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SD-OCT)测量眼缺血综合征(OIS)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观察OIS患者SFCT的特征,探索早期评估OIS的指标。 方法 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共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就诊患者48例(48眼),以是否确诊OIS将患者分为OIS组24例(24眼),对照组24例(24眼)。采集患者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应用SD-OCT的EDI模式测量SFCT,比较两组间的基线资料和SFCT的差异。 结果 OIS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糖尿病患病率、高血压患病率、高脂血症患病率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OIS组的平均SFCT为(204.83±27.34)μm,对照组的平均SFCT为(226.58±33.49)μm,两组的SFCT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4, P=0.018)。 结论 OIS患者的SFCT明显变薄,SFCT可作为早期评估OIS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高度近视视网膜劈裂患者脉络膜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眼科就诊的患者中,选取根据黄斑病变萎缩-牵拉-新生血管(atrophic, tractional, neovascular components, ATN)分型符合T0~T3级高度近视患者74例7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0例20只眼、女性54例54只眼;平均年龄(64.3±11.2)岁;眼轴长度(axial length, AL)(29.2±2.78)mm。患者均行加强深度成像模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依据ATN分型将患者按照病变程度分为T0~T3级,分别为20、23、18、13只眼。获取黄斑中心凹多个部位脉络膜厚度数据,采用MATLAB软件计算该区域的脉络膜容积(macular choroidal volume, MCV)。参数间行相关性分析。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T0~T3组患者MCV分别为(4.6±2.3)mm3、(3.1±1.2)mm3、(2.9±1.3)mm...  相似文献   

3.
硅油作为一种玻璃体替代物被广泛应用于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手术治疗中。虽然硅油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被广泛认可,但其在眼内的填充仍可引起眼前段及眼后段的多种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的出现和应用,有关硅油填充对视网膜脉络膜影响的研究更为深入。论文主要就运用OCT及OCTA观察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及结构的改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眼底彩色照相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定位的临床意义。方法对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的CSC43例(49眼59个渗漏点)行OCT联合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并测量渗漏点距黄斑中心凹的距离。结果59个渗漏点在OCT上和/或眼底彩色照相上有阳性体征者54个(91.5%)。FFA测量的54个渗漏点到黄斑中心凹的平均距离为(2.15±1.06)mm,OCT测量的平均距离为(2.09±1.04)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OCT联合同步眼底彩色照相可以用于CSC的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CSC)患者中医辨证论治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变化及其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单眼CSC患者75例(75眼)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入组,其中湿浊上泛证组25例(25眼)、肝经郁热证组25例(25眼)、肝肾不足证组25例(25眼)。对入组的患者对证予以中药方剂水煎服,3个月(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应用OCTA测量入组患者患眼(75眼)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后的黄斑区脉络膜和视网膜血流密度指标及形态结构指标,分别对3组CSC患眼治疗前后的OCTA指标进行比较,并分析各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3组CSC患眼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再换算成logMAR视力表数值观察治疗前后的视力变化,并分析OCTA指标变化与logMAR BCVA的相关性。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光动力疗法治疗后的视力恢复情况与黄斑区视网膜光感受器完整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经临床诊断为CSC的30例患者(30眼)给予半剂量微替泊芬,联合光动力疗法(PDT),在治疗后第12个月,检查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同时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检查,观察黄斑区视网膜光感受器层(IS/OS)的状态,并与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PDT治疗后12个月,26眼(86.7%)视力保持稳定或明显提高。20眼(66.7%)在黄斑区可见完整的IS/OS,呈连续线状;6眼(20.0%)的IS/OS线呈断续状; 2眼(6.7%)未发现IS/OS线。具有连续或断续线状IS/OS的患者视力均好于IS/OS阙如患者的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最后视力与IS/OS的完整性明显相关(P<0.05)。结论 慢性CSC光动力疗法治疗后的视力恢复与黄斑区视网膜光感受器的完整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和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的变化。探究术中参数对黄斑区结构变化的影响以及探索影响术后视力的因素。方法 这是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前及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应用OCTA进行黄斑区3 mm×3 mm自动化扫描,以获得黄斑区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及FAZ面积。记录术中累计释放能量(CDE)和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PT),分析其与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变化的相关性。