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自发性脑内出血(ICH)多为短时出血,但仍有部分患者继续出血致使血肿扩大。作者分析了419例ICH患者,以评价血肿扩大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其中男性272例,年龄36~91岁(平均59.9岁)女性147例年龄37~94岁(平均56.9岁)。发病后24h内首次CT扫描,入院后24h内第2次CT扫描。揭示血肿扩大的标准为血肿体积增加超过首次扫描时血肿体积的50%以上,或两次CT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脑出血患者133例,根据是否出现血肿扩大分为血肿扩大组46例和血肿未扩大组87例,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2组间各因素的差异,确定早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结果血肿扩大组发病≤6h行头颅CT者占84.8%。与血肿未扩大组比较,血肿扩大组患者昏迷(15.2%vs 3.4%,P=0.032)、抗血小板药物应用(8.7%vs 1.1%,P=0.048)、入院24h体温升高≥1℃(26.1%vs 2.3%,P=0.000)、首次出血量[(22.15±10.72)ml vs(14.28±6.72)ml,P=0.019]显著增高。血肿扩大组与血肿未扩大组在出血部位(基底节、丘脑、脑叶)和首次头颅CT距发病时间(发病、≤3h、3h且≤6h、6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入院24h内体温升高≥1℃、首次头颅CT距发病时间≤3h是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伴有入院24h内体温升高≥1℃、首次头颅CT距发病时间≤3h危险因素的患者,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尽早采取相关措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为了检测与脑出血后早期血肿扩大相关的炎症和血管损害分子标记物,Silva等进行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对 183例发病 12h内的原发性大脑半球脑出血患者入院时血样中的白细胞介素 (IL) 6、肿瘤坏死因子(TNF) α、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 9和细胞纤维黏连蛋白 (cellularfibronectin,c Fn)的浓度进行了检测。同时,还对患者基线和发病(48±6)h的神经功能进行了评价并进行了CT扫描。对于基线血肿体积 <20mL者,早期血肿扩大定义为第 2次CT扫描时血肿体积增大>33%;而对于基线血肿体积 20mL者,则定义为第 2次CT扫描的血肿体积增大>10%。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自发性脑出血后血肿增大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和基线临床资料.血肿增大定义为48 h内复查CT结果 显示血肿体积较基线增大>1/3.对血肿增大组与非血肿增大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和基线临床资料进行比较,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血肿增大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121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其中男性69例,女性52例,年龄24~89岁,平均(59.16±12.68)岁.合并高血压45例(37.2%),糖尿病5例(4.1%),高脂血症11例(9.1%).48 h内血肿增大30例(24.79%),发病至首次CT扫描时间(4.21±1.57)h,发病至复查CT扫描时间(34.78±6.90)h.单变量分析显示,血肿增大组饮酒患者的比例(46.7%对26.4%;χ2=4.313,P=0.038)以及收缩压[(174.53±20.02)mmHg对(160.63±19.79)mmHg;t=-3.327,P=0.001;1 mmHg=0.133 kPa]、空腹血糖[7.67(6.70~9.47)mmol/L对6.78(5.81~7.79)mmol/L;Z=-2.266,P=0.023]、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10.00(8.00~12.00)分对5.00(3.00~8.00)分;Z=-5.468,P<0.001]显著高于非血肿增大组,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0(2.10~2.91)mmol/L对3.00(2.60~3.41)mmol/L;Z=-3.905,P<0.001]显著低于非血肿增大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收缩压[优势比(odds ratio,OR)1.03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7~1.065;P=0.014]和NIHSS评分(OR 1.310,95%CI 1.111~1.544;P=0.001)为血肿增大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 0.279,95%CI 0.105~0.742;P=0.011)为血肿增大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收缩压和NIHSS评分为自发性脑出血后血肿增大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血肿增大的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5.
