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选取肝胆管结石患者66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行传统开放手术,观察组36例行肝部分切除联合手术,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在肝胆管结石治疗中,肝部分切除联合手术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大幅降低术后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肝组织切除在肝胆管结石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组织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58例运用肝组织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效果良好,术后发生胆漏2例,膈下感染2例,经抗炎引流对症治疗好转;术后病理发现肝胆管细胞癌4例。58例病人随防42例,时间为3个月-5年,除1例病人术后3年肝胆管结石复发再次手术外,37例治疗效果达到优,4例治疗效果达到良,无死亡病例。结论肝组织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临床效果可靠,能有效降低结石复发或残余。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胆道镜配合手术肝胆管切开取石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并与肝部分切除术+T管引流治疗肝胆管结石相比较.方法 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40例采取胆道镜配合肝胆管切开取石治疗(观察组)与同期采取肝部分切除术+T管引流治疗的40例肝胆管结石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32.4±10.6)、(177.3 ±12.4)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7.4±13.5)、(168.5 ±22.6)ml,住院时间分别为(9.3±2.0)、(12.6±2.5)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结石残留率和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采取胆道镜配合肝胆管切开取石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组织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肝胆管结石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采用肝组织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胆管切开取石治疗。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的优良率为93.33%;对照组临床疗效的优良率为72.00%。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显著(P<0.05);术后T管造影显示,观察组结石残留率为6.67%,对照组结石残留率为28.00%,观察组患者的结石残留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组织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具有十分明显的临床效果,并且术后结石残留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超结合CT在肝胆管结石并发肝胆管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80例肝胆管结石并发胆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B超及螺旋CT增强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论进行对照。结果对于结节型、肿块型的肝胆管癌CT的诊断率高于B超(P0.05);对于胆管内乳头状、胆管壁增厚型的肝胆管癌B超的诊断率更高(P0.05)。结论 B超与CT在诊断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方面各有优缺点,两种检查方法相结合对于提高本病的诊断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传统的胆肠吻合术治疗肝胆管结石存在的不足,如返流性胆管炎,胃肠功能紊乱等。我们采用皮下胆囊肝胆管成形术,在清除肝胆管 结石,解除肝门胆管狭窄并整形后,将胆囊壶腹部切开相应大小的切口与之吻合,适当游离胆囊,使其底部可以固定到右上腹壁皮下。本术式基本条件为:病灶清除,胆囊、胆总管及oddi括约肌无器质性病变。近1年来,我们共实施此手术11例,所有术者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好,未发生近期并发症。此术式既能处理肝胆管结石及狭窄,又保存了胆囊、肝外胆道、胃肠道的生理功能,还可为肝胆管残留结石复发结石的再治疗提供一个便捷途径。  相似文献   

7.
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9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葛明刚  张伟 《华西医学》2009,24(1):81-83
目的:总结肝部分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肝胆管结石的定位诊断、手术方式、临床效果和手术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前行彩超检查91例(100%)、CT检查78例(85.7%)、MRI检查6例(5.5%)。术中发现合并胆管狭窄24例(26.4%),合并胆管癌2例(2.1%)。左外叶或左半肝切除71例(78.0%)、右叶各段切除18例(19.8%)、右半肝切除2例(2.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9.8%,残石率18.7%。结论:彩超+CT对肝胆管结石的术前定位诊断基本能满足术前对手术方式的制定;以肝段叶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有效手段;术中、术后彩超、纤维胆道镜的运用及术后针对患者具体情况的对症治疗措施可提高临床效果,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在胆道外科,原发性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萎缩-肥大复合征的手术难度较大,尤其是左肝肥大右肝萎缩者.作者自1994年1月至2003年6月间,在手术治疗的804例肝胆管结石患者中,46例合并有肝萎缩-肥大复合征,现将手术治疗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萎缩-肥大复合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复杂肝胆管结石患者采用多处肝切除手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解放军91中心医院2010年5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64例复杂肝胆管结石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用多处肝切除手术进行治疗,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对比。