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饶邦复 《四川医学》2001,22(2):211-212
尽管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相继应用了电复律、起搏术 (抗心动过速起搏器及除颤起搏器 )、消融术及外科手术等 ,使在抗心律失常治疗上有了更多的选择 ,但首先的治疗方法仍是药物治疗。1 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分类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早、室速 ( VT)、室扑和室颤 ( VF/ Vf)。VT尚缺乏统一的分类。传统心电图分类为阵发性 VT( PVT)和非阵发性 VT( NPVT) ,PVT以突发突止为特点 ,按 QRS波形态分为单形、多形和双向性 VT。1.1  VT的分类 :1PVT:a.单形性 VT:非持续性VT( VT- NS) ;持续性 VT( …  相似文献   

2.
背景:抗心动过速起搏(ATP)能够成功终止达到250/min的安置植入性复律除颤器(ICD)的室性心动过速(VT)患者,而无需痛苦的电除颤。然而出于安全考虑,超过200/min的快速性VT(FVT)经常通过电除颤来治疗。这项前瞻性随机多中心研究,比较了经验性ATP与电除颤在大量ICD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和结果:634例植入ICD的患者在首次治疗自发性FVT时随机分为2组,标准的经验性ATP组(n=313)和电除颤组(n=321)。当每24个间隔中有18个间隔为188~250/min,且最后8个间隔中没有超过250/min时,按照程序设定ICD检测FVT。FVT的首次治疗为ATP(8…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道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对置入ICD的5例患者进行电话询问和门诊随访,通过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ICD存储的资料,对患者病情和ICD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5台ICD共检出心律失常事件238次,其中183次为短阵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自行终止;55次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29次经抗心动过速(ATP)终止,18次经低能量电击终止,8次经高能量电击终止,再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全部经ICD成功转复为窦性心率,有效率100%。误放电治疗8次,误放电原因:阵发性心房颤动心室率超过设置的VT频率,ICD发生误识别,经调整识别频率后,未再发生。结论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肯定,但应加强随访,警惕误放电。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5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植入术及临床随访情况。方法 5例因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均顺利植入ICD(其中双腔ICD1例),随访1-22个月,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及ICD工作情况。结果 5例患者术后无一例死亡,再次出现VT/VF共52次,经ICD治疗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结论 ICD植入术成功率高,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疗效确切,术后随访、及时调整ICD参数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拟通过查询入选MADIT(多中心自动除颤器植入试验)Ⅱ期试验的患者植入的心脏电复律除颤器(ICD)记录,来确定QT间期变异性增加是否与室速(VT)或室颤(VF)的风险增加相关。不稳定性复极化曾被认为是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但缺乏来自临床试验的明确资料。对参加MADITⅡ期的817例患者在研究开始时进行测量,记录静息高分辨率心电图,并使用半自动化运算系统测量逐跳QT长度,以此评估10min内的QT间期变异性。根据ICD查询结果决定需要仪器治疗的VT/VF发生率。在发生和不发生VT/VF的患者中,标准化中位QT间期变异性(QTVN)分别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和心室再同步心脏转复除颤器(CRT-D)植入术中未进行除颤阈值测试的患者,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1999年10月至2008年8月间ICD植入术中未进行除颤阈值测试的21例ICD/CRT-D患者临床资料,应用体外程控仪获取存取信息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7例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患者植入ICD,4例心肌病合并严重心力衰竭患者植入CRT-D,术中均未进行除颤阈值测试。8例术后1周进行除颤阈值测试,其中3例(37.5%)未诱发出室速/室颤。程控随访1~7(4.2±1.9)年,21例未进行除颤阈值测试的患者中16例记录到室速或室颤事件,ICD成功除颤89阵(成功率100%),抗心动过速起搏(ATP)终止室速120阵次(成功率51.1%),低能量同步转复22阵次(成功率59.2%)。术后大多数患者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相关死亡病例。结论:ICD/CRT-D植入术中不常规进行除颤阈值测试可避免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可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7.
