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古医籍《内府秘传经验女科》是明代名医龚廷贤在1716年为治疗妇科疾病所撰的妇科著作。通过对该古籍所载53首中药内服复方,涉及132种中药,用药总次数为505次的药物、药类的频数、频率进行分析,得出药类依次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解表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为主,累计频率为80.00%;药味以甘、辛、苦为主,累计频率为86.76%;药性以温、平、寒为主,累计频率为94.57%;归经以脾、肝、心、肺、胃、肾为主,累计频率为88.61%。因而,临床治疗使用核心药主要为当归、甘草、川芎、白茯苓、白芍、人参、白术、生姜、陈皮、黄芩。药类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解表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等中药运用较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明代名医薛己所撰《外科枢要》采用中医药治疗外科疾病用药配伍规律的文献研究。方法:将明代名医薛己撰《外科枢要》治疗疾病的中医内服方药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整理中药内服方137首,涉及中药172种,总用药次数1077次。结论:1核心单味药为甘草、当归、人参、茯苓、白术、川芎、陈皮、黄芪、白芍药等;2药类以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为主;3明代薛己治疗外科病以经典方四君子汤和四物汤加减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宋代《小儿痘疹方论》中医药治疗小儿痘疹用药规律的研究.方法:将宋代名医陈文忠撰《小儿痘疹方论》中治疗小儿痘疹疾病的中医复方录入计算机,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整理治疗小儿痘疹中药复方78首,涉及中药128种,总用药次数为551次.药类依次以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化痰平喘药为主,占总用药的81.09%;药味以甘、苦、辛为主,累计频率达90.47%;药性以温、寒、平为主,累计频率达98.10%;归经以脾、肺、心、胃、肝为主,累计频率达80.40%.结论:临床以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化痰平喘药等中药运用较多;使用核心单味药依次为甘草、人参、茯苓、当归、白术、白芍、防风、黄芪、柴胡、黄芩、川芎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清代名医孔毓礼中医药治疗痢疾用药规律。方法:将清代名医孔毓礼所撰《痢疾论》治疗痢疾病的中医方剂录入计算机,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统计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整理治疗痢疾病中药复方106首,涉及中药126种,总用药次数为706次。结论:临床以补虚药、温里药、清热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等为主要药类;核心单味药依次为甘草、人参、白术、茯苓、黄连、当归、干姜、白芍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治疗糖尿病中药配伍体系。方法:将《糖尿病验方450首》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中医处方录入计算机,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糖尿病中药方剂共414首,涉及中药236种,总用药次数为4071次。所用中药种类依次以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收涩药为主,占总用药的84.255%;药味以甘、苦、辛为主,累计频率达86.039%;药性以寒、温、平为主,累计频率达94.774%;归经以肝、肺、脾、肾、心、胃为主,累计频率达90.183%。结论:临床治疗糖尿病核心单味药主要为黄芪、生地黄、山药、麦冬、天花粉、丹参、茯苓、元参、当归、甘草、熟地黄、知母;药类以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收涩药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治疗瘙痒的用药规律。方法:以瘙痒为主题词,检索《中医方剂大辞典》,收集止痒方,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符合要求的中医药治疗瘙痒方共1 515首,涉及827味中药,总用药达10 355次。所用止痒中药以功效、药味、药性和归经分类频率分别为91.02%、85.97%、91.23%和85.59%;止痒中药以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攻毒杀虫止痒药、理气药、安神药、拔毒化腐生肌药、化湿药、驱虫药为主,占用药频数的91.02%;药味以甘、苦、辛为主,累计频率达85.97%;药性以寒、平、温为主,累计频率达91.23%;归经以肝、脾、肺、胃、肾、心为主,累计频率达85.59%。结论:临床以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攻毒杀虫止痒药、理气药等中药运用较多,核心单味药依次为甘草、防风、当归、川芎、地黄、荆芥、矾石、白芷、黄连、苦参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二续名医类案》痛经治疗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痛经提供理论依据及思路。方法:从《二续名医类案》中将治疗痛经的有效首方进行录入并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手段探究治疗痛经的配伍规律。总共录入212首相关方剂,275味中药。结果:治疗痛经的中药主要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当归、白芍、香附占使用频数前3位;以温性药物为主,以味苦、辛、甘为主,主要归肝、脾二经;通过拓扑学筛选得到当归、白芍、香附、甘草、茯苓、丹参等核心药物;聚类分析得到7个药组。结论:通过对《二续名医类案》痛经方的挖掘,总结治疗痛经的中药组方规律,挖掘核心药对,为临床用药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古代胸痹心痛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古代医案,建立胸痹心痛中药数据库,从用药进行频数和频率分析.结果:1.总体用药规律:用药类别由高到低依次为:理气药、补虚药、化痰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2.常用中药:半夏、薤白、甘草、茯苓、桂枝、白芍、陈皮、瓜蒌、桃仁、杏仁、丹参、当归、香附、橘红、生姜、干姜、郁金、白术、枳壳、附子、人参、枳实、桔梗、吴茱萸、肉桂、益智仁是古代医家治疗胸痹心痛的主要药物和有效药物.结论:古代医家治疗胸痹心痛用药种类以理气药、补虚药、化痰药、活血化瘀药、解袁药为主,药性以温热性质为多,五味以辛苦甘三味居多,归经多入脾、肺、心、胃经.  相似文献   

9.