根据在2017年国际卒中会议(International Stroke Conference,ISC)上提交的一项研究,利用提示进行性出血的"斑点征"在脑出血患者中指导治疗无助于控制血肿体积. 这项研究分别在加拿大和美国进行,前者被称为SPOTLIGHT,后者被称为STOP-IT.因为病例招募极其困难,所以研究人员对6年期间募集的病例结果进行了合并分析.总共纳入69例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显示"斑点征"阳性的脑出血患者,其中32例接受FⅦa治疗,另外37例作为对照.治疗组基线平均血肿量为16 ml,24 h后增大至22 ml;相比之下,对照组基线平均血肿量为20 ml,24 h后增大至29 ml.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脑CT平扫混合征、岛征联合CT增强渗漏征对脑出血(ICH)早期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方法 6 h内ICH基线CT平扫血肿内存在混合征、岛征血肿扩大危险因素的患者,行CT增强动脉期及延迟3 min扫描,根据是否存在渗漏征分为渗漏征阳性组和渗漏征阴性组。收集临床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分析与血肿扩大的关系;对早期血肿扩大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对ICH早期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结果渗漏征阳性组入院GCS评分显著低于渗漏征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渗漏征阳性组复诊血肿体积显著大于初诊血肿体积。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混合征、岛征及渗漏征均为早期血肿扩大的主要危险因素。混合征、岛征联合渗漏征预测急性ICH早期血肿扩大的灵敏度为94.29%,特异度为97.22%。结论 CT平扫混合征、岛征联合CT增强渗漏征对ICH早期血肿扩大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发病后12 h内经头部CT确诊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证实脑出血后4 h内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浆MMP-9浓度。记录患者入院时血压、头部CT特征、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既往病史等资料。距首次头部CT检查42~54 h内复查CT或患者意识障碍加重时即刻复查CT,与首次CT结果比较,血肿体积差≥12.5 cm3或2次血肿体积之比>1.4即为血肿扩大。分析MMP-9水平与血肿扩大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86例患者,其中41例发生血肿扩大,发生率为22.0%。①单因素分析显示,血肿扩大组MMP-9中位数水平为112μg/L,血肿非扩大组为79μg/L;血肿扩大组入院时的NIHSS评分、首次测量的收缩压水平高于血肿非扩大组,发病至首次CT检查时间短于血肿非扩大组;血肿形态为不规则的比率高于血肿非扩大组。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发病至首次CT检查时间短、血肿形态不规则外,血浆中MMP-9水平升高也是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15.65,95%CI:5.30~46.15)。③通过ROC曲线获得MMP-9的临界值为97.5μg/L,其预测血肿扩大的敏感度是0.791,特异度是0.727。结论血浆MMP-9水平增高是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 SII)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HT)和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7月至2022年7月在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在溶栓后24 h复查头颅CT, 判定是否存在HT。sICH定义为脑实质血肿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较基线增加≥4分或患者在发病36 h内死亡。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II与静脉溶栓后HT和sICH的独立相关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ROC)曲线评估SII对静脉溶栓后HT和sICH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352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出血24h内血肿体积缩小CT影像学特征、形成原因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基底核区小量脑出血(≤20ml)患者105例,根据24h内复查CT血肿体积变化将患者分为3组:缩小组16例、扩大组30例、对照组(无变化组)59例,对病程中不同时间各组血肿CT平均密度、脑水肿范围、NIHSS评分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4h内复查CT,血肿缩小时缩小组的CT平均密度显著增高,周边出现水肿带;第11~14天复查CT,脑水肿范围依次为扩大组缩小组对照组,NIHSS评分为扩大组缩小组对照组。