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了解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ABG)患者围术期红细胞(RBC)、血小板(PLT)和新鲜冰冻血浆(FFP)的输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此类患者临床合理用血提供一定实验依据。方法 on-pump CABG患者291例,根据患者输注RBC和FFP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未输注RBC/FFP组、输注量RBC/FFP小于3U组、3~6U组和大于6U组;根据患者输注PLT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未输注PLT组、输注PLT 1U组和大于1U组,用以观察患者输血概况及性别,年龄和血液流变学资料分布情况。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影响on-pump CABG患者围术期RBC、PLT和FFP输注量的影响因素,选入的变量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吸烟、糖尿病、高血压、中风、陈旧性心梗、心功能分级、>70%左主干狭窄、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术前PLT、术前血红蛋白(Hb)、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术前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主动脉颊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结果围术期输注RBC量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急性心肌梗死、术前Hb水平和体外循环时间;FFP输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急性心肌梗死、术前Hb水平和主动脉夹闭时间;PLT输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心功能分级、术前PLT计数、术前Hb水平和主动脉夹闭时间。结论 On-pump CABG患者围术期输血量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可通过用血量评估为临床申请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周琴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172-173
目的 评价术前12 h内自体储血在肿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行择期肿瘤根治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自体储血组)各20例,实验组术前1日晚、麻醉后手术前肘静脉采集适量自体血,术中适时回输,酌情追加输注库血,对照组视手术出血量、病情需要输注库血.记录术前采集自体血总量、手术时间、手术期间血压、手术出血量、库血输注量、术前及术后Hb值、输注库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手术期间血压平均值、手术出血量、术前及术后Hb值、术后24 h引流量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对照组库血输注量明显大于实验组,排除输血影响,实验组推算若不输库血,术后Hb值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均未出现输血并发症.结论 术前12 h自体储血用于肿瘤患者手术,有利于保持血红蛋白浓度,可明显节约库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刘力铭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9):1254-1256,1261
目的观察悬浮红细胞及血浆输注对大量输血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5月该院大量输血手术患者63例,输注悬浮红细胞的31例患者为对照组,输注悬浮红细胞及血浆的32例患者为联合组。比较两组输注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以及住院时间、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联合组输注后24、72 h PT、APTT、TT短于对照组,FIB、PL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输注前,输注后24、72 h HCT、H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浮红细胞及血浆输注对大量输血手术患者凝血功能、PLT的影响较小,有助于预防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促进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自体血回收输注对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的异体输血需求与凝血功能及电解质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16年9月~2022年5月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137例,按术中是否使用自体血回输分为试验组(自体血组,70例)和对照组(异体血组,67例)。对2组手术失血量、异体红细胞和凝血成分的输注比例和量,血红蛋白(Hb)水平;凝血功能、电解质;以及并发症发生率、ICU入住比例和停留时间、住院时间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试验组异体红细胞输注率为37.1%vs 100.0%(P<0.05),血浆输注率为31.4%vs 53.7%(P<0.05)。2组术后24 h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较术前延长,其中对照组APTT在出院时未恢复(P<0.05);2组纤维蛋白原(Fib)术后24 h均较术前降低(P<0.05)。与术前相比,2组血钙术后30 min降低,但试验组下降程度较轻(P<0.05),2组术后24 h均未恢复(P<0.05)。手术失血量、异体红细胞和凝血成分的输注量、Hb水平、并发症发生率、ICU入住比例和停留时间、住院时间等指...  相似文献   

5.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红细胞输注的临床疗效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红细胞输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1月-2007年8月住院的425名CAA患者无效输血的发生情况及其与年龄、性别、输血前血红蛋白(Hb)浓度、输血次数及既往输血量的关系。结果425名CAA患者中,出现无效输注者39名(912%);输注的1 416U红细胞制剂中,249U(17.6%)为无效输注。无效输注与患者年龄、性别和输血前Hb浓度无关,与输血次数和既往输血量有关。结论CAA患者的无效输血与其输血次数及既往输血量有关。输血次数越多,既往输血总量越大,则无效输注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6.