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术后视力的因素。结果 41例(41眼)纳入最终分析。与术前相比,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黄斑区血管线性密度、灌注密度均增加(P<0.05),FAZ面积均降低(P<0.001);术后1个月、3个月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均较术前增加(P<0.05)。术中CDE、EPT与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变化无相关性(P>0.0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与黄斑区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FAZ面积、CDE和EPT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老年...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mCNV)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同时观察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变化.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将2014年11月至2018年12月诊断为初发活动期mCNV并接受IVR的38例42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采取IVR 1针初始治疗联合按需注射(1+PRN)...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ME)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BRVO继发ME患者33例(38眼)为研究对象,均经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0.05 mL。随访6个月期间,至少每个月检查1次,根据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以判断是否行再次注射。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OCT结果,并观察治疗后1个月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最小分辨率视力(VA)对数为(0.59±0.21),首次注射后1个月显著改善至(0.35±0.12)(P<0.01)。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3个月BCVA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内仅5例(15.15%)发生眼压一过性增高,未见其他明显眼不良事件。 结论 基于OCT的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BRVO继发ME短期疗效确切,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对2型糖尿病患者黄斑区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 分析 84 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手术眼与对侧未手术眼进行对照观察,以手术眼为观察组,对侧眼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 d、7 d及30 d时,记录中心凹视网膜厚度(FRT)及黄斑区容积(PMV)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资料.结果 中心凹视网膜厚度(FRT):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前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 d,观察组(258.06±23.34)μm,对照组(259.88±21.01)μm, P>0.05;术后7 d,观察组(270.94±20.26)μm,对照组(260.54±20.88)μm, P<0.05;术后30 d,观察组(275.46±25.38)μm,对照组(260.68±22.95μm), P<0.05.黄斑区容积(PMV):手术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 d,观察组(8.29±0.55)mm3,对照组(8.28±0.54)mm3, P>0.05;术后7 d,观察组(8.68±0.68)mm3,对照组(8.32±0.62)mm3, P<0.05;术后30 d,观察组(9.46±0.73)mm3,对照组(8.34±0.58)mm3, P<0.05.判定术后1个月内黄斑水肿新增/加重者观察组有15 只眼,对照组有2只眼.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黄斑水肿的发生率增加,水肿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的光感受器细胞层与最佳视力(BCVA)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RVO患者88例(88眼)的资料,其中中央静脉阻塞28例(28眼),分支静脉阻塞60例(60眼)。采用三维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观察黄斑中心凹区光感受器细胞层连续性。根据对患者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节(IS/OS)层的检测情况分为完全连续组(36眼)、不完全连续组(40眼)、完全缺失组(12眼),比较3组最佳矫正视力的差异。结果 3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65±0.32、0.54±0.27、0.08±0.06,完全缺失组与完全连续组和不完全连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完全连续组与不完全连续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176.00±42.00)、(165.00±34.00)、(152.00±33.00)μm,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5,P>0.05)。结论 RVO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随自身光感受器细胞层连续性增加而提高,应注意对中心凹部光感受器细胞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植入不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对眼底黄斑结构的影响。方法 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68例(78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根据植入的人工晶状体不同分为三组:Bigbag组28眼、MA60MA组26眼和PMMA组24眼。观察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术后第1周、1个月、3个月黄斑厚度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所有手术眼术后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均有不同程度提高,Bigbag组术后1周、1个月黄斑厚度显著小于MA60MA组和PMMA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三组黄斑厚度与术前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超声乳化吸出联合针对近视眼设计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有效改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视力,对后囊膜起到稳定的支撑作用,有利于眼内轴向空间结构的稳定,减轻手术对眼后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角膜厚度作为眼前节检查的一个重要数据,不仅对许多眼科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准分子激光屈光矫正手术术前的评估更为重要。