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鼠改良式原位肝移植手术技巧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建立稳定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手术操作技巧. 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00只,体重200~250 g;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0只,体重230~280 g,供体体重小于受体约30 g.其中SD大鼠为供、受体的同基因肝移植70只(SD-SD组),SD、Wistar分别为供、受体的同种异体肝移植60只(SD.Wistar组).采用改良二袖套法行大鼠原位肝移植,充分暴露第一肝门,不翻动肝脏先行门静脉灌注;在体一步法离断肝上下腔静脉,不带膈肌环;吻合肝上下腔静脉采用单线连续缝合;双线牵引法安装门静脉袖套.术后充分补液维持大鼠血液动力学稳定. 结果 供体手术时间(38.2 ±2.5)min,受体手术时间(45.6±3.5)min,无肝期(15.1±2.2)min,手术成功率93%,1周存活率92%,与传统二袖套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SD组手术成功64只,受体存活时间2~9个月,平均145 d;术后约3 d 肝功能恢复正常,肝组织病理无明显变化.SD-Wistar组手术成功57只,受体存活时间8~20 d,平均10.5 d;大鼠于术后3~5 d出现急性排斥反应,未经处理后均死亡. 结论 改良式肝移植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可为大鼠原位肝移植实验提供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重建肝动脉血供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术式探讨   总被引:13,自引:16,他引:13  
目的 探讨重建肝动脉血供的大鼠原位肝移植 (OLT)模型的手术操作方法 ,并对几种术式的效果进行了比较。方法 采用重建肝动脉血供的大鼠原位肝移植 60例 ,其中动脉“袖管式微血管缝合法”2 0例 ,动脉“套管法”2 0例和动脉“支架法”2 0例。同期行不吻合肝动脉的经典“二袖套法”96例。结果 各组手术时间 (包括供体手术 ) :“袖管式缝合法”(118.3± 12 .9)min ,“套管法”(10 6.2± 11.6)min ,“支架法”(93 .8± 10 .2 )min ,经典“二袖套法”(88.2± 9.6)min。无肝期均控制在 (2 0 .0± 2 .5 )min。经典“二袖套法”大鼠 1周存活率为 86.5 % (83 /96) ,重建肝动脉血供的大鼠 1周存活率为 86.7% (5 2 /60 )。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17.7% (17/96)和 6.7% (4 /60 )。结论 肝动脉重建的OLT本身并不能延长肝移植大鼠的生存时间 ,而肝动脉重建后可以减少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改进的门静脉套管置入技术“门脉分支悬吊法”在大鼠肝移植门静脉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双袖套法”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分别应用改进的“门脉分支悬吊法”和传统方法行受体门静脉重建,比较门静脉重建所需时间和成功率、无肝期时间以及移植手术成功率.结果 应用改进的“门脉分支悬吊法”行大鼠肝移植(n=35),受体门静脉重建成功率94.3%,门静脉吻合所需时间仅为(1.9±0.7)min,无肝期为(21.8±2.2)min,移植手术成功率为80%,优于传统方法(P<0.05).术后l周存活率为85.8%,与传统方法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改进的“门脉分支悬吊法”缩短了受体门静脉吻合时间和无肝期,提高了门静脉重建成功率和移植手术成功率,可以快速、安全地实现大鼠肝移植受体手术中的门脉套管置入和门静脉重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豚鼠至大鼠异种原位肝移植中应用改进的肝下下腔静脉套管方法的手术效果。方法豚鼠和SD大鼠各30只分别作为供、受体,并随机配对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改进的肝下下腔静脉套管进行肝下下腔静脉袖套管法吻合。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肝下下腔静脉袖套法吻合。比较两组的供肝切取时间(切、修肝时间)、受体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手术成功率、肝下下腔静脉袖套吻合口附近出血发生率以及术后生存时间。