血液肿瘤患者红细胞输注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血液肿瘤患者红细胞输注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9月本院154例血液肿瘤患者无效输注的发生情况及其与年龄、性别、输血前血红蛋白(Hb)浓度、输血次数及原发疾病的关系.结果 无效输注与患者性别和输血前Hb浓度无关,与输血次数和原发疾病有关.结论 血液肿瘤患者的无效输注与其输血次数及原发疾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联合回收式自体输血在异位妊娠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异位妊娠大出血手术患者85例。46例患者接受ANH联合自体血回输治疗(观察组),39例患者接受异体血输注治疗(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术前血红蛋白(Hb)水平、腹痛时间、停经时间等基线数据。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及输血量。检测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及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年龄、BMI、术前Hb水平、腹痛时间、停经时间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前预存血量(559±128)mL、回收血量(510±103)mL,库存血输注例数和输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CRP、ESR及WB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5天CRP、ESR水平及术后第1、3天WBC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观察组术后第1、3、5天CRP、ESR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输注异体血相比,ANH联合回收式自体输血可降低异位妊娠患者术后炎性反应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生理盐水和林格氏液对红细胞(RBC)洗涤、回输后患者凝血功能及外周血其他指标的影响。方法于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将64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林格氏液组。比较术前、回输前、回输后1h外周血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pH值及K~+、Na~+、Ca2~+、Cl~-浓度水平;比较回输后24h内的尿量。结果患者术前、回输前、回输后1h外周血RBC、Hb、Hct、PLT、PT、APTT、ACT、pH值及K~+、Na~+、Ca2~+、Cl-浓度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回输前和回输后1h外周血RBC、Hb、Hct、PLT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检测结果(P0.05);回输后1hRBC、Hb、Hct水平较回输前显著升高(P0.05);回输前后PT、APTT、ACT值与术前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输后1hPLT、PT、APTT、ACT水平与回输前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和回输前相比,回输后1hpH值显著降低、Cl-浓度显著升高(P0.05)。回输后24h内患者尿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理盐水和林格氏液作为洗涤液应用于自体输血,不会对患者凝血功能及外周血其他指标造成明显影响,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自体血回输技术在抢救创伤性血胸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需手术治疗的创伤性血胸患者胸腔积血进行全血回输的可行性。方法 将 4 6例创伤性血胸患者分为两组 ,接受自体血回输实验组 1 6例 ,采用库血输注对照组 30例。观察两组患者失血量和输库血量 ;手术前及术后 2 4h、Hb和Plt变化 ;检测术后 3h凝血酶原时间 (PT)、激活部分凝血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 ,及纤维蛋白原 (Fbg)、D -二聚体 (D -D)、血栓素A2 (TXA2 )含量。结果 实验组输用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P <0 .0 1 ) ,两组间各项检测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胸腔积血回输为胸部创伤患者抢救提供了安全、快速、实用的血源 ,保证了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分析影响结直肠癌贫血患者围手术期红细胞输注量的主要因素,为临床围术期用血提供依据,提高临床输血的合理性。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20年1月我院295例结直肠癌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和围手术期红细胞输注情况。对输血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因素,如患者年龄、性别、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前凝血、手术时间、肿瘤部位、肿瘤体积、肿瘤分期、住院时间等进行分类分析。结果 295例术中失血量大于600 mL者106例(35.9%),术中红细胞输注率为49.2%。红细胞输注率较高与术前贫血(Hb<100 g/L)率(51.0%)较高有关。术中红细胞输血量占围手术期用血的52.1%。通过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对术中红细胞输注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年龄(P<0.001)和肿瘤部位(结肠癌P=0.004;直肠癌P=0.003)。对于围手术期红细胞输注量而言,显著相关的变量是肿瘤体积(P=0.037),而患者年龄、性别与围手术期红细胞输注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红细胞输注量与住院时间(术中P=0.428,围手术期P=0.604)、手术切口类型(P=0.784)...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结直肠肿瘤患者围术期用血量的相关因素,以期进一步提高患者临床输血的合理性。方法收集本院207例结直肠肿瘤患者临床信息、实验室检测信息以及围术期输血情况等资料。对输血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因素如患者年龄、性别、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前凝血、手术时间、肿瘤部位、肿瘤体积、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手术患者术中出血量大于600 mL者18.8%(39/207),而术中输血率为28.5%(59/207),较高的输血率与20.29%(42/207)患者术前贫血(Hb100 g/L)相关。术中红细胞用血量占围术期用血量56.9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术中输红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手术时长和术前血红蛋白(P0.001)。肿物大小与红细胞输注总量相关性很高,"部位_结肠"也有一定影响(P0.05)。患者年龄、性别与围术期输血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术中红细胞和血浆输注比例合理,无搭配"全血"输注情况。