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挖掘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选取古今医案云平台中的现代医案库及名医医案库所收录的相关医案, 对用药进行频次分析、属性分析、关联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获得209个医案, 包含319味中药, 其中核心用药为黄连、木香、茯苓、白芍、甘草等;药性以温、平、寒为主, 药味以苦、甘为主, 药物归经以脾、胃、肝经为主。核心药对为木香-黄连等。核心处方是由白术、白芍、黄芩、木香、黄连、甘草、白头翁、茯苓、党参9味药组成。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治疗主要以四君子汤、香连丸为基础, 配以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等药物, 从而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探索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组方规律。方法选取古今医案云平台(V2.3.8)中古代医案库、现代医案库、共享医案库及名医医案库所收录的相关医案, 对中药进行频次分析、属性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获得医案107个, 涉及中药225味, 其中核心用药为甘草、陈皮、黄连、茯苓、吴茱萸等;药性以寒、温为主;药味以苦、辛为主;药物归经以脾经、胃经为主。核心药对为甘草-陈皮。核心处方由甘草、陈皮、黄连、吴茱萸、茯苓、海螵蛸、蒲公英、枳壳、白芍、柴胡、姜半夏、香附、木香、竹茹、枳实、砂仁、白术等17味药组成。结论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治疗主要以柴胡疏肝散、左金丸、温胆汤为基础, 同时结合临床进行药物加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邵念方教授治疗老年期痴呆肾虚髓亏证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2019年10月31日邵老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经诊治的老年期痴呆病肾虚髓亏证患者医案, 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进行处方统计, 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2.4)对纳入处方的用药进行用药频次、药性药味、归经功效分析, 关联规则分析, 聚类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纳入医案110个, 涉及中药238味, 使用频次前10的中药依次为茯苓、石菖蒲、酒萸肉、山药、熟地黄、益智仁、生地黄、黄芪、川芎、白术;药性以平、温、微寒、寒为主;药味以甘、苦、辛、淡为主;归经以脾、肝、肺、肾经为主;功效以利水渗湿、清热活血、宁心、清热解毒、化湿开胃、健脾为主;关联分析结果发现, 使用频次超过25次的药物组合有15组, 分别是:酒萸肉-茯苓、酒萸肉-山药、山药-酒萸肉、熟地黄-酒萸肉、山药-茯苓、黄芪-茯苓、泽泻-茯苓、牡丹皮-茯苓、熟地黄-茯苓、生地黄-茯苓、远志-石菖蒲、牡丹皮-酒萸肉、牡丹皮-山药、泽泻-酒萸肉、泽泻-山药;聚类分析发现4组新处方, 第1组为茯苓、生地黄、熟地黄、泽泻、牡丹...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中药外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PV)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 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5月23日, 获取中药外治PV的临床对照试验文献, 筛选并提取中药方剂。借助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 探析药物药性、药味、归经、功效, 中药频次、常用药对及核心组合。结果纳入方剂186首, 涉及中药190味, 多为苦寒药, 主要归肝、心经, 以清热类为主, 活血化瘀类、补虚类中药次之;使用频次较高的10味中药为苦参、白鲜皮、黄柏、地肤子、蛇床子、当归、丹参、土茯苓、生地黄、紫草;常用的3个药对是苦参-白鲜皮、苦参-蛇床子、苦参-地肤子;演化得到4个核心组合。结论中药外治PV围绕"热毒"核心病机, 以"从血论治"为主, 治以凉血解毒、活血化瘀、养血润燥, 并重视清热燥湿、祛风止痒, 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研究国医大师段富津治疗肝硬化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并整理段富津教授肝硬化患者病历, 进行常用药物频次统计和关联规则分析, 对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并得到新处方。结果共收集段富津教授处方162首, 涉及中药115味, 药物药性以寒、温、平为主, 药味以苦、辛、甘居多, 归经多归肝、脾、心、胃经。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为柴胡、郁金、茯苓、鳖甲、炙甘草等;高频药物组合为柴胡-郁金、柴胡-茯苓、郁金-茯苓、郁金-鳖甲、柴胡-鳖甲、郁金-茯苓-柴胡、郁金-鳖甲-柴胡、郁金-炙甘草-柴胡、柴胡-川芎-郁金、郁金-鳖甲-茯苓、柴胡-鳖甲-茯苓。聚类分析得出新处方2个, 第1类为健脾祛湿、理气化痰方, 由半夏、陈皮、炙甘草、砂仁、枳壳、茯苓、白术、人参、厚朴、大腹皮、炒麦芽、山楂组成;第2类为行气活血、软坚散结方, 由当归、黄芪、鳖甲、牡蛎、郁金、延胡索、桃仁、川楝子、赤芍、丹参、莪术、牡丹皮、白花蛇舌草组成。