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滤除白细胞和亚甲蓝光化学病毒灭活处理后血浆主要成分的生物活性变化。方法应用去白细胞四联血袋采集全血分离制备成滤除白细胞的新鲜血浆10袋(100 ml/袋),加入1μmol/L亚甲蓝并放置2~6℃,光照度为30 000 Lux的可见光下左右摆动照射30 min。留取白细胞滤过前和亚甲蓝光照处理后新鲜血浆各5 ml,分别计数白细胞并检测血浆中部分凝血因子活性,血浆蛋白含量和补体水平变化。结果 2种方法处理后的新鲜血浆白细胞滤除率>99.91%,APTT,FⅧ∶C、FⅨ∶C水平与处理前比较t值分别为3.041、8.039、3.617,P<0.05。FⅧ∶C,FⅨ∶C回收率均>81%。PT,FⅡ∶C Fib较处理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白蛋白,IgG、IgM、IgA以及补体C3,C4水平较处理前变化不大。结论联合应用滤除白细胞和亚甲蓝光化学灭活病毒法对新鲜血浆处理前后的主要成分和生化指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滤除白细胞灭活病毒冰冻血浆Ⅷ因子和血浆蛋白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目前国内对冰冻血浆的研究报道多见于新鲜冰冻血浆,但对滤除白细胞灭活病毒下称(滤白灭活)后冰冻血浆质量的变化报道尚不多见。本中心于2009年开始推广使用滤白并MBR(亚甲蓝光照法)法进行血浆去除白细胞和病毒灭活,目前已有2 200万ml的滤白灭活冰冻血浆用于临床,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对血液采集后9、30 h滤白灭活前后  相似文献   

3.
几种血站型白细胞滤器质量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两种国产血站型白细胞滤器和一种进口滤器进行质量比较。方法:分别用3种滤器对采血后2、4、6h以内的全血进行过滤,观察进行过滤前后的白细胞去除率、红细胞回收率、游离血红蛋白(free hemoglobin)浓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2h内滤过的血液白细胞去除率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4h内滤过的血液白细胞去除率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6h内滤过的血液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红细胞回收率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游离血红蛋白浓度随保存时间延长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在35d保存期内都在正常范围。结论:国产的滤器也能够有效地滤除热血中的白细胞,但所有去白后的血液都应该在21d之内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白细胞滤除对不同时间制备的血浆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4例400ml全血(4℃)采集6h内用无菌接驳机一分为二,1份6h内过滤去白再制备血浆(对照组,新鲜血浆,FP),另1份置4℃过夜(18~24h)后过滤去白再制备血浆(实验组,24h血浆,P24)。2组均于滤前滤后留取血浆标本,并立即置-30℃保存。3d后于37℃解冻后进行体外质量评估:观察外观、检测主要不稳定凝血因子(FⅤ、FⅦ、FⅧ)及Fib,以及主要生化指标含量。结果过滤处理对FP和P24均无明显影响;与滤后FP比较,滤后P24的FⅧ含量显著偏低,其他凝血因子含量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生化指标中K+、LDH及FHb差异具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结论除FⅧ外,白细胞滤除对FP24质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血液在保存期不同时间内炎性细胞因子(IL-1、IL-6、IL-8和TNF-α)含量的差异,探讨炎性细胞因子含量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的发生率的关系,为选择滤除白细胞时机提供依据。方法取合格红细胞悬液800袋(每袋2U),每袋无菌分装2等份(即每袋1U),其中一份滤除白细胞为过滤组,另一份未滤除白细胞为未滤组。分别于≤7天、8~14天、15~21天、≥22天不同时间段,测定血细胞指标和炎性细胞因子(IL-1、IL-6、IL-8和TNF-α)水平,并观察两组血液在不同保存期内临床输血发热反应(FNHTR)。结果过滤组在保存期内炎性细胞因子(IL-1、IL-6、IL-8和TNF-α)水平无明显升高。未滤组炎性细胞因子(IL-1、IL-6、IL-8和TNF-α)含量随保存时间延长而增高,尤以15~21天时间后更为明显。两组血液在不同保存期内临床输血发热反应(FNHTR)有明显差异。结论未滤组血液在保存期间能自发产生和积聚炎性细胞因子(IL-1、IL-6、IL-8和TNF-α),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除同种白细胞抗体所引起外,可能与炎性细胞因子(IL-1、IL-6、IL-8和TNF-α)有关。血液保存最好当天或15天内滤除白细胞,可有效地减少临床输血FNHTR发生。  相似文献   

