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天性腭裂患者术中凿断翼钩对语音及中耳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在腭裂修复术中,凿断翼钩对腭裂患者中耳及语音的影响。方法:复习133例腭裂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排除全身多发畸形及腭心面综合征;手术采用von Langenbeck方法90例,Veau两瓣法43例;术中凿断翼钩的67例,未凿断翼钩的66例。术后在颅颜中心和耳鼻喉科定期复查,进行语音评估和检查中耳有无感染、有无听力障碍。采用Statistica4.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翼钩凿断的患者中.最早在11个月后出现中耳炎.最晚在76个月出现中耳炎,平均13.4个月;未凿断翼钩的患者中,最早在12个月出现中耳炎,最晚在120个月出现中耳炎,平均13.9个月。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凿断翼钩有完整评估资料的44例患者中,平均随访51.7个月.其中腭咽闭合(VPC)36例,临界(M)5例,腭咽闭合不全(VPI)3例,分别占81.8%、11.4%和6.8%;未凿断翼钩的44例中,平均随访53.5个月,VPC32例,M8例,VPI4例,分别占77.3%、14.8和7.9%。两者无显著差异(P〉O.05)。结论:翼钩在腭裂手术中的凿断与否,与腭裂患者在术后出现中耳感染之间无显著相关性,与术后出现腭咽闭合不全的几率也无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翼钩凿断和板间切开对中耳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翼钩凿断和板间切开对中耳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行翼钩凿断和板间切开后,观察腭腱膜及中耳腔粘膜的变化,以明确手术对中耳功能的影响。结果:翼钩组均出现腭帆张肌松弛,中耳腔粘膜杯状细胞明显增多;板间切开组无1例出现上述变化。结论:翼钩凿断不利于咽鼓管的开张,而板间切开影响较小,因而主张腭裂手术时应尽量不凿断翼钩以保持其解剖位置和功能。  相似文献   

3.
翼钩综合征伴膈肌痉挛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翼钩综合征1983年由樊立仁首次报导后,继又由王永燮等报导6例。此综合征是由腭帆张肌收缩过度,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翼钩和有关肌肉发生退行性变所致。其主要临床表现是腭咽部不适和疼痛,常伴有耳部症状和头痛等症状。本文报导一例除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在双侧腭裂修复术中凿断翼钩与否,术后患者的上颌骨发育情况.方法选择在3岁以内做双侧腭裂修复手术,术中不凿断翼钩的患者16例,编入试验组.另再选择3岁以内做双侧腭裂修复手术,术中凿断翼钩的患者10例,编入对照组.两组的年龄范围9~12岁,术后追踪9~10年.拍摄每例患者的头颅侧位片,并作头影测量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上颌骨发育情况.结果两组的上颌骨都有明显的矢状向发育不足,下颌骨发育基本正常.测量上颌骨发育的各项目(SNA、A-NP、PP-SN、ANS-FHp、Ptm-A等)的组间差别不明显,说明手术中有无凿断翼钩,对患者的上颌骨发育并无影响.结论在双侧腭裂修复手术中,有无凿断翼钩,对患者的上颌骨发育并无明显影响,但不凿断翼钩有利于保护腭帆张肌,同时也能减少手术创伤,简化手术过程.  相似文献   

5.
翼钩综合征(pterygoid hamu lus syndrom e)是因翼钩退行性变或翼钩过长引起上颌、耳咽及头部等部位疼痛,切除翼钩后疼痛等症状消失的一种头面疼痛症候群,现将2例典型病例分析如下:病例1女,43岁,右上腭咽部不适3年余,曾被当地医院诊断为牙源性因素引起不适,陆续拔除了右上颌3颗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X线检查方法,对83例单侧腭裂术后患者进行了术中凿断翼钩是否影响患者术后腭咽闭合功能的研究。结果表明:(1)腭裂术中凿断翼钩后,患者鼻咽腔的横向收缩力明显减小;软腭抬高角度也有减小的趋势。(2)两大瓣术中凿断翼钩可使闭合条件明显提高,说明该手术方法如凿断翼钩有延长软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腭裂修复术中 ,凿断翼钩 ,剪断腭腱膜 ,至今仍为国内外传统腭裂修复方法中的常规步骤 [1-4 ]。但任何一个正常解剖结构 (除废用退化器官 )都必然具备一定的正常生理功能。如果保存、恢复和重建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结构 ,也就保存、恢复和重建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生理功能。基于此 ,在腭裂修复术中 ,近年陆续有不断翼钩和腭腱膜的报告 [5-6]。究竟断好或留好 ?又留哪一个为好 ?意见尚不统一。为此我们从临床实际出发 ,自 1 983年起采用保留翼钩的手术方法 52例 ,既区别于两者均断掉的传统方法 ,又区别于两者均保留的某些改进方法。1 材料与方…  相似文献   