结果61例患者结石清除,清除率为95.3%。对患者进行6~24个月的随访,肝外胆管结石复发3例,未发生肝内胆管癌和死亡病例;术后出现并发症2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9.1%。结论对复杂肝胆管结石患者采用多处肝切除手术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但不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需要熟练掌握肝切除方式,并加强围术期护理,进而有效控制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回顾性分析本院325例肝胆管结石非伴有囊性病变或胆管狭窄的患者,通过比较残余结石率及手术治疗效果,研究其与行不同胆道结石引流的关系。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住院患者的死亡率为1.6%。T管引流组与胆肠吻合组在手术后的残石率无显著差异,T管组胆道镜取石后的术后总残石率明显低于胆肠吻合组。胆管炎发生率在肝切除+T管引流术后<10%,与肝切除+胆肠吻合术相比较低。胆肠吻合组的手术时间较长,手术并发症比T管引流组高。肝胆切除术+术中或术后胆道镜取石是目前治疗肝胆管结石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5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患者中,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在所有肝内胆管结石的病例中占6.07%(56/923)。CA199全组检测阳性率达85.71%;术前B超、CT和MRI/MRCP对肝内胆管结石并发肝内占位病变确诊率分别为53.57%、61.710%、69、77%。手术根治切除率、姑息切除率分别为46.43%、25.00%。根治切除组l、2、3年生存率分别为92.28%、69,23%、53.84%;姑息切除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35.73%、21,41%、0.00%;无法切除组1年生存率为0.00%。结论肝内胆管结石症状反复发作、血CA199阳性、合并有肝内胆管结石病史的肝脏占住对于诊断肝内胆管癌有重要价值。积极的手术切除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汤万荣 《华西医学》2010,(1):129-131
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临床表现特征和诊治经验。方法:分析了自2001年1月到2009年8月我院收治的30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术前确诊10例,术中病理检查确诊14例,术后病理检查发现6例。左肝胆管癌16例,占53.3%,右肝胆管癌7例占23.3%,肝门部胆管癌5例占16.7%,其余2例为左右肝都有。肿瘤根治性切除术17例(56.7%),姑息性手术9例(30%),单纯活检4例(13.3%)。在30例随访资料中,根治性切除术者平均存活时间26个月。存活1年以上10例,2年以上5例,3年以上2例;姑息治疗者术后平均生存9个月;其余的≤4个月。结论:胆石症状易反复发作,胆道病史较长大于10年且术前CA199〉2500 ng/mL的患者应高度怀疑合并有胆管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分析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及Ki-67在肝内胆管癌组织、肝内胆管结石胆管组织中的表达,探讨肝内胆管结石与肝内胆管癌的关系.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肝内胆管癌组织(n =25)、肝内胆管结石胆管组织(n=20)以及正常肝内胆管组织(n=30)中PCNA及Ki-67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CNA在肝内胆管癌、肝内胆管结石及正常肝内胆管组织中的表达率依次为96.0%(24/25)、65.0%(13/20)、6.7%(2/30);Ki-67的表达率依次为68.0%(17/25)、35.0%(7/20)、3.3%(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在高-中分化及低分化的肝内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NA及Ki-67在肝内胆管癌和肝内胆管结石胆管组织中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 PCNA及Ki-67在正常肝内胆管组织、肝内胆管结石胆管组织、肝内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率逐渐增高,提示肝内胆管结石可能是肝内胆管癌的病因.PCNA及Ki-67在肝内胆管癌和肝内胆管结石胆管组织中的表达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肝内胆管结石病仍是肝胆外科面临的重要课题。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多数学者认为与细菌感染引起的游离胆红素过多有关。长期反复的肝内胆管结石可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且与胆管癌的发生相关。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及临床研究,形成了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五大原则,即取尽结石、清除病灶、纠正狭窄、通畅引流、预设通道。基于保留Oddis括约肌和正常胃肠解剖的理念,我院全军外科中心设计和应用皮下通道型胆囊肝胆管成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并取得了良好疗效。由于胆汁酸可溶解游离胆红素和钙,因此术后提高肝内胆汁酸浓度对预防结石复发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对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近10 a来收治的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21例诊治情况作回顾性研究.结果 胆管癌在肝胆管结石患者的发生率为3.3%;术前诊断正确率61.9%;CA199阳性率为76.2%,术前诊断正确率B超为56.3%,CT为67.8%,MRI/MRCP为82.3%,根治性切除肿瘤42.8%,姑息性手术57.2%,根治性切除肿瘤1、2、3a生存率分别为91.3%、71.5%和50.7%;姑息性手术1、2、3a生存率分别为30.3%、18.4%和0.00%.结论 肝胆胆管癌患者中血清CA199升高的敏感性、特异性较高,对胆管癌的患者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且血清CA199在监测术后复发中也具价值.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根治性手术能明显延长患者寿命,疗效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争取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16.
