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颈椎弓根螺钉置入固定治疗颈椎不稳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颈椎弓根螺钉置入固定治疗颈椎不稳的临床结果,总结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颈椎不稳19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6.3个月。分析术前及术后6个月随访时JOA评分,采用颈椎残障功能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障碍程度变化。测量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屈伸侧位X线片,观察融合节段的稳定性。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增加4.2±1.3(P〈0.05),平均改善率为61%。NDI评分术前为34.2±11.4,术后6个月为18.8±9.5(P〈0.01),随访时融合节段稳定。椎弓根螺钉骨皮质穿破率为7.6%,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结论术前仔细研究影像学资料,颈椎弓根螺钉置入固定治疗颈椎不稳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下颈椎后路钢板螺钉固定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通过解剖学研究为临床靠拢颈椎后路钢板螺钉固定的最佳操作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取15具尸体的C3-7作为解剖标本,男11具,女4具;年龄35~70岁。以C3-7上、下小关节突最外缘的连线为外边线,以关节突与椎相反交处的连线为内边线,在下关节突最下缘做水平为关节突的上、下边线,在内外、上下边线上点处分别做连线(横中线、纵中线)将关节突分为四个区域,两连线交点处为关节突的中心点,分别测量关节突的长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椎间孔螺钉(paravertebral foramen screws,PVFS)、侧块螺钉(lateral mass screws,LMS)与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s,PS)的生物力学强度。方法选取8具新鲜冰冻尸体,男4具、女4具,死亡时年龄(45.3±11.2)岁。CT检查排除骨折、畸形、感染、肿瘤等疾病引起的骨质破坏或其他异常,最终筛选出30个C3~C6颈椎脊椎。将制备完成的颈椎节段标本顺序编号,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个标本,分别用于双侧置入椎间孔螺钉(4.5 mm×12 mm螺钉)、侧块螺钉(3.5 mm×14 mm)与椎弓根螺钉(3.5 mm×24 mm螺钉)。随机选取一侧进行直接拔出力测试(速度5 mm/min),另一侧进行疲劳测试(位移±1.0 mm,频率1 Hz,循环500次)及残余拔出力测试。结果椎间孔螺钉的直接拔出力为(327.10±17.07)N,侧块螺钉为(305.71±11.63)N,椎弓根螺钉为(635.67±22.82)N。椎间孔螺钉的残余拔出力为(265.62±18.19)N,侧块螺钉为(192.80±17.10)N,椎弓根螺钉为(494.89±41.79)N。椎间孔螺钉、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的残余拔出力较直接拔出力均有不同程度降低(tPVFS=7.795,tLMS=17.267,tPS=9.349,P<0.001),分别下降了18.8%、36.93%和22.15%。椎弓根螺钉的直接拔出力高于椎间孔螺钉和侧块螺钉(t=34.245,t=40.741,P<0.001),椎间孔螺钉略高于侧块螺钉(t=3.275,P=0.004)。残余拔出力椎弓根螺钉最高,椎间孔螺钉次之,侧块螺钉最小(F=314.619,P<0.001)。椎间孔螺钉的首次循环载荷和首次达到设定位置时载荷均高于侧块螺钉(t=3.625,P=0.002;t=5.388,P<0.001)和椎弓根螺钉(t=2.575,P=0.019;t=2.680,P=0.015),侧块螺钉与椎弓根螺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9,P=0.550;t=1.953,P=0.067)。椎间孔螺钉与椎弓根螺钉的末次循环载荷均高于侧块螺钉(t=5.341,P<0.001;t=3.439,P=0.003),但椎间孔螺钉与椎弓根螺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06,P=0.126)。结论椎间孔螺钉的直接拔出力略高于侧块螺钉,残余拔出力明显高于侧块螺钉,抗疲劳性能与椎弓根螺钉相近并明显优于侧块螺钉,因此,颈椎椎间孔螺钉具有作为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有效替代的潜能。  相似文献   

4.
5.
