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莱芜市麻疹流行病学特点和麻疹监测系统运转状况.[方法]对莱芜市1999~2003年麻疹监测、免疫接种和检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9~2003年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246例,确诊麻疹155例,5年分别确诊90、31、4、18和12例;麻疹发病以春末夏初为主;麻疹疑似病例的及时报告、及时调查、合格血清采集率分别为100.00%、100.00%和96.34%。1999~2003年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年报告接种率均在95%以上。[结论]莱芜市1999~2003年麻疹监测系统的各项指标均达到麻疹监测项目地区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莱芜市麻疹流行病学特点和麻疹监测系统运转状况。 [方法 ]对莱芜市 1999~ 2 0 0 3年麻疹监测、免疫接种和检测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 1999~ 2 0 0 3年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 2 46例 ,确诊麻疹 15 5例 ,5年分别确诊 90、3 1、4、18和 12例 ;麻疹发病以春末夏初为主 ;麻疹疑似病例的及时报告、及时调查、合格血清采集率分别为 10 0 0 0 %、10 0 0 0 %和 96 3 4%。 1999~ 2 0 0 3年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年报告接种率均在 95 %以上。 [结论 ]莱芜市 1999~ 2 0 0 3年麻疹监测系统的各项指标均达到麻疹监测项目地区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1999~2000年麻疹疑似病例监测状况分析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为了解安徽省麻疹监测系统的运转状况,对1999~2000年的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999年和2000年麻疹监测系统分别报告疑似麻疹888例和2?099例,比常规传染病报告系统分别高出5.46%和50.36%;92.17%和98.35%的麻疹疑似病例报告后能及时调查;血清标本的采集率为69.14%和63.46%;但不能及时报告病例,不能及时运送标本和反馈检测结果.2000年麻疹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比1999年均有所提高,但一些监测指标仍未达到要求.加强对乡村医生的培训是进一步提高麻疹监测质量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濮阳县开展麻疹监测以来麻疹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1999~2006年麻疹疫情和监测系统运转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999~2006年全县报告疑似麻疹463例,实验室确诊197例,年报告发病率1.48/10万.麻疹以春季高发.发病年龄集中在5~14岁(70.05%).21.35%的病例麻疹疫苗免疫史不详,14.61%的病例无麻疹疫苗免疫史.全县麻疹监测系统运转正常,敏感性较高,麻疹发病率已控制在较低水平.[结论]为加速控制麻疹,今后要提高1.5~2岁儿童加强免疫接种率,并在一定的时间,开展重点人群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莱芜市莱城区麻疹疫情状况,为制定麻疹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2009年莱芜市莱城区麻疹监测系统和法定传染病常规报告系统的麻疹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7~2009年莱芜市莱城区合计报告麻疹疑似病例654例,确诊438例,年均发病率为15.26/10万。凤城、鹏泉、张家洼、高庄4个街道办事处和苗山镇、口镇镇、牛泉镇3处乡镇合计发病368例(占84.02%),3~5月合计发病375例(占81.51%),学生和儿童合计发病242例(占55.25%),男性232人,女性206人,14岁以下192例(占43.84%),有麻疹疫苗免疫史者79人(占18.04%)。2008年有11处暴发点,发病279例(占63.70%)。[结论]2007~2009年莱芜市莱城区麻疹发病率较高,无麻疹疫苗免疫史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泰安市1999~2003年麻疹监测与控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解泰安市麻疹流行病学特点和麻疹监测系统运转状况 ,对 1999~ 2 0 0 3年麻疹监测和预防接种数据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 :1999~ 2 0 0 3年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 4 6 2例 ,较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 (15 4例 )高出 2 0 0 % ,其中确诊麻疹 16 2例。目前麻疹发病仍有明显春末夏初季节高峰 ,且每年首例麻疹出现早晚与年内病例多少 (r =0 77)及其疫情停止早晚 (r=0 74 )相关。麻疹发病主要因素为麻疹疫苗 (MV)实际接种率较低和免疫失败。麻疹疑似病例的及时报告、及时调查、合格血清标本采集率分别为 10 0 0 0 %、10 0 0 0 %和 96 5 4 %。 1999~ 2 0 0 3年MV常规免疫接种 82 4 799人次 ,年报告接种率均 >90 % ;对重点人群开展了 3轮MV强化免疫 ,接种 18784 17人次。表明正确实施MV预防接种是控制麻疹的基础 ;加强麻疹监测 ,提高监测质量 ,是加速控制麻疹的关键。同时要注重流动人口中儿童的计划免疫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7.
