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攻邪派"鼻祖张从正所著《儒门事亲》一书中"风形"所用三法之"汗法"的相关理论思想,以期更加全面地了解三法,拓宽思路,更好地适用于现代临床,同时更好地对中医学精华进行传承。方法:研读《儒门事亲》,并结合相关的中医理论文献,对比已经发表的有关文献,从张氏本身"汗法"观、"汗法"的渊源、"风形"中的"汗"法概况、具体病案施治等方面,对张氏之"汗法"在"风形"中的应用进行研讨。结果:张氏不拘泥于常理,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审时度势,细心揣摩,对症下药,用药多猛,自然手下病除。另外,张氏每每治疗疾病,心中必了了,治病宗经。汗法以汗出邪去为目的,如发汗太过能损伤津液,甚则大汗不止,导致虚脱。临床上凡吐泻失水、出血、津液亏损者均禁用。结论:《儒门事亲》涵盖极广,内容杂而不冗,其对三法的发挥到了另一个顶峰。本篇之"汗法"治疗"风形"即是展示其治疗特色的一个窗口。时至今日,其治疗思想对临床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张子和汗法及临床应用.方法: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结果:系统梳理了张子和汗法的源流至汗法的适应证、应用范围、具体使用的方药、使用注意、使用禁忌以及汗法的临床应用等方面.结论: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借鉴,使其临床价值得以发扬.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中论述汗法的条文约占全书三分之一有余,汗出得法,邪去正安.仲景运用汗法辨证灵活,施用广泛,对汗法的适应症、禁忌症以及汗法后调理等都论述详细,强调太阳病当汗出而解,发汗时间当适中,汗出中病即止.认为阳气是汗液生成和疏泄以及调控发汗的物质基础,临床应用当鼓舞阳气,祛邪以汗.同时强调误汗或过汗都可损阳伤正,据其脏腑生理特性不同,当有伤卫阳、心阳、脾阳、肾阳等之分,且从机体生理以及病机演变中论述伤阳之根源,其内容丰富,论述详细,可谓汗法伤阳之宗始.其汗法具体应用原则至今为临床所应用和尊崇.  相似文献   

4.
汗法是外感疾病最常用和重要的治法,也是防止外邪内传、及时解除疾病的重要措施。然而临床上中医汗法治疗慢性病常常被忽视,本文根据汗法非解表作用的机制探讨如何规范的应用汗法治疗慢性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多功能电子治疗机与液氮冷冻治疗汗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眼睑型汗管瘤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地均分为两组,分别行多功能电离子治疗机与液氮冷冻法加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多功能电离子治疗机与液氮冷冻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0.0%、90.0%,二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多功能电离子治疗机治疗汗管瘤,疗效佳、术后创面损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以及治愈率高,应在临床治疗汗管瘤中加以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6.
中医治病的方法可分为祛邪、扶正、调和三大方面,汗法为中医治病八法之一,是重要的祛邪手段。汗法除了治疗表证和内科疾病外,还可以治疗以皮肤病为代表的外科多种疾病,汗法的运用范围不断扩大;随着中医学者对汗法的认识日益深入,临床皮肤病中汗法的使用也日渐增多。皮肤病多以脏腑功能失常,营卫不和,气血失调,邪毒蕴结等为主要致病机制。我们基于皮肤病病虽在里,但病位多在肌肤毛窍的临床特点,结合“汗法”的“祛风散寒、疏通内外、透散内蕴之毒、通适血脉”等作用机理,兹参阅文献从“开门逐盗、透邪外达”“疏通经络、布津散液”“扶卫固本,升阳助脾”三点了解汗法在治疗皮肤病中的应用,略术拙识望对临床汗法运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运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漏汗证的临床经验,认为漏汗证的机理重在一个"漏"字。文章通过记述两个临床案例,来辨析漏汗证机理,扩展其临床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8.
王明杰教授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从玄府理论的新视角将汗、吐、下三法的临床应用高度概括为"汗法开横窍、吐下开竖窍",笔者认为"汗法开横窍、吐下开竖窍"的提出,是对汗、吐、下三法"开通玄府"作用靶点、作用趋向的进一步细化.虽然汗、吐、下三法的作用靶点、作用趋向有表里上下的不同,但其实质都具有开通玄府的作用,而且横窍竖窍、升降出入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互为枢纽,互相影响.本文对"汗法开横窍、吐下开竖窍"的理论基础、具体内涵、代表方药等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旨在不断深化玄府理论,使其更系统、更具体,以指导临床遣方用药,丰富临床实践内容,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医学实践.  相似文献   