收集整理50本中医古籍中治疗不孕症的中药复方250首,中药150味,建立数据库,经统计学分析后发现治疗不孕症的药物中补益药、活血化瘀药使用频率较高,理气药、化湿药和温里药次之,常用的药物有当归、川芎、茯苓、熟地等。说明中医治疗不孕症治则以补益气血、活血化瘀为主,随病情常配以理气化湿、收涩温里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时行明代名医申斗垣中医药治疗外科疾病临床药证研究。方法:将明代名医申斗垣撰《外科启玄》治疗皮外科疾病的中医方剂录入计算机,使用Microoft Office Excel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整理治疗外科疾病中药内服方123首,涉及中药206种,总用药次数为945次。结论:临床治疗核心单味药依次为甘草、当归、人参、川芎、防风、白芷、黄芪、黄芩等。主要药类为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等。  相似文献   

11.
袁泽焕  蔡煜佳 《河南中医》2022,(11):1714-1719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用药规律。方法:收录《肿瘤方剂大辞典》《肿瘤良方大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治疗乳腺癌的方剂,采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统计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249首方剂,涉及中药383味,其中抗癌解毒药8种,活血化瘀药7种,补虚药6种,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各4种,解表药2种,利水渗湿药、平肝熄风药各1种。在关联规则分析中,当归、白芍的药物组合使用频率最高。3味、4味中药药组多以这两味中药加减配伍。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中,相同组合有乳香-没药、穿山甲-王不留行。当归、茯苓、白芍和白术等常配伍使用。结论: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多将抗癌解毒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和理气药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清代名医费伯雄编撰的《医醇賸义》中医药治疗内科疾病用药规律。并将其治疗内科疾病的中医复方录入计算机,使用Microoft Office Excel 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其用药规律。整理治疗内科疾病复方193首,涉及中药211种,用药总次数为2184次,以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等为主药类,核心单味药依次为茯苓、当归、陈皮、生姜、白术、大枣、半夏、生地黄、川贝母、麦冬、白芍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研究元代名医朱丹溪治疗内科杂病临床用药配伍规律,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用药配伍规律。方法:将《丹溪心法》治疗各科病证所记载的方药(其中以内科杂病为主,绝大多数方药内服,极少量方药外用)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整理治疗各科杂病方药共615首,涉及中药289味,总用药次数为4277次。结论:临床治疗内科杂病核心单味药主要为生姜、炙甘草、甘草、茯苓、陈皮、人参、当归、白术等;主要药类为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清代名医雷丰所著《时病论》研究其治疗时病的用药规律。方法:将清代名医雷丰所撰《时病论》里治疗时病的中医复方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并研究其用药配伍规律。结果:治疗时病中药复方163首,涉及中药194种,总用药次数为1 178次,核心单味药以甘草、生姜、陈皮、茯苓、半夏、厚朴、白术、大枣、白芍、苍术等为主,药类以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化痰平喘药、理气药等为主。结论:《时病论》中频率较高的前10位核心中药包含了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2个经典名方——二陈汤和平胃散;清代名医雷丰治疗时令温热病主要以燥湿化痰运脾、行气和胃调中为大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孟如教授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用内服中药应用规律,为临床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辨证论治和遣方用药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借鉴。方法:收集2009年孟如教授所开的所有内服中药处方,通过统一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归纳并统计相关中药,分析孟如教授常用中药内服用药规律。结果从1021张有效处方中总结出应用频率最多的前20味中药依次是:甘草、生地、茯苓、麦冬、川芎、当归、牡丹皮、泽泻、白芍、山药、白术、五味子、山茱萸、墨旱莲、女贞子、知母、柴胡、黄芪、玄参、黄柏;应用频率最多的前10味常用配伍药对依次是:牡丹皮配生地,麦冬配五味子,生地配麦冬,女贞子配墨旱莲,白芍配甘草,白术配茯苓,川芎配当归,牡丹皮配泽泻,川芎配白芍,龙骨配牡蛎。