随着目前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发展,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力学优越性已被广泛接受;近年来,有关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文献报道日益增多,手术方法也不断改进,从传统的手法置钉到利用最新科技的计算机辅助置钉,每种方法均有各自优缺点,本文将对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一种较为安全、实用的颈椎弓根螺钉置钉方法。方法:随机取7具福尔马林浸泡的成人颈椎标本(C_1~T_2),保留完整的脊柱三柱结构及相关的韧带和椎旁肌,根据影像学测量的进钉点和进钉方向,模拟颈椎后路手术过程,进行实际的个体化置钉,摄正位、侧位、45°斜位X线片、CT扫描,进行解剖学观察,评价置钉的成败。结果:置钉84枚,失败7枚,失败率为8.3%。结论:个体化经颈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比较安全和可靠,可以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
个体化颈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索一种较为安全、实用的颈椎弓根螺钉置钉方法.方法随机取7具福尔马林浸泡的成人颈椎标本(C1~T2),保留完整的脊柱三柱结构及相关的韧带和椎旁肌,根据影像学测量的进钉点和进钉方向,模拟颈椎后路手术过程,进行实际的个体化置钉,摄正位、侧位、45°斜位X线片、CT扫描,进行解剖学观察,评价置钉的成败.结果置钉84枚,失败7枚,失败率为8.3%.结论个体化经颈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比较安全和可靠,可以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解剖学测量和临床应用, 探讨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可行性、安全性 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对 20具成人颈椎标本通过 CT扫描后进行数据测量, 内容包括: 椎体高度、椎体 前后径、椎体宽度、椎弓根横径、椎弓根高度、螺钉长度、横切面角度、矢状面角度、横切面进针点距离、 矢状面进针点距离, 确定进针点, 并进行尸体标本置钉。根据测量数据和术前影像学检查对 5例颈椎骨 折脱位患者行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 术后观察复位及螺钉位置情况及短期随访结 果。结果 横切面角度从 Cxiaobiaokaishi3xiaobiaojieshu(45.7°±4.0°)至 Cxiaobiaokaishi5xiaobiaojieshu(52.1°±5.9°)逐渐增大, 至 Cxiaobiaokaishi6xiaobiaojieshu(47.8°±6.7°)、Cxiaobiaokaishi7xiaobiaojieshu(44.4°±8.3°)又 有所减小。矢状面角度从 Cxiaobiaokaishi3xiaobiaojieshu(93.4°±7.2°)至 Cxiaobiaokaishi6xiaobiaojieshu(112.1°±6.2°)逐渐增大, 至 Cxiaobiaokaishi7xiaobiaojieshu(102.7°±8.5°)又有所减小。横 切面进针点 Cxiaobiaokaishi3xiaobiaojieshu~Cxiaobiaokaishi5xiaobiaojieshu位于椎弓根对侧, Cxiaobiaokaishi6xiaobiaojieshu~Cxiaobiaokaishi7xiaobiaojieshu位于椎弓根同侧;矢状面进针点距离 3.4~7.5 mm。 5例患者术 中减压彻底, 螺钉均位于椎弓根钉道内, 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 JOA)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结论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的理想进针点位于距上终板 5 mm左右, 椎 体前正中线附近。横切面角度约为 45.7°~52.1°, 矢状面角度约为 93.4°~112.1°。螺钉长度约为 32 mm。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颈椎弓根螺钉置钉术中并发症原因及对策。方法颈椎骨折脱位患者600例采用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发生置钉并发症36例,男26例,女10例;年龄26~68岁,平均38.9岁。按Frankel分级11例为完全性颈髓损伤;25例为不完全性颈髓损伤。结果在发生置钉并发症36例中共置入椎弓根螺钉204枚,有70枚螺钉方向偏差,其中20枚螺钉初次置入后感觉松动,经校正后二次置入成功;17枚钉道钻孔后出血较多,其中1枚误入横突孔损伤椎动脉,经处理未引起严重后果;术中定位时有33枚螺钉穿出椎弓根,向上进入椎间隙14枚,偏下5枚,偏外8枚,偏内1枚,5枚因方向偏差反复钻孔致椎弓根骨折。3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6个月。均获骨性融合。手术后1例患者原有神经症状加重,经过半年康复锻炼症状明显好转。结论颈椎弓根解剖变异较大,应强调颈椎弓根螺钉置入的个体化,术前除应仔细掌握患者颈椎弓根影像学解剖结构特点外,术中还注意技术操作的要点。  相似文献   

10.
杨峰  谭明生  移平 《中国骨伤》2009,22(2):150-151
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固定是治疗颈椎病常见的方法,椎体融合器的出现为颈椎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我院自2002年至2006年使用Solis融合器对32例颈椎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颈椎经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和标准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拔出强度.方法 取10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C_3~T_1),游离成三个颈椎运动节段(C_(3,4),C_(5,6),C_7T_1).在椎体两侧随机进行经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或标准椎弓根螺钉固定,置入直径3.5 mm皮质骨螺钉.经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以上位椎骨侧块外下象限中点为进钉点,在直视椎弓根下,螺钉在冠状面内倾约45°、矢状面尾倾约50°.由上位椎骨下关节突经关节突关节、下位椎骨的椎弓根,进入下位椎骨的椎体内.标准椎弓根螺钉固定以侧块外上象限中点为进钉点,在直视椎弓根下,螺钉方向参考CT测量结果 ,尽量与椎弓根倾斜角度保持一致,在横断面上内倾约45°、矢状面上螺钉指向椎体的上1/3.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行拔出强度试验,比较两种螺钉固定的最大轴向拔出力.结果 颈椎经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平均最大轴向拨出力为(694±42)N,标准椎弓根螺钉固定为(670±36)N,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后路经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拔出强度大干标准椎弓根螺钉固定,从生物力学强度方面考虑经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可以作为标准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一种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在下颈椎经颈后正中入路应用经关节螺钉联合侧块螺钉或椎弓根螺钉行内固定治疗的固定效果.方法 2003年2月至2007年10月,对22例患者通过后路应用经关节螺钉联合侧块螺钉或椎弓根螺钉行内固定治疗,男14例,女8例;年龄24~73岁,平均43岁.其中下颈椎创伤性骨折脱位13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4例,颈椎管狭窄伴Ⅱ型齿突骨折1例,颈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4例.结果 共置入经关节螺钉45枚,其中C4,5 2枚,C5,639枚,C6,74枚;共置入侧块螺钉12枚,C3、C4各6枚;共置入椎弓根螺钉41枚,其中C24枚,C32枚,C46枚,C721枚,T18枚.术中所有螺钉均成功置入,未出现椎动脉、神经根和脊髓损伤等置钉相关并发症.2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个月~3年8个月,平均17个月.植骨融合时间3~5个月,平均3.5个月.术后发现1例患者的2枚经关节螺钉松动,部分脱出.经加强颈托制动,术后4个月获得融合.结论 通过后路固定下颈椎时,采用经关节螺钉联合侧块螺钉或椎弓根螺钉固定,均可取得较好的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13.