结论段富津教授治疗肝硬化以疏肝行气、软坚散结为主, 重视活血化瘀、健脾祛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首都国医名师王沛教授治疗结肠癌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王沛教授治疗结肠癌的门诊病案, 录入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 对处方用药的性味归经、药物频次功效分类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得出高频药物组合。结果共收集处方65首, 涉及中药150味, 药性以温、寒、平为主, 药味以甘、苦、辛为主, 归经以肝、脾、肾经为主, 按功效分类以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及活血化瘀药为主, 常用茯苓、猪苓、半枝莲、生黄芪、莪术等药, 以及猪苓-茯苓、生黄芪-炙黄芪、半枝莲-莪术等药物组合;根据关联规则分析, 得到高关联药对29对, 包括猪苓-炙黄芪-生黄芪、茯苓-半枝莲-猪苓、半枝莲-莪术-猪苓等;聚类分析得到的6类药物组合, 以健脾利湿、益气活血、清热解毒、涩肠止血为主。结论王沛教授多从脾湿、正虚、热毒、血瘀、出血论治结肠癌, 治以健脾利湿、益气扶正、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涩肠止血, 符合中医治疗肿瘤扶正祛邪思想, 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AD专利复方的用药规律。方法筛选专利数据库中治疗AD的中药复方, 借助中医传承计算平台、SPSS Statistics 21.0及SPSS Modeler 18.0等软件进行频次统计、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 分析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专利复方220个, 涉及中药361味;排名前10的高频药依次为石菖蒲、远志、人参、川芎、黄芪、枸杞子、茯苓、熟地黄、当归、丹参;高频药中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类别为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药性多属温、平、寒;药味多属甘、苦、辛;归经多属五脏经络;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关联数据16条, 其中两项组合4条, 三项组合12条, 关联性最强的药组为"石菖蒲-远志"和"石菖蒲-川芎-远志";聚类分析得出4个处方组合和3个药对组合, 包含开心散、左归丸、八珍汤等加减结构。结论中药专利复方治疗AD以"调补五脏治其本, 化痰祛瘀治其标"为核心治法, 符合中医药治疗AD的理论基础, 可为临床实践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探讨三阴交的配伍规律及应用情况。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建库至2021年9月30日有关针刺三阴交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Excel 2016、SPSS Statistics 25.0、SPSS Modeler 18.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61篇, 涉及疾病73种, 主要为精神和行为障碍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及代谢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三阴交在临床应用中常配伍足三里、百会、关元及太冲等穴, 以胃经、任脉、督脉及膀胱经腧穴居多。对高频配穴进行聚类分析, 可聚成7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 得出三阴交常用配穴组合有足三里-三阴交、百会-三阴交、关元-三阴交等。结论三阴交临床运用广泛, 多配伍胃经、任脉及督脉腧穴, 以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法为主;可治疗多个系统的疾病, 如失眠、脑卒中、焦虑抑郁、痛经、不孕不育等;聚类与关联分析得出三阴交核心配伍腧穴, 可作为临床取穴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研究藏族医药骨伤科用药规律, 为完善少数民族医药骨伤用药特色及理论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中华本草·藏药卷》《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学》中治疗骨伤科疾病的藏医验方, 采用Office Excel 2019、IBM SPSS Statistics 26.0、IBM SPSS Modeler 14.1分别对药物进行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获得藏医骨伤科验方202条, 涉及338味药物, 使用频次排名前3位的中药为诃子、藏木香、红花;药物药性以寒、温、凉为主, 药味以辛、苦、甘居多, 归经主要归肝、肺、胃、脾经;涉及病种有创伤、关节类痹证、腰骶部筋伤、胸背部筋伤4种。获得4类用药聚类组合, 核心药物有诃子、毛诃子、余甘子、决明子、乳香、黄葵, 常见药对组合有诃子-毛诃子、黄葵-决明子、乳香-黄葵等。结论藏医治疗骨伤疾病以清热药为主干黄水, 其次为活血药、理气药、祛风湿药, 以藏医经方三果汤、三黄水药为药物核心, 常配伍其他清热凉血、续筋接骨药, 注重干黄水理论运用, 体现了藏医的清泻法、黄水学说核心理论在骨伤疾病诊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搜集《中华医典》1中《普济方》2治疗痞满的方剂,跨学科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大数据库,总结中药治疗痞满的临床应用规律。