年 9 月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的本土疫情中,无症状感染者新型冠状病毒(Sever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的基因组特征.方法:采用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靶向扩增结合Illumina二代测序技术,对 2022 年 9 月贵阳市本土疫情中的 6 例无症状感染者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采用 Nextclade和Pangolin平台判定病毒谱系及型别,分析病毒的变异特征.结果:成功从 6 例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样本中获得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Nextclade分型结果显示这些序列均属于21L型(Omicron),Pangolin分型结果显示均属于BA.2.76.与新型冠状病毒武汉株(NC_045512.2)相比,感染者1、4有76个核苷酸突变位点,感染者2、5有78个核苷酸突变位点,感染者 3、6 有 77 个核苷酸突变位点,突变主要集中在S区(刺突蛋白区).6 条序列的氨基酸变异位点为分别为56、57个.结论:贵阳市持续开展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可及时监测和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为今后我市新冠疫情精准溯源、风险研判与预警、毒株变异研究等方面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变异株在世界范围内的持续蔓延, 对全球经济和公共卫生造成了严重威胁。同属于呼吸道病毒的甲型流感病毒是流感的主要病原体, 其宿主范围广泛, 易发生变异, 每20~40年暴发一次的流感大流行、每年的季节性流感、重症流感或动物流感病毒都严重威胁公众健康。以上两种病原感染后的临床症状极为相似。针对这两种呼吸道疾病的交替流行或共同感染, 开发有效的双价疫苗具有重要意义。本综述主要介绍基于不同平台的新型冠状病毒和甲型流感病毒双价疫苗的研发进展。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简称新冠疫苗)可有效预防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引起的COVID-19, 但对于其阻断传播的效果还存在较大争议。新冠疫苗可有效预防SARS-CoV-2感染从而减少传染源数量, 同时可降低突破性感染病例发生二次传播的可能性, 但是其保护效果随时间的推移发生衰减, 并且具有更强传播能力和免疫逃逸能力的变异株的出现对新冠疫苗阻断病毒传播的效果带来了巨大挑战。终结疫情仍然需要持续推进新疫苗的研发及采取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HIV慢病毒包装系统构建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原始株614D和突变株614G假病毒, 并初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将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614D和pCDNA3.1-614G分别与慢病毒质粒psPAX2和pLenti CMV Puro LUC瞬时共转染293T细胞, 72 h后收集上清, 进行20%蔗糖垫层超速离心, 检测假病毒的滴度、形态、S蛋白表达和中和活性。结果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可见S蛋白特异性荧光, Western blot分析可见2019-nCoV 614D和614G假病毒S蛋白表达, 透射电镜下可见假病毒颗粒具有明显刺突。614D和614G假病毒的滴度分别为1.12×104和2.52×104 TCID50/ml, 均能够中和S蛋白兔多克隆抗体, 表明假病毒具有特异性。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2019-nCoV 614D和614G假病毒, 为建立基于假病毒的体外中和抗体检测平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疫情已造成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2019-nCoV变异株不仅毒力发生变化, 传播力增强, 这些特性的改变已引发持续关注。快速、准确、有效的检测方法对于COVID-19疫情防控至关重要。基于成簇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CRISPR)及相关蛋白(CRISPR-associated, Cas)的核酸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便携、价廉的特点, 在2019-nCoV分子检测中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CRISPR/Cas系统在2019-nCoV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以期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进行临床评价, 初步评价其应用于隔离人员筛查的效果。方法采集172位隔离人员的临床平行样本(分别用于核酸和抗原检测)共516份, 由研究人员和隔离人员分别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进行SARS-CoV-2抗原的快速检测, 同时在实验室进行核酸检测, 计算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总符合率和Kappa值。结果两种方法的总符合率为91.86%(95%CI:86.80%~95.09%), 一致性分析Kappa系数为0.527(95%CI:0.318~0.736), 0.4≤Kappa<0.8。研究人员和隔离人员自测结果的总符合率为99.42%(95%CI:96.78%~99.90%), 一致性分析Kappa系数为0.944(95%CI:0.836~1.000), Kappa>0.8。结论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SARS-CoV-2抗原在发病初期及病毒载量较高时有较好的检测效果, 可应用于对隔离人员的现场筛查。但鉴于其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奥密克戎变异株BA.1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本土首起疫情的流行特征及防控对策。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研究, 对Omicron变异株引起的本土首次疫情官方通报的阳性感染者信息及防控对策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本次疫情关联地区包括天津、河南安阳、辽宁大连和河北衡水故城县四地, 天津和安阳病例数最多;根据报告日期本次疫情持续31 d, 累计报告906例感染者, 无症状感染者10例, 轻型及普通型892例, 重型4例, 危重型0例, 无死亡病例;男性390例, 女性516例;年龄最小为3个月, 最大为90岁, 以0~18岁为主;学生群体为393人。结论本次疫情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强, 感染人数多, 涉疫地区采取的综合防控对策迅速有效遏制住疫情的发展蔓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