结论:孟如教授常用中药功效以补益肝肾、养阴生津、益气健脾、清热凉血为主;常用配伍药对功效以补益肝肾、养阴生津、养血活血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清代名医陈德求所撰《医学传灯》中医药治疗内科杂病用药配伍规律进行文献研究。方法:将清代名医陈德求撰《医学传灯》治疗疾病的中医内服方药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整理中药复方135首,涉及中药131种,总用药次数1 306次。结论:临床治疗核心单味药依次为甘草、黄芩、陈皮、半夏、柴胡、茯苓、白芍药、枳壳、桔梗、当归、人参等。药类以补虚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等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挖掘和分析古今医家诊治郁病的用药规律。[方法]建立古今医家治疗郁病的数据库,运用相关软件使用频数统计、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等技术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1)频数分析:古籍用药频次前10依次是甘草、香附、陈皮、茯苓、川芎、栀子、苍术、半夏、生姜、当归;当代文献依次是柴胡、白芍、甘草、当归、香附、郁金、丹参、白术、茯苓、陈皮。2)聚类分析:古籍文献中黄芩与黄连,青皮与枳壳,白术与人参,白芍与柴胡,香附与川芎,苍术与神曲,茯苓与半夏等各聚为一类。当代文献中枳壳与川芎,白术与茯苓,白芍与当归,郁金与丹参等各聚为一类。3)关联分析:古籍文献主要相关联的药物是香附、川芎、半夏、甘草、茯苓、苍术、陈皮、栀子。当代文献中相关联的药物是柴胡、白芍、当归、甘草、茯苓、香附、白术。[结论]古今医家都认为肝气郁结是郁病主要病机,疏肝理气健脾是主要治法。但古代医家更侧重理气,且用药成分更为丰富,当代医家更侧重疏肝。古代医家以香附、川芎、半夏、甘草、茯苓、苍术、陈皮、栀子为主药,体现了越鞠丸的组方精髓。当代医家则以柴胡、白芍、当归、甘草、茯苓、香附、白术为核心处方,与逍遥散一致。对于郁病的诊治,无论古籍文献还是当代名老中医经验都具有临证参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以《中华医典》为资料来源,对历代医家从肝论治崩漏的中药处方的方药进行信息提取并建立数据库,借助SPSSModeler14.1平台,对高频药物进行用药组方规律分析。结果共得到治疗崩漏的方剂42首,涉及中药64味,药物使用总频次为427次,使用频次≥10次的前11味中药为白芍、当归、甘草、柴胡、白术、牡丹皮、川芎、茯苓、生地黄、香附、栀子;有强关联的5组核心药对组合分别为白芍与当归、白芍与柴胡、当归与柴胡、白芍与白术、当归与川芎。结果提示历代医家从肝论治崩漏时,注重采用柴胡、香附、当归、白芍等药以疏肝、养肝、柔肝,同时不忘行气活血、养阴生血。  相似文献   

19.
陆颖  王长德 《新中医》2023,55(8):13-1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研究中药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自建库至2022年3月收录的中药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文献,建立数据库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药处方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77篇文献,120首中药处方,涉及中药86味,总用药频数1 108次,使用频率>5%的有5类,由高到低分别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平肝熄风药、解表药、清热药,累计频率79.25%;单药频次>20的中药有23味,累计频率66.06%,分别为川芎、天麻、白芷、茯苓、栀子、甘草、半夏、白术、丹参、黄芩、柴胡、钩藤、大枣、当归、石菖蒲、陈皮、牛膝、石决明、红花、党参、桃仁、蔓荆子及赤芍;按药性分析,温、寒、平性药较多,甘、苦、辛味药多见,归经多入肝经、心经、肺经、脾经及胃经;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白芷-川芎是支持度最高的药对。通过对频数≥20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可将药物分为4大类,主要涉及通窍活血汤、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及八珍汤。结论:中药治疗前庭性偏头痛多以活血化瘀、熄风止痉为主,并注重补虚,多以通窍活...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龙江医派名医白郡符治疗皮肤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白郡符先生治疗皮肤外科疾病的中药方剂56首,利用统计学方法对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6首中药方剂中涉及中药104种,用药总频数为826次。结论:核心单味药依次为甘草、赤芍、当归、金银花、天花粉、知母、生地黄、穿山甲、茯苓、没药等;治疗皮肤病以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等为主要功效的药物为主;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以肝、肺、胃、心、脾、肾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