8.
1 腭裂的功能性修复术腭裂修复术的施行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 ,手术目的是重建腭部解剖形态与恢复功能 ,手术方法是修补裂隙 ,后退软腭与缩小咽腔 ,企图获得腭咽闭合 ,目前一般应用的术式尚存在有不足之处 ,作者进行了针对性改进 :( 1 )改变了常规手术的翼钩凿断为不凿断 ,不改变腭帆张肌的位置 ,也不作腭大孔与翼钩之间的软腭部剥离 ,也就是可避免损伤腭中、小神经。( 2 )取消了在截开的翼内板与翼外板之间填塞碘仿凡士林纱条作为减少组织张力的措施 ,而是应用了羟基磷灰石块状体作为永久性植入 ,可保证咽腔获得可靠性缩小 ,取得更有保障的…  相似文献   

9.
作者在腭裂修复术中采用将腭前神经血管束拉提出腭大孔的方法作为松弛手段,通过1973年到1987年59例手术观察,证实确系效果良好,而且简便安全的手术方法,愿介绍于此,供同道参考。手术方法当腭裂修复术进行到游离腭前神经血管束时,通常是采厨11号刀片仔细切割该处软组织并辅以钝剥离,慎勿损伤该神经血管束。待凿断翼钩后,随即用一中  相似文献   

10.
临床资料 1.分别选择单侧Ⅱ°、Ⅲ°,双侧Ⅲ°腭裂各2例,均为唇裂术后患者,其中2例裂隙宽大. 2.手术方法 2.1 按两瓣法常规作松弛切口,凿断翼钩,适当游离腭前神经血管束,掀起黏骨膜瓣(图1).  相似文献   

11.
通过检测地塞米松(DEX)作用后A系小鼠腭、舌、颌骨组织的环-磷酸腺苷(cAMP)及前列腺素E2(PGE2)的活性水平及其变化,以进一步探讨糖皮质激素诱发A系小鼠腭裂的可能原因。结果,A系胎鼠的腭胚突组织在闭合期之间(14^20)实验组(DEX组)低于对照组,腭闭合后期(15^8~20)对照组浓度迅速下降而低于DEX组。PGE2腭闭合前DEX组低于对照组,腭闭合后期出现极高的峰值。舌组织、下颌骨组  相似文献   

12.
先天性软腭裂病人适用后推手术方法予以修复,近年来笔者对后推术组织瓣固定方法进行改进,经临床应用证明本法固定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一、改进的后推术组织瓣固定方法。常规切口并剥离腭粘骨膜瓣,再凿断翼钩将腭腱膜或连同鼻侧粘膜剪断。为使游离粘骨膜瓣固定牢固并防止软硬腭交界缝合处裂开,笔者在硬腭后缘用口腔科702号裂钻(小儿用701号裂钻)共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不同因素对上颌中切牙位点模拟即刻种植中发生鼻腭管穿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12月在大连市口腔医院影像科拍摄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患者锥形束CT(CBCT)影像,在双侧上颌中切牙位点模拟植入直径4.3 mm、长16 mm的锥形种植体,观察鼻腭管穿孔发生的频次、部位及程度,比较不同性别、年龄、位点及鼻腭管形态对鼻腭管穿孔发生率的影响;减小种植体直径和(或)长度再进行模拟植入,观察不同型号种植体对鼻腭管穿孔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100例患者的鼻腭管形态以管型最多、梭型最少。模拟植入直径4.3 mm、长16 mm种植体时,鼻腭管穿孔发生率为8.0%;其中男性发生率略高于女性,中年组发生率略高于青年组和老年组,右上颌中切牙位点发生率略高于左上颌中切牙位点,但不同性别、年龄、位点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鼻腭管穿孔发生率以梭型鼻腭管最高(37.5%)、锥型鼻腭管最低(1.7%),在不同鼻腭管形态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更改种植体型号,模拟植入直径3.5 mm、长13 mm的锥形种植体时鼻腭管穿孔率下降至2.0%。结论    在上颌中切牙位点模拟即刻种植中,性别、年龄及位点对鼻腭管穿孔发生率无明显影响,鼻腭管形态对鼻腭管穿孔发生率有显著影响。锥形种植体直径和(或)长度的减小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鼻腭管穿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健康人和唇腭裂者上唇和腭的动脉供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用50例健康人和10例唇腭裂头颈标本做动脉造影和解剖观测。发现唇裂者的上唇动脉沿唇红缘和裂缘走行,终止于鼻翼基部(患侧)和鼻小柱基部(健侧)。双侧完全唇裂的人中部和前颌骨的动脉来自鼻中隔后动脉,筛前动脉、鼻翼动脉或鼻外侧动脉。正常胯部由腭大动脉、腭小动脉、鼻腭动脉、腭升动脉、咽开动脉和扁桃体动脉供应。腭裂者腭大动脉不与鼻腭动脉吻合(患侧)。腭大动脉、腭升动脉不能与对侧同名动脉吻合,腭升动脉前支缩小,后支前移并沿裂缘前行。咽升动脉咽支不是循咽腭肌至软腭,而是从颅底沿腭帆提肌后内侧下行至软腭的鼻腔面。  相似文献   