6.
白细胞滤除输血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使用白细胞过滤前后血液质量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80份库存红细胞进行过滤前后血液学指标监测及3672单位血液过滤后临床应用观察。结果白细胞滤除率为99.7%,红细胞回收率为92.1%,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18%。结论白细胞过滤输血能显著降低非溶血性发生率,达到提高输血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8.
软心包装去白细胞滤器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证明,将血液及其成分滤除白细胞对于输血安全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作用[1],因此国内越来越多的采供血机构都相继采用了这项技术.但以往国产的一次性去白细胞滤器都是硬壳产品,且体积较大(一般都在9×9cm以上),在强大的离心力作用下,滤器硬壳易破裂或滤心被损坏,因此只能将滤器独立,这样如使用无菌接管机,则增加成本又费事,如不使用,存在着血液开放污染的风险;若滤白器与采血袋做成了一体性联袋,则必须将血液先行去白过滤,才能离心进行成分分离,其结果,若先行去白过滤,将失去了由全血制成血小板成分的机会,又因据文献报道"热血"过滤去白效果较差[2,3];且过滤之后马上高速离心进行成分分离,对红细胞膜的损害大,溶血增加[1],所以难保证血液采集后6-8h内制成新鲜血浆及冷沉淀产品.  相似文献   

9.
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去除血液中的白细胞可显著降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同种异体免疫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免疫抑制、移植物抗宿主病及病毒感染等输血相关疾病的发生[1]。过滤法是有效、且常用的制备去白细胞血液的方法,白细胞去除率>99.99%,本中心自2003年8月开展血液保存前过滤,笔者观察了过滤前后血液质量变化,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设备与试剂国产RF型去白细胞滤器(4厂家分别用L1~L4表示);一次性融接片、SC-201A无菌导管连接器(日本Terumo公司);Compodock无菌导管连接器(德国);Sorvall-3BP离心机(美国杜邦公司);MEG-5108K血液…  相似文献   

10.
3种滤器制备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3个厂家滤器过滤后的血液质量。方法每组选择常规制备的悬浮RBC3个单位,通过“先混匀再均分”的设计,排除供者差异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比较滤器的滤除效果。结果3厂家的滤器去白效果存在差别,RBC回收和溶血情况没有显著差别。结论去除白细胞的效果与使用的白细胞滤器有关。  相似文献   

11.
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前后血液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 ,单采血小板因含血小板数量高 ,红细胞、白细胞混入量少 ,输血不良反应和经输血传播的疾病发生率低、临床效果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进一步了解单采血小板前后 ,献血者血液成分的变化 ,笔者对 5 0名机采血小板者单采前后血液中各种成分进行观察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对象  5 0名献血小板者 ,其中男 30名 ,女 2 0名 ,年龄 2 7~ 5 5岁 ,平均 40岁。单采血小板次数1~ 1 2次 ,平均 3次。 PLT >1 80× 1 0 9/ L,HCT >38% ,其它项目均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献血前 3d不得进食高脂食品 ,献血前一周不得服用…  相似文献   

