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对 5 0例多形性日光疹 (PLE)进行临床分型及光试验分析。方法 :根据临床把 5 0例PLE分为 18例丘疱疹型、10例小丘疹型、10例痒疹型、7例红斑水肿型及 5例混合型 5型并进行光试验研究。结果 :72 %PLEUVB -MED 4 8h达高峰 ( ) ,全部患者UVA -MED 96h达高峰 ( )。结论 :全部患者UVB -MED、UVA -MED符合PLE的光试验反应规律 ,研究发现小丘疹型的致病光谱较宽 ,防治较困难。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50例多形性日光疹(PLE)进行临床分型及光试验分析。方法:根据临床把50例PLE分为18例丘疱疹型、10例小丘疹型、10例痒疹型、7例红斑水肿型及5例混合型5型并进行光试验研究。结果:72%PLE UVB-MED48h达高峰( ),全部患者UVA-MED96h达高峰( )。结论:全部患者UVB-MED、UVA-MED符合PLE的光试验反应规律,研究发现小丘疹型的致病光谱较宽,防治较困难。  相似文献   

3.
氯苯吩嗪治疗多形性日光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45例多形性日光疹病人,32例(男22例,女10例)口服氯苯吩氯片50mg/次,3次/日,13例(男8例,女5例)作为对照口服反应停片50mg/次,3次/日,两组局部外擦10%氧化锌软膏2次/日,连续观察1月,结果氯苯吩嗪治疗多形性日光的总有效率90.62%,对照组53.8%,P<0.01,有显著性差异,氯苯吩嗪治疗多形性日光疹的疗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4.
邝宁子 《西部医学》2003,1(4):345-346
目的 观察中药治疗多形性日光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6 8例多形性日光疹患者 ,36例 (男 12例 ,女 2 4例 )口服中药汤剂 ,2次 /日 ;32例 (男 10例 ,女 2 2例 )作为对照组口服氯喹片 ,0 .2 5~ 0 .12 5 /次 ,2次 /日。两组局部外擦 10 %氧化锌软膏 ,2次 /日 ,连续观察 1个月。结果 中药治疗多形性日光疹的总有效率 97.2 % ,对照组 84 .4 % ,2组比较 ,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P<0 .0 1)。结论 中药治疗多形性日光疹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1 临床资料患者刘×× ,女 ,年龄 2 9岁 ,近 3年每当夏季来临之季 ,经日光照晒后 ,于面、颈、胸前、手背等露出部位有刺痒感 ,出现红斑丘疹和水疱等形态的皮疹。每于阳光照射后 ,瘙痒加剧 ,皮疹反复发作 ,伴发紫癜和毛细血管扩张。给予订高压氧治疗。方法 :每日 1次 ,10次为一人疗程 ,每次 2h (2~ 2 2个ATA高压下吸纯氧 30min× 2 +10min ,间歇 10min) ,该病例治疗 4次后 ,瘙痒消失 ,症状明显减轻 ,6次后皮疹消退 ,皮肤颜色趋正常治愈。继续巩固治疗 4次后 ,终止治疗 ,至 3个月随访 ,未复发。2 讨论高氧可使皮肤血管收缩 ,…  相似文献   

6.
7.
多形性日光疹是一种常见的、特发性、获得性,因光线照射诱发的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1 病因 日光照射为直接病因,但对日光照射的敏感性个体差异较大。本病致病光谱较宽,中波(290~320nm)及长波(320~480nm)紫外线均可致病。已经证实,可见光、红外线、α粒子、X射线和短波紫外线等均可引起某些患者出现异常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讨论多形性日光疹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观察与相关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与治疗.结果 本组46例患者经过治疗基本痊愈.结论 多形性日光疹不容易痊愈,需要长期坚持治疗,不但要注意饮食习惯,且患者出行时要密切注意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9.
10.
多形性日光疹是最常见的特发性光敏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不清,与其它特发性光敏性皮肤病不易鉴别,其皮损有时似红斑狼疮的特征性皮损,最近有研究证明二者可能存在共同的发病机制.综述了多形性日光疹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总结了105例药疹,由解热镇痛药引起者为52例,占49.5%。其中又以速效伤风胶囊居首位,其次为青霉素和痢特灵。在解热镇痛药所致的药疹中以固定型最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LC)在多形日光疹(polymorphic light eruption,PLE)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细胞免疫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标记健康皮肤及PLE皮肤组织中LC的CD1a,观察两组组织中LC的数量、形态及分布;用透射电镜观察2例PLE患者皮损中LC的超微结构并和2例面颈部正常皮肤作比较,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LE皮损中LC的数量较正常皮肤组织明显增多,树突变长且数量增多,而且其LC中Birbeck(BG)颗粒数量显著增多,粗面内质网扩张,部分粗面内质网核糖体颗粒脱落,高尔基复合体分泌旺盛。结论LC在PLE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LC自身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相似文献   

