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黏膜隆起糜烂性病变通常指慢性糜烂性胃炎(隆起型)或疣状胃炎,是一种常见的具有特征性形态和病理变化的特殊类型胃炎。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免疫变态反应有关,目前尚无肯定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病有癌变倾向,定期内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及时发现癌前病变对预后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疣状胃炎又称胃黏膜隆起性糜烂、隆起糜烂性胃炎,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特征的胃黏膜病变,其临床表现无特征性,主要依靠胃镜诊断,目前病因未明,在病理学上存在一定比例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部分有恶变可能.  相似文献   

3.
疣状胃炎又称胃黏膜隆起性糜烂、隆起糜烂性胃炎,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特征的胃黏膜病变,其临床表现无特征性,主要依靠胃镜诊断,目前病因未明,在病理学上存在一定比例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部分有恶变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荆花胃康治疗糜烂性胃炎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糜烂性胃炎患者共40例,随机分为荆花胃康组和硫糖铝组,疗程均为28d。观察治疗前后胃黏膜炎症分级、COX-1及COX-2的表达变化。结果两种药物均可显著减轻胃黏膜的慢性活动性炎症,两药间疗效无最著性差异(P〉0.05)。荆花胃康治疗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黏膜COX-1表达无变化(P〉0.05),COX-2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荆化胃康治疗糜烂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其机制与降低胃黏膜COX-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康复新液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合并胃黏膜隆起胃镜下电切术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98例慢性糜烂性胃炎合并胃黏膜隆起胃镜下电切术后患者,随机分2组,治疗组50例,采用康复新液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对照组48例,采用埃索美拉唑医治,对照2组疗效。[结果]根据患者病情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2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新液能有效修复胃黏膜,能快速减缓症状,增进糜烂及胃黏膜隆起电切术后人工溃疡面的愈合,避免复发,是医治慢性糜烂性胃炎合并胃黏膜隆起电切术后的有效药物,值得在临床中普遍推行。  相似文献   

6.
疣状胃炎53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疣状胃炎(VG)又称痘疹样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其特征是胃粘膜糜烂处粘膜隆起,中心呈脐样凹陷,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我院检出VG患者539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急性胃黏膜病变与胃黏膜保护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急性胃黏膜病变(acute gastric mucosal lesion,AGML)是指以胃黏膜糜烂和急性溃疡为特征,且常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疾病。过去曾名为急性糜烂性胃炎和出血性胃炎等,由某砦药物和重症伤病应激状态下所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病变,包括由黏膜糜烂至坏死的病理变化,统称应激性溃疡。祖国医学属“胃脘痛”、“腹痛”、“吐血”、“呕血”、“便血”等范畴。  相似文献   

