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动物实验分析髂股静脉血栓形成(IFVT)后纤溶激活和管壁重塑发生时间,确定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irx,rs)的发生时间;对比分析早期和中晚期手术治疗IFPTS的疗效,探寻最佳手术时机.方法 建立大鼠IFVT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管壁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表达.采用弹力、胶原纤维染色方法检测内弹力膜阳性率,血管周径和管壁僵硬指数.将1990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51例接受大隐静脉交叉转流术的IFPTS患者分为早期治疗组(IFVT后1~2个月,n=21),中晚期治疗组(IFVT后>2个月,n=30).用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症状评分标准(VCSS)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大鼠静脉管壁tPA和uPA在IFVT后2周和4周表达明显增加(P<0.05).管壁内弹力膜阳性率在4、8和12周明显下降(P<0.01),血管周径在12周明显增大(P<0.05),管壁僵硬指数在4、8和12周明显上升(P<0.01).早期治疗组症状改善明显,术后和术前VC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0.9比5.2±1.1,P<0.05),中晚期治疗组症状变化无统计学意义(6.8±1.7比7.6±3.0,P>0.05).结论 IFFTS发生时间在血栓形成后1个月左右.IFVT后1~2个月是大隐静脉交叉转流术治疗IFFIS的最佳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2.
目的 动物实验分析髂股静脉血栓形成(IFVT)后纤溶激活和管壁重塑发生时间,确定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irx,rs)的发生时间;对比分析早期和中晚期手术治疗IFPTS的疗效,探寻最佳手术时机.方法 建立大鼠IFVT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管壁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表达.采用弹力、胶原纤维染色方法检测内弹力膜阳性率,血管周径和管壁僵硬指数.将1990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51例接受大隐静脉交叉转流术的IFPTS患者分为早期治疗组(IFVT后1~2个月,n=21),中晚期治疗组(IFVT后>2个月,n=30).用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症状评分标准(VCSS)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大鼠静脉管壁tPA和uPA在IFVT后2周和4周表达明显增加(P<0.05).管壁内弹力膜阳性率在4、8和12周明显下降(P<0.01),血管周径在12周明显增大(P<0.05),管壁僵硬指数在4、8和12周明显上升(P<0.01).早期治疗组症状改善明显,术后和术前VC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0.9比5.2±1.1,P<0.05),中晚期治疗组症状变化无统计学意义(6.8±1.7比7.6±3.0,P>0.05).结论 IFFTS发生时间在血栓形成后1个月左右.IFVT后1~2个月是大隐静脉交叉转流术治疗IFFIS的最佳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3.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尿激酶溶栓治疗给药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应用经患肢末梢静脉给溶栓药加近心端浅表静脉阻断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在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变化与作用。 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与模型组(n=50),模型组大鼠采用双侧股静脉钳夹联合后肢石膏制动诱导后肢DVT,并分别在造模后2、5、10、15、25 h各处死10只大鼠取材,观察股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用real-time PCR检测股静脉内皮组织IL-6 mRNA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IL-6、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和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水平。 结果:模型组大鼠造模后2 h未见血栓形成,但从5 h开始出现血栓形成,并随着时间的延长,血栓形成逐渐增多。模型组大鼠股静脉内皮组织中的IL-6 mRNA水平在造模后逐渐升高,于15 h达高峰;模型组大鼠血清IL-6、PAI含量变化情况与IL-6 mRNA变化一致,但血清tPA浓度变化则与前两者相反。模型组以上各指标在各时间点与假手术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在大鼠DVT过程中IL-6水平升高,其可能通过促进PAI的产生、抑制tPA的活化来促进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经小隐静脉插管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经小隐静脉途径置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分析2005年6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37例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资料,均经小隐静脉穿刺置溶栓导管插入深静脉血栓,微泵持续推注尿激酶(149±71)万IU直接溶栓.以静脉造影结果的静脉通畅评分和静脉通畅率评价疗效.结果 全组患者溶栓后症状明显改善,与溶栓前比较,静脉通畅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30,P<0.01),静脉通畅率改善50%±15%,无严重并发症.本组37例,随访22例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4)个月,复查静脉造影.按随访时间6~12个月、13~18个月分两组,结果与溶栓前比较.6~12个月组,静脉通畅评分改善有统计学意义(Z=-3.545,P<0.01),静脉通畅率为58%±13%;13~18个月组,静脉通畅评分改善有统计学意义(Z=-2.201,P<0.05),静脉通畅率为68%±20%.结论 经小隐静脉置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64例行腔内综合治疗的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患者经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置管溶栓术治疗后,新鲜血栓均得到有效溶解,无严重溶栓并发症发生;13例(13/64)患者发现髂静脉狭窄严重,下肢肿胀缓解不明显,同期行球囊扩张,其中5例(5/64)二期造影发现侧支血管代偿不佳、髂静脉狭窄50%,行二期支架植入。