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新认识捻转补泻针刺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捻转补泻是常用的针刺补泻手法。《针灸大成》说“补针左转大指努出,泻针右转大指收入”,就是说左捻针,即拇指向前,次指向后为补;右捻针,即拇指向后,次指向前为泻。  相似文献   

2.
《神应经》云:“……却用泻法,如针左边,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以针头轻提往左转。……如针右边,以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轻提针头往右转,是针右边泻法”。“却行补法,……如针左边,捻针头向右边,以我之右手大指、食指持针,以食指向前,大指向后,……如针右边,捻针头转向左边,以我之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食指向前,大指向后”。  相似文献   

3.
通过查阅古代主要针灸文献及建国后高等中医院校教材对捻转补泻的描述,分析从古至今关于捻转补泻手法操作手法的演变。发现教材从刚开始就重视"轻转为补,重转为泻",1985年将"左转为补,右转为泻"加入并两者共存,至2012年最近的一版教材完全舍弃"轻转为补,重转为泻"。笔者认为捻转补泻操作手法的不确定源于对捻转补泻的原理的理解不足。故本文通过探究每种捻转补泻方法的教材描述、古代文献描述、现代理论分析及实验探究,理论结合实际探究每种操作手法的合理性,认为捻转补泻应以刺激量大小区分补泻,以"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为指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曲池穴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化,评价不得气、得气、捻转补法和捻转泻法的效应。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93例患者随机分为不得气组、得气组、得气左转组和得气右转组,分别于针刺前、进针10min、起针即刻和起针10min测量血压。结果:与针刺前相比,针刺后各组血压明显降低(P0.01);得气组、得气左转组、得气右转组、虚补实泻("得气左转组"中的虚证和"得气右转组"中的实证)、虚泻实补("得气左转"中的实证和"得气右转"中的虚证)的降压效果明显优于不得气组(P0.01);得气组、得气左转组、得气右转组、虚补实泻、虚泻实补之间的降压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针刺治疗中,不得气也有效,但得气比不得气效果好;以针的捻转方向的不同来区分的捻转补泻手法即"左转为补,右转为泻"在本研究中未显示相应的补泻效应。  相似文献   

5.
论捻转补泻的指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绍敦 《四川中医》1998,16(5):53-53
捻转补泻手法在针灸临床上最为常用。如何施行捻转法,现行的针灸教材是这样描述的:捻转的角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为补法,反之为泻法。但对补泻捻计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未作细叙,在临床上难以操作。历代医家对捻转补泻的指向问题,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根据自己的读书体会及临床经验,对此略谈看法,既不失经理,又便于应用。谬误之处,敬请赐教。1.何为捻针的左右转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说:“转者左补右泻,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向上进为之左,大指向下退为之右,……此则左补右泻之大法也。”即捻针时拇指食指相…  相似文献   

6.
<正>捻转补泻手法是针刺补泻基本手法之一,其构成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捻转方向、捻转力度、捻转幅度及捻转频率[1~3]。关于捻转方向问题,尽管历代医家争论颇多,但主要围绕"左为补,右为泻"展开。笔者根据医书及个人临床体会,对此略谈看法,仅供参考。1捻针"左右转"捻转补泻,在《内经》时期并不区分向左向右,《灵枢·官能》中仅载有泻法"切而转之",补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应用针刺曲池穴治疗的血压变化,探讨得气、不得气、捻转泻法与补法的临床效应。方法:随机抽选254例患者,分得气组、得气右转(以下简称右转组)、得气左转(称左转组)及不得气组,又将右转组中实证和左转组虚证合为虚补实泻组,将右转组虚证与左转组实证合为虚泻实补组,观察在针刺前、进针10min、起针即刻、起针10min时各自的血压变化。结果:针刺前与针刺后患者血压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不得气组的降压效果显著低于得气组、右转组、左转组、虚泻实补组、虚补实泻组;得气组、右转组、左转组、虚泻实补组、虚补实泻组的降压效果,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曲池穴,对原发性高血压降压效果明显,但得气才能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以捻转方向来划分补泻手法,右转为捻转泻法,左转为补法,本文研究未发现相应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龙虎交战法,是在毫针行针过程中左转、右转反复交替进行的一种以镇痛为主的针刺手法。首载于徐凤《针灸大全·金针赋》。龙,指苍龙,为左,意指左转捻针,为补法;虎,指白虎,为右,意指右转捻针,为泻法。龙虎交战法,是比喻龙虎争斗之声势,以交替操作,达到补泻兼施的一种针刺手法。  相似文献   

