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使其与体内发育规律同步是筛选和研究抗疟药的重要方法。Trager等报道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体外连续培养成功后,Rieckmann又改进了体外微量测定方法,为体外培养的疟原虫用于抗疟药研究创造了条件。Lambros(1979)报道用5%山梨醇处理后达到同步发育。我们采用Lambros的方法,观察其同步发育的效  相似文献   

2.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寄生虫学系主任、国际著名的寄生虫学家Traget教授与Jensen合作研究恶性疟原虫(P. falciparum)体外连续培养于1976年获得成功。他们的培养方法很快在美国和欧洲的其他实验室内得到证实。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的成功对疟原虫各方面的研究有重大的意义。为了介绍Trager体外连续培养恶性疟原虫的方法,最近中华民人共和国卫  相似文献   

3.
自1976年Trager和Jensen成功建立了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方法[1]以来,该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恶性疟原虫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的研究.恶性疟原虫的冻存与复苏,是能否成功进行体外培养的关键.国内外研究者[2]对寄生虫冻存方法的探索已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但就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低温对寄生虫的损伤,仍未得到规律性的结论.本实验对几种恶性疟原虫冻存复苏的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得到提高恶性疟原虫冻存后复苏成活率的更为有效的方法,为恶性疟原虫的体外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自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体外培养成功以后,近年来对间日疟原虫红内期体外培养陆续有报道。Larrouy等(1981),Renapurkar等(1982)采用Trager和Jensen培养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的蜡烛缸法培养间日疟原虫,结果未能获得长期传代培养,Brockelmen等(1985)使用RPMI1640、Waymouth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云南省及广东省海南岛均发现对氯喹有抗药性的恶性疟原虫。为调查抗性虫株的分布及其抗性程度,并寻找新药,我们采用液氮冻存法将海南岛一恶性疟原虫虫株带回实验室复苏,参照Trager及Jenaen的蜡烛缸培养法培养,用微量法以减虫率作观察指标,测定原虫对药物的敏感性。证明该株对氯喹已产生抗药性,体外培养两个月左右仍有明显抗药性,经连续转种培养3~4个月,抗性自行消失。现将结果  相似文献   

6.
<正> 为了开展恶性疟疾的防治研究,需要通过体外培养获得大量的恶性疟原虫配子体,以便为研究恶性疟原虫的有性期创造实验条件。一、培养方法及结果 Row(1929)首先用非常简单的方法,培养出未成熟的恶性疟原虫配子体。自从Trager(1975)连续培养恶性疟原虫红内期获得成功后,为恶性疟虫原配子体体外培养提供了技术条件。Smalley(1976)从27例6个月到6岁的恶性疟患者静脉取血,用199培养基洗涤1次,再用下列培养基培养:199培养基含葡  相似文献   

7.
疟原虫红内期体外培养需供以正常红细胞才能支持原虫生长繁殖,习用ACD或CPD血,置4C下备用。Jensen及Trager报道血库过期的ACD血可供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之用,并认为对大量生产恶性疟原虫抗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郭盛琪等介绍制备血浆后的压积红细胞加“706”代血浆,在4C下存放20天仍可用于培养。但上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恶性疟原虫分离株在液氮干涸虫血溶化 10余天后能否复苏培养成活。方法 :运用Trager等体外连接培养法。结果 :2分离株均培养成活 ,并正常传代繁殖。结论 :低温保存 2年的冰冻含虫红细胞经慢速溶化后在 10~ 2 5℃常温下 ,其寿命可长达 10天左右。  相似文献   

9.
体外连续培养恶性疟原虫的成功,为抗疟药筛选开辟了新的途径。国外用微量培养技术,测定恶性疟原虫虫株抗药性。近年来,国内已建立体外连续培养恶性疟原虫。以体外培养物为虫源,建立抗疟药体外筛选的常规方法,至今尚未见报道。 采用微量培养技术,耗量小、操作简便,符合体外药物初筛要求。但在一定的容器内培养时,适宜的培养物容量和其中所需含的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对恶性疟原虫(FCC—1/HN)裂殖体体外短期无血清培养上清可溶性抗原进行了纯化,并用CIE及ELISA法检测和分析上清可溶性抗原的免疫学活性.结果表明,恶性疟原虫体外短期无血清培养上清中有可溶性抗原存在,抗原特异性与恶性疟原虫虫体抗原相似:经亲和层析纯化的上清抗原中不含可测水平的红细胞膜抗原成分.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使用光生物素(PHOTOPROBE~(TM) Biotin)标记恶性疟原虫(P.f.)全基因组DNA,含P.f.cDNA片段的重组质粒DNA(C7)及克隆的P.f.cDNA片段(P9-25)等作为探针,并以斑点杂交试验检测靶DNA。实验结果显示,光生物素标记法简单、快速和安全;标记的探针活性较高,于-20℃贮存10个月无明显降低。用生物素化的P.f.全基因组DNA及C7探针分别可检出低至125pg和250pg的纯化的P.f.DNA。  相似文献   