结论患者围术期输血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手术时间、肿瘤大小及肿瘤部位,但与其年龄、性别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自体输血方式的有效性,促进医疗机构开展自体输血工作,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随机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于北京军区总医院或大连中心医院行骨科手术的88例自体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其随机分为,术中自体红细胞回输组(n=43),储存式自体全血回输组(n=25)及储存式自体单采红细胞回输组(n=20).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择同期42例于受试者收集医院行骨科手术,并且术中仅接受异体输血的患者,纳入对照组(n=42).记录并分析采血前/术前、输血后当天、输血后第4天,各组患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Hb)水平、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以及患者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异体输血量等指标.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4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①本研究4组患者采血前/术前的红细胞计数、Hb水平、HCT、血小板计数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输血后当天:4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Hb水平、HCT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57,P=0.008).其中,储存式自体全血回输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最高[(196.0±43.8)×109/L],高于术中自体红细胞回输组、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09);但是,与储存式自体单采红细胞回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3).③输血后第4天:4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H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64,P=0.013).其中,术中自体红细胞回输组的Hb水平最高[(115.6±23.8)g/L],高于储存式自体全血回输组及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2、0.006);但是,与储存式自体单采红细胞回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8).4组患者的H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15,P=0.011).其中,储存式自体单采红细胞回输组HCT最高[(34.4=4.8)%],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但是,与储存式自体全血回输组及术中自体红细胞回输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0.819).④4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异体输血量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990,P=0.007).其中,对照组患者的住院天数最长[14.5 d(9.5~16.0 d)],长于储存式自体全血回输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但是,与储存式自体单采红细胞回输注及术中自体红细胞回输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9、0.944).结论 临床择期外科手术患者的自体输血方式,首选储存式自体单采红细胞回输,其次为储存式自体全血回输和术中自体红细胞回输.在不能达到自体输血要求时,可选择异体输血.临床医师需要转变观念,逐步降低异体输血率,广泛、有效地开展自体输血工作,进一步保障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术中自体血回输(ABT)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血栓弹力图(TEG)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2020年11月本院行神经外科手术并术中输血的患者病例96例(男49例,女47例),年龄15~79岁,并根据术中输血方式分为自体血回输组(A组,n=52)和异体输血组(B组,n=44)。对比2组患者输血量情况、术前和术后1d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TEG参数[凝血激活时间(ACT)、凝集时间(K)、血凝块形成速率(Angle)、血凝块最大强度(MA)]的变化。结果 2组患者的平均输血量(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补充异体血输注率17.3%(9/52),A组平均异体血输注量明显低于B组(333.3±81.7 vs 639.8±258.2)(P0.05)。2组患者术前的Hb、Hct、Plt、Fib、PT、APTT、ACT、K、MA和Angl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 A组患者的Hb(g/L)(109.4±15.8 vs 97.0±15.1)、Hct (%)(32.0±4.3 vs 28.3±6.1)、Plt(×10~9/L)(154.2±54.2 vs 120.7±41.6)、Fib(g/L)(2.2±0.5 vs 1.6±0.6)、MA(mm)(65.0±7.2 vs 60.7±8.7)和Angle水平(deg)(69.1±5.2 vs 62.6±9.8)明显高于B组(P0.05),A组患者的PT(s)(11.9±1.5 vs 12.8±0.9)、APTT(s)(27.4±3.3 vs 30.4±5.4)、ACT(s)(111.0±14.9 vs 119.1±12.3)和K(min)(87.2±25.7 vs 106.4±28.0)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术中自体血回输可减少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异体血输注,对凝血功能和血栓弹力图影响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技术在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将64例进行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手术的患者分为2组,分别于术中实施自体血回输和输异体血的输血治疗,于术前、术后24h监测血红蛋白浓度(Hb)和红细胞压积(HCT)、凝血活酶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TT),并记录所有病例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输库存血量,实验组还需记录自体血回输量。结果采用自体血回输的33例患者共回输自体血25 770ml,仅部分手术节段多的患者输库存血共2 600ml,而对照组31例患者共输库存血33 000ml。结论在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手术中应用自体血回输技术能明显节约血源,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优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手术患者术前血红蛋白(Hb)水平对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年4月至2021年8月择期行CABG的患者。收集符合入选标准患者术前的基础资料以及围术期的输血量、输血率、急性肝功能损害、急性肾功能损害(AKI)、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死亡率。