方法 选取《普济方》中治疗痞满的处方,建立标准化医案数据库,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统计用药频次、药物属性(药性、药味、归经),并进行聚类分析,建立Excel数据库,并批量导入,从单味药频次、性味、归经、功效、药对关联和聚类处方以及复杂网络分析等角度进行分析。结果 筛选后共纳入429首方剂,包含种256种中药,总用药频次3772次;功效371个,总功效频次10712次;四气9种,总频次3580次;五味11种,经计算总频次5888次;12经总频次10210次。治疗痞满应用频次较高的药物前3位为陈皮、白术、人参;关联性药对以人参-白术出现最高,常用药物可聚为4类。结论 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4.5)分析数据,以图表展示出《中华医典》中治疗痞满的用药规律,分析临床治疗痞满的病机,为临床实践中药治疗痞满总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董荣芬主任认为, 便秘发病根本在脾胃气机失调、大肠传导失司, 故恢复胃肠功能是本病治疗的关键。董主任临床常将便秘分为气秘、血秘、痰秘、湿秘、虚秘辨治, 气秘重在疏肝理气;血秘重在养血、活血;痰秘重在清热化痰;湿秘重在温阳化气;虚秘重在健脾、补肾。临床收效甚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方法, 探讨国医大师刘柏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核心处方和作用机制, 为治疗LDH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收集并分析刘教授2011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疗LDH的病例, 运用层次聚类和关联规则分析其用药规律和核心复方。利用TCMSP、GeneCards、中医药百科全书数据库(ETCM)、中医药证候关联数据库(SymMap)、DAVID数据库等对核心复方治疗LDH及症状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 揭示作用机制。结果共纳入处方1 334首, 涉及中药201味, 其中药性以温性为主, 药味以甘味为主, 主要归肝、肾经;附子、鸡血藤、肉桂、延胡索、杜仲、鸡矢藤、砂仁为其治疗LDH的核心方药, 体现刘教授常从肾虚的角度论治LDH, 常用祛风止痛、温阳益肾的治法。核心方剂主要涉及PI3K-Akt、TNF、FoxO等癌症、免疫、细胞代谢三方面通路。结论刘教授治疗LDH着眼于整体辨证治疗, 以祛风止痛、温阳益肾为主, 核心处方作用机制可能为改善炎症反应, 通过调节免疫反应和细胞生理功能等途径治疗。  相似文献   

13.
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睡眠障碍具有较好的抗疲劳作用, 可提高患者睡眠质量, 主要采用针刺、艾灸、推拿、中药药浴、经皮穴位电刺激及耳穴贴压等方法, 或单独应用, 或综合运用, 或与内服中药联用, 可根据患者病情及依从性选择合适的疗法, 体现中医学辨证论治及因人、因时制宜的独特优势。现有研究仍需进一步形成规范、公认的诊疗体系, 进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国家专利数据库中药复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纳入国家专利检索平台中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中药复方,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等软件对所纳入的复方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治疗原发性肝癌专利复方350个, 涉及中药425味;使用频次排名前10的高频中药依次为白花蛇舌草、黄芪、半枝莲、白术、甘草、人参、柴胡、莪术、丹参、当归;前3位药物功效类别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药性以寒、温、平为主, 药味以苦、甘、辛居多, 归经以肝、脾、肺经为要;发现关联规则12条, 关联性最强的药对为"白花蛇舌草-半枝莲", 高频药物可聚为8组。结论中药专利复方治疗原发性肝癌以益气健脾为主, 辅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品, 与原发性肝癌"扶正祛邪, 攻补兼施"的基本治则相一致。本研究挖掘探讨了中药专利复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基本用药规律, 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PubMed建库至2022年4月1日有关针灸治疗ASD的文献, 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9进行腧穴/穴区使用频次分析;运用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 26.0进行高频腧穴/穴区组间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97篇, 包括针灸处方97首, 涉及腧穴/穴区98个, 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为神门, "靳三针"穴区及督脉穴较为常用, 腧穴/穴区所在部位以头部最常见, 特定穴最常用类型为交会穴。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腧穴/穴区40组, 最常用组合为劳宫-神门。对高频腧穴/穴区进行聚类分析, 可聚成4类。结论针灸治疗ASD选穴以头部穴位为主, 主要选取"靳三针"穴区和督脉穴, 并重视特定穴的使用。  相似文献   

16.