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供肝切取时间分别为(32.2±3.5)min、(45.4±5.7)min,修肝时间分别为(14.5±2.1)min、(9.2±1.8)min,切、修肝总时间分别为(46.7±4.8)min、(54.6±6.9)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受体的手术时间分别为(52.7±6.1)min、(53.2±6.5)min,无肝期分别为(16.8±2.1)min、(17.2±2.5)min,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3%、5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肝下下腔静脉袖套吻合口附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3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成功的动物的术后生存时间分别为(115±24)min、(95±29)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改进的肝下下腔静脉套管方法进行豚鼠至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成功率高,可用于豚鼠至大鼠原位肝移植实验研究模型的制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提高大鼠部分肝移植模型的稳定性,探讨手术操作的要点。方法采用二袖套法进行大鼠全肝移植(OLT)、50%部分肝移植(50%PLT)和30%部分肝移植(30%PLT),分析手术和存活状况。结果 OLT组、50%PLT组和30%PLT组肝移植大鼠术后一周存活率分别为91.7%、66.7%和8.3%,差别显著(P0.01)。部分肝移植大鼠的死亡原因有小体积综合征引起的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肺部感染、肝上下腔静脉吻合口扭曲成角、肝下下腔静脉栓塞和门静脉栓塞。结论:减少游离肝脏的机械损伤、细致的供肝修整、提高吻合口质量、缩短无肝期和下腔静脉阻断时间、注重受体大鼠体温的恢复是部分肝移植模型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及术式改进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探讨用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手术改进方法. 方法在Kamada等的袖套法吻合血管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供体改经腹主动脉进行肝脏冷灌注,肝上下腔静脉用缝合法吻合,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用袖套法吻合,胆总管采用单管内支架胆管端端吻合下进行原位肝移植360例(次). 结果施行大鼠原位肝移植其供体手术时间(31.2±5.0)分钟,供肝修整时间(12.0±3.0)分钟,受体手术时间(45.0±5.5)分钟,无肝期(20.0±2.5)分钟,手术死亡31例,其中出血12例,肝下下腔静脉血栓8例,肝上下腔静脉回流不畅7例,袖套扭转或脱落4例.术后成活2天以上329例,成活率为91.4%.非干预组(非药物治疗组)1周存活率达86.5%. 结论改进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术操作简便,手术成功率高,可作为肝移植实验可靠、稳定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改良传统手术方法单人操作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 200只(100对)大鼠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其中80只(40对)进行正式实验,采用改良的Kamada二袖套法,再对手术中关键步骤进行改良,并对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80只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均顺利完成。供体手术时间为(28.5±2.4)min,供肝修整时间为(10.2±1.8)min;肝上下腔静脉吻合时间为(15.3±1.9)min,门静脉吻合时间为(3.4±1.2)min,受体无肝期为(23.8±1.9)min,肝下下腔静脉吻合时间为(5.1±2.1)min,胆道重建时间为(3.1±0.9)min。整个手术过程中供、受体出血量均不足0.5 ml。40只受体大鼠,术后2 d成活率为90.0%(36/40),3只死于肝上下腔静脉缝合处出血,1只死于无肝期过长;术后7 d成活率为82.5%(33/40),3只均死于腹腔内感染。结论在单人操作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中,通过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整块游离行腹主动脉灌注供肝、精细解剖左隔下静脉三角、术中热凝控制出血等方面的改良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保证供肝质量,提高大鼠成活率。  相似文献   

8.
