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体质是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共同形成的,是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1]。个体体质的不同,不只表现在生理状态下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和适应性上的一些差异性,还表现在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疾病发展的倾向性,不同的体质类型具有不同的发病倾向。中医体质学深化了中医对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  相似文献   

2.
体质是指在人类个体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1]。体质问题的研究,不但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个体的生命特征,而且有助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对诊断、治疗、预防疾病及养生康复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体质是对个体身心特性的概括,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所决定,它影响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对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易感性和倾向性。为了解青海地区土族人群的体质状况,使居民  相似文献   

4.
<正>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固有的、相对稳定的个体特性[1]。从差异性方面研究个体及不同群体的体质类型及分类方法、体质特点及形成,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断和治疗,以及体质与预防、养生等关系,对现代临床工作者正确辨识体质、进行个性化治疗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1《内经》中的体质分类方法《内经》中的体质分类方法是建立在对人体的形态结  相似文献   

5.
体质的特殊性是由脏腑之盛衰,气血之盈亏所决定,反映了机体阴阳运动形式的特殊性。由于体质的特异性、多样性和可变性,形成了个体对疾病的易感倾向、病变性质、疾病过程及其对治疗的反映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因此,体质与病因、发病、病机、辨证、治疗及养生预防均有密切的关系,体质学说在临床诊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湿热体质是以形体虚胖、倦怠乏力,纳差纳呆、苔黄腻、脉濡数等特征为主,患病后以病情缠绵、病程较长为特点。湿热体质可归属于亚健康状态,属于病理性体质。大多数情况下体质会影响机体对某些疾病的易患性和病变过程的倾向性。不同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对疾病的抵抗力和耐受性的表现,反映了体质的状况。疾病所表现的证,主要取决于个体体质的特征[1]。笔者在临床中发现患肺系疾病儿童中属湿热体质的人数越来越多,了解小儿湿热体质  相似文献   

7.
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与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体质不仅表现为个体差异性,而且具有群类趋同性,研究体质分类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进而指导临床诊疗,对于增强治疗的针对性、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医体质形成基础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从宏观水平研究了体质的形成,体质决定了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以及发生疾病之后的转归,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从三方面论述了体质形成的基础。先天体质与父母遗传的信息和出生时禀赋的自然之气不同有关,以自然气化对脏腑气化模式的影响为基础;后天体质与个体生存的大环境不同有关,表现为饮食、地域及流年气候等差异。  相似文献   

9.
体质对六淫具有特定的选择性和易感性,六淫致病其发病形式、病变类型、疾病转归都与个体体质因素关系密切。故探讨六淫的概念及其致病机理、体质的相关问题及其形成机制,旨在阐释个体体质偏性对六淫致病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体质偏性与六淫致病的关系,这将为临床上诊治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体质辨证在辨证论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嘉萍 《河北中医》2005,27(12):915-916
体质辨证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辨证论治中具有重要地位。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内经》中就有关于体质辨证的理论记载,主要从五行属性、阴阳大小、体形肥瘦、禀性勇怯4个方面对体质分类,认为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有密切的关系。现代体质病理学认为,人类体质是人群及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环境的影响下,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形成的机能、结构与代谢上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这种特殊状态往往决定个体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所产生病变类型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11.
饮食是人生存的物质基础,人赖饮食水谷以生长。体质是由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在形体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个体特征。通过对近年来关于饮食偏嗜与中医体质、疾病的相关性,以及新疆哈萨克族饮食特点与中医体质、疾病的相关性的文献研究,发现:饮食、中医体质与疾病相互见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形成;结合中医体质学理论,进行体质辨识,可提高中医辨证的准确度;通过饮食与体质调节对新疆哈萨克族疾病防治将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褚芹 《国医论坛》2002,17(4):19-20
中医非常重视个体差异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内经》中就有关于体质辨证的理论记载。《内经》从五行属性、阴阳大小、体形肥瘦、禀性勇怯四个方面对体质分类 ,而且认为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有密切的关系。现代体质病理学认为 ,人类体质是人群及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 ,在环境的影响下 ,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形成的机能、结构与代谢上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 ,这种特殊状态往往决定个体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所产生病变类型的倾向性。体质辨证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医辨证论治中具有重要地位 ,甚至有人提出“辨…  相似文献   

13.
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而形成的,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个体体质的不同,表现为在生理状态下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适应性上的某些差异性,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疾病发展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14.
刘颖  徐力 《中医临床研究》2022,(22):124-127
体质秉承于先天,得养于后天,具有相对稳定和动态可调的特征。体质决定人体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及其所产生的病变类型的倾向性,也是预测疾病预后的重要依据。近年来,中医体质辨识在临床研究中广泛运用,然而其量化指标不明确,易受个体主观因素影响而形成偏差。因此,建立客观统一的虚证体质的诊断和量化标准亟待解决。文章回顾了近十年体质诊断及量化标准相关文献,探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相关的实验室指标,以期通过体质辨识联合现代检测技术,高效精准遴选出偏颇体质人群,及早开展健康干预,降低罹患疾病的风险。最后阐述了当下国内体质学说在临床运用方面的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期待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体质是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综合特质。一般说来,某种体质一旦形成,则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但并非一成不变,可以因疾病或其他原因发生相应的变化。体质的临床特点在疾病过程中尤为突出,而对疾病的治疗则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体质具有改善作用。婴幼儿时期体质可塑性最强,是调理体质、促进健康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6.
体质是人体在生长、发育、衰老过程中形成的代谢、机能及结构上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对某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及所发生的疾病类型的倾向性。体质本身是生理学上的概念,是研究人个体在年龄的变化和生活条件及劳动等影响下所形成的体质结构的特征,以及形成原因、机制、意义等。形成体质的要素是先天禀赋和后天地理环境、气候特征、自然条件、生活环境、社会条件等。人体体质的特殊性决定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及预后,了解疾病应先了解机体的体质特征。  相似文献   

17.
俞晓婷  沈雁 《吉林中医药》2013,33(4):327-329
病邪的耐受性、易感性及其从化与中医体质有直接关系.个体体质的不同决定了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中的倾向性.体质具有可调性,体质偏颇之人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在临床辨证过程中,“据质定性,据质明位,据质审势”,从改善体质入手,通过辨别中医体质,能够从预防、诊断、调护、判断疾病转归预后等多个方面为心血管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中医体质与疾病密切相关,不同体质个体对相同的环境与致病因素的反应不同,因此研究中医体质学说在慢阻肺稳定期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调护这3个方面探讨中医体质学说在慢阻肺中的临床应用,旨在有效地预防和诊治本病。  相似文献   

1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中医体质与疾病密切相关,不同体质个体对相同的环境与致病因素的反应不同,因此研究中医体质学说在慢阻肺稳定期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调护这3个方面探讨中医体质学说在慢阻肺中的临床应用,旨在有效地预防和诊治本病。  相似文献   

20.
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由来已久,古代医家很早就认识到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体质,具有不同体质的人们对于不同疾病的反应性不同.体质在人体的发病及辨证、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现代研究中,匡调元[1]提出, 体质是"人群及人群的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环境的影响下,在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形成的功能、结构和代谢上的特殊状态.这种特殊状态往往决定着他的生理反应的特殊性,对某些致病刺激的易感性及其所发生病变类型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