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验证补体激活是否参与脑死亡诱导的供肝损伤及移植后级联损伤。方法收集2017年1月到2020年10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肝移植治疗儿童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清和肝组织样本, 包括脑死亡供体肝移植患者26例和活体供肝肝移植患者95例。通过生化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分析不同供体来源肝组织损伤及补体活化水平, 并比较分析不同供体肝移植术后的并发症及生存率。结果与活体供肝比较, 脑死亡供体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更高(ALT:21.0 U/L比33.5 U/L;AST:23.0 U/L比36.0 U/L;P<0.01), 肝组织损伤苏木精-伊红(HE)染色评分更高(0.42比1.12, P<0.05)。移植后, 脑死亡供肝和活体供肝都受到损伤, 但脑死亡供体的肝损伤明显更严重, 术后血清转氨酶水平更高, 证实在人体肝移植中脑死亡同样存在诱导供肝移植术后级联损伤效应。相对于活体供者, 脑死亡供者血清ALT和AST水平波动更大。与活体供肝的受者比较, 脑死亡供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急性肝衰竭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显著升高(P<0.05)。对移植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人袖套法建立小鼠原位不重建动脉肝移植模型的效果,初步研究移植肝24h冷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构建。方法术者接受单人袖套法建立小鼠原位不重建动脉肝移植模型的操作训练,每个训练周期完成10对小鼠的操作,共进行6个训练周期。分析每个训练周期内受体小鼠生存率以及受体小鼠生存率与术中无肝期时间的关系。3只小鼠接受冷保存24h的供肝,以建立移植肝24h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后6h检N/b鼠血清ALT、AST水平并对移植肝组织进行Suzuki评分。结果术者经过训练后,第6个训练周期内受体小鼠7,14,100d的生存率分别为100%,90%,60%。术中无肝期时间≤20min组与20min〈术中无肝期时间≤24min组术后100d生存率分别为56%和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19,P〈0.05)。3只接受24h冷保存供肝的受体小鼠血清ALT、AST中位数分别为12350U/L、9870U/L,移植肝Suzuki评分为(10.6±0.6)分,提示移植肝出现了重度的组织学损伤。结论单人袖套法建立小鼠原位不重建动脉肝移植模型技术简单易学,能够满足研究对小鼠的存活需求。本研究建立的移植肝24h冷缺血再灌注模型出现了损伤改变,能够满足后期研究需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肝移植术后导致初始肝功能不良(IPGF)的危险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2004年4月至11月行肝移植的32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将肝移植术后3 d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I一)和/或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峰值≥1 500 U/L的受者分为IPGF组,<1 500 U/L的受者分为非IPGF组.受者肝移植前分析指标为:年龄和MELD评分;供者分析指标为:年龄,供肝冷保存时间(CIT),供肝冷保存末期(Pr)、门脉灌注后4 h(Po)以及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活检病理学评分;手术中的分析指标为:受者手术时间和移植肝复温缺血时间(RWIT).结果 所有受者术后均获得长期随访.32例受者中,IPGF组有10例,非IPGF组有22例.IPGF组和非IPGF组移植肝复温缺血时间分别为(55.00±12.91)min和(41.55±8.55)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PGF组术后肝功能恢复时间显著长于非IPGF组(P<0.01);IPGF组受者术后感染率明显高于非IPGF组(P<0.05).两组移植肝总体存活率分别为90.0%和9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移植肝按P0评分和IRI评分中的重度损伤标准发生IPGF的概率与轻、中度损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移植肝复温缺血时间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引起IPGF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小鼠原位脂肪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建立了ob/ob小鼠脂肪肝移植模型 ,探讨保证建模成功的关键因素。方法 采用小鼠非动脉化肝移植技术 ,5~ 7周肥胖小鼠为供体 ,正常小鼠为受体 ,双袖套法行原位肝移植。受体肝组织行HE染色和油红O染色 ,血清ALT、AST水平检测采用常规生化分析法。结果非脂肪肝移植组 (lean to lean)受体长期存活率 (n =10 )为 70 % ,脂肪肝移植组 (ob/obtoagematchedlean)受体存活率为 0 (n =10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脂肪肝移植给体积相当的正常小鼠 ,其短期存活率为 3 0 % (n =10 ) ,所有小鼠术后存活并苏醒 ,但均未超过 2 4h。脂肪肝移植受体ALT水平为 (62 85± 2 93 7)U /L ,AST为 (5 812± 2 942 )U /L ;而正常小鼠移植组ALT与AST水平分别为 (5 96± 114 )U /L ,(1796± 870 )U/L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组织学检测显示大量胆管中央凝固性坏死伴出血。结论 该模型的成功建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肝原发性肝无功能移植模型 ,为脂肪肝移植后脂肪肝细胞受损的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稳定的肝动脉重建的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方法 以"双袖套法"小鼠肝移植为基础,将带腹主动脉的供肝肝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共完成小鼠原位肝移植70例,并观察术后24 h、1周、1个月受体存活率,术后1个月肝功能及肝组织病理变化.同时设立假手术组对照.结果 受体术后24 h、1周、1个月存活率分别为94.3%、91.4%、85.7%.术后1个月肝功能ALT:(39.20±2.09)U/L AST:(75.60±3.24)U/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显示肝组织结构良好.