赵烨  王庆亚  惠杰 《浙江医学》2019,41(24):2645-2650
室性心动过速(VT)是心脏病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的重要原因,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通过除颤和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对抗VT,降低休克和心脏性猝死(SCD)的风险,然而ICD并不能阻止VT的发生,且电击可引起创伤后应激障碍,明显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药物治疗疗效有限,消融治疗后效果佳,但VT可能会再次复发,目前尚缺乏临床证据及相关指南明确定义消融治疗的选择及合适时机,本文结合目前相关国内外研究,对植入ICD的患者再次频繁发作VT的消融选择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应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体会和短期随访结果。方法:8例因反复发作伴有血液动力学障碍的室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VT/VF)患者,5例植入单腔ICD、2例植入双腔ICD,1例植入三腔ICD,并应用药物治疗,随访半年~6年。结果:8例患者无一例死亡,所有患者再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时全部经ICD成功转复窦性心率,植入三腔ICD患者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肯定,三腔ICD除治疗恶性心律失常以外,还能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控制药物难治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VT)及心室颤动 (室颤 ,VF) ,观察患者采用经静脉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的治疗效果。方法 :ICD均在胸部置入 ,经静脉单根电极导线置于右心室心尖部。除颤电流由右心室心内线圈状电极至除颤器外壳本身。结果 :2例患者均成功地置入了经静脉单导线ICD ,除颤阈值均 <15J ,无手术并发症。结论 :经静脉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除颤效果肯定、置入方法较简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过程除颤阈法测定(DFT)的必要性及ICD治疗后的效果。方法:4例有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两者兼有的男性患者(冠心病3例,扩心病1例)进行ICD治疗,ICD具有多项治疗和信息存储记忆功能,可通过体外程控仪随访体内资料进行分析和参数调整。结果:4例均成功植入,2例因年龄较大、心功能较差未在术中进行除颤阈测定。随访4~30个月,平均12.4个月,2例接受了抗心动过速起搏除颤治疗,其中1例术中未行DFT测定。术后24小时内发生电风暴,ICD进行ATP治疗后除颤成功。结论:ICD是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措施。而改善心功能,降低交感神经兴奋,避免电解质紊乱是保证ICD有效治疗和减少放电次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张俊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39(11):1286-1286
心脏性猝死(SCD)严重威胁心脏病患者的生命,其最常见的直接原因心室颤动(VF)和室性心动过速(VT).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预防SCD的首选治疗方法.我院于2007年6月20日为1例患者首次植入Medtronic公司生产的单腔ICD,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评价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工作情况及疗效.方法 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接受ICD治疗者35例,应用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存储记录的资料共计49例次进行分析,总结随访资料以评价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结果 35例植入ICD的患者随访平均(33±19)个月,ICD记录室速596阵,抗心动过速(ATP)治疗成功478阵(成功率80.2%);高能量除颤(DF)终止25次室颤均获成功;5例误放电18次;4例术后出现心律失常电风暴;1例术后1月因顽固性心力衰竭死亡.结论 ICD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可能发生误放电、心律失常电风暴及精神症状,植入后应定期随访,及时调整参数,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给予心理辅导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三腔ICD临床应用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三腔ICD治疗5例心衰同时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结果分析.方法应用三腔ICD治疗5例心衰同时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患者,4例为原发性扩张型心脏病,1例为冠心病,2例有昏厥史.4例植入INSYNC 7272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1例植入V-350 ICD.结果随访时间1~14月,心功能得到改善,未发生室速,均未发生昏厥.5例中1例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发作(简称室颤)均被ICD识别并进行放电除颤治疗,挽救了患者的生命.结论三腔ICD是治疗猝死、致死性心律失常和心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恶性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患者死于院外.对恶性心律失常所致晕厥及心脏骤停的幸存者,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可降低心性猝死率.我科 1999年6月成功救治1例室性心动过速(VT)伴意识丧失的患者,并为其植入 ICD,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在一级或二级预防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和放电治疗情况及相关因素。 【方法】 对2004年3月至2012年9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植入了ICD的92例患者进行程控随访,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2例患者,其中ICD一级预防45例,二级预防47例,共进行了423人次的程控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7.6 ± 21.8)个月。有37.8%的一级预防患者出现了室速/室颤(VT/VF),平均2.53次/人年;28.9%的患者给予了放电治疗,平均0.44次/人年。在二级预防中有59.6%的患者出现VT/VF,平均4.99次/人年,其中有47.9%需要放电治疗,平均为1.41次/人年。所有患者中,有46例ICD发生放电(50.0%),其中恰当放电的35例(38.0%),不恰当放电的11例(12.0%)。总计放电334次,其中恰当的放电治疗198次(59.3%),不恰当的放电治疗136次(40.7%)。不恰当放电原因包括:房颤92次(67.6%),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2次(23.5%),ICD异常感知12次(8.8%)。有房颤病史的患者发生VT/VF的概率以及误放电的概率均高于无房颤病史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ICD在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能给患者带来获益;房颤既是ICD不恰当放电的主要原因,也是提示VT/VF高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伴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的抢救治疗一直是临床的难题之一,反复发作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使患者血液动力学进一步恶化,危及病人生命.VT和VF对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往往无效,利多卡因的负性肌力作用较大,使用受到限制.合理用药及时控制心律失常对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死亡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院1998~2004年应用胺碘酮治疗和预防CHF伴VT和/或VF患者20例,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心源性猝死(SCD)乃是人类的重要威胁。而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是SCD的主要原因。埋藏式心脏电复律除颤器(ICD)具有抗心动过速起搏,同步电复律,非同步除颤及支持心动过缓起搏等多种功能。它能持续监测和分析患者心率及心律的变化,在10—20s内感知并识别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分别采用复律、除颤、起搏的方法,纠正各种心律失常,防止SCD的发生。我院2004年10月22日成功为一例(反复发作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的)病人行ICD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 室性快速心律失常(VRA)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VF)。笔谈的重点是VT与VF。这型心律失常发作急,血流动力学障碍严重,危及  相似文献   

19.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伴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的抢救治疗一直是临床的难题之一,反复发作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使患者血液动力学进一步恶化,危及病人生命。VT和VF对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往往无效,利多卡因的负性肌力作用较大,使用受到限制。合理用药及时控制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初步评价新型双腔起搏心脏复律除颤器抗室性心动过速 /室颤 (VT/VF)及心动过缓起搏的临床效果 ,了解经腋静脉送入心房及心室电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7例室性心动过速及或室颤同时伴有心动过缓患者接受了双腔起搏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 ,其中冠心病 5例、扩张性心肌病 2例。心房及心室电极均在X光线透视、静脉注入造影剂指导下 ,直接穿刺腋静脉 ,从该静脉送入。结果 脉冲发生器埋在左上胸皮下 5例 ,胸大肌与胸小肌之间 2例。仪器对所有VT/VF均能及时识别并成功治疗 ,同时提供有效的房室顺序起搏功能。所有心内电极均成功地经腋静脉送入 ,无并发症。结论 双腔起搏心脏复律除颤器不但能有效地治疗严重室性心律失常 ,而且能提供可靠的房室顺序性起搏功能 ,且经腋静脉送入电极安全 ,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