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研究对100例上肢手术的患者进行了腋动脉穿透法和传统腋路法的对比研究,旨在探讨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简便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  相似文献   

3.
对于上肢前臂手术中,我们通常采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法以达到完善的区域麻醉效果。传统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我们都是采用针刺法在腋动脉搏动周围寻获鞘膜的落空感和穿刺针的搏动来确定针已进入鞘内,此时病人若有异感可更明确。该方法优点是所需器材简单;但由于该方法属于盲探性的穿刺,在病人具有个体差异的情况下,并不能确保鞘膜的落空感和穿刺针搏动的完全寻获;而要寻获异感以确保穿刺针位置的准确又需要病人的准确配合。这些都影响了该方法的穿刺容易度和准确性,从而导致了该方法麻醉效果的不确定性。而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将穿刺针最大限度的接近臂丛神经的神经刺激仪法则有效的避免了传统针刺法的局限性,显示出了良好的麻醉效果和操作的简单化。  相似文献   

4.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前臂和手部手术很常用的麻醉方法。传统的定位方法以人体的解剖标志、穿刺针触及神经时引发的异感来寻找神经,故成功率较低,且易损伤神经、血管引起并发症。近年来由于神经刺激器和超声引导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周围神经刺激器(PNS)可辅助定位目标神经,高频超声可以清晰显示腋路臂丛神经的结构和周围相应的组织,两者联合应用可以更精确地定位目标神经,避免损伤血管和神经。本文从定位技术的发展,探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观察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进行肩部手术的临床效果,与传统盲探的肌问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进行比对观察分析.方法 将肩部手术患者30例分为两组,每组15例.Ⅰ组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Ⅱ组采用传统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传统颈丛神经阻滞.局麻药物选择1%利多卡因与0.25%左旋布比卡因.记录并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Ⅰ组阻滞完全者占86.7%(13/15),显著高于Ⅱ组的46.6%(7/15)(P<0.01);Ⅰ组阻滞不全者占13.3%,显著低于Ⅱ组的26.7%(P<0.01).Ⅰ组无阻滞失败病例;Ⅱ组阻滞失败4例.结论 使用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肌间沟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能明显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腋路臂丛血管旁单点法和腋窝远端扇行法的麻醉效果,并发症.方法 以扇行法和血管旁法分别注入利多卡因、布比卡因混合液,观察记录麻醉效果、并发症.结果 腋路臂丛扇行法麻醉优良率明显高于血管旁法,且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腋路臂丛扇行阻滞法使臂丛完善阻滞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臂丛的成功率和阻滞效果.  相似文献   

7.
PPNS周围神经刺激器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95年以来,应用PPNS周围神经刺激器对62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进行穿刺定位,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高频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有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1%利多卡因加0.375%罗哌卡因的混合液)的最小容量.方法:择期行前臂及手部手术患者若干例,分为若干组(组数根据临床进展决定),每组10例.采用高频超声行腋路臂丛神经扫描,穿刺针在超声引导下进针到目标神经,经神经刺激器引出相应的肌肉运动,确认目标神经后,分别在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肌皮神经周围注入预定药量.第一组容量为每点10.0 mL(10.0 mL组)上述局麻药的混合液.分别观察10例患者四条神经阻滞的效果,如果10例患者各神经阻滞均完善,则第二组患者局麻药的容量在此基础上减半,为每点5.0 mL(5.0 mL组).如果5.0 mL组患者各神经阻滞均完善,则第三组患者局麻药的容量在此基础上再减半,为每点2.5ml(2.5 mL组).如果5.0 mL组患者各神经阻滞的完善率不能达到100%,则第三组患者的容量为第一组和第二组容量的中位数,即每点7.5 mL(7.5 mL组).如此反复进行,直到相邻容量组之差小于等于0.5 mL,得出最小容量为止.观察并记录麻醉操作时间,不同容量组四条神经的麻醉起效时间和麻醉持续时间以及可能引起的并发症.结果:10.0mL组、7.5 mL组、6.2 mL组及5.6 mL组各组10例患者阻滞均完善.5.3 mL组和5.0 mL组10例患者各有2例患者麻醉后30 min阻滞效果未达到手术要求,在超声引导下经锁骨下行第二个臂丛神经阻滞后完善.不同容量的各组麻醉操作时间相似,平均麻醉操作时间为8.4 min.每条神经起效时间和麻醉持续时间无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均无麻醉并发症发生.结论:高频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各神经点有效神经阻滞局麻药的最小容量为5.6 mL.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由于是盲探式操作 ,依赖于操作者的经验和患者的主诉 ,故临床上常有阻滞不全或麻醉失败。我院自 1999年 10月以来使用周围神经刺激器和 Stimuplex针行6 6例臂丛神经阻滞的正确定位 ,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6 6例 ,男 48例 ,女 18例 ;年龄 3~ 6 5岁。 ASA ~ 级 ,均行上肢或肩部手术 ,其中合并脑外伤 4例。1.2 麻醉方法 :病例主要由实习医生或进修医生在高年住院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操作。采用肌间沟法或腋路法 ,肌间沟法以锁骨中点上 3cm为穿刺点 ,腋路法以腋动脉最强搏动点定位…  相似文献   

