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继发性不孕的中医治疗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有过妊娠,后未避孕连续2a不孕者都称为继发性不孕。输卯管阻塞或输卵管通而不畅占女性不孕因素的1/3。输卵管阻塞引起的原因很多,可因盆腔炎症、手术创伤、局部病变等引起。继发性不孕是妇科较为难治的一种慢性疑难疾病,少部分可造成终生不孕。中医的整体观念及中药的多系统调理、多靶点作用使其治疗该病存在一定优势,现将近年来继发性不孕的中医治疗和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临床上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症多采用辨证论治、内病外治、内外合治、中西医结合等方法.内外合治,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是中医治疗特色,采用中药口服、灌肠、外敷等综合治疗收到确切疗效.口服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中药,同时采用消癓通络中药保留灌肠及外敷.局部加热能增加药物的穿透力,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吸收.输卵管性不孕中医病机以瘀滞为主,亦有兼湿热,兼寒湿者,治疗上以解毒化瘀、消瘀行滞、散结通络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联合中医三联疗法治疗输卵管阻塞不孕的疗效。方法:38例输卵管远端阻塞患者,先采用腹腔镜复通手术,再以口服中药+中药灌肠+中药离子透入治疗。治疗2个月后评定疗效。结果:治愈27例,有效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8.9%。结论:腹腔镜手术联合中医三联疗法治疗输卵管阻塞不孕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55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中药内外兼治联合输卵管通液术综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以中药口服为基础治疗,分阶段施行中药灌肠、中药外敷和输卵管通液的综合疗法,治疗55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同时,随机选取55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仅做输卵管通液治疗作为对照组.结果:中药内外兼治联合通液术综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临床妊娠26例,其妊娠率为47.3%,而对照组妊娠3例,妊娠率仅为5.5%.临床妊娠率两组对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药内外兼治联合通液术综合治疗,能明显提高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临床妊娠率,并能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5.
戴海青 《光明中医》2007,22(3):83-84
目的:观察中医外治法--中药灌肠 如意金黄散下腹部外敷 TDP下腹部照疗,治疗输卵管梗阻性不孕的疗效观察.方法:将166例输卵管梗阻性不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0例,以中药灌肠 如意金黄散蜜水调和下腹部外敷 TDP下腹部照疗,十次为一疗程,共治疗1-6个疗程不等.对照组76例,以抗生素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33%,对照组65.7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医外治法治疗输卵管梗阻性不孕,能有效地改善输卵管梗阻,达到生育目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输卵管炎性不孕(SI)的临床研究作一评述。SI指因输卵管阻塞、粘连等因素导致输卵管通畅异常所引起的不孕,占女性不孕症25%~35%。SI是中医妇科优势病种,归属中医“不孕”“癥瘕”“断绪”“妇人腹痛”等。中医药在SI治疗上理论基础深厚,辨治思路广泛。现代医家在承继古代医家的思想及治法的基础上,结合西医学的理化指标与自身临证经验,认为“瘀”为本病主要病因病机,其病位在胞络、两歧,临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之候。临床研究主要分为单纯中药治疗,内外同治之针药联合、灌肠联合中药内服等以及中西医联合治疗。中药辨证治疗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输卵管复通率及受孕率,内外合治有标本同治之效,中西医联合治疗各展所长,优势互补。本文总结中医药治疗SI的临床研究现状,探索中医药治疗机制,构建适宜中医的临床循证方案,为凸显中医药优势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育龄女性不孕症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中输卵管异常如输卵管积水、粘连、炎症导致的输卵管性不孕是女性不孕的常见原因之一.中医治疗输卵管性不孕辨证施治,内服外治相结合,疗效肯定,其中中药保留灌肠疗法最具特色.本文对近年来中药保留灌肠疗法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的临床疗效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丹参注射液宫腔给药联合活血化瘀中药外敷、灌肠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介入疗效的影响,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91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按照2∶1比例完全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输卵管再通术(fallopian tuberecanalization,FTR)联合中医内外合治。对照组采用FTR和常规西药治疗。术后随访1~2年,记录受孕情况或行子宫输卵管造影复查输卵管通畅情况。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结果对比分别如下,输卵管术后通畅率82.02%、64.29%;闭塞率17.98%、35.71%;再闭塞率12.66%、31.58%;宫内妊娠15(27.78%)例、4(16.67%)例;输卵管妊娠1(1.85%)例、3(12.5%)例;术后半年仍保持通畅或通畅度有改善的输卵管共计68(76.40%)条、18(42.86%)条。两组输卵管通畅度比较有显著差异(Z=-3.186,P=0.001)。结论:丹参注射液宫腔给药联合活血化瘀中药外敷、灌肠可提高输卵管阻塞性不孕介入术后的疗效,降低输卵管再粘连率,为受孕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治疗输卵管阻塞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卵管阻塞在中医文献中没有专门记载,依其临床表现散在于“无子”、“断续”、“带下”、“癥瘕”、“月经不调”等篇中。输卵管阻塞多由输卵管炎、慢性盆腔炎、输卵管结核、盆腔手术之后附件粘连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引起。据统计,因输卵管因素引起不孕者约占不孕患者的30%~50%,而且其中输卵管不通者占很大一部分。笔者采用“中药口服、灌肠 中药离子透入 输卵管通液法”治疗本病36例,取得了理想疗效,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药灌肠为主治疗输卵管堵塞性不孕64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李昭荣  刘润侠  杨华  樊江波 《陕西中医》2001,22(12):720-720
目的 :观察中药外治法配伍中药内服治疗输卵管不通的不孕疗效。方法 :均采用(赤芍、桃仁、红藤、蒲公英、败酱草等 )保留灌肠 ,同时配伍归芍调经片治疗输卵管不通性不孕 64例。结果 :经再次子宫输卵管造影显示双侧输卵管通畅的41例 ,治愈率达 64%。提示 :中药灌肠治疗输卵管不通性不孕 ,能使药物渗透到病所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达到抗菌消炎的功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肾病的效果,与单纯中药及单纯西药的效果。方法:对150例肾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组和西药组,每组各50例,治疗6个月后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中药组总有效率80%,西药组总有效率58%,治疗组和中药组比(P<0.05),治疗组和西药组比(P<0.01)。结论:"中医综合疗法"是治疗肾病的理想方法,疗效显著,治愈后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社区居民高血压患者实施的中医药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将社区98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和治疗组49例,对照组根据患者病情,采用西药降压治疗,同时进行社区护理及健康教育。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药综合干预。①采用中医保健干预疗法包括情志治疗、饮食治疗、运动保健、针灸治疗、按摩治疗等;②采用中医体质、情志、饮食等理论对患者进行中医养生保健及心理指导;③采用辨证论治及方药加减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达93.88%,对照组有效率83.67%,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高血压病患者采用中医预防及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症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梁静  孙维峰  周建龙 《吉林中医药》2014,(11):1137-1139