15.
腭部涎腺混合瘤的发生与治疗体会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口腔科(510282)梁河清孙小平海军422医院口腔科梁江涎腺混合瘤是较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腮腺和小涎腺,好发于腭部。本组154例腭部肿瘤,腭部混合瘤(含恶性混合瘤)70例,占43.3%,其中恶性混...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腭的纵向生长特点并提供一种观察腭整体变化的三维图象分析方法。方法采用三维图像分析方法对30例(男8,女22)北京地区汉族人正常替牙期腭的生长变化进行了7~10岁的纵向观察和研究。结果发现30例中16例(53%)腭盖随生长而下降,幅度为1~5mm;14例(47%)升高,最大幅度为2.68mm。结论三维图像分析方法可直观地反映腭的生长变化。腭盖随生长可下降,也可升高,这可能与个体鼻腔功能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7.
腭部肿瘤30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分析腭部肿瘤的病原特征、诊断方法和处理原则。材料和方法:收集我院302例腭部肿瘤并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本组腭部肿瘤302例,其中男性149例,女性153例,男:女约为1:1;发病年龄3 ̄85岁,平均年龄43.9,30 ̄49岁占40.4%。原发部位多位于硬软腭交界处(46%)。混合瘤、鳞状细胞癌、粘液表面样癌、腺样囊肿瘤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病种,占本组病全的68.5%,其中腺样性肿  相似文献   

18.
1983年樊立仁报告20例由翼钩退行性变而引起的咽部或伴有耳部症候群,并定名为翼钩综合症。1986年王永燮等又报告6例。笔者曾遇一例翼钩综合症伴双颞下颌关节痛患者,经行双翼钩切断术后,颞下颌关节症状基本消失。患者,女性,26岁,因上腭后区酸胀不适,吞咽梗阻,进食时刺激痛,咀嚼时双颞下颌关节疼痛不适,耳鸣,来院治疗。检查发现双侧翼钩部位触痛,双侧翼钩约0.5×0.5×0.2cm大小。X线片显示左上颌第2磨牙远中根部后方有一密度增高影。咽部无炎症,扁桃体不  相似文献   

19.
腭部肿瘤30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分析腭部肿瘤的病原特征、诊断方法和处理原则。材料和方法:收集我院302例腭部肿瘤并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本组腭部肿瘤302例,其中男性149例,女性153例,男:女约为1:1;发病年龄3~85岁,平均年龄43.9,30~49岁占40.4%。原发部位多位于硬软腭交界处(46%)。混合瘤、鳞状细胞癌、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肿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病种,占本组病全的68.5%,其中腺样性肿瘤良性多见于恶性,良:恶约为149:1。结论:资料分析提示腭部良性肿瘤多于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锥形束CT(CBCT)测量青少年患者腭部不同区域骨厚度的差异,分析在腭部相同区域中Ⅰ、Ⅱ、Ⅲ类矢状骨面型青少年患者骨厚度的差异,为临床腭种植支抗的植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90例垂直骨面型为均角的12~16岁青少年患者,依照矢状骨面型分为Ⅰ、Ⅱ、Ⅲ类三组,每组男女各15例,进行CBCT扫描。以切牙孔后缘与后鼻棘点连线作为水平基准平面,在切牙孔后4.0、8.0、12.0、16.0、20.0、24.0 mm冠状向截面上,距腭中线0.0、2.0、4.0、6.0 mm矢状向截面上,测量两基准线的24个交点的垂直骨厚度。结果(1)腭部骨厚度在腭中缝处由前往后逐渐增加,在腭侧区及腭旁区由前往后逐渐减少(P<0.05);(2)腭部骨厚度在前份区域从腭中缝往两侧逐渐增加,在中份及后份区域由腭中缝往两侧逐渐减少(P<0.05);(3)在腭部的相同区域中,不同矢状骨面型青少年患者腭部骨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腭中缝前份、腭中缝中份、腭中缝后份、腭侧区前份、腭旁区前份区域中,Ⅰ、Ⅱ类青少年患者腭部骨厚度大于Ⅲ类青少年患者;腭侧区中份、腭侧区后份、腭旁区中份、腭旁区后份区域中,仅Ⅱ类青少年患者腭部骨厚度大于Ⅲ类青少年患者。结论(1)腭部微种植支抗的最佳植入部位为腭旁区前份;(2)在相同腭部植入区域中,Ⅲ类青少年患者骨厚度小,穿通鼻底风险更大,建议Ⅲ类青少年患者选择更短的腭种植支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