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20个迪谢内/贝克肌营养不良症(DMD/BMD)家系进行产前基因诊断。方法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PCR)和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多态单体连锁分析对20个DMD/BMD家系的成员进行产前基因分析。结果16个家系可提供充足的多态性信息,4个散发型家系不能提供多态性信息。11例男性胎儿中,3例存在基因缺失,4例非缺失型男性胎儿的单体型与其携带者母亲相同,确定为DMD胎儿。9例女性胎儿中5例继承了母亲的单体型,为致病基因携带者。51例先证者母亲及其他女性血亲为杂合型。结论STR单体连锁分析快速、准确,基因组DNA需要量小,可提供的信息量高,适合非缺失型DMD/BMD家系产前诊断的需要。同时选择DMD基因两端和基因内4个位点进行连锁分析,可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结构特点与外显子缺失盛文利刘焯霖柴建华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基因的结构特点和DMD基因内含子较长是导致DMD基因外显子缺失的最可能的原因。但内含子的长度并不是导致外显子缺失最关键的因素,而DMD基因...  相似文献   

3.
研究临床检测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DMD/BMD)基因缺失的有效手段。方法运用两步-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诊断DMD/BMD基因缺失。结果134例病人中,检测阳性率为49.3%(66/134)。结论多重PCR诊断DMD/BMD基因缺失敏感、快速、准确,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应用PCR-SSCP方法,结合DNA测序技术,对20例非缺失型DMD/BMD患者的Dystrophin基因17号外显子区域进行检测,发现了一个由G~T碱基置换形成的点突变。表明该方法对非缺失型病例发病机制的阐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应用PCR-SSCP方法,结合DNA测序技术,对20例非缺失型DMD/BMD患者的Dystrophin基因17号外显子区域进行检测,发现了一个由G-T碱基置换形成的点突变。表明该方法对非缺失型病例发病机制的阐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细胞膜缺陷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 (DMD)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其红细胞膜内蛋白颗粒的定量研究 ,文献报道尚少。因此 ,我们采用冷冻断裂电镜技术对DMD患者及其基因携带者的红细胞膜蛋白颗粒进行定量分析 ,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DMD患者组 5例 ,均为男性 ,经基因检测确诊 ;DMD基因携带者组 5例 ,均为女性 ,经基因检测确诊 ;运动神经元病 (MND)组 4例 ;正常对照组 4名。(2 )实验方法 :采用冷冻断裂法把固定好的红细胞块制成复型膜样品 ,在电镜下观察拍照 ,计算红细胞膜EF面和PF面单位面积内…  相似文献   

7.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用9组寡核苷酸引物分两步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PCR)扩增dystrophin基因的9段脱氧核糖核酸(DNA)序列。对36例DMD和4例BMD进行基因诊断。首先用缺失率较高的5对引物扩增,检出缺失者17例,再用4对引物扩增,检出缺失者2例。这样,9对引物多重PCR总缺失率占受检患者的47.5%,表明此法可检测出79.1%左右有基因缺失的患者。实验结果提示,两步多重PCR可用于DMD/BMD的基因诊断。文中从DMD/BMD的临床表型与基因缺失的关系上进行了比较、探讨。  相似文献   

8.
两步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对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的基因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用9组寡核苷酸引物分两步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扩增dystrophin基因的9段脱氧核糖核酸序列。对36例DMD和4例BMD进行基因诊断。首先用缺失率较高的5对引物扩增,检出缺失者17例,再用4对引物扩增,检出缺失者2例。这样,9对引物多重PCR总缺失率占受检患者的47.5%,表明此法可检测出79.1%左右有基因缺失的患者。实验结果提示,两步多重PCR可用于DMD/BMD的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9.
检测Duchenne肌营养不良患者基因缺失的新方法曾溢滔,陈美珏,任兆瑞,黄英,仇效坤,黄淑帧对Duchenne肌营养不良症(DMD)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位于Xp21区的dystrophin基因的部分缺失是导致该病的重要原因。我们先前对中国DMD病...  相似文献   

10.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早发性扭转痉挛分子生物学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早发性扭转痉挛基因定位于9q34,命名为 DYT_1基因,已发现患者及携带者均存在同一类型的基因缺失,即DYT_1基因保守区GAGGAG缺失一个GAG。本文就其近几年分子生物学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迪谢内/贝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缺失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迪谢内/贝克肌营养不良症(DMD/BDM)基因缺失类型及其分布规律。方法采用全长cDNA探针和18对引物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PCR)检测138例DMD/BMD。结果用全长cDNA探针,DNA印迹法检测出86例患者基因缺失和4例重复,缺失率为62.3%。用18对引物mPCR检测出82例缺失,占全长cDNA探针检出缺失的95.4%。结论基因缺失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86例缺失主要集中在两个缺失热区内,其中59例(68.6%)分布于外显子44~52,相当于cDNA8和7的3′端4个外显子覆盖的区域内。23例缺失(26.7%)分布于5′端外显子1~19,相当于探针1~2a和2b~3的检测区域内。仅4例(4.7%)缺失分布于基因的中心区。基因缺失的类型及分布与表型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的分布特点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了解国内Duchenne/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DMD/BMD)患者基因缺失的分布特点。方法用12对引物以多重PCR检测与56例DMD/BMD患者,分析缺失型患者抗肌营养不良蛋白(dystrophin)基因缺失的断裂点分布,并结合国内文献报道的221例病例资料,分析9对引物的总检出率及各引物的最佳组合。结果国内dystrophin基因缺失断裂点72%位于44~51号内含子内,以44号内含子最多(22%),50号内含子次之(17%),位于45~51号内含子内的断裂点是44号内含子的2.3倍。7号内含子断裂较少,仅4%的断裂点位于该内含子。9对引物的总检出率为48%,其中5对引物的总检出率为46%。两对引物的最佳组合为48号和17号,可检出35%的患者。结论国内dystrophin基因44~51号内含子高度不稳定,容易发生断裂。7号内含子可能不是国内dystrophin基因缺失断裂的高发区域。在国内5对引物的总检出率接近9对引物,48号和17号外显子的二重PCR扩增对于全国范围内DMD/BMD的筛选,尤其是结合其他方法进行大范围的产前筛选,不失为一种可取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X连锁肌营养不良症14例基因缺失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9对引物的多重扩增对新疆地区的14例X连锁肌营养不良症(MD)患者进行了基因分析。结果发现其中7例(50%)有至少一个基因片段的缺失,且缺失热点集中于外显子45 ̄51,这与国内外报道相近。同时发现,2例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基因缺失均为一段,而5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中的4例缺失各为2 ̄3段。缺失片段多少是否与症状严重程度之间存在在某种联系尚待研究论证。  相似文献   