肝门部胆管癌的超声影像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超声影像特点及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2例经病理学证实为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及超声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超声直接征象分为乳头型(1例)、团块型(5例)、截断型(4例)和狭窄型(2例)四型, 并可显示肝内胆管扩张、肝叶萎缩及肝门肿大淋巴结等间接征象。结论 超声显像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早期诊断应得到进一步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Dickkopf-1(DKK1)在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及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即时聚合酶链锁反应(qRT-PCR)检测16例肝内胆管细胞癌及其癌旁组织标本中DKK1的表达;应用酶联接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15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术前血清及20例健康志愿者中DKK1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50例胆管癌组织中DKK1的表达,分析DKK1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16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中DKK1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ELISA检测显示胆管细胞癌患者术前血清中DKK1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DKK1阳性表达率为38%(19/50),且DKK1表达程度与肿瘤包膜、血管侵犯、肝门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密切相关,肿瘤无包膜、有血管侵犯、有肝门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III~IV的患者中DKK1表达显著上调(P<0.05)。结论:DKK1高表达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肿瘤恶性表型相关,DKK1可能参与肿瘤侵袭和转移。血清DKK1有望作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血清学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8.
肝内胆管结石并肝内胆管癌的超声诊断及其临床价值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的声像图特征,以便提高其超声诊断率。方法 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患者22例,均为长期肝内结石患者。全部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22例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患者超声诊断率为63.6%(14/22),左肝与右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患者分别为86.4%(19/22)与13.6%(3/22),手术行肝叶切除术达54.5%(12/22)。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的特征性声像表现为肿瘤境界不清,结石位于肿物中,肿物旁小胆管扩张,肿物所在处门静脉分支显像不清等。结论 加强对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声像图的识别能力,提高超声早期诊断率对进一步提高其手术切除率与患者的生存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Park DH  Kim MH  Lee SS  Lee SK  Kim KP  Han JM  Kim SY  Song MH  Seo DW  Kim AY  Kim TK  Min YI 《Endoscopy》2004,36(11):987-992
BACKGROUND AND STUDY AIMS: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MRCP) is rapidly replacing diagnostic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 in various pancreaticobiliary diseases.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evaluate the accuracy of MRCP in detection of hepatolithiasis and accompanying biliary strictures. PATIENTS AND METHODS: A prospective study over 2 years was conducted in 66 patients with primary intrahepatic stones. All patients with hepatolithiasis underwent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scopy (PTC) within 2 weeks of the MRCP examination. The MRCP finding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PTC as the reference standard for assessing the location of intrahepatic stones and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accompanying biliary strictures. RESULTS: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of MRCP for detecting and locating intrahepatic stones were 97 %, 99 %, and 98 %, respectively.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of MRCP for detecting and locating intrahepatic bile duct strictures were 93 %, 97 %, and 97 %, respectively. During PTC, six of the 66 patients (9 %) were found on histology to have intraductal cholangiocarcinoma in stone-bearing ducts, which had not been suspected on MRCP. CONCLUSIONS: In this study, MRCP allowed intrahepatic stones and accompanying biliary strictures to be located accurately. MRCP may therefore be able to replace diagnostic ERCP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intrahepatic stones. However, MRCP had a limited ability to reveal concurrent intraductal cholangiocarcinoma associated with hepatolithiasis.  相似文献   

20.
超声诊断胆管癌的误诊分析及改进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造成肝外胆管癌超声诊断的误诊的具体因素。方法对超声误诊的32例肝外胆管癌的误诊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其它影像学检查对照。结果共有4例假阳性和28例假阴性病例,以下段及上段胆管癌误诊率较高。团块型及狭窄型易误诊为肝内胆管结石、胰头或壶腹部癌、胆管炎症;2例误诊为肝癌;部分因肥胖和胃肠道气体干扰而误诊。结论胆管癌的超声误诊的具体因素较多,通过结合病史、临床症状,禁食饮水排除气体干扰,多切面观察,结合其它影像学检查可降低胆管癌的误诊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