大鼠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涛  孙星  彭志海 《肝胆胰外科杂志》2007,19(4):215-216,219
目的 探讨大鼠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 比较建立模型初期所行50例大鼠肝移植前20例(前组)与后30例(后组)的手术时间、无肝期、手术成功率、术后生存率及并发症.结果 与前组相比,后组供体手术时间、供体修整与套管安装时间、无肝期及受体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5),手术成功率与术后3 d及7 d生存率明显提高(P<0.05),早期术后出血并发症明显减少(P<0.05),但胆道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掌握大鼠肝移植技术存在明显的学习曲线,熟练的手术操作及术后并发症的合理预防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大鼠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提高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成功率的手术技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的手术技巧。方法 在Kamada“二袖套法”基础上进行改良。获取供肝前阻断肝门血供 10min ,再灌注 10min ;分别经腹主动脉和门静脉对肝脏进行双重灌注 ;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用袖套法吻合 ,肝上下腔静脉用缝合法吻合 ,胆总管采用单管内支架胆管端端吻合法。结果 共施行大鼠原位肝移植 12 0次 ,手术成功率为 90 .8%。平均无肝期为 ( 2 1.0± 3.5 )min ,受体总手术时间为 ( 4 6 .0± 4 .5 )min ,1周生存率为 87.2 %。结论 良好的手术野暴露 ,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 ,精细的手术操作和配合有助于缩短受体无肝期及总手术时间和提高受体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原位肝移植术中肺氧合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体外静脉-静脉转流下原位肝移植(OLT)围术期肺氧合功能及肺内分流的改变.方法11例晚期肝病行OLT手术的病人采用异氟醚吸入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无肝期使用体外静脉-静脉转流.放置Swan-Ganz导管连续监测心输出量(CO),测定肺氧合功能及肺内分流率.分别于手术开始、无肝前期120min、无肝期30min、60min、新肝期5min、60min及术毕抽取桡动脉和肺动脉血作血气分析,根据公式计算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肺内分流率(Qs/Qt)、氧供指数(DO2I)和氧耗指数(VO2I).结果手术开始FiO2100%时,A-aDO2与Qs/Qt高于正常值,分别为288±134mm Hg和26%±11%.与手术开始相比,无肝前期120min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无肝期PaO2增高,A-aDO2与VO2I降低(P<0.05;新肝期CI、DO2I明显增加(P<0.01,Qs/Qt在新肝早期明显增加(P<0.05.与无肝期60min相比,新肝期5min PaO2降低(P<0.05,PaCO2和A-aDO2增高(P<0.01;CI、DO2I和VO2I无显著变化.结论OLT术前和术中有明显的肺氧合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用吻合器在中低位直肠癌切除吻合的临床效果。方法比较单用吻合器中低位直肠癌切除吻合162例和吻合器、闭合器双器具中低位直肠癌切除吻合158例的临床效果。结果单用吻合器吻合组发生吻合口漏3例(1.9%),吻合器、闭合器双器具吻合组发生吻合口漏4例(2.5%);吻合时间分别为(20±3)min和(20±4)min;吻合器平均费用分别为2500元和5000元;均无吻合口出血和狭窄。两组术后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及平均吻合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吻合器平均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单用吻合器在中低位直肠癌切除直结肠吻合的吻合口质量与吻合器、闭合器双器具吻合无显著差异,且更经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快通道麻醉(fast-track anesthesia,FTA)应用于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后快速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中的可行性. 方法 将需手术治疗的104例择期结直肠肿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对照组和快康观察组,每组52例.其中快康观察组按FTA方法进行麻醉,传统对照组按传统麻醉方法进行麻醉,观察并比较两组麻醉前(T0)、气管插管后5 min(T1)、切皮时(T2)、探查时(T3)、拔除气管导管后5 min(T4)的HR及MAP变化,观察患者全身麻醉药丙泊酚及肌松药维库溴铵的用量、术后苏醒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统计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和吻合口漏的发生率. 结果 快康观察组手术过程中HR、MAP波动较传统对照组较小(P>0.05).快康观察组术中麻醉药物的用量明显比传统对照组要少[丙泊酚(287±26) mg比(414±36) mg;维库溴铵(13.6±2.5) mg比(15.8±2.3) mg] (P<0.05),快康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14±4)min比(26±13) min]、肛门恢复排气时间[(26±13)h比(54±19)h]、术后住院时间[(5.6±1.3)d比(8.0±2.6)d]及肺部感染发生率(3.85%比9.62%)均小于传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吻合口漏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FTA贯穿整个围手术期,对促进患者ERAS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完全腹腔镜与开腹主-双股动脉旁路术治疗晚期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3年1月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60例晚期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根据其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成A组和B组,每组各30例,其中A组患者给予开腹主-双股动脉旁路术治疗,B组患者给予完全腹腔镜主-双股动脉旁路术治疗,比较两者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临床疗效以及生存率,并采用COX模型分析手术方法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B组患者手术时间[(365.3±41.3) min]及主动脉阻断时间[(59.5±18.3) min]显著高于A组[(294.3 ±35.5) rnin和(26.5±19.3) min](P<0.05),B组患者术中出血量[(400.0±145.3) ml]及住院时间[(10.5±2.1) d]显著低于A组患者[(1 002.3±324.3) ml和(16.4±4.3) d] (P<0.05);B组患者术后病死率、血栓形成率以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A组患者(P<0.05);B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生存率显著高于A组患者(P<0.05);COX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法影响患者术后的病死率、血栓形成以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完全腹腔镜主-双股动脉旁路术能够显著降低晚期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病死率,且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尤其适用于老年高危重症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FESS)的影响.方法 将90例ASA分级Ⅰ级、择期全身麻醉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D)组、右美托咪定+复方利多卡因乳膏(DL)组和空白对照(N)组(每组30例).D组和DL组麻醉诱导前15 min,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6 μg/kg,后以0.6 μg·kg-1·h-1持续泵注,N组静脉输注等剂量0.9%氯化钠;手术开始前15 min DL组给予1g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的棉球涂抹鼻腔,D组、N组用不含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作为对照,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持续泵注镇痛镇静[MAP维持于70 mmHg(1 mmHg=0.133 kPa)左右].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丙泊酚、瑞芬太尼总用量,诱导前15 min(T0)、手术开始后15 min(T1)、30 min(T2)、45 min(T3)及拔管即刻(T4)的HR、MAP,观察术野质量评分,记录PACU停留时间、拔管后警觉/镇静评分(modified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MOAMS)和术后3 h VAS评分.结果 3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比、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比较,D组和DL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5),而D组与DL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组比较,DL组T0~T4时的MAP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MAP在T0~T3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4时显著升高(P<0.05),N组HR在T1~T4时显著升高(P<0.05),DL和D组T4时MAP、HR显著低于T0,而N组显著高于T0(P<0.05);D组和DL组术野质量评分优于N组(P<0.05),D组和DL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组[(49±9)min]比较,N组PACU停留时间[(35±6) min]缩短(P<0.05),DL组[(50±10) min]无明显变化;与D组[(3.0±0.3)分]比较,N组拔管后警觉/镇静评分[(4.5±0.5)分]升高(P<0.05),DL组拔管后警觉/镇静评分[(2.9±0.5)分]无明显变化;与D组[(1.8±0.6)分]比较,N组VAS评分[(2.8±0.5)分]升高(P<0.05),DL组VAS评分[(0.9±0.5)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 全身麻醉鼻内镜手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联合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安全有效,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手术术野质量,减少拔管反应,提高患者拔管期的舒适度和术后镇痛质量,减少麻醉药物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线形吻合器与圆形吻合器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毕Ⅱ+布朗吻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毕Ⅱ+布朗吻合)的1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吻合方式将患者分成两组,线形吻合器组(n=58)与圆形吻合器组(n=58),通过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情况及术后短期恢复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芬太尼联合七氟烷后处理对离体大鼠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心脏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建立离体大鼠心脏缺血40 min,再灌注120 min模型.