德州市2005年麻疹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德州市麻疹发病流行特征,指导今后麻疹控制工作.[方法]对2005年报告的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德州市2005年报告麻疹疑似病例547例,确诊369例,发病率为6.72/10万.在15处暴发点发病56例,其他均为散发.369例病人中,8月龄至5岁占36.85%,18岁以上占38.49%;3~7月占全年总数的88.62%;麻疹流行初期,25例为院内感染;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占69.38%.[结论]2005年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上升,主要原因是基础免疫存在薄弱地区和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临沂市麻疹监测系统的运转状况。方法 对2003~2005年的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2003年、2004年和2005年麻疹监测系统分别报告疑似麻疹99例、129例和438例,2004年、2005年比常规传染病报告系统分别高出25.58%、15.62%.;92.17%和98.35%的麻疹疑似病例报告后能及时调查;血清标本的采集率为69.14%、66.48%和63.46%;但不能及时报告病例,不能及时运送标本和反馈检测结果。结论 2005年麻疹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比2003年均有所提高,但一些监测指标仍未达到要求。加强对乡村医生的培训是进一步提高麻疹监测质量的关键;提供至少2剂次麻疹疫苗的接种,预防大年龄组人群麻疹暴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宝鸡市麻疹监测系统建立运行情况和病例监测结果,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方法]制定宝鸡市麻疹监测方案,在全市12个县(区)建立麻疹监测系统,按照监测方案病例定义开展监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宝鸡市2004~2009年麻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宝鸡市2004~2009年麻疹监测系统报告麻疹疑似病例975例,发病率波动在0.66~5.72/10万之间。监测系统报告麻疹疑似病例中确诊病例比例以2009年最低(0.66/10万)。6年间标本采集率平均为95.90%,及时送检的合格标本平均为89.95%,检测疑似病例中麻疹IgM抗体阳性率为32.94%。宝鸡市除2004、2005、2007年出现3起学校麻疹暴发外,其他年份均为散发,发病有明显的季节高峰,高峰期在3~6月。发病年龄以0~6岁组和18岁以上成人组为主,占89.68%,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比例最高,占84.21%。[结论]宝鸡市自建立麻疹监测系统后监测敏感性较高,发病率已降到历史最低水平。现行的消除麻疹工作方法有必要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0.
漯河市2005、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漯河市2005、2006年麻疹发病情况.[方法]对漯河市2005、2006年报告的麻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漯河市2005年共报告麻诊疑似病例277例,确诊195例,发病率为7.74/10万,暴发20起;2006年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136例,确诊92例,发病率为3.62/10万,暴发4起.[结论]漯河市2005年麻疹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与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率低、初始免疫失败有关;2005年麻疹强化免疫后,2006年MV发病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海南省麻疹监测系统建立运行情况和病例监测结果.方法 制定海南省麻疹监测方案,在全省建立麻疹监测系统,按照监测方案病例定义开展监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海南省2004-2008年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及麻疹监测系统报告的麻疹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海南省2004-2008年麻疹监测系统报告麻疹疑似病例3040例,比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高96.00%,监测系统建立当年(2004年)报告病例数少于法定传染病报告病例数;2005年以来监测系统报告的敏感性逐年提高,2008年监测系统报告疑似病例数是法定传染病的19.12倍.监测系统报告麻疹疑似病例中确诊病例比例逐年下降,由90.34%下降到4.48%.标本采集率逐年提高,由22.73%上升到99.12%,麻疹确诊病例中实验室确诊病例比例逐年提高,由7.55%提高到86.97%.检测疑似病例中麻疹IgM抗体阳性率为31.57%,风疹IgM抗体阳性率为34.52%.海南省除2006年为麻疹流行年出现多个暴发点外,其他年份均为散发,发病有明显的季节高峰,高峰期在3-6月.发病年龄仍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86.68%,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儿童占85.67%.结论 海南省自建立麻疹监测系统后监测敏感性不断提高,发病率已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麻疹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广东省麻疹监测系统1999年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1928例,经血清学确诊664例,临床诊断686例,排除578例.发病季节高峰为4~6月,发病年龄以8月龄~10岁为多,有79.5%的病例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医疗单位主动监测覆盖率为74.9%,个案调查率为99.8%,比传染病报告系统的病例数增加21.8%.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2000年麻疹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广东省麻疹监测工作的进展情况,以提高全省麻疹监测工作质量。方法 对2000年广东省麻疹监测系统和常规传染病报告系统以及麻疹疑似病例调查表等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广东省麻疹监测系统2000年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4935例,比常规传染病报告系统多报25.8%。麻疹疑似病例月报表和主动监测月报表报告率均为100%,及时率分别为100%和95.5%,监测覆盖率为99.9%。麻疹出疹后48h内报告率仅48.6%,共收到麻疹个案4491例,其中血清学确诊1627例,排除病例952例,临床确诊1912例,发病季节高峰为4-7月,发病年龄以8月龄-4岁为主,有88.7%的病例无免疫史或不详,结论 广东省麻疹监测系统运转情况良好,敏感性,完整性逐步提高,今后应加强麻疹的免疫接种工作,尤其是流动人口的免疫接种,同时加强疫情监测,提高监测系统敏感性和及时性,预防和控制暴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龙岩市麻疹流行状况,探讨加速控制麻疹策略.