目的观察中药内治法和中药外治法联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输卵管不孕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各60例。中药治疗组患者均于月经干净3~7 d后开始采用中药口服疗法联合中药灌肠及外敷疗法,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空白对照组患者不予药物治疗,自然受孕。停药后定期每3个月进行随访,了解妊娠情况、临床疗效评价标准、超声造影输卵管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表现等。结果 2组随访妊娠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妊娠率明显提高,分别为25.0%和3.33%,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分别为95%和38.33%,二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治疗组超声造影结果提示输卵管再通有效率81.66%,较空白对照组6.66%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治疗组治疗期间血常规、大便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未见明显异常,无明显毒副作用表现。结论中药内外治法联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可明显提高妊娠率、临床有效率及输卵管再通有效率。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二胎政策开放,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近几年来,不孕症的发病率在逐年增高,已经在继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后成为女性第三大疾病。该病在祖国医学属“全不产”、“无子”、“断绪”等范畴。作为中医特色治疗方式的中医外治法近几年在不孕症的临床治疗中越来越普遍,其具有安全、临床疗效显著、便捷等优点。该方法包括:中药灌肠、针灸、中药宫腔注药、穴位埋线、穴位注射、推拿、中医情志疗法、中药离子导入等。它能更好地与中医内治法互补,更好地与西医治疗相配合,从而扩大了治疗该病的手段。本文通过收集和整理维普、知网、万方、 PubMed 和 Cochrane Library 等国内外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综述了近10年来国内外中医外治法在不孕症的临床研究进展,客观评价中医外治法治疗该病的有效性; 同时指出临床研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以及讨论了中医外治法在今后研究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消化性溃疡(PU)的疗效。方法:治疗组60例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30例用西药三联疗法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85.0%、95.0%与73.4%、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PU、疗程短,疗效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予中西医结合治疗,米非司酮胶囊(Ⅱ)加补肾活血中药口服;对照组36例予单纯米非司酮胶囊(Ⅱ)治疗。2组均治疗6个月,随访1年。观察2组疗效,并随访复发、妊娠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7.8%和6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随访1年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11.1%和30.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妊娠率分别为77.8%和44.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能够减轻症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复发,提高妊娠率,且副作用小,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采用西药联合激光治疗;治疗组57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中药分期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31例,显效13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98%(95%CI=86.35%-99.61%);对照组治愈12例,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4.42%(95%CI=61.38%-87.46%);两组综合疗效比较(P=0.0030),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优于西医疗法,其收益为OR=0.22(95%CI=0.06~0.75),NNT=5(95%CI=3.1—21.1)。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医一体化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将8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予基础治疗及控制诱因,对照组同时加服包醛氧淀粉,治疗组加用中药汤剂、中药灌肠、肾康注射液静脉滴注及肾病治疗仪刺激肾区特定腧穴。两组疗程均为14天,观察肾功能疗效及BUN、Scr、尿NAG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4%、65.0%;组间。肾功能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BUN、Scr、尿NA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BUN、S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问治疗后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医基础治疗联合中医一体化治疗方案的中西结合、内外兼治的综合疗法,能改善慢性肾衰竭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的肾功能,保护残存肾单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中医"和法"在消化内科常见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01月到2014年01月本院收治的160例消化内科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和法"治疗,最后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反流性食管炎、胃炎、功能性肠胃病、肝硬化等疾病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消化内科常见病中应用中医"和法"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20.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宇峰 《河北中医》2012,34(9):1307-1308,1384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采用西医治疗(秋水仙碱和美洛昔康),治疗组40例给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加味四妙散内服和四黄散外敷)。2组均7 d为1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2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血尿酸(UA)、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ESR、C-RP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四妙散内服和四黄散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