结论 该方法可稳定地建立肝动脉重建的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受体血清(recipient serum,RS)“封闭”供肝与眼镜蛇毒因子(CVF)抑制肝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HAR)的协同作用.方法 采用改良“双套管法”制作豚鼠→SD大鼠原位肝移植HAR模型.取豚鼠和SD大鼠各24只,分别作为供体和受体.供受体随机配对.移植前采集受体大鼠近交系其他个体血清,灭活补体备用.实验随机分为4组(n=6),受体血清(RS)实验组移植前用0.1% RS的林格氏液(Ringer)“封闭”供肝,CVF实验组受体大鼠在术前24h经尾静脉注射CVF 50 μg/kg,另设RS+CVF联合实验组和Ringer液对照组.采用改良“双套管法”行豚鼠→SD大鼠原位肝移植;观察供肝植入后形态学改变、受体存活时间、移植肝病理损害程度和受体肝功能.结果 各实验组大鼠异种供肝植入后均未见明显花斑样改变.各实验组大鼠移植后存活时间较对照组[(45.2±13.9)min]均明显延长(P<0.05),其中RS+CVF组大鼠存活时间[(161.5±30.9) min]长于RS组[(88.1±19.7) min](P<0.01)或CVF组[(125.2±25.5)min] (P<0.05).各实验组大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26.1±23.3)U/L] (P<0.05),RS+ CVF组ALT[(63.2±13.9)U/L]明显低于CVF组[(79.9±18.1)U/L](P<0.05)或RS组[(106.1±19.3)U/L](P<0.01).各实验组移植肝血栓、出血、水肿等病理损害(积分)均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0.05),其中RS+CVF组大鼠移植肝病理损害最轻(P<0.05).结论 受体血清“封闭”供肝与CVF对肝移植HAR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剂量西罗莫司(雷帕霉素)对老年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20只C57BL/6系老年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缺血-再灌注组(IRI组)、低剂量雷帕霉素预处理组(rpm组)、高剂量雷帕霉素预处理组(RPM组)、对照组(Sham组),每组5只。Sham组仅开腹、关腹;其余3组建立老年小鼠70%HIRI模型,缺血时间均为60 min;rpm组和RPM组分别在术前1 h腹腔注射雷帕霉素1 mg/kg和5 mg/kg。再灌注12 h后,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并采用Suzuki评分法进行病理学评分;比较各组小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0水平以及肝组织中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B-Ⅱ蛋白水平。结果小鼠肝组织HE染色示Sham组为正常肝组织;IRI组和rpm组肝细胞损伤严重,炎症细胞大量浸润;RPM组可见肝窦轻度淤血,炎症细胞轻度浸润。病理学评分示RPM组为5(4~6)分,均低于rpm组[7(5~8)分]及IRI组[8(7~10)分](Z=-2.554、-2.731,均为P0.05)。各组小鼠术后肝功能结果显示,RPM组AST[(691±207)U/L]显著低于IRI组[(2 032±575)U/L]、rpm组[(1 817±777)U/L](t=4.90、3.13,均为P0.05);RPM组ALT[(996±584)U/L]均显著低于IRI组[(2 992±992)U/L]、rpm组[(2 373±687)U/L](t=3.86、3.41,均为P0.05),而IRI组和rpm组的AST、AL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各组小鼠血清中的TNF-α和IL-10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Western-blot法显示RPM组肝组织LC3B-Ⅱ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Sham组、IRI组、rpm组(均为P0.05)。结论高剂量雷帕霉素可能通过促进细胞自噬对老年小鼠HIRI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原位肝移植早期肝功能不良危险因素8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原位肝移植后导致移植肝初期肝功能不良(initial poor graft function,IPGF)的各种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02年6月至2004年12月80例原位肝移植的病例资料。肝移植术后72h内血清谷氨酸转氨酶(ALT)和(或)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500IU/L作为IPGF组,<1500IU/L作为非IPGF组。受体术前分析指标为:年龄、性别、原发疾病、Child-Pugh分级。围手术期分析指标为:心脏停搏时间(NHBT)、冷缺血时间(CIT)、供肝复温缺血时间(RWIT)、冷保存末期肝活检和术后72h内ALT和AST值。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有可能引发IPGF的危险因素。结果NHBT、CIT、RWITIPGF组显著高于非IPGF组(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NHBT是引发IPGF的危险因素(P<0·05),CIT、RWIT是可能的潜在危险因素。IPGF组中1例中度大泡脂肪变性供肝移植后出现PGNF。结论NHBT延长是引起IPGF的主要危险因素,供肝脂肪变性、CIT、RWIT延长可能是潜在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减轻大鼠小体积肝移植物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成年雄性SD大鼠作为肝移植的供、受者,随机将受者分为依达拉奉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依达拉奉组受者移植前30 min经阴茎背静脉注射依达拉奉3 mg/kg,对照组受者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采用改良的二袖套法建立大鼠40%(供肝重量与受者全肝重量比)小体积供肝肝移植模型.术后6 h时,处死两组受者,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移植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使用相应的检测试剂盒检测移植肝组织中MDA含量以及SOD和MPO的活性.同时,取移植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测,观察肝组织病理损伤情况.