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在肠外营养的基础上两种不同喂养添加量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64例收住ICU的早产儿在肠外营养的基础上,第1天和第2天以5ml/(kg.d)的乳量喂养,第3天以15ml/(kg.d)的乳量喂养,72h后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31例和对照组33例。实验组以30ml/(kg.d)的乳量逐日递增,对照组以20ml/(kg.d)的乳量逐日递增,直至达到完全肠内喂养量150ml/(kg.d)。喂养期间每天测量两组早产儿的体重,每周测量其身长、头围;矫正胎龄40周时进行新生儿神经行为(NBNA)评分。结果实验组1月时的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矫正胎龄40周时的NBNA总分高于对照组,但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实验组在行为能力、一般评估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肠外营养联合30ml/(kg.d)的肠内喂养添加量可以促进早产儿的体格及智能的发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在早产儿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8年56例早产儿作为观察组,采用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2007年58例早产儿为对照组,按一般综合治疗配合鼻饲喂养。于营养支持第7、14、21天比较两组患儿的体重及喂养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体重增长较对照组明显,喂养并发症低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可使早产儿获得更多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4.
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胃肠道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胃肠道发育的影响。方法将8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早期微量喂养组(早期组)和常规喂养组(常规组),各40例。早期组于生后72h内予口饲或鼻饲胃管喂养+非营养性吸吮,并视喂养耐受情况增加喂养量,缩短喂养间隔,直至吮吸、吞咽良好,开始足量经口喂养;常规组至病情稳定且吞咽、吮吸功能协调时再经口常规喂养。比较2组早产儿血浆胃动素(MOT)水平变化,以及喂养不耐受率、达到肠内喂养所需时间、住院天数的差异。结果早期组随日龄增加及微量喂养的开始至出生后第7天,MOT水平均明显高于常规组。早期组在喂养不耐受率、达到完全肠内喂养所需时间及住院天数方面均显著小于常规组。结论早期微量喂养是早产儿最理想的喂养方式。  相似文献   

5.
早期微量喂养在早产儿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68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 (n =2 8)和观察组 (n =40 ) ,对照组采用静脉补充营养 ,直至吞咽呼吸功能协调再用经口喂养 ,观察组采用早期经口插入胃管 ,间歇喂养 ,至能自行吸吮 ,并对二组患儿在住院后 7天、14天体重增长值、胆红素水平及住院期间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 7天、14天二组体重增长差异显著 ,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亦具有显著性。结论 :早期微量喂养能提高早产儿对喂养的耐受性 ,改善胃肠道动力  相似文献   

6.
早产儿胃肠道发育不成熟,易出现营养摄入不足而影响其生长发育。早期微量喂养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目前的研究多为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营养状况、胃肠道发育的影响,而对早产儿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极少。作者自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前瞻性对早产儿进行早期微量喂养,检测喂养前后免疫功能指标的差异,并与常规喂养进行比较,以探讨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抚触联合早期微量喂养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方便性抽样选取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早产儿9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A组(31例)、B组(31例)、C组(31例)。A组早期给予微量喂养,同时给予抚触;B组早期给予微量喂养,C组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24h以后开始喂养。观察三组早产儿的摄入奶量、体重、达足量肠内喂养时间及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结果 A组、B组较C组每日摄入更多奶量及热卡(均P0.01),A组较B组每日摄入更多奶量及热卡(均P0.01);A组较B组、C组更快恢复出生体重(均P0.01);A组每日体重增长较B组、C组快(均P0.01),A组、B组胃肠外营养时间与C组相比明显缩短(均P0.01),A组达足量肠内喂养时间较C组更早(P0.01),A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9.4%)较B组(51.6%)、C组(74.2%)低(均P0.01)。结论抚触配合早期微量喂养能促进早产儿胃肠功能更快地发育与成熟,改善胃肠动力,提高早产儿胃肠道喂养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8.
早期微量喂养应用于早产儿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临床实践中,常见到一些早产儿尤其是出生体 重<2 000g的早产儿,因过早地营养性肠内喂养, 而诱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胃食道返流、吸入及呕 吐、腹胀等情况。发生这些情况的原因多与早产儿 胃肠功能不成熟、缺氧或感染等疾病有关。但肠内 营养对早产儿胃肠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又是非常重 要的。我们通过采用不同的喂养方式,探讨早期微 量喂养对早产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2002年1月~2003年12月期间,体重950  相似文献   

9.
将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的200例早产儿按照喂养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按需喂养,观察组采用早期微量喂养,比较两组患儿的喂养不耐受、体重增长情况、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喂养不耐受、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体重增长速度大于对照组(P〈0.05)。早期微量喂养能够显著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加快其体重恢复,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近20年来,由于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多数具备新生儿病房的医疗单位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不断上升。对于这些新生儿的营养需求更应予以关注。但是,由于早产儿各脏器的生理生化功能不成熟和发育不良,这与其快速生长所需的营养素摄入相矛盾,特别容易引起某些并发症。目前已有观点认为早期营养状况可能影响其今后的神经系统的发育,并且与成人期的重大疾病发生有关,故早产儿的合理营养保证能改变其一生的健康。  相似文献   