12.
减除血液成分中白细胞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4  
  相似文献   

13.
法国少白细胞血液成分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保存前后滤除WBC(滤白)的RBC悬液质量的变化,为临床选择滤白时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4℃保存5d的悬浮RBC 20袋(每袋2U)用血库型滤器滤白作为保存后滤白组(A组),由血站滤白的少白悬浮RBC 20袋(每袋2U)作为保存前滤白组(B组);分别在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和第35天测定两组血细胞指标、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B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在第14天明显升高,K+浓度在21d显著升高,且二者浓度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增加(P<0.05);A组炎性细胞因子(IL-1、IL-6、IL-8、TNF-α)水平在滤白后第21天时才明显升高,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回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存前后滤白都能达到很好的滤除效果,但不同的滤白贮存方式对血液的质量产生不同的效果,为临床选择不同的滤白RBC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滤除白细胞(滤白)血液成分,尤其是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的品质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收集全血91袋、滤白细胞全血90袋、悬浮红细胞(悬红)76袋和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少白悬红)82袋(无缝接驳法34袋、连袋法48袋),检测并比较全血与滤白全血、2种方法制备的滤白全血、悬红与少白悬红的理化指标;随机收集4家医院近10年间的145名输注悬红与329名输注少白悬红(包括2种方法制备的少白悬红)患者的输血资料,对疗效做对比分析。结果滤白全血未见红细胞溶血现象,其血浆FHb和血液pH、K+、Na+较全血无明显变化[分别为(0.19±0.10)g/L、6.88±0.06、(19.78±4.01)mmol/L和(141.62±8.10)mmol/L];无缝接驳法与连袋法制备的滤白全血的血浆FHb分别为(0.10±0.097)、(0.16±0.13)g/L(P>0.05);无缝接驳法、连袋法制备的少白悬红及悬红三者的容量和Hct比较:分别为(144.01±11.54)、(152.45±15.39)和(158.71±10.69)m l,0.48±0.03、0.50±0.03、0.53±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过滤法白细胞清除率高达3 log10,残余白细胞可低至10-6。内科、外科和非出血性等输血患者比较,输注少白悬红者与输注悬红者的输后RBC和Hb的中位数(M)分别为(0.55vs0.42)、(0.37vs0.28)、(0.62vs0.50)×1012/L和(14.5vs13.5)、(12vs8)、(18.43vs15.86)g/L。结论无缝接驳法与连袋滤器法制备的滤白全血和少白悬红品质稳定可靠,少白悬红细胞的输注效果好于悬红。  相似文献   

16.
血浆作为全血的介质 ,对全血粘度有很大的影响 ,血浆粘度愈高 ,全血粘度也愈高。血浆粘度的高低与其中的所含的各种蛋白质、糖类、脂类等高分子物质的含量有关 ,高血脂患者血浆粘度明显增高[1 ] 。本文主要探讨高血浆粘度患者甘油三脂 (TG)、总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的变化情况。1 材料与方法1 1 检测对象 高血浆粘度组共 15 1例 ,血浆粘度高于正常范围 (男<1.7mPa·S女 <1.6mPa·S)者均系本院住院或门诊病人 ,男 89例、女62例 ,平均年龄 5 6.5± 12 .4岁。对照组共 …  相似文献   

17.
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滤除白细胞成分输血技术能预防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和巨细胞病毒感染;改善浓缩红细胞或浓缩血小板的保存条件;对于降低术后感染、肿瘤复发、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TAGVHD)、输血相关性肺微血管栓塞、缺血再灌注损伤、减少库血中细菌数量等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血液经白细胞滤器滤除血液白细胞后红细胞性能改变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实验数据。方法 选择42例入库合格血液,应用去白细胞过滤器去除白细胞,并于过滤前后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全血高切粘度、中切粘度、低切粘度、全血还原粘度)检测,以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变形指数和刚性指数,红细胞电泳时间,游离Hb等红细胞相关参数的测定。结果 经白细胞滤器处理后,红细胞各项指标均无明显改变,血液粘度轻度下降。结论 用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去除血液中白细胞不会改变红细胞形态,去白细胞后血液粘度下降,血液质量不受影响,而不影响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9.
20.
白细胞过滤器对血液凝血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白细胞过滤器制备的少白细胞血液成分在预防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NHFR) ,HLA同种免疫反应和各种输血相关病毒的感染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效果。白细胞滤器作为一种外源性生物材料 ,除了能去除白细胞 ,对血液成分其他方面的影响亦逐步引起重视。目前 ,白细胞过滤器对红细胞和血小板等有形成分的影响已屡见报道。血液凝血因子在机体凝血机制方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笔者就白细胞过滤器对凝血因子的影响进行研究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ACD B抗凝全血由南充市血液中心提供 ;白细胞过滤器 (双流双陆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