吕召民 《骨科》2016,7(6):408-411
目的 探讨椎板切除术联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临床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并应用椎板切除术联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的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为39~68岁,平均为51.3岁.记录患者术中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记录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临床症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分级评估颈髓损伤情况.患者术前VAS评分平均为(7.2±1.0)分,术前ASIA神经功能分级:A级1例、B级3例、C级5例、D级4例.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伤口并发症,其余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手术时间为100~150 min,平均为120.1 min;失血量为140~700 ml,平均为350 ml.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6个月,平均为10.4个月.术后末次随访VAS评分平均为(1.2±0.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时AISA神经功能分级:B级1例、C级3例、D级4例、E级5例,均较术前改善.结论 椎板切除术联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疗效确切,为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Zephir钢板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或颈椎椎间融合器(钛网或Cage)融合、Zephir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0.5—3年。结果临床结果按JOA颈椎病疗效判定标准评定,优16例,良19例,有效7例,无效1例,恶化0例。优良率为81.39%,平均植骨融合时间为12周,植骨融合率为100%。结论Zephir钢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提高了植骨融合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前路融合内固定方式对颈椎曲度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不同植骨融合内固定方式对恢复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方法2000年1月~2002年12月施行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颈椎伤病患者67例,将26例单节段减压内固定病例分为前路钢板 髂骨植骨融合组(A组,11例)及Cage植骨融合组(B组,15例);将41例多节段(双或三节段)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病例分为钢板 髂骨植骨融合组(C组,19例)及钢板 钛网植骨融合组(D组,22例)。以D值法(颈椎侧位X线片上,C4椎体后下缘到齿突后缘与C7椎体后下缘连线的垂直距离)分别比较A、B两组及C、D两组在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方面的疗效。结果术后即刻A、B两组及C、D两组之间D值的增值差异无显著性(P >0.05)。全部病例随访10~36个月(平均21.5个月),均获骨性融合。A、B两组及C、D两组之间末次随访时D值增值差异无显著性(P >0.05),各组内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D值增值的差异无显著性(P >0.05),多节段减压组(C D组)与单节段减压组(A B组)D值增值在术后即刻与随访时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1)。结论在均行单节段或多节段减压融合的病例中,采用不同的前路融合内固定方式对恢复颈椎曲度无明显影响,由此推断正确掌握前路手术适应证是有效恢复颈椎生理曲度的首要因素,恢复颈椎生理曲度的关键步骤在术中而非术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脊柱内固定术中不同椎弓根螺钉植入深度对邻椎生物力学环境和退行性变的影响,探讨椎体内固定强度与邻椎病发生的关系。方法:雄性10月龄玻尔杂交山羊16只,体重为25~30 kg,随机分为对照组(N组)和3组内固定组,每组4只。内固定组建立L4脊柱不稳定骨折病理模型,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脊柱L3-L5节段,按螺钉长度不同分为:长钉组(L组),内固定螺钉长度为25 mm; 中钉组(M组),螺钉长度为20 mm; 短钉组(S组),螺钉长度为15 mm,内固定后进行后路小关节融合;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术后24周,制备对照组与内固定组L3-S1腰椎标本,测量上位未融合椎体(L2)和椎间盘应变和应力,进行影像学、组织学观察,计算MRI指数。结果:与N组相比,L组标本L2节段椎体、椎间盘的活动和应力均增加(P<0.05),MRI指数未见显着改变(P>0.05),髓核中出现多数退变细胞。M、S组标本上位邻椎受力和髓核退行性改变发生情况不显着(P>0.05).结论:在山羊腰椎内固定融合术中,局部坚强固定可能增加上位未融合节段的活动和承受的应力,促进椎间盘退行性变,导致邻椎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