11.
微量吸吮在早产儿早期喂养中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文琼仙 《护理学报》2003,10(5):9-10
目的探讨微量吸吮在早产儿早期喂养中的干预作用。方法将6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实施部分静脉营养和胃管鼻饲喂养,观察组患儿在每次鼻饲奶之前加用微量奶液(2~5ml)吸吮,对照组不给予微量吸吮,观察两组患儿体质量增长和喂养耐受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体质量增长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体质量增长和喂养耐受性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早产儿早期微量吸吮干预,可促进早产儿胃肠道的发育和功能成熟,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促进体质量增长,缩短胃管留置时间,有助于从静脉营养过渡到全肠道营养,有利于胃管喂养过渡到经口喂养。  相似文献   

12.
早产儿一般体重偏轻,又因吸吮力差,吞咽反射差,容易发生溢乳,消化吸收功能不成熟等原因,早期常不能耐受经口喂养,为使其维持其正常能量代谢和促使生长发育,需肠外营养给予支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全肠外营养对早产儿营养、免疫功能及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10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疗法的基础上加用完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2组患儿的日平均体质量增长量,治疗前后的血清球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血液IgG、IgA、IgM及C反应蛋白水平及行为发育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日平均体质量增长和治疗后的血清白蛋白、球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血液IgG、IgM、Ig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液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各项行为发育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早产儿应用完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可显著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提高其免疫功能并促进其行为功能的发育.  相似文献   

14.
早期微量喂养是促进早产儿胃肠功能成熟,尽早过渡到经口喂养的有效措施。我院儿科采用不同的早期微量喂养方式。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现将我院2003年2月至2005年2月收治的早产儿采用早期微量喂养的50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提高早产儿的体重增长速度,缩短其住院时间.方法 选择76例早产儿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采用传统的喂养方法 ;观察组则采用微量喂养或非营养吸吮方法 .观察两组早产儿体重增长及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体重明显增长(P<0.01),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1).结论 采用微量喂养或非营养吸吮可明显提高早产儿的体重,缩短其住院时间,从而提高早产儿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对低出生体重儿喂养耐受性的治疗效果。方法 48例低出生体重儿采用在静脉营养基础上加早期微量喂养(早期微量喂养组),于出生后6~12h开奶,按微量喂养从0.5~4.0ml·kg-1·d-1开始;常规喂养组44例采用在静脉营养基础上,于生后48~72h或病情稳定后开奶,奶量从10~20ml·kg-1·d-1开始,并对2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早期微量喂养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喂养组(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能刺激胃肠道的生长发育并促进胃肠功能成熟,减少可能发生的喂养问题,改变单一静脉营养的依赖性,较快地达到全胃肠道喂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抚触联合俯卧位配合早期微量喂养对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 将180例早产儿分成3组,试验组1、试验组2和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1采取早期微量喂养,试验组2采取早期微量喂养,并给予抚触和俯卧位,对照组行常规治疗与护理,24 h后开始喂养.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按照评价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1(30%)、试验组2(16.7%)喂养不耐受率和对照组(38.3%)相比差异显著(,=5.19,P=0.023),试验组2显著低于试验组1和对照组,试验组1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抚触联合俯卧位配合早期微量喂养可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预防早产喂养不耐受适宜的喂养策略及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早产儿早期微量滴服喂养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随着医学进步和医疗技术的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上升,越来越多的早产儿得到治疗。早产儿由于各脏器发育不成熟.成功治疗过程牵涉面广。特别是早产儿早期喂养不耐受,依赖静脉营养,治疗时间长,故如何成功开始早期喂养是成功治疗早产儿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喂养干预对早产儿及低体重儿胆红素和血糖的影响。方法:将80例新生儿科早产儿及低体重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早期常规喂养,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喂养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的胆红素和血糖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恢复到出生体重时间、住院时间、尿潴留消失时间和腹胀消失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胆红素低于干预前(P0.05),且干预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血糖值高于干预前(P0.05),且干预后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喂养干预可促进早产儿及低体重儿为肠道功能的恢复,尽快降低胆红素水平、升高血糖,防止高胆红素血症和低血糖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再喂养综合征是营养不良患者接受营养支持的常见并发症,尤其是数月内体质量下降超过10%的患者。患者常表现为低血压、呼吸急促、胸闷、意识障碍等临床表现,需要与其他疾病鉴别。当患者发生再喂养综合征时,去除诱因、纠正电解质紊乱、及时对心肺功能进行支持、调整营养治疗方案等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本例就1例营养不良患者接受营养支持发生再喂养综合征进行有相应的积极对症支持治疗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