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的MSCT影像特点及探讨MS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19例,所有病例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本组病例以腔外型生长为主;良性11例、恶性8例。CT平扫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可出现囊变、钙化及坏死,大多数病变强化程度静脉期高于动脉期。肿瘤的良、恶性与肿瘤的大小,有无坏死、囊变、临近结构是否受浸润、肿瘤的特异抗体等有关。MSCT多平面重建(MPR)及三维重建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内部结构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显示较为清晰,结合手术病理,病变定位、定性准确率分别为89%、78%(17/19、15/19)。结论 MSCT增强扫描及重建技术,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为临床指导手术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GIST患者病例资料,均行术前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 发生于食管2例、胃13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3例、回肠3例、结肠2例及肠系膜1例.16例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9例呈不规则形,2例呈哑铃状.大多数病灶密度不均匀,肿瘤内部可发生出血、囊变、坏死,钙化及气体影,增强扫描病灶大多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部分高度危险间质瘤可侵犯临近脏器.CT定位诊断符合率77.8%(21/27).27例均手术后或胃镜钳取组织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查,27例CD117均为阳性,23例CD34阳性.结论 GIST的CT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SCT简单易行,患者易于接受,是GIST术前诊断及判断其生物学行为的主要工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MSCT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MSCT资料,并将CT表现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结果 18例患者共18个间质瘤,发生部位依次为胃8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5例、肠系膜3例;良性6例,交界性或潜在恶性7例,恶性5例;肿瘤大小2~18cm,小于或等于5cm者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增强后均匀强化,大于5cm者多为不规则分叶状,密度不均,中心可见小片或大片状低密度区,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胃部间质瘤可见黏膜溃疡形成,肿块内伴发气体者1例,伴有钙化1例,2例伴有转移。结论 MSCT能显示更多的诊断信息,在GIST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CT征象,评价CT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17例,患者的CT平扫和双期增强螺旋CT扫描. 结果 17例GIST均为单发,发病部位在食道2例,胃12例,小肠2例,结肠1例;良性3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11例;良性GIST表现为胃肠道软组织肿块,体积小,边缘清晰,多强化均匀;恶性者密度不均匀,病灶体积较大,常伴有周边组织器官侵犯及淋巴结转移,强化不均匀. 结论 CT能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和大小,定位准确率高,鉴别肿瘤良恶性,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7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MSCT资料。结果CT能够准确显示所有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并能判断肿瘤对周围组织结构有无侵犯、有无远处转移。27例GIST中发生于胃19例,十二指肠2例,空回肠6例。肿块多呈圆形或类圆形(2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均有所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低度恶性11例,肿块直径多〈5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后多均匀强化;中高度恶性16例,肿块直径多〉5cm,边界多不清楚,15例肿块内有坏死、液化,密度不均匀,增强后不均匀强化,瘤内点状钙化1例,4例出现转移灶。结论CT检查对于GIST定位准确,其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为肿瘤恶性的判断提供依据,为GIST的治疗方案及手术后或化疗后患者的随访提供重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探讨螺旋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我院2002-2011年13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GIST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中病变分布于胃11例,小肠1例,胃肠道外1例.病理类型:良性1例,交界性2例,恶性10例.CT主要表现为:内生性、外生性及混合性生长的肿块;体积较小的病灶,密度多较均匀,增强扫描病灶多呈均匀性强化;体积较大的病灶,密度不均,肿瘤内可见变性、坏死及囊变,增强多呈不均匀强化.结论 CT检查可定位诊断,并有助于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共3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30例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16例,十二指肠5例,空肠5例,回肠4例;良性5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21例;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良性GIST密度均匀,强化均匀;恶性者密度不均匀,强化不均匀.