8.
隆起型糜烂性胃炎256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隆起型糜烂性胃炎又称痘疹性胃炎、疣状胃炎。新悉尼系统和2000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将其归属于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的伴发表现,其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清楚。现将我院临床、内镜和病理资料完整的256例隆起糜烂性胃炎进行分析,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经内镜氩离子凝固术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应用氩离子凝固术(argonplasmacoagulator,APC)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将 66例隆起糜烂性胃炎患者随机分成A组(先药物后APC治疗组)和B组(药物+APC同时治疗组 ),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结果 66例患者 51例幽门螺杆菌(Hp)阳性, 36 4% (24 /66)的患者发现肠上皮化生。在A组,单纯药物治疗仅有 15 6% (5 /32 )的患者隆起糜烂性病变消失,而应用APC治疗后, 92 6% (25 /27)的患者隆起糜烂病变消失;在B组,隆起糜烂病变治愈率达 91 2% (31 /34 ),与单纯药物治疗比较差异具极显著性(P<0 01)。APC治疗后仅 1例出现黏膜下气肿,且在 2周后自动吸收。7例出现轻微上腹胀或上腹隐痛,但均在术后 3~7d消失。61例患者共进行了 69次APC治疗,共治疗隆起糜烂性病变 352个,平均每次治疗用时为 11min。结论 隆起糜烂性胃炎的发病与Hp感染有关,容易发生肠上皮化生。单纯药物治疗疗效欠佳。APC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不仅疗效显著,而且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10.
隆起糜烂性胃炎是按慢性胃炎的悉尼分类,胃镜检查得出的诊断,其病理和幽门螺杆菌(Hp)间的关系目前难以确定。我院对2002年间胃镜检查所见的151例隆起糜烂性胃炎进行了一分钟尿素酶试验、病理组织学的Hp检查,探讨二者间关系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微波治疗浅表性胃炎伴隆起糜烂的效果。方法对照组给予抑酸护膜对症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微波治疗。结果临床治愈率和却根除率研究组为86.3%、94.7%,明显高于对照组之42.8%、73.6%(P均〈0.05)。结论微波治疗胃黏膜糜烂可提高治愈率和却根除率,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肿节风软胶囊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入选糜烂性胃炎患者6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0例)和对照组(300例);治疗组服用肿节风软胶囊,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2组均以6周为1个疗程,评价2组治疗后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0%,对照组总有效率84.0%;经统计学分析,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节风软胶囊是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3.
三联疗法治疗糜烂性胃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三联药物疗法治疗糜烂性胃炎临床4周疗效。方法 口服洁维乐凝胶20g,奥美拉唑10mg,阿莫西林片500mg,三联药物均为每日2次,总疗程4周。给药治疗4周后评估症状改善程度,内镜及病理切片观察胃黏膜变化情况。结果 75例患者完成4周治疗疗程。试验组与对照组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症状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内镜下糜烂愈合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三联疗法对糜烂性胃炎患者的症状有显著改善作用,能促进胃黏膜糜烂的愈合,减轻炎症反应,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胃窦黏膜糜烂区与糜烂旁胃黏膜、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及其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表达,探讨其在胃黏膜损伤修复中的意义.方法:选择经胃镜及病理确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窦黏膜糜烂患者50例,距糜烂区3cm处40例,无糜烂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EGF及EGFR的表达.结果:胃窦黏膜糜烂区EGF、EGF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和30%,明显高于糜烂旁胃黏膜15%和10%及无糜烂慢性萎缩性胃炎20%和12.5%的阳性表达率(P<0.05),有统计学意义,无糜烂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略高于糜烂旁胃黏膜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EGF、EGFR在胃黏膜损伤后高表达,对促进胃黏膜修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与慢性糜烂性胃炎胃黏膜损伤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140例为观察组,按疾病分级分为Ⅰ级、Ⅱ级、Ⅲ级组,纳入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对比4组血清HSP70蛋白及mRNA水平;检测观察组胃黏膜损伤指数、胃黏膜血流量、HSP70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血清苯二醛(MDA)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析上述指标相关性;患者予常规治疗,对比治疗前后血清HSP70蛋白及mRNA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HSP70蛋白及mRN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亚组间HSP70蛋白及mR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黏膜HSP70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与胃黏膜损伤指数呈正相关、与胃黏膜血流量呈负相关、与血清SOD活性呈负相关、与血清MDA水平呈正相关(P均0.05);观察组治疗期间血清HSP70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上升(P0.05)。结论 HSP70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与慢性糜烂性胃炎胃黏膜损伤程度有关,但与疾病分级无明显相关性;其可能参与慢性糜烂性胃炎胃黏膜损伤的修复,在治疗结束后水平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16.
隆起糜烂性胃炎的临床及与酸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隆起糜烂性胃炎又称疣状胃炎、痘疹样胃炎。按胃炎悉尼系统新分类,称隆起糜烂性胃炎。其发病机制仍不甚清楚,临床上治疗各家不一。有报道该类患者病变组织中MG7单抗高度表达,甚至有恶变的个案报道[1]。因此,努力探讨该病发病机理,寻找最优治疗方案甚为重要。我...  相似文献   

17.
内镜下慢性胃炎的胃黏膜形态改变常有红斑、糜烂或隆起糜烂、皱襞肥厚、血管显露及表面不规则颗粒样变。国外有学者把胃窦部黏膜颗粒样改变描述为结节状或鹅卵石路样,表面光滑,色泽均匀,直径约1~4 mm,活检后血液环绕结节显得更加突出。为了研究胃黏膜颗粒样改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以及对诊断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意义,我们对135例胃窦部黏膜呈颗粒样改变的患者进行了胃黏膜  相似文献   

18.
我院从2003年10月起在无痛消化内镜下应用氩离子凝固术对上消化道息肉及隆起糜烂性胃炎进行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三叶因子2在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三叶因子2(TFF2)在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在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及胃溃疡3种轻、中、重病变的胃病患者胃黏膜中测定TFF2。观察TFF2在这三个阶段的变化。[结果]TFF2的表达在浅表性胃炎中低、在糜烂性胃炎中次低,在胃溃疡中最低,病情轻重程度与TFF2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TFF2具有保护胃黏膜免受致病因素攻击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深在性囊性胃炎,又称囊性息肉状胃炎,是一种罕见的胃黏膜下病变。其发病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胃黏膜破坏,胃黏膜腺体向黏膜肌层以下生长并形成囊性扩张所致。既往认为该病是一种良性病变,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深在性囊性胃炎是一种癌前病变、具有恶性进展的潜能。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诊治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病理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深在性囊性胃炎的认识及诊治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文将从深在性囊性胃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疾病性质、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等方面作一综述,为临床合理诊治该疾病作一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