角膜厚度由接触式测量发展到非接触式测量,越来越多的方法被应用于临床,现对目前临床常用的几种角膜厚度测量方法的原理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并定量分析高度近视不同级别豹纹状眼底患者黄斑及视盘区域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参数变化。方法 采用横断面临床研究,收集2018年6月~12月在医院就诊的高度近视患者42例(76眼),所有患者均行彩色眼底照相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应用ETDRS分区,根据脉络膜大血管暴露程度,将受检眼分为0级组、1级组、2级组和3级组。采用OCTA测量黄斑不同区域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丛(DCP)以及视盘区视乳头层、放射状视盘周围毛细血管层(RPC)血管密度,测量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脉络膜总面积(TCA)、脉络膜管腔面积(LA)、脉络膜基质面积(SA),并计算脉络膜血管指数(CVI)。统计学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Dunnett’s检验及多重线性回归,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参数与豹纹状眼底分级的关系采用偏相关分析。结果 各组间黄斑中心凹DCP血管密度、视盘区RPC层血管密度、SFCT、TCA、LA、SA、CV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豹纹状眼底分级与黄斑中心凹DCP血管密度、CVI呈正相关(r=0....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黄斑裂孔不同大小、形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资料、OCT影像学表现及术后视力。结果 视力未提高组裂孔基底径、最小径高于视力提高组(P<0.05),两组裂孔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视力改善与基底径 (r=-0.636)、最小径(r=-0.469)呈负相关(P<0.05)。结论 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前行OCT检查可通过裂孔基底径和最小径判断预后情况,其中基底径是更好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观察分析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者通过玻璃体腔球内注射抗VEGF药物后短期内黄斑区形态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眼黄斑区及视盘周围血管参数的变化特征。 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观察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于医院确诊为NMOSD且血清AQP4-Ab为阳性的患者40例(74眼),按照是否有ON病史分为NMOSD+ON组(34眼)和NMOSD-ON组(40眼)。选取同期健康对照组40例(80眼)。使用Avanti RTVue XR OCT对所有受检者进行黄斑区、视盘血管成像及神经节复合体(GCC)及神经纤维(RNFL)扫描。将NMOSD+ON组,NMOSD-ON组、健康对照组各区域视网膜血管密度、GCC和RNFL厚度进行比较,并分析血管密度与视网膜结构的相关性。 结果 NMOSD+ON组视盘放射状血管(RPC)血管密度、黄斑区浅层血管密度(MSVD)显著降低,GCC及RNFL明显变薄(P均<0.05)。NMOSD-ON组黄斑深层血管密度(MDVD)降低(P<0.05)。NMOSD患者MSVD、RPC整体血管密度(WIVD)、视乳头旁血管密度(PPVD)与GCC及RNFL厚度呈正相关(P均<0.001),而MDVD、视乳头内血管密度(IDVD)与GCC及RNFL厚度无相关性(P均>0.05)。 结论 有ON病史的NMOSD患者眼黄斑浅层及视盘周围血管密度显著减低,无ON病史NMOSD患者除MDVD外视网膜血管减少不明显。GCC及RNFL越薄,黄斑浅层毛细血管丛、视盘周围血管越稀疏。  相似文献   

18.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且不可逆转的神经系统疾病,由于视网膜和中枢神经系统有相似的胚胎起源和生理特征,眼科检查可提供简单无创的诊断方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能够精确地测量视网膜各个组织层面的厚度,以评估视网膜的退行性改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可以提供高分辨率三维成像,从而更直观地检测视网膜血管的变化,间接地反映脑神经元和血管的病理特征。就OCT测量视网膜厚度及OCTA测量视网膜血流变化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是与氧化应激、补体失调和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易感因子2等位基因的多态性等多种机制有关的一组年龄相关性黄斑疾病,近年来AMD的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为AMD患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条件,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一直是AMD诊断的金标准,但是作为一种侵入性的检查方法,FFA无法显示病变的断层结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可以显示视网膜的断层结构,但是无法显示血流形态。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实现了对视网膜及脉络膜各层血流和结构的无创可视化,在显示各层视网膜及脉络膜血管的血流状态及结构方面展现出独一无二的优势,已经成为研究AMD发病机制及诊治中不可或缺的利器。论文对OCTA在AMD诊治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是与氧化应激、补体失调和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易感因子2等位基因的多态性等多种机制有关的一组年龄相关性黄斑疾病,近年来AMD的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为AMD患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条件,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一直是AMD诊断的金标准,但是作为一种侵入性的检查方法,FFA无法显示病变的断层结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可以显示视网膜的断层结构,但是无法显示血流形态。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实现了对视网膜及脉络膜各层血流和结构的无创可视化,在显示各层视网膜及脉络膜血管的血流状态及结构方面展现出独一无二的优势,已经成为研究AMD发病机制及诊治中不可或缺的利器。论文对OCTA在AMD诊治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