[方法]对2005年龙岩市麻疹监测系统报告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年报告疑似麻疹病例129例,确诊麻疹101例,报告发病率为3.52/10万,其中永定县发病率为15.58/10万,并在2处小学发生暴发.101例病人中,3~7月龄5例,7~13岁41例;4~7月84例;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的76例,占79.2%.[结论]2005年麻疹发病率明显升高,主要原因是存在免疫空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保定市1999~2007年麻疹发病情况,分析流行原因,探讨控制策略. [方法]对1999-2007年麻疹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保定市1999~2007年麻疹监测系统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4 591例,确诊3 033例,年均发病率为3.17/10万.病例呈散发分布,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3~5月份病例占全年的68.13%,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发病年龄有向大年龄和未到免疫年龄人群转移的趋势,麻疹病例中有免疫史、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分别占24.58%、38.15%、37.27%. [结论]免疫空白和免疫失败人群的积累是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应在加强MV初免和复种的同时,在重点地区适时开展强化免疫,提高接种质量,高免疫接种率和高质量的监测是控制麻疹的关键策略.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1998~2001年麻疹实验室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福建省1998~2001年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2951例,采集血清标本516例,标本采集率17.49%,标本合格率、及时送达率、结果及时反馈率分别为40.89%、50.39%、68.02%.麻疹监测系统以监测麻疹爆发病例为主,1998~2001年共监测麻疹爆发28起,370例疑似麻疹病例.病例年龄5~15岁,分布在人口流动性大的沿海地区,3~5月为发病高峰.28起爆发中,有10起经实验室确诊为麻疹爆发,5起为风疹爆发,6起为麻疹、风疹同时爆发,7起未确诊.516例标本检测结果表明,出疹后8~14d采集的标本,阳性检出率最高.结果提示要进一步健全麻疹监测系统,加强流行病学医师与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合作,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及其它出疹性疾病的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静海县2006年麻疹监测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控制对策和措施,加强麻疹防控.方法 对2006年静海县常规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6年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232例,发病率44.97/10万,其中流动人口病例占46.12%;实验室确诊病例占76.29%.病例主要发生在流动人口较多的乡镇;3~6月份病例占报告例数的96.98%,有明显的季节高峰;发病年龄以学龄前及学龄期为主;有免疫史的15.95%,无免疫史的37.93%,未达到免疫月龄的28例;7天报告率99.57%;疑似麻疹病例血清标本采集率81.90%.结论 为了更好地控制麻疹,应抓好计划免疫管理工作,特别是重视流动人口管理,加强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改善监测工作,提高麻疹疑似病例的血清标本采集技术和采集率,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相似文献   

18.
德州市1999~2002年麻疹控制与监测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了解德州市麻疹流行病学特点和麻疹监测系统运行状况 ,对 1999~ 2 0 0 2年麻疹监测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4年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 2 6 4例 ,比常规传染病报告系统多出 138% ,确诊麻疹 12 3例 ,及时报告、及时调查和血清标本采集率分别达到 10 0 %、10 0 %、99%。麻疹发病呈散发和爆发并存的流行病学模式 ,爆发病例占总发病数的 5 1%。麻疹散发以学龄前儿童和成年人为主 ,爆发病例以学龄儿童为主。确诊病例中有麻疹疫苗 (MV)免疫史者占 32 5 2 % ,无免疫史者占 19 5 1% ,免疫史不详者占 4 7 97%。 3年麻疹监测报告的及时性、完整性和病例调查的完整性均达到 10 0 %。发病主要原因是MV接种率低和免疫失败。应在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和接种质量的同时 ,要抓好大年龄儿童的MV强化免疫 ,进一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 ,预防控制麻疹爆发。  相似文献   

19.
2005年大连市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与监测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稳  韩一楠  林茜 《预防医学论坛》2008,14(1):49-50,53
[目的]了解大连市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情况.[方法]采用差值(D) 和比值(R)评价方法对大连市2005年常规免疫接种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县(市、区,下同) 级报告的及时率和完整性分别96.97%、100.00%.2005年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麻疹疫苗、乙型肝炎疫苗的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均在99.00%以上,而估计接种率与报告接种率相差较大.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麻疹疫苗D值不可信,卡介苗和乙型肝炎疫苗均为可疑.[结论]大连市常规免疫监测数据偏高.应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报告接种率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20.
郭津惠  张本旭  王洁 《职业与健康》2007,23(24):2267-2268
目的评价市级麻疹网络实验室在加速控制麻疹中的作用。方法对德州市1999—2005年麻疹网络实验室检测结果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德州市1999—2005年麻疹监测系统共报告疑似麻疹941例,实验室检测血清标本934例,实验室诊断率平均为99.26%,麻疹IgM抗体阳性率为56.64%,风疹IgM抗体阳性率为16.49%。血清标本及时送检率、实验室结果及时反馈率分别为99.68%、100.00%。质控标本复检符合率与考核血清符合率均100.00%。送检的52份咽拭子标本经省CDC分离出5株麻疹野病毒,均为H1基因型。结论市级麻疹网络实验室的建立和正常运转,在麻疹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