9.
基于针刺手法仪参数图形探讨捻转补泻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针灸》2009,29(9):723
探索针刺捻转补泻的操作方法及其补泻原理,以期规范捻转补泻法的操作从而提高针灸疗效.笔者在我院中医工程教研室自行研制的针刺手法测定仪上分别施行"大指努出为主"的捻转补法和"大指收入为主"的捻转泻法,并实时记录这些手法的参数和图形.在所记录的捻转手法图形中同时显示出提插手法曲线,其曲线的频率与捻转几乎同步,但幅度远小于捻转,并且捻转补法图形中的提插曲线水平基线逐渐下行,而捻转泻法图形中的提插曲线水平基线则逐渐上行.这些现象提示捻转补泻手法含有轻微的提插手法,且捻转补法伴有下插之力,捻转泻法则伴有上提之力.表明捻转补泻法的作用原理与提插补泻法类似.  相似文献   

10.
针刺补泻法是根据《灵枢·经脉》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而确立的两种不同的针刺方法。它是针刺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针刺常用的补泻手法包括呼吸补泻、迎随补泻、捻转补泻、提插补泻、徐疾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法等。但古今对各种补泻手法及其操作的认识不一,存在很大的差异。本研究就针刺补泻及其操作方法进行探讨,以阐明古今针刺补泻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1.
针灸疗效的成败,固然和疾病的轻重久暂,医师的诊断是否正确,选穴是否慎重,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对于施术时,补泻手法是否熟练,运用得是否适当,也是一个重要关键。对于补泻手法问题,古今针灸文献之中,多颇重视,大体上有五种方法:1.捻转补泻法:川左转右捻相反的手法,来分补泻的作用。2.提插补泻法:用一进三退或三进一退的手法来明补泻的作用。3.呼吸补泻法:隨患者的呼吸而作进针出针来定补泻的作用。4.迎隨补泻法:是根据了十四经的行气上下,取  相似文献   

12.
<正>龙虎交战是一种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复式补泻手法,首见于明代徐凤《金针赋》:"龙虎交战,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龙,指苍龙,为左,意指左转捻针,为补法;虎,指白虎,为右,意指右转捻针,为泻法。左转、右转两法反复交替使用,称为"龙虎交战"。它具有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调畅气血的功效,古代医家常以‘住痛’、‘移疼’来概括其治疗作用。该法在临床中治疗痛症涉及范围较广,近20年来的报道中也表明运用龙虎  相似文献   

13.
针灸补泻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书柏  古光林 《光明中医》2006,21(12):22-23
虚则实之,实则泻之,是中医的基本治疗原则,也是针灸必须遵循的法则.针灸中的补泻,一般认为,补法为轻刺激,泻法为重刺激.而<千金翼方>中却明确指出:"补泻之时,以针为之,重则为补,轻则为泻;虽有分寸,得气即止.  相似文献   

14.
依据清代江上外史编撰《针灸内篇》内容,对明代针灸家凌汉章的学术特色进行分析与阐述.其对风寒湿三痹的认识及其针灸治疗方法与众不同,强调针药结合的重要性;针刺重视治神,进针、出针讲求补泻;对“得气”依据针感性质来判断机体虚实及疾病的预后,并进行大胆的创新,开创了十二皮部刺法之先河;提倡“先泻后补”,认为邪气清除,真气复原,疾病自愈.遵循“左转为补,右转为泻”的捻转补泻原则,所述针刺手法操作方便,简洁实用,其学术思想颇具特色,影响深远,始成一派.  相似文献   

15.
<正> [补泻] 凡通过针刺施行一定的手法之后,能促进人体内各种机能的恢复和旺盛的方法,叫做补法;能疏泄病邪使其恢复正常生理状态的方法,叫做泻法。针刺补泻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基本补泻法:包括疾徐补泻法、捻转补泻,提插补泻,开合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2.混合补泻法:包括热补法、凉泻法(烧山火、透天凉),浅补深泻、深泻浅  相似文献   