10.
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方法易于掌握,小剂量低容量的局麻药即可阻滞肩部和上肢桡侧皮肤的痛觉,广泛应用于临床上肢手术的麻醉,但存在尺神经起效延迟,有时尺侧阻滞不完善的现象;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因体表标志明显,容易定位和穿刺,并发症少也被广泛用于前臂及手部手术。但臂丛在腋鞘内的分支较多且比较分散,因而阻滞不易完善,通常是尺侧好,桡侧差,肌皮神经,桡神经和腋神经阻滞成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肌闻沟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上肢手术效果观察.方法 180例ASA Ⅰ-Ⅱ级上肢手求患者随机分为肌间沟组、腋路组、及联合阻滞组(肌间沟+腋路组),每组病例60例.记录3纽麻醉效果比较.结果 联合组优于肌间沟纽与腋路组;而肌闯沟组和腋路组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肌间沟和腋路高低两点处分别穿刺分次注药,有利于局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浓度局部麻醉药下肌间沟法联合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行上肢复杂手术治疗的患者66例,根据其麻醉方法不同,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6例)和联合组(30例),其中两组患者用药量相同,对照组患者在较高浓度下行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组患者在较低浓度下行肌间沟联合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观察两组患者麻醉相关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联合组患者麻醉阻滞优良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麻醉后10、40 min,术毕10 min阻滞效果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相应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浓度局部麻醉药下肌间沟法联合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在不增加药量的基础上,麻醉阻滞率大大提高,麻醉效果好,且并不增加麻醉并发症,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黄必君  李晓辉  李正涛 《贵州医药》2010,34(10):918-918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常用的上肢手术麻醉方法。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神经刺激器在周围神经阻滞定位的应用日渐成熟。它以电刺激诱发出的特定肌肉收缩为定位指标,可准确定位臂丛神经,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和安全性。近来我科开展了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行上肢手术32例,取得了较好效果,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本院近两年来对上肢前臂手术患者应用两点法进行腋路臀丛神经阻滞,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及分组选择60例上肢前臂手术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均为Ⅰ~Ⅱ级;男42例,女18例;年龄17~48岁;体重40~82kg。均无高血压、肝炎病史。分为  相似文献   

15.
16.
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在复杂上肢手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祯庆 《江苏医药》2005,31(9):708-708
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常用麻醉方法。但在病情复杂的上肢手术中,因臂丛神经的解剖及所支配的区域不同,单一臂丛阻滞导致阻滞不全。本旨在探讨肌间沟和腋路联合臂丛阻滞的麻醉效果,改善单一臂丛阻滞路径的固有缺陷。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曲马多加入利多卡因液中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影响。方法 30例病人,ASA Ⅰ-Ⅱ级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0例。A组:1.3%利多卡因30ml 曲马多100mg;B组:1.3%利多卡因30ml 0.9%氯化钠2ml;C组:1.3%利多卡因30ml 0.9%氯化钠2ml 曲马多100mg静脉注射。麻醉前,注药后5、10、60、120、180和360min时记录感觉阻滞、运动阻滞效果和血压、心率、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结果(1)各组间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的显效时间没有差异;(2)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的持续时间比较,A组显著长于B、C组,P<0.01。结论 腋路臂丛阻滞时,曲马多100mg加入1.3%利多卡因液中,可显著增强阻滞效果和延长镇痛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8.
19.
我院从 1993— 2 0 0 0年对 480例断指、断肢再植术均采用套管针留置肌间沟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加腋路阻滞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全组 480例中 ,男 36 0例 ,女 12 0例 ,年龄 18~ 6 2岁 ,平均年龄 31岁。1.2 分组情况将手术分为急诊和择期手术两类 ,随机选择 ASA ~ 级的手术患者分为两组。 组为急诊手术患者 (分 A和B) , 组为择期手术患者 (分 C和 D) ,平均每组 2 40例 ,全部病例中 ,断臂、断腕及断掌占 180例 ,断指及不全断指30 0例 ,手术时间最长 2 0 h2 5 min,手术时间最短 2 h 30min,平均手术时间 …  相似文献   

20.
臂丛神经阻滞常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最早的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技术,其进针部位取决于视觉形态学标志(如锁骨中点1cm),尽管后来使用更为现代的触觉标志(如肌间沟),但最终确定的局麻药注射部位是模糊易变的,直到异感定位技术在大多数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从Kulenkampfs描述异感定位技术开始,导出异感成为臂丛神经阻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技术,并且受到摩尔定律的强化和促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