12.
人胚胎肺细胞是一类用途广泛的二倍体细胞。八十年代初Hollingdale等发现其可作为伯氏鼠疟原虫(Plasmodiumberghei,P.b)红外期发育的适宜宿主细胞,在体外培养中支持P.b红外期发育成熟,从而开辟了它的新用途。我们在进行疟原虫红外期体外培养研究中,自建了人胚肺细胞系ELu8801,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3.
黄芳  冯晓平  周水森  汤林华 《中国热带医学》2009,9(8):1397-1398,1420
目的验证富组蛋白2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Histidine—Rich Protein 2 Double—Site Sandwich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HRPII—ELISA)在恶性疟原虫体外敏感性检测中的适用性。方法运用HRPII-ELISA测定氯喹、咯萘啶、青蒿琥酯、蒿甲醚及双氢青蒿素等五种抗疟药物对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氯喹敏感株与氯喹抗性株的体外敏感性,并对所测得的量效曲线(dose-response curves)及50%有效抑制浓度(IC50)与WHO推荐的Rieklnann体外微量法比较。结果HRPH—ELISA法测定的五种药物对恶性疟原虫氯喹敏感株的IC50值依次为4.7nmol/L、2.90nmol/L、3.38nmol/L、4.64nmol/L、2.72nmol/L,对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株的IC50值依次为110.4nmol/L、3.85nmol/L、4.39nmol/L、3.90nmol/L、3.27nmol/L;同时,将上述结果与体外微量法所得的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R2=0.96,P〈0.001,两种方法结果基本一致。结论HRPII—ELISA法可用于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物的体外敏感性检测。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的同步化方法加以综述,主要对恶性疟原虫的同步化方法,如传统的浓度分离法、渗透压分离法、Percoll梯度法、温度周期法、阿非迪霉素法,及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磁性分离法及流式细胞分析仪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5.
<正> 研究历史回顾 1880年Laveran发现人类疟原虫后不久,便开始了对疟原虫体外培养的研究。早期有将疟原虫阳性血喂食水蛭使之发生感染的实验,能观察到疟原虫在其体内有轻微的发育,到第4天原虫还具有一定活力。不少人以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均未获得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自1976年Trager等首次报道用蜡烛缸和灌流技术连续培养恶性疟原虫以来,虽有一些关于改进培养方法的报告,但都仍然要提供合适比例的混合气体。为了简化方法,节约器材,我们在连续培养恶性疟原虫的基础上,进行了密闭瓶培养法的试验,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材料和方法恶性疟原虫:系目前实验室保存的中国的两个海南株FCC-1/HN、FCC-2/HN和柬埔寨株(为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威廉·秦博士于1979年9月来华教学时带来的,本所转引而得)。培养液:系含15%兔血清的RPMI 1640(加25mMHEPES)。培养容器及培养方法:小瓶试验用50毫升的锥形瓶,底面积为20平方厘米,装入约5毫升5%红细胞悬液,瓶口塞上橡皮塞;大瓶试验用2,000毫升的玻璃方瓶,侧放时底面积为11×25厘米,装入80毫升5%红细胞悬液,瓶  相似文献   

17.
一种恶性疟原虫短期低温保存法江钢锋,洪佳冬(寄生虫学教研室)关键词恶性疟原虫,低温保存,保种中图号R382.3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的体外连续培养已成为疟疾研究的一项基本技术[1],得到广泛应用,大大地促进了疟疾防治及研究的发展。开展疟原虫的体外培养及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为了便于进行疟疾疫苗保护性观察及建立恶性疟原虫克隆株的需要,对虫库保存的恶性疟原虫FCC1/HN分离株进行某些生物特性鉴定。通过体外培养条件变更以观察现存FCC1/HN分离株恶性疟原虫的生长特性,以体外微量法测定该株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及用套式PCR/RFLP分析方法对该株原虫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型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现存FCC1/HN株恶性疟原虫对体外培养条件适应性强,对氯喹高度敏感,DHFR基因的第108号编码为AAC突变型。建议对虫库保存的恶性疟原虫FCC1/HN分离株的生物活性定期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一种适合于我国恶性疟、间日疟和两混合感染地区,一次性检测人体内或蚊体内的恶性疟原虫(P.f.)和间日疟原虫(P.v,)的双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方法 根据疟原虫红内期SSUrRNA基因特定片段,设计合成3条寡核苷酸特异引物,在一个反应体系中,同时检测P.f.与P.v.的双重PCR技术,操作方法按PCR常规。结果 从P.f.和P.v.感染血样中,分别扩增出274bp和412bp的特异片段,检出水平达1-5个虫/μl血,而人基因组DNA、约氏疟原虫、伯氏疟原虫均未见扩增条带;但食蟹猴疟原虫(P.c,)与P.v.相似,在412bp可见扩增条带。经对采自不同疟区发热待查病人的滤纸干血滴和确诊疟疾病人的静脉血检测,344例血样中,检出阴性112例、P.f.109例、P.v.l114例、P.f. P.v.9例,阳性率67.4%;比常规镜检的阳性率66.3%稍高,尤以检出P.f. P.v.感染病例高。分别检测人工感染P.f.与P.v.各10只大劣按蚊的阳性唾腺,均被检出同种的阳性结果。结论一次性检测P.f.DNA与P.v.DNA的双重PCR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具有简化操作、提高工效、降低耗费的优点。对发热待查病人诊断和蚊媒感染疟原虫调查,以及疟疾病原学的检测质控方面,均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约氏疟原虫约氏亚种及鸡疟原虫卵囊体外培养的研究,初步探讨了有关卵囊体外培养的条件。在修改的 M-Mc_3培养基中加入了某些氨基酸亚适当提高了培养基的渗透压,结果有一定促进作用。约氏疟原虫8天卵囊经体外培养3天后,鸡疟原虫7天卵囊体外培养4天后均形成形态成熟的子孢子。本实验还探索了污染的控制问题。结果表明在相同消毒方法处理下,斯氏按蚊与白纹伊蚊蚊胃的污染率不同,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其原因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