16.
小儿推拿补泻,是医者根据患儿病症的虚实,在其经络穴位上运用推拿手法的补与泻,达到补虚泻实,治愈疾病的目的。笔者通过教学、医疗10余年的体验,并温习有关推拿文献,将小儿推拿补泻分为手法快慢补泻、方向补泻、轻重补泻、次数补泻、顺逆补泻及平补平泻6个方面作简要介绍。一、快慢补泻法手法的快慢,是指医者运用手法在患儿穴位上操作的速度,也就是频率。一般来说,手法快为泻法,手法慢为补法。清·骆玉龙《幼科推拿秘书》说:“急摩为泻,缓摩为补。”如推三关、揉一窝风等用快而有力的手法操作为泻,重在发散外邪,用于风寒表症,用慢而轻柔的手法操作为补,重在温阳益气,用于虚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快而有力的手法作用于穴位、局部,能加快血液、  相似文献   

17.
浅谈临床常用的几种补泻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一 《中国针灸》2000,20(6):383
《灵枢·胀论》篇曰:“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如鼓应桴。”说明古代医家早就认识到必须恰当运用针刺补泻手法,才能提高疗效。如果补泻相反地运用,则犯“虚虚、实实”之戒,就会出现“补泻反,病益笃”的情况。笔者在临床中谨遵古法,经常采用下述补泻手法,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现综述之,以求就正于同道。1 捻转正旋法 临床操作时以捻转操作为主。泻法一般连续较大幅度捻转数下,然后放开手,拇、食指张开,如飞鸟展翅之状,捻时食、中指内收,针体外转,放时食、中指外伸,针体退向内转,一捻一放,反复数次,可使针感增强。反之,捻转角度小,飞旋手法轻为…  相似文献   

18.
平补平泻论     
平补平泻为目前临床常用针刺手法之一,然诸家对其认识却有很大差异。本文通过文献整理结合临床实践,梳理平补平泻法的源流,并结合针刺补泻手法设立初衷及临床实际需要,略陈管见。古之平补平泻法,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针对整体寒热错杂或虚实夹杂之乱证,在同一个腧穴进行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的复式针刺补泻手法,称为平补平泻手法;二是针对人体或经络之上下、左右等明显阴阳偏差,如临床常见之上实下虚、左热右凉等证,需补下泻上或补右泻左等而达到阴平阳秘的结果,是为治则或方法,可称为平补平泻法。无论同穴而施,还是分穴而为,其目的均是为了完成阴阳和合。近代针家著述很少谈及平补平泻,及至建国后复见平补平泻手法的称谓,以均匀地提插捻转为特点,并逐渐成为临床较为常用的针刺手法,但与传统认识大相径庭。针刺补泻手法古今有异,应厘清源流,分而论之,以期更好为临床所用。  相似文献   

19.
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总则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 :“虚实之要 ,九针最妙 ,补泻之时 ,以针为之。”补法在于顺其气 ,或将气向内推送 ,使正气有所补益 ;泻法则是逆其气 ,折其病势 ,将气向外引伸 ,使邪气有所散逸。常用的针刺补泻方法有提插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徐疾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等。各种补泻手法之外尚有平补平泻法。该词最早出现在宋代朱肱的《类证活人书》 ,称为“平泻法”。明代陈会的《神应经》及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完整地提出“平补平泻”。由于对其理解的不同 ,历代医学对其赋于不同的内涵 ,现仅就个人的体会归…  相似文献   

20.
正偏头痛是针灸科常见病、多发病,针灸在偏头痛的治疗中具有明显优势[1]。龙虎交战针刺手法是融合了提插、捻转、九六等手法的复式补泻手法,以捻转补泻为主。龙指左转,虎指右转,反复进行,故称交战,因在捻转补泻过程中,寒热相替,又似龙虎相争之义,故名。本法首载于明·徐凤《针灸大全?金针赋》,为"住痛之针"。笔者采用龙虎交战镇痛针法治疗偏头痛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