以三焦辨证理论为指导, 论述DN的辨治思路, 认为本病病机可归于邪犯三焦, 使三焦所属脏腑功能失调, 虚实错杂, 其病变符合三焦传变规律, 该病的治疗重在疏利三焦, 分期论治, 具体可采用益气养阴、温阳利水、活血祛瘀等多种治法以缓解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程。  相似文献   

17.
董荣芬主任医师认为, 胁痛与患者消化功能关系密切, 故临床治疗未见器质性疾病的胁痛患者, 不能单纯注重调理肝阳或肝阴, 还需关注胃腑和小肠的传导及运化功能。基于此, 胁痛应根据疼痛部位辨证治疗。两胁胀痛与肝旺克脾相关, 予化肝煎加减治疗;右胁胀痛与气虚胃满相关, 予旋覆代赭汤合枳术丸加减治疗;左胁胀痛与肝郁腑气不通相关, 予达郁汤合三一承气汤加减治疗。可通过腹部叩诊了解胁痛部位与腹部滞气或积气的多少, 以判断脾胃功能强弱。临床屡获佳效。  相似文献   

18.
重症治疗过程中, 应用苦寒抗生素及清热解毒中药、输注大量寒凉液体, 以及病房低温环境、持续给予寒凉肠内营养液、过用物理降温等, 均可损伤患者阳气, 尤易伤其中焦脾阳, 加之重症监护室以老年患者居多, 其本身常存在脾肾阳气虚衰状况。因此, 固护阳气在重症疾病治疗中不可忽视。临床可以益气健脾温阳法作为重症患者固护阳气的基本治法, 将之应用于脓毒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低T3综合征、获得性衰弱等重症并发症的治疗, 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乌梅丸临床研究情况, 为临床运用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建库至2022年6月30日有关乌梅丸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CiteSpace 6.1.R3软件对纳入文献的研究热点、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采用EndNote X9软件, 结合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3对纳入文献的发表年份、文献类型、所属期刊、主治疾病、中医证型、单味药剂量、治疗时长进行记录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12篇。结果显示, 目前乌梅丸相关临床研究热点主要是腹泻、胃炎、糖尿病、失眠等;乌梅丸临床治疗疾病主要涉及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肿瘤等;主要针对的证型为寒热错杂证, 其次为厥阴证;方中乌梅的平均用量最大, 为21 g;文献平均治疗时长为5.78周。结论乌梅丸临床研究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 主要涉及消化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20.
梁冰教授认为, 白细胞减少症基本病机为本虚邪实, 本虚以脾肾亏虚为主, 邪实从血瘀、痰湿、热毒考虑, 提出本病施治应遵循扶正祛邪原则。扶正主要是补肾健脾、填精益髓, 促进生血并防范外感, 在运用滋补肝肾、填精益髓药时, 注意辅以温补肾阳之品, 取其鼓舞气血生长及温运以制腻滞之功, 并酌加活血补血药;健脾重点在于补益脾气、祛湿及调畅中焦气机, 针对食欲减退、腹泻、易于外感者随症加减。祛邪有利于正虚的恢复, 主要运用活血化瘀、凉血解毒等治法, 并注意针对不同部位的感染灵活加减。梁教授辨证治疗白细胞减少症, 扶正祛邪并用且有所侧重, 收获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