14.
应用9对引物的多重扩增对新疆地区的14例X连锁肌营养不良症(MD)患者进行了基因分析。结果发现其中7例(50%)有至少一个基因片段的缺失,且缺失热点集中于外显子45~51,这与国内外报道相近。同时发现,2例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基因缺失均为一段,而5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中的4例缺失各为2~3段。缺失片段多少是否与症状严重程度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尚待研究论证。  相似文献   

15.
应用9对引物的多重扩增对新疆地区的14例X连锁肌营养不良症(MD)患者进行了基因分析。结果发现其中7例(50%)有至少一个基因片段的缺失,且缺失热点集中于外显子45~51,这与国内外报道相近。同时发现,2例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基因缺失均为一段,而5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中的4例缺失各为2~3段。缺失片段多少是否与症状严重程度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尚待研究论证。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和脑卒中的发病关系。方法:应用PCR方法检测105例脑卒中患者、106例原发性高血压(EHT)患者及64例正常人的 ACE基因的缺失/插人(D/I)多态性。结果:脑卒中组ACE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EHT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脑卒中组中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CE基因型均无显著差异。脑卒中伴EHT组与无伴EHT组比较,Ⅱ基因型频率明显升高,而DD基因型频率则明显降低;脑卒中伴 EHT组Ⅱ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 EHT组,而 DD基因型频率远低于 EHT组和正常对照组,同时脑卒中伴EHT组的平均年龄较其它组明显高。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Ⅱ基因型携带者可能具有卒中易感性,DD基因型携带者有随年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急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和急性脑血管病(ACVD)的发病关系。方法应用PCR方法检测150例ACVD患者和117名正常人ACE基因的缺失/插入多态性,同时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II(AngI)水平。结果ACVD患者的ACE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脑卒中和高血压家族史阳性患者的DD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阴性家族史的患者。ACVD患者血浆AngII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DD型患者的血浆AngI水平明显高于II型患者,AngI水平随出血量及梗死范围增大而升高,死亡患者AngII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结论有脑卒中和高血压家族史的DD型ACE基因携带者具有卒中易感性,在这些人群中进行ACE基因调查有助于脑血管病的防治。血浆AngII水平还可作为判断病情预后的一项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8.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研究进展及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其中不少疾病的基因已经定位 ,基因产物已经分离 ,进行基因诊断、基因携带者检出、产前诊断已成为可能。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功 ,并为最终治疗疾病开拓了道路。但是在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中仍存在许多问题。现将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国内外的进展及需要探索的问题介绍如下。1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自从 1985年Kunkle等确定了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 (DMD)基因定位于Xp2 1,1987年Hoffman等分离了DMD基因编码的蛋白质dystro…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LPA)技术对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及BMD)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dystrophin基因分析,探讨MLPA定量技术在本病重复突变及携带者检测中的优势.方法 以355例DMD及BMD患者、46名缺失型患者之母和8名重复型患者之母为研究对象,应用MLPA技术对dystrophin基因全长外显子进行分析,对于单一外显子缺失的样本采用PCR及测序进行验证.结果 经MLPA分析,全部355例患者中190例为dystrophin基因缺失型患者,在其余非缺失型患者中检测出34例重复型突变.此外,在46名缺失型患者的母亲中发现了28名携带者,在8名重复型患者的母亲中发现了6名携带者,两组患者母亲携带者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测序验证,在1例单一外显子缺失的患者中发现17号外显子存在AGGGAACAGATCCTGGTAAAGCA小片段缺失.结论 与传统的定量方法相比,MLPA定量技术可对DMD及BMD患者全长外显子区域同时进行缺失、重复分析,并能对患者家系成员的携带状态进行判定.此外,MLPA检测结果受模板DNA的浓度及纯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18个缺失型迪谢内及贝克肌营养不良家系中,比较有效检测基因携带者的方法。方法: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dystrophin基因9个外显子,检测先证者有无外显子缺失;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dystrophin基因内含子及5’和3’端的短串联重复顺序,对先证者及家族成员进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用基因剂理分析方法判断女性亲属相关外显子的基因组靶序列的原始拷贝数。结果:在18个肌营养不良家系中检测到外显子或重复顺序片段缺失,在17个家系中得到女性亲属重复顺序片段,通过分析识别了2组纯合,6组杂合和11例半合状态的重复顺序片段,对11个缺失型家系的女性亲属进行基因剂量分析,确定了9例女性为缺失基因携带者。结论:重复顺序多态性与基因剂量分析结合可有效地检测缺失型迪谢内和贝克肌营养不良的女性携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