经腔内综合治疗,患者的双下肢膝上15 cm周径差较术前明显缩小(3.87 cm vs.7.56 cm,P0.05);随访期间无再发下肢肿胀、髂股静脉狭窄及支架内血栓形成,无下肢色素沉着及溃疡形成,无肺动脉栓塞及死亡病例。结论:腔内综合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对清除血栓、解除狭窄实现管腔再通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组织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t—PA)、尿激酶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诱导痰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ELISA法分别检测29例哮喘急性发作者(发作组)、26例缓解者(缓解组)及15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诱导痰中PAI-1、t-PA、u—PA和u-PAR的含量,同期测定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pred),并进行比较。结果发作组和缓解组诱导痰PAI-1、u—PAR含量[分别为(23.32±2t.64)、(0.766±0.272)μg/L和(17.23±9.40)、(0.700±0.271)μg/L]较对照组[(5.99±5.04)、(O.516±0.197)μg/L3均明显升高(P〈0.05)。而三组诱导痰u—PA、t-PA含量[分别为(O.287±0.235)、(7.68±3.46)μg/L,(0.251±0.276)、(9.88±4.68)μg/L,(0.239±0.322)、(10.35±7.47)μg/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组诱导痰PAI-1与FEV1 % pred呈负相关(r=-0.756,P〈0.01)。缓解组诱导痰PAI-1与病程呈正相关(r=0.454,P〈0.05)。结论PAI-1、u-PAR参与了哮喘气道慢性炎性反应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不同阶段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1-1)的变化.方法:分为健康对照组、肾病综合征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血浆中t-PA和PAI-1水平的变化.结果:t-PA的血浆水平在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AI-1的水平在肾病综合征组较正常明显升高(P<0.05),激素治疗1周后进一步升高(P<0.05),治疗4周后比1周组有显著下降(P<0.05),但较正常仍高(P<0.05).结论:t-PA/PAI-1平衡的紊乱,可能参与了肾病综合征的损伤机制,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高凝状态短期内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介入联合手术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介入联合手术治疗(intervention combined surgical therapy,IST)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介入导管取栓溶栓(catheter-directed pharmacomechanical thrombolysis,CDPT)和IST治疗的61例急性髂股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1例患者中CDPT组47例,IST组14例.IST组中双侧髂股DVT 3例,1个月内有骨科、妇科手术史者5例,逆行进入患侧髂股静脉困难者3例.术后出院时,CDPT组水肿缓解有效率为93.6%,IST组为94.1%;CDPT组1例患者出现黑便,IST组1例患者出现切口血肿.术后14~37个月随访,CDPT组水肿缓解有效率为85.0%,IST组为85.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4,P=0.948);术后CDPT组1例患者出现足靴区色素沉着;BUS检查CDPT组静脉通畅率为52.6%,IST组为8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57,P=0.041).结论 IST与CDPT比较,水肿缓解率相似,血栓复发率较低.在双侧急性髂股DVT、具溶栓禁忌证或逆行进入患侧髂股静脉困难的情况下,应考虑采用IST治疗急性髂股DVT.  相似文献   

10.
尿激酶(urokinase UK,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是一种主要由肾脏细胞分泌的蛋白质,能降解纤维蛋白凝块、血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V和凝血因子Ⅷ,抑制血小板聚集,因此常用于急性发作的血栓性疾病的治疗.近年来研究表明,尿激酶与泌尿系结石的形成有一定关系,为了从宏观上阐明uPA可以抑制结石的形成,从微观上证明uPA基因控制着这一过程.本文就uPA的结构、生物学特性、基因、其受体以及与泌尿系结石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手术取栓与导管溶栓治疗Cockett综合征继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102例Cockett综合征继发急性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导管溶栓组(A组)52例,手术取栓组(B组)50例.术后均口服华法林抗凝至少6个月.结果 2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A组术后消肿率83% ±6%,B组为82%±8%,A组静脉通畅率64.6%±6.7%,B组为65.3%±7.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平均手术时间少于B组[(30.5±6.7)min比(97.5±23.6) min,P<0.01].A组平均住院时间少于B组[(9.8±5.4)d比(17.7±8.2)d,P<0.01].A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B组[13.4%比42%,P<0.01].86例获随访,随访率84.3%.平均随访时间A组(18±8.7)个月,B组(16.8±10.2)个月,2组在大腿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后遗症发生率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导管溶栓与手术取栓治疗DVT近、远期疗效相当.导管溶栓组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直视下布加综合征根治术13例体会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总结应用一种新的直视下布加综合征根治术的初步经验。方法本组 13例。平均年龄 36岁。发病时间平均 31个月。下腔静脉隔膜 3例 ,右肝静脉隔膜 1例 ,下腔静脉隔膜合并远侧血栓形成 6例 ,下腔静脉长段血栓形成 2例 ,1例为后腹膜肿瘤侵入下腔静脉全程并延伸进右心房。所有病例均在直视下完全切除病变。结果手术成功 13例 ,1例在体外循环辅助下完成 ,2例采用细胞回收机 ,1例输库血 2 0 0 0ml,2例输库血 4 0 0ml,其余病例未予输血。 1例围手术期死于肾功能衰竭。其余病例术后症状体征消退。结论此根治方法视野清晰、有利于彻底切除病变  相似文献   

13.