根据患者围术期是否输注红细胞,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术前Hb最佳阈值,依据阈值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的输血量及临床结局,评估Hb最佳阈值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有915名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被纳入研究,通过ROC曲线计算术前Hb值预测红细胞输注率的最佳阈值为男性118 g/L、女性116 g/L。A组:Hb≤阈值(n=293)分为红细胞输注组A1与红细胞未输注组A2;B组:Hb>阈值(n=622)分为红细胞输注组B1与红细胞未输注组B2。导致围手术期红细胞输注的危险因素有年龄(OR=1.033 874,95%CI1.000 4~1.068 3,P<0.01)、性别(女)(OR=3.268 5,95%CI2.353 1~4.540 0,P<0.01)、BM...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分析心脏移植患者围术期的输血情况及大量输注红细胞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预测用血和备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本院心外科2014年3月~2022年1月完成的44例心脏移植患者的输血情况,统计患者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术前诊断、相关病史、心脏手术史、抗栓用药史、转流及主动脉阻断时间等,应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方法分析心脏移植患者围术期大量输注红细胞的危险因素。结果 44例心脏移植患者围术期成分输血率为100%。平均输注红细胞3.75(0,7.5)U(72.73%,32/44),血浆1 140(597.5,1 782.5)mL、(97.73%,43/44),冷沉淀10(9.5±10)U、(88.64%,39/44),血小板1(1,1.25)治疗量(86.36%,38/44)。其中大量输注红细胞率45.45%(20/44)。单因素分析:输红细胞≤4 U组(n=24)与输红细胞>4 U组(n=20)比较,包括术前使用抗栓治疗药物、出血量、体外循环时间都存在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使用抗栓药物治疗者(n=15)为O...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有关肝细胞癌(HCC)患者右半肝切除术围术期输血安全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6—2019年本院肝脏外科肝细胞癌住院患者接受右半肝切除术的215名患者病历信息,根据围术期是否输注输异体红细胞分为输异体红细胞组(n=58)和未输异体红细胞组(n=157),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手术相关信息以及患者术后转归情况,筛选出此类患者围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组肝细胞癌右半肝切除术患者的围术期输注异体红细胞比例为26.98%(58/215);输注与未输注异体红细胞患者比较:术前血红蛋白(Hb)(g/L)为124.72±24.50 vs 131.35±19.08(P0.01),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s)为12.55 (11.80,14.03)vs 12.60 (11.80,13.55):术前AFP(μg/L)≥400者为29.3%(17/58)vs 23.6%(37/157)、400者为70.7%(41/58)vs 76.4%(120/157)(P0.01),手术时间(h)为5.71±1.16 vs 5.07±1.22(P0.01),术中出血量(mL)600.00(437.50,1050.00)vs 300.00 (200.00,550.00)(P0.01),住院时间(d)为23.50(19.00,29.00)vs 20.00(16.00,24.00))(P0.01)。结论通过术前Hb、PT、AFP检测及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可预估HCC右半肝切除术患者围术期是否需要输注异体红细胞及其输注量;患者住院时间可体现输注异体红细胞对患者转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是否可以改善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手术的患者预后。方法采用配对研究方法,分为FFP组:回顾行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手术且围手术期输注FFP的病例52例;对照组:选取同期行同样手术但未输注FFP,具有相近出血量、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及术前基础Hb的病例52例。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术前及术后d3的Hb及凝血指标、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手术时间、止血药物、围手术期血制品输注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2组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手术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术前及术后d3的Hb水平及凝血指标、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手术时间、止血药物使用及术后住院时间基本相似(P0.05)。FFP组与对照组术中自体血回输率(%)为92.31%(48/52)vs 71.15%(37/52)(P0.01);围术期异体悬浮红细胞输注量为400.00(400.00,800.00)vs 0.00(0.00,400.00)(P0.01)。结论行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手术患者围术期输注FFP并未减少其术后引流量、改善凝血功能或缩短术后住院时间,而自体血回输量,异体红细胞输注量却上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在输卵管妊娠合并失血性休克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0例输卵管妊娠合并失血性休克手术患者,采用京精医疗公司自体血液回输机进行自体血回输,并对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等进行分析。结果术后24 h白细胞、红细胞、Hb、Hct、PLT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1周Hb、Hct、PC、PT、APTT与术前1 h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K~+、Na~+、Cl~+与术前相比,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血液回输可有效减少输卵管妊娠合并失血性休克手术中血液丢失,减少异体血输注量,特别是在稀有血型以及艾滋病、传染病高发地区更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自体血回输对儿童脊柱侧弯术中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198例采用自体血回输技术的脊柱侧弯患儿,根据回输血量占循环血容量的比例分为3组,A组:回输血量小于循环血容量的10%,B组:回输血量占循环血容量的10%~50%,C组:回输血量大于循环血容量的50%。分别检测手术前,回输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结果 A组回输后Hb和HCT比回输前提高(P0.05),PLT和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回输后Hb和HCT较回输前上升,PT、APTT延长,FIB降低(P0.05)。C组回输后较回输前PLT和凝血功能减退更明显(P0.05),回输后Hb、HCT较回输前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儿童脊柱侧弯术中回输自体血有利于减少患儿失血量和异体血输注。对于大量失血患儿,术中需监测患儿凝血功能,及时补充新鲜血浆、血小板或其他凝血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