结论 CT能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和大小,并可初步鉴别肿瘤的良恶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沈昌山  胡元成  郑桥如 《安徽医学》2012,33(10):1361-136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GIST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资料,对肿瘤大小、密度、强化程度进行比较。结果病灶分布于食管1例,胃7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2例,回肠3例,肠系膜根部1例。MSCT主要表现为圆形、类圆形及不规则肿块,具有跨腔内外生长或腔外生长为主的特征。良性4例,肿瘤平扫密度均匀,增强肿瘤明显均匀强化。交界性3例,恶性8例,其中有7例直径大于8 cm,肿块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增强肿块不均匀强化,内部出血、坏死、囊变,局部无淋巴结转移。结论 GIST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MSCT检查对GIST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DCT)3D重建技术图像中,胃肠道间质瘤(GIST)CT表现及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9例,男5例,女4例,年龄30~68岁,对MDCT双期扫描图像行3D重建,特别是曲面重建,着重观察GIST分布,与胃壁关系.结果:CT表现:良性2例,GIST肿块直径2~4.5cm,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清晰,增强后强化均匀,CT值增加10~35 HU;恶性7例,GIST肿块直径5~12cm,4例病灶呈类圆形,3例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匀,其中2例可见坏死区,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CT值增加45~80HU.结论:多排螺旋CT3D重建技术可以清楚地显示肿块大小、形态、边缘、内部密度及强化特点,显著提高对GIST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临床手术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CT资料.结果 24例患者共26个间质瘤,发生部位依次为胃16例、小肠5例、食管1例、肠系膜2例,结肠及直肠2例.2例为多发,1例发生在胃和小肠,另1例发生在小肠和乙状结肠;良性12例(46%),恶性9例(34%),交界性5例(19%),肿瘤直径2~l3cm,平均6.5cm.≤5cm者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呈均匀强化;>5cm者,多为不规则分叶状,边界欠清,密度不均,病灶内可见片状低密度区,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胃部间质瘤可见黏膜溃疡形成,肿块内伴发点状钙化2例,伴有远处转移4例.结论 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在GIST诊断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共3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30例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16例,十二指肠5例,空肠5例,回肠4例;良性5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21例;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良性GIST密度均匀,强化均匀;恶性者密度不均匀,强化不均匀。结论CT能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和大小,并可初步鉴别肿瘤的良恶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颈部神经鞘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对比分析3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颈部神经鞘瘤的MSCT的横断面及其多平面重建(MPR)表现. 结果 30例神经鞘瘤中,位于颈动脉间隙22例,椎旁间隙肿瘤8例.MSCT平扫见肿块内密度均匀9例,其内表现为均匀软组织密度,或均匀类囊样密度;密度不均匀21例,其软组织密度内可见更低密度影,并见2例高密度钙化.MSCT增强见肿块呈均匀明显强化9例;不均匀强化21例,病灶内可见增强部分呈斑驳样,形态不规则. 结论 MSCT可以清晰地显示颈部肿瘤与邻近血管、椎间孔和椎管的关系,对颈部神经鞘瘤的定位及定性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GIST患者的CT表现.17例行平扫,13例增强扫描.结果:CT能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肿瘤发生在胃10例,发生于十二指肠1例,小肠3例,结肠及肠系膜3例;内生性生长3例,外生性生长14例.肿块大部分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密度均匀4例,密度不均匀13例;增强后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10例.判断GIST良恶性的符合率为76.47%(13/17).结论:GIST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GIST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黎坤境  黄勇 《吉林医学》2011,(24):5112-5113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征像,探讨CT诊断GIST的可行性、安全性,评价CT对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的30例患者的CT资料。结果:30例肿瘤位于胃部18例,小肠7例,直肠3例,十二指肠2例;肿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其中良性6例,恶性22例,良性肿块密度均匀,增强均匀强化,恶性肿块内有囊变、坏死,增强不均匀强化;本组共有14例发现转移,其中9例肝转移,3例累及胰腺,2例侵及周围腹膜等邻近结构。结论:CT可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大小和内部结构,对GIST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螺旋CT增强扫描及MPR在胃肠道间质瘤误诊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杰  汤玮  秦嗣勇  刘丛伟  许峰 《中外医疗》2008,27(16):121-122