13.
阿莫西林药疹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2例阿莫西林药疹进行临床观察,皮疹发疹潜伏期平均4.9天,皮疹发病率与用药剂量不相关,皮疹类型多为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疹型,也可见到紫癜型、荨麻疹型、多形红斑型、红皮病型及脓疱型皮损,病程中皮疹类型可以转变。皮疹经治疗后多在一周内消退,合并病毒感染者消退较慢且反复发作,对阿莫西林药疹临床上应注意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31例晕痣患者中伴发白癜风14例(45.1%),516例白癜风患者伴晕痣10例(1.9%)。晕痣痣细胞周围有密集的淋巴细胞浸润。痣细胞受损,最后消失。晕痣的皮肤内郎格罕细胞增多。晕部表皮中黑素细胞消失。提示晕痣的组织学特征符合免疫学改变。此外,还观察到晕痣组织中一种较为特殊的细胞,推测可能是郎格罕细胞在皮肤内行有丝分裂。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9例神经梅毒的临床、神经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诊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症状、神经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特点。结果 9例血清和脑脊液梅毒学试验均阳性,影像学多表现为单个或多发的脑梗死病灶,位于额叶、颞叶、脑室周围等,可以肢体麻木、偏瘫等症状就诊,首诊常被误诊为脑卒中、老年性痴呆、颅内肿瘤等。结论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与其分型密切相关;首诊易误诊;临床表现及血和脑脊液梅毒抗体阳性是确诊的依据,影像学表现不具特征性,早期治疗效果较好,青霉素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6.
孙绮龄  林静 《海南医学》1996,(4):248-250
视网膜母细胞瘤(以下简称RB)是一种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多发生于幼儿,亦偶见于大龄儿童和成人。多数是单眼发病,但也有1/5[1]至1/3[2,3]为双眼光后发病。现将我院收治的35例38眼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发病率:1993年五月至1993年12月我院眼科共收治RB35例38眼,占同期住院病人12091的0.29%,低于汤鼎华1~1.7%和孔令训1%的报告[4,5]。1.2性别:男24例,女11例,男:女=1:0.45。1.3年龄:最小50天,最大10岁,平均3岁零3个月。其中5岁以下32例占91.43%,与宰春和的阐述相符[3],3岁以下24例占6857%,与倪氏、王氏…  相似文献   

17.
报导47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年龄均在30岁以上,有妇产科手术史者占34%。主要症状为月经异常、痛经、不孕,各占80.9%、65.8%和19.5%。子宫增大占74.5%、附件粘连性包块占12.6%、后穹隆结节占4.3%。术前误诊占74.6%,本文结合上述资料讨论了本病临床诊断问题。  相似文献   

18.
98例颅内肿瘤经手术相病理检查证实,本文报告25例脑瘤伴癫痫,主要发生在中年人,各类型脑瘤发生率百分比依次为:胶质瘤(64%),脑膜瘤(16%),垂体瘤(12%),转移性瘤(4%)和其他类型肿瘤(4%)。17例病人呈癫痫大发作,额顶部和颞叶为最常见的部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引起小儿药疹的药物.治疗及预防方法。方法 分析80例药疹患儿的临床特点、药疹类型及致敏药物的种类。结果药疹类型以麻疹样为多占50%,其次荨麻疹型占26.25%.致敏药物以抗生素为主占60%,解热镇痛药占15%.癫痫药物占12.5%。结论 引起药疹的主要致敏药物为抗生素类(以氨苄青霉素为主.其次为头孢茵素类)。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110例轻链(本周氏蛋白)尿的检测结果,阳性率热凝溶法为42.7%,蛋白电泳法为95.3%,抗轻链免疫法为100%。107例多发性骨髓瘤(MM)轻链尿的出现率为63.6%,呈游离型;其中单轻链尿占95.6%;IgD型、轻链病和多克隆型(IgG-IgA型和IgG-IgM型)轻链尿的出现率明显高于IgG和IgA型。36例肾脏病轻链尿的出现率为72.2%,呈结合型;其中双轻链尿占76.9%;以肾病综合征的出现率为最高,再则为慢性肾炎、尿毒症及肾盂肾炎。16例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增殖病中SLE11例均为阳性,8例呈双轻链型(72.7%)。尿内3种免疫球蛋白均值,肾病综合征为380mg/L,SLE为204mg/L,慢性肾炎为186mg/L,明显高于多发性骨髓瘤的24.7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