Ye ZD  Liu P  Wang F  Lin F  Yang YG  Qian SY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6):507-510
目的 总结手术取栓联合腔内介入治疗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15例急性DVT患者接受手术取栓联合同侧髂静脉腔内支架植入术.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36~71岁,平均57.4岁.DVT位于左股、髂及下腔静脉内2例,双侧髂静脉1例,其余12例均在左髂股静脉.所有患者表现患肢明显肿胀,其中12例伴有患肢疼痛.DVT发病时间平均为3.3 d.诱发DVT的原因包括外科手术6例,DVT复发2例,其余7例病因不清.并发症包括消化道出血1例,胃溃疡1例,高血压3例,脑梗死1例.取栓之前均先经右股静脉穿刺植入下腔静脉滤器(包括1例双髂静脉血栓患者),取栓之后术中造影均发现髂静脉受压致重度狭窄或完全闭塞,均先行球囊血管成形后植入自膨式支架.结果 术中造影证实髂静脉压迫综合征12例,取栓后残留狭窄3例.共植入18枚自膨式支架,手术成功率15/15,30 d病死率为0;1例术后伤口出现血肿,保守治疗后痊愈.1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26个月,平均13.3个月.所有患者疼痛消失,仅2例表现为活动后患肢轻度肿胀.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血栓复发.结论 手术取栓联合腔内介入治疗急性DVT安全有效,早期临床结果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低.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surgical venous thrombectomy and simultaneous stenting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ymptomatic iliofemoral deep venous thrombosis ( DVT) .Methods From October 2008 to December 2010, a total of 15 patients with acute symptomatic DVT underwent combined surgical venous thrombectomy and endovascular stenting in ipsilateral iliac vein. There were 6 male and 9 female patients, with a mean age of 57. 4 years ( ranging from 36 to 71 years) . All patients underwent Duplex ultrasonography for diagnosis of DVT. The location of thrombosis was femoroiliocaval vein in 2 cases, bilateral iliac vein in 1 case and left iliofemoral vein in 12 cases. All patients had leg swelling and 12 cases had severe leg pain. The mean time of symptomatic DVT occurring at operation was 3. 3 d. The factors related to DVT were operation in 6 cases, DVT reoccur in 2 cases. Coexist diseases were digestive tract bleeding in 1 case, gastric ulcer in 1 case, hypertension in 3 cases and 1 case had cerebral infarction. The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was inserted before thrombectomy, iliac vein compression and residual stensosis were treated with a self-expandable stent after thrombectomy. Results Intraoperative venography showed severe venous stenosis in all patients including 80% of 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 18 self-expandable stents were inserted successfully, the procedural successful rate was 100% , the 30-day mortality rate was 0. One case was suffered from hematoma at incision after operation.3 patients were lost during follow-up. Median follow-up was 10. 3 months ( ranging from 2 to 26 months). There was no case of re-thrombosis. Leg pain was disappeared in all cases and only 2 patients showed slight leg swelling after excise. Conclusion Combined surgical thrombectomy and endovascular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symptomatic iliofemoral venous thrombosis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technique with low morbidity and good clinical results.  相似文献   

14.