目的 通过螺旋CT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诊断中的价值,探讨GIST的误诊原因,提高GIS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53例GIST病例最后都经病理明确诊断的临床及CT寻影像学资料.结果 53例GIST中有6例误诊为其他胃肠道肿瘤.结论 GIST的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需与多种消化道病变相鉴别,CT增强肿块不均匀强化是GIST的重要影像学表现,而MPR可以更加准确的对GIST进行定位,总之CT增强扫描及MPR对诊断GIST有重要价值,也是避免误诊及鉴别其他疾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孟善进 《吉林医学》2013,34(10):1832-1833
目的:分析小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MSCT)表现,评价其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11例肿瘤中发生于空肠6例,回肠4例,十二指肠1例,均未表现明显肠梗阻征像,直径5 cm以下者3例,直径>5 cm者8例,CT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密度欠均匀,多数有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实质部分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持续强化,大部分可见血管样强化。结论:小肠间质瘤的MSCT有一定的特异性,MSCT对准确定位、术前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s)的64排螺旋CT(Computed tomography,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0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23例,小肠10例,直肠2例;良性6例,潜在恶性6例,恶性23例;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良性GIST密度均匀,强化均匀;恶性者密度不均匀,强化不均匀。结论 CT能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和大小,并可初步鉴别肿瘤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膜后间质瘤的MSCT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腹膜后间质瘤MSCT表现。结果 8例腹膜后间质瘤,良性1例,低度恶性潜能1例,恶性6例,远处转移2例。8例均表现为腹膜后软组织肿块,肿块直径3.2-28cm,平均12.1cm。肿瘤呈类圆形2例,分叶状4例,不规则形2例。CT平扫密度均匀3例,其中增强扫描2例均匀中度强化,1例不均匀分隔样强化。平扫密度不均匀5例,其中钙化1例,出血1例,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中度以上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其中3例呈纵横交错的轨道样强化,3例边缘及肿瘤中心可见肿瘤小血管。结论腹膜后间质瘤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术前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TOSHIBA Aquilion 16排螺旋CT对我院64例GIST患者进行检测,分别进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结果输入ADW4.2工作站重建,由我院2名资历较深的影像科医师进行阅片,分析64例患者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结果 64例GIST患者胃41例、小肠15例、直肠3例、食管3例、网膜2例。形态:类圆形或椭圆形51例、不规则分叶状13例。分布:胃肠道腔外42例、胃肠道腔内15例、胃肠道腔内外7例。黏膜状态:黏膜光滑41例、黏膜有明显溃疡23例。囊实性49例、实性15例。密度:平扫及肝实质比较均匀密度基本一致29例,周边等密度内部较低31例,4例瘤内有气体影,均无钙化。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均匀强化33例,不均匀强化31例。均匀强化患者31例良性,2例潜在恶性,不均匀强化1例良性,11例潜在恶性,19例患者恶性。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可准确鉴别肿瘤良、恶性,可为术前病理判断及手术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消化道钡餐及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消化道钡餐和MS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病人术前消化道钡餐和MSCT影像学资料,根据影像征象分析病变性质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病理检查显示,29例胃肠道间质瘤中,胃间质瘤17例,肠道间质瘤11例,胃及十二指肠同时发病者1例。消化道钡餐诊断胃间质瘤9例,肠道间质瘤5例;良性11例,包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腔内生长为主;恶性3例,包块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或不清。MSCT诊断胃间质瘤15例,肠道间质瘤10例;良性16例,包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腔内外生长均有,密度均匀,边界清晰;恶性9例,多为腔外生长的不规则包块,体积较大(>5cm),增强后多呈不均匀强化,病变中心可出现大片低密度影,其中2例出现肝转移。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消化道钡餐及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SCT能准确诊断胃肠道间质瘤与周围组织关系,对设计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