根据再灌注开始10 min的不同处理,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n=10):I/R对照组(Con),七氟烷后处理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PKEP)治疗大体积(>80mL)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泌尿外科2012年5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80例大体积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分为PKEP组37例,经尿道前列腺双极电切术组(TUPKP)43例,对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随访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PKEP组的膀胱冲洗时间(20.5±6.7) min、手术出血量(120.5±44.9) mL、尿管留置时间(4.4±1.9)d、术后住院时间(5.2±1.8)d均显著的低于TUPKP组,前列腺切除质量(63.2±21.5)g显著高于TUPKP组(P<0.05),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KEP组的Qmax(22.4±4.7) mL/s显著高于TUPKP组(19.5±4.0)mL/s(P<0.05).术前、后两组患者的PS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PSA值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PKEP组的术后并发症率(62.16%)显著的低于TUPKP组(86.0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EP治疗大体积良性前列腺增生与TUPKP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其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率更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抗人足细胞蛋白抗体制备新型被动型大鼠膜性肾病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兔抗人足细胞蛋白抗体诱导新型被动型大鼠肾炎模型的方法及病理特点。 方法 制备兔抗人足细胞蛋白抗血清,一次性静脉注入大鼠体内建立新型被动型肾炎模型。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被分为6组,每组6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注射抗血清第7天组、第14天组、第21天组、第28天组和正常兔血清注射组。观察各组大鼠24 h尿蛋白量、内生肌酐清除率、血清白蛋白、血肌酐、三酰甘油、胆固醇、尿素氮的变化,并通过光镜、免疫荧光、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肾脏病理变化。 结果 注射兔抗人足细胞蛋白抗血清后,24 h尿蛋白量逐渐升高,第28天组大鼠尿蛋白量(mg)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正常兔血清注射组(48.56±13.80比5.34±2.77、11.32±4.90,均P < 0.01);内生肌酐清除率(ml/min)和血肌酐(μmol/L)在注射抗血清第28天组(0.90±0.47,33.48±9.94)与正常对照组(1.68±0.54,26.03±2.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但与正常兔血清注射组(1.34±0.87,27.40±4.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白蛋白(g/L)在兔抗血清注射组(28.20±0.87,27.80±1.97,27.42±1.66,27.77±1.95)均低于正常对照组(29.98±0.76)(均P < 0.05),但与正常血清注射组(28.68±1.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酰甘油、胆固醇、尿素氮在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大鼠肾脏病理显示,正常对照组及正常兔血清注射组未见明显变化;光镜示注射抗血清第28天组可见少量钉突形成;免疫荧光示注射抗血清后肾小球基底膜上兔IgG沉积强度逐渐减弱,而鼠IgG沉积强度逐渐增强,大鼠C3沉积的强度在第21天时最强;电镜显示注射抗血清后第14天大鼠肾脏逐渐出现免疫复合物的形成,足突融合。 结论 兔抗人足细胞蛋白抗体诱导的新型膜性肾病大鼠模型制备成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小剂量反复多次低分子右旋糖酐铁和蔗糖铁静脉用药后对慢性肾衰竭大鼠氧化应激的影响。 方法 以5/6肾大部切除术建立慢性肾衰竭大鼠模型。右肾切除术后第4周,将实验大鼠分为4组:低分子右旋糖酐铁(糖酐铁)组、蔗糖铁组、对照组、假手术组。观察6周,检测各组大鼠体内氧化应激、铁代谢等指标。 结果 糖酐铁组和蔗糖铁组大鼠血红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而两铁剂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大鼠的血清铁、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 < 0.05);两铁剂组大鼠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而两铁剂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酐铁组和蔗糖铁组血浆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显著高于对照组[(127.84±21.19) μmol/L、(134.21±29.38) μmol/L比 (81.83±19.93) μmol/L,P < 0.05],而两铁剂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铁剂组大鼠血浆丙二醛(MDA)高于对照组,而蔗糖铁组高于糖酐铁组[(6.06±0.73) nmol/L比(4.99±0.80) nmol/L, P < 0.05]。糖酐铁组、蔗糖铁组和对照组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大鼠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 < 0.05),而蔗糖铁组显著低于糖酐铁组和对照组[(2123.11±74.78) nmol&#8226;ml-1&#8226;min-1比(2352.84±163.90) nmol&#8226;ml-1&#8226;min-1、(2310.23±125.99) nmol&#8226;ml-1&#8226;min-1,P < 0.05]。 结论 静脉补铁可部分纠正5/6肾大部切除肾衰竭大鼠的贫血,改善铁代谢指标。反复静脉小剂量补铁对慢性肾衰竭大鼠氧化应激状态有不良影响,而低分子右旋糖酐铁的不良影响低于蔗糖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