9.
汗出是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而病理状态下的汗出异常是较为常见的临床疾病,同时也伴随他病而出现,汗理论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黄帝内经》中即有"汗为心之液"的理论,进一步研读文献发现,肺与汗出在生理和病理上均相关,如"肺主皮毛"理论为汗出之根本、玄府理论为汗出之基础、肺为汗出之司及肺病可致汗出等。基于此,本文还阐述了肺与汗在临床诊病、治疗及保健上的重要联系,以期对临床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综述恶性肿瘤相关性汗证的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检索近20年来国内外对恶性肿瘤相关性汗证治疗的相关文献,从各项研究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以及其药理、作用机制、临床缓解率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对比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中医药治疗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和灵活多变的给药方式显著提高了恶性肿瘤相关性汗症的临床缓解率和患者的生存质量,且毒副作用小。[结论]中医药在恶性肿瘤相关性汗证的治疗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为肿瘤相关性汗证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该治疗领域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1.
发热一证绝非汗法一途,其"汗、吐、下、和、清、温、补、消"八法尽而有之,联系伤寒论中相关条文,从中医八法的角度对发热治法加以阐述,提纲挈领地理清治疗发热的思路,以求进一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宗旨,提炼历代名医治疗汗证的理法方药,总结探讨程丑夫教授治疗汗证经验和用药特色。程丑夫教授治疗汗证气虚内热证的经验方以《兰室秘藏》的当归六黄汤为底方,并选择特色用药。全方寓有三法,蕴含有汗为心液、汗出阳明、汗尿同源的独特学术思想,指导治疗以首当治心、清胃消燔、因势利导三法合用,对于治疗汗证的气虚内热证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中医的汗证主要包括自汗和盗汗两种。传统以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滋阴降火,清化湿热为主要治疗方法,但应用于临床,疗效并不理想。现代人生活方式加之抗生素、激素及苦寒药的滥用,极度损伤人体阳气。所以现代临床上由于阳虚导致的疾病很多见,汗证亦不例外。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本,立命之根,真阳虚衰,不能统摄肾阴,阴火沸腾,虚阳外越则汗出不止。应用扶阳法治疗,临床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4.
自汗、盗汗统称为汗证,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对于汗证的治疗,《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后人在前人的治疗经验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卢笑晖教授是山东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多年来躬身于中医临床、教学的第一线,对于中医疾病的诊疗经验颇丰,对汗证的治疗更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文通过对临床一例汗证进行探讨,总结治疗阴虚火旺汗证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汗法治疗水肿的学术源流及其组方用药原则。[方法]对历代医家采用汗法治疗水肿的学术观点、以及历代有关医家的组方用药特点加以梳理总结。[结果]汗法治疗水肿在继承仲景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突出强调微汗是汗法治疗水肿的关键。汗法治疗水肿体现出小量温里药配伍补气健脾药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补气健脾药又可缓和辛温解表药的燥烈之性等一系列治疗学思想。[结论]汗法治疗水肿在历史沿革中逐渐形成了完备的治疗体系,汗法乃水肿的重要治疗法则之一。根据辨证适当配伍可以广泛应用于各型水肿。  相似文献   

16.
汗为五液之一,既可是生理现象,亦可为病理反映。问汗乃临诊"十问"之一,发汗则为治病"八法"之首。通过观汗之有无,察出汗时间、部位,辨汗温、汗量、汗色、汗质之不同,可测患者阴阳盛衰、气血津液盈亏、疾病性质和病情进退。其治疗则着眼于平衡阴阳、调整气血、调和营卫,辅之以固表敛汗等治标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素问·热论》伤寒三阳经病变"汗法"证治理论。方法:以《内经》对卫气生理病理认识为依据,结合后世阐述发挥,论述《素问·热论》外感三阳经病基本病理过程及其汗法治则。结果:外感三阳经病变是以外邪袭人、卫气失常为基础病理,故皆治以汗法,调卫驱邪而愈病。结论:熟悉《素问·热论》"汗法"证治原理,对外感疾病辨证论治和临床汗法运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祖国医学中主要治疗大法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之八法,其中益气活血法治疗本虚标实之气虚血瘀症在现代临床应用范围很广,在此笔者浅谈益气活血法治疗内科疾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气血,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治法。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外感六淫表证如风寒、风热、风湿表证。也用于治疗表证兼证如麻疹、风疹、水肿兼有表证。也用于治疗病位在表的皮肤病如瘾疹、牛皮癣。汗法的应用,正体现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的“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20.
多汗症(polyidrosis)为儿科常见病,临床治疗虽方法多样,但中药治疗仍有一席之地。常克教授在《中医病证治验条辨》中指出"汗出湿衣,或汗流如雨,或彻夜汗出,或稍动记汗,甚者静时自汗,可视为汗证耶。"在常师多年临床经验中,汗证不仅可从气虚阴虚、营卫不和论治,亦可从阳明经热、肝亢阳旺、腑实证、瘀血证、肾虚证以及阴亏证论治。本文重点论述肝亢阳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