结论小量脑出血24h内血肿体积缩小常合并脑水肿范围扩大,并降低近期神经功能评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CT混合征与CT血管成像(CTA)斑点征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科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病6 h内进行基线CT及CTA扫描,明确血肿体积、部位、形态及密度(混合征及斑点征),并于发病24 h后复查CT判定是否出现血肿扩大,根据判定结果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8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分为血肿扩大组(56例)和非血肿扩大组(130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对血肿扩大的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并比较混合征与斑点征对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结果血肿扩大组出现混合征[35.7%(20/56)]、斑点征[44.6%(25/56)]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血肿扩大组[混合征12.3%(16/130)、斑点征15.4%(20/1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3.738、18.269,均P<0.01);患者入院时存在CT混合征(OR=3.273,95%CI:1.955~5.413)、CTA斑点征(OR=3.207,95%CI:1.275~8.069)及低GCS评分(OR=1.382,95%CI:1.215~1.573)、高血糖(OR=1.281,95%CI:1.088~1.509)、基线血肿体积大(OR=1.118,95%CI:1.023~1.222)、血肿形态不规则(OR=4.530,95%CI:1.297~15.828)均是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混合征联合斑点征预测血肿扩大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1.8%、78.5%、50.9%、79.1%,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666(P<0.01),略高于单一斑点征(曲线下面积0.642,P=0.002)及单一混合征(曲线下面积0.617,P=0.011)。结论除血糖、GCS评分、基线血肿体积、血肿形态以外,混合征、斑点征也与血肿扩大相关。混合征联合斑点征预测急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能力优于单一征象。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增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增大的发生率及早期血肿增大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方法:发病3 h内的脑出血患者分别在基线、基线后1、2、3、20 h进行神经系统评价和CT扫描.结果:在106例患者中,26%的患者基线和1 h内CT扫描出现脑实质血肿显著增大,12%的患者在1、2、3和20 h之间CT扫描血肿增大.通过测量基线和1 h时Glasgow昏迷量表评分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的变化发现,基线状态和1 h内的血肿增大与临床神经功能恶化显著相关.结论:脑出血患者早期常出现血肿显著增大,并伴有神经系统功能恶化.为明确治疗措施能否改善这种早期出血的自然病程和减少其发生,有必要进行随机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头颅CT平扫低密度影(HD)联合头颅CT血管造影(CTA)斑点征(SS)对于自发性脑出血早期血肿增大的预测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85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入院时头颅CT、CTA及发病24h复查头颅CT情况,根据头颅CT及CTA将患者分为4组:SS(-)HD(-)、SS(+)HD(-)、SS(-)HD(+)、SS(+)HD(+),血肿增大定义为血肿体积增加>33%或>6mL。结果:24h后复查头颅CT有64例患者出现血肿增大。4组间年龄、性别、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入院时血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脑出血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入院时4组患者脑出血量与出现血肿增大的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SS(+)HD(+)组患者入院时出血量较大,24h内出现血肿增大的病例数更多(61.5%)。CTA斑点征、CT平扫低密度影及二者联合出现均为脑出血早期血肿增大的独立危险因素。CT平扫低密度影敏感性较高,但二者联合表现出较高的特异性。结论:在脑出血早期, CTA斑点征联合CT平扫低密度影能协助急诊医师快速及较准确地进行脑出血血肿扩张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入院时高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对原发性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增大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6 h内入院并经头颅CT证实脑出血诊断,在首次头颅CT后2...  相似文献   

14.
传统认为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瞬间事件,由于血块凝固和周围组织的压迫而很快停止,不需应用止血剂。但很多临床研究显示血肿扩大和血肿体积是影响脑出血预后的主要因素,且血肿扩大的发现与首次CT检查的时间明显相关,提示脑出血患者的血肿扩大主要发生在早期,起病0-h,3-h和6-24h的ICH患者血肿分别扩大81%,16%和7%[1],而24h后极少出现血肿扩大。止血的目的是防止血肿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5.