血栓消融、溶栓和取栓对犬股静脉壁形态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比较Amplatz血栓消融术 (Amplatzthrombectomydevice ,ATD)、溶栓 (thromboly sis,TL)及外科取栓 (thrombectomy ,TX)治疗犬急性股静脉血栓形成后静脉壁形态学变化。 方法36只成年杂种犬制作成股静脉血栓模型后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12只。另 4只假手术 ,作对照组。结果 3组均能有效地清除血栓。ATD、TL、TX组 1周静脉通畅率分别为 75 %、33%、2 5 % (P <0 0 5 )。TX组内膜增生最严重。ATD组胶原染色面积百分比较TX和TL组少 (P <0 0 1)。 1周时ATD及TL组内皮损伤较TX组轻 (P <0 0 5 )。结论ATD治疗犬急性股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近期效果。ATD及TL具有同样的内皮结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取栓与溶栓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比较手术取栓与系统溶栓对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991年9月至2005年6月的142例急性混合型DVT病例的临床资料.手术取栓77例,其中合并髂总静脉狭窄或闭塞49例,对于髂总静脉严重狭窄或闭塞者采取不同方法处理.手术后辅以区域性尿激酶溶栓、肝素抗凝治疗.系统溶栓65例,均系统性应用尿激酶、肝素.结果 治疗后2周,手术取栓组双下肢周径差由(4.3±2.2)cm降为(0.6±0.5)cm,系统溶栓组由(3.9±2.5)cm降为(1.6±0.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46,P=0.00).平均随访(49±42)个月,手术取栓组周径差降为(0.5±0.4)cm,系统溶栓组降为(1.4±1.3)cm(t=-5.764,P=0.00);手术取栓组水肿、色素沉着、溃疡等后遗症发生率分别为29.9%、15.6%、0%,低于系统溶栓组的50.8%、84.6%、6.2%(P<0.05).彩超发现,手术取栓组静脉通畅率(89.6%)和瓣膜功能正常率(72.7%),均高于系统溶栓组(分别为30.8%、9.2%)(Z=-8.502,P=0.00).手术取栓组治愈率70.1%,高于系统溶栓组治愈率30.8%(Z=-4.740,P=0.00).手术组死亡率为3.9%,溶栓组无住院死亡率.结论 本组资料显示手术取栓对急性混合型DVT的疗效好于系统溶栓,尤其在保护静脉瓣膜功能方面明显优于系统溶栓;但手术创伤较大、有一定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内镜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术 (subfascialendoscopicperforatorsurgery ,SEPS)治疗重度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经验。方法从 1999年 11月至 2 0 0 2年 8月采用SEPS治疗重度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 5 1例 ,共 6 4条肢体。采用临床分级、静脉功能评分、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色多普勒剖面流速图、静脉造影、空气体积描记仪等方法在手术前后对患肢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术后随访率 90 6 % (5 8 6 4 ) ,随访 3~ 35个月。全组浅静脉曲张未见复发 ,有 4 0条肢体溃疡愈合(97 6 % ) ,愈合时间平均 (32± 5 )d ,手术前后静脉功能综合评分均值分别为 (13 9± 1 7)分vs.(6 4± 0 8)分、手术前后彩超剖面流速图静脉返流量均值分别为 (6 1 2± 7 7)ml svs.(45 6± 5 7)ml s和空气体积描记仪 3项指标术前后均值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SEPS对于重度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 ,特别是合并静脉性溃疡者具有良好疗效 ,如同时行浅静脉缝扎和深静脉瓣膜修复成形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腔内超声消融术治疗静脉血栓安全性的临床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腔内超声消融治疗静脉血栓时对血管壁的安全性。方法以超声消融仪对9例(10条肢体)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大隐静脉作不同时间的超声消融术,术后对切除的静脉血管标本做组织学观察。结果肉眼观察各组静脉壁未见烧灼、穿孔等损伤,光镜下血管中膜和外膜无严重损伤,超声作用前静脉损伤系数为(1.02±0.12),作用后为100 s(1.15±0.17)、200 s(1.17± 0.21)、300 s(1.20±0.23)、400 s(1.16±0.17),组织学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超声消融术可以安全地应用于人体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浅静脉及小腿交通静脉术后深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检测浅静脉及交通静脉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分析浅静脉及交通静脉在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中的作用。方法连续追踪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I°-Ⅱ°患者75例 78条肢体,利用双功能超声、流速剖面图彩超技术和空气体积描记仪分别于术前、术后1、3个月及 1年进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肢症状完全消失88.5%(69/78)。溃疡愈合率92.8%(13/14)。全组灌注指数指标于术后1、3个月、1年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1); SEPS组,灌注指数及剩余容积分数指标于术后1、3个月、1年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1)。而术后全组静脉返流量、射血分数均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浅静脉手术可有效阻断浅静脉逆向灌注;腔镜筋膜下交通静脉手术(SEPS)可显著减轻小腿的静脉性淤血,但两者均未能明显影响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