自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约占所有卒中的4%~14%,病死率和残疾率均很高。一些临床和放射学因素,如年龄、意识水平、高血压、血肿体积、血管周围水肿体积、首次CT扫描中线移位和脑室内出血,都是自发性ICH预后不良的标志。但是,尝试确定与功能转归良好有关的因素的研究却很少,而且多数未使用血液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影响原发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吸收速度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血肿体积为2.0~33.4 ml)经内科保守治疗的原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血肿吸收速度的因素.血肿体积采用多田氏法计算,血肿吸收速度(ml/d)=(首次检查CT血肿体积-首次复查CT后血肿体积)/间隔时间.结果 ①血肿吸收速度为0.13~1.90 ml/d,平均(0.58±0.31)ml/d.②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部位的血肿吸收速度不同;10m1≤血肿体积〈 30 ml的吸收速度快于<10 ml和≥30 ml的血肿吸收速度.有饮酒史、高血压病史、肝功能异常、入院首次收缩压增高及合并感染,使血肿吸收速度减慢;血浆D-二聚体水平增高、使用甘露醇加快血肿吸收速度.血肿吸收速度与总胆固醇、血尿素氮水平呈负相关(r = -0.789,r=-0.586);与高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r=0.681).均P〈0.05.③性别、年龄,糖尿病、卒中史、吸烟史,出血是否破入脑室、血肿形态,入院时意识状况,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空腹血糖,低钠、低钾,联合使用脱水剂,入院首次舒张压增高及住院期间平均动脉压均不是血肿吸收速度的影响因素.④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肿吸收速度与血浆D-二聚体、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呈正相关(t =4.781,t =2.092);与胆固醇水平、入院首次收缩压升高、尿素氮水平及合并感染呈负相关(t=-3.327,t=-3.061,t=-2.700,t=-7.421).⑤血肿吸收速度与患者入院至首次复查头部CT时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无相关性(r=0.083).结论 血浆D-二聚体含量、血清尿素氮水平、入院首次收缩压升高,血脂水平,合并感染可能是影响脑出血后血肿吸收速度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血钙浓度与脑出血患者血肿体积的关系。方法前瞻性连续性纳入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发病24 h内入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脑出血患者870例,完成血清钙浓度实验室检查和头部CT检查,并收集基线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实验室血钙浓度正常参考值,将患者分为低血钙组(2.1 mmol/L)193例,及正常血钙组(2.1~2.7 mmol/L)677例。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血钙浓度与患者入院时血肿体积的相关性。结果 (1)低血钙组与正常血钙组比较,男性患者比例高[73.6%(142例)比66.0%(447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中位数分值更低(9分比11分),血肿体积中位数更大(33.86 cm3比21.69 c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脑出血患者入院时低血钙水平与血肿体积呈弱负相关(r=-0.113,P0.01)。结论该研究提示脑出血患者入院时低血钙浓度男性居多、病情重及血肿体积大,并且低血钙浓度与血肿体积呈潜在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回顾性分析24例高血压性脑叶血肿的临床和CT资料。严重高血压组脑叶血肿体积为27.2±8.2ml,平均住院天数为37.1±7.8d,高血压较轻组则分别是19.9±5.0ml和28.7±3.3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在血肿的大小以及出现颅内高压和偏瘫等临床严重程度上均有显著差异(P<0.05)。本组均为急性发病,但偏瘫较少(33.4%),有41.6%的病人出现过短时的轻度精神症状。头部CT扫描可较快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通过CT扫描发现,脑出血(ICH)发病后3 h内有38%的患者出现血肿扩大.活化的重组因子Ⅶ(rF Ⅶa)能够促进血管损伤部位的止血功能,从而可能使ICH后的血肿扩大降至最近限度.  相似文献   

20.
自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约占所有卒中的4%~14%,病死率和残疾率均很高。一些临床和放射学因素,如年龄、意识水平、高血压、血肿体积、血管周围水肿体积、首次CT扫描中线移位和脑室内出血,都是自发性ICH预后不良的标志。但是,尝试确定与功能转归良好有关的因素的研究却很少,而且多数未使用血液学指标。为了确定原发性中到大量ICH转归良好的潜在预测因素,西班牙的Castellanos等进行了一项研究,其结果发表在最近出版的J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上。研究包括15家医院连续的138例出血量>20mL的自发性半球ICH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