结果 术后6h,依达拉奉组受者血清AST和ALT水平分别为(825.50±72.87)U/L和(687.40±72.21)U/L,对照组分别为(1188.03±124.04)U/L和(988.66±91.07)U/L,依达拉奉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依达拉奉组受者移植肝组织中MDA和TNF-α含量明显下降,MPO活性也明显下降,而SOD活性则明显增加,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移植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对照组肝细胞发生明显的空泡样变性伴局部坏死灶,肝小叶结构破坏,门脉周围水肿、充血,炎症细胞浸润明显;依达拉奉组肝损伤明显减轻,小叶结构保存完整,肝细胞变性、坏死轻微,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结论 依达拉奉能够明显减轻大鼠小体积肝移植物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增强抗氧化能力、抑制脂质过氧化以及减轻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维生素E酯预处理对小鼠原位脂肪肝移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供者用维生素E酯 (VES)预处理对原位小鼠脂肪肝移植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建立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小鼠对照组 (n =8)、肥胖小鼠对照组 (n =8)、非脂肪肝移植组 (n =12 )、脂肪肝移植组 (n =12 )、VES预处理脂肪肝移植组 (n =12 )。术后检测各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相对水平 ;肝脏组织HE染色 ,油红O染色脂肪定量 ,ATP含量及解偶联蛋白 2 (UCP 2 )水平。结果 VES预处理脂肪肝移植组移植后 2h存活率为4 5 % ,而脂肪肝移植组为 2 5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VES预处理脂肪肝移植组血清ALT与AST水平与ATP浓度分别为 (32 33± 10 6 5 )U/L、(4386± 92 4 )U/L、0 .19± 0 .0 1,而脂肪肝移植组分别为 (832 0± 4 6 5 5 )U/L、(6 4 94± 2 6 5 5 )U/L、0 .13± 0 .0 1,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VES预处理脂肪肝移植组肝细胞损伤程度明显减轻 ,线粒体UCP 2水平低于脂肪肝移植组。结论 维生素E酯预处理对小鼠脂肪肝移植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原位肝移植后初期肝功能不良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原位肝移植后导致初期肝功能不良(IPGF)发生的危险因素.资料与方法分析36次原位肝移植.肝移植术后72 h内ALT和(或)AST>1500 IU/L作为IPGF组,<1500 IU/L作为非IPGF组.受体肝移植前分析指标为年龄、原发疾病、Child分级;供肝分析指标为热缺血时间、冷保存时间、冷保存末期肝活检;手术分析指标为受体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结果供肝热缺血时间IPGF组显著高于非IPGF组(P=0.04),IPGF组受体肝功能Child C者、供肝冷保存时间均高于非IPGF组,但未达到显著性差异,其余因素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供肝热缺血时间是引起IPGF的危险因素,肝移植前肝功能Child C级、供肝冷保存时间可能是潜在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黄德荣  吴忠均  朱宇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4,26(1):931-932,插图7-4,封3
目的 建立稳定的肝动脉重建的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方法 以"双袖套法"小鼠肝移植为基础,将带腹主动脉的供肝肝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共完成小鼠原位肝移植70例,并观察术后24 h、1周、1个月受体存活率,术后1个月肝功能及肝组织病理变化.同时设立假手术组对照.结果 受体术后24 h、1周、1个月存活率分别为94.3%、91.4%、85.7%.术后1个月肝功能ALT:(39.20±2.09)U/L AST:(75.60±3.24)U/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显示肝组织结构良好.结论 该方法可稳定地建立肝动脉重建的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13.
黄德荣  吴忠均  朱宇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2,26(1):931-932,插图7-4,封3
目的 建立稳定的肝动脉重建的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方法 以"双袖套法"小鼠肝移植为基础,将带腹主动脉的供肝肝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共完成小鼠原位肝移植70例,并观察术后24 h、1周、1个月受体存活率,术后1个月肝功能及肝组织病理变化.同时设立假手术组对照.结果 受体术后24 h、1周、1个月存活率分别为94.3%、91.4%、85.7%.术后1个月肝功能ALT:(39.20±2.09)U/L AST:(75.60±3.24)U/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显示肝组织结构良好.结论 该方法可稳定地建立肝动脉重建的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赠(DCD)供受者术前及术后早期各项临床指标对受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DCD肝移植供受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指标包括:供者年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受者年龄、血肌酐、胆红素总量(TBil)、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白蛋白、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体质量指数;供肝热缺血时间和冷缺血时间.将术后72 h内ALT或(和)AST> 1500 U/L定义为术后早期肝功能恢复不良.应用Kaplan-Meier法对受者总体存活进行生存分析,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存活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进一步应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60例DCD肝移植受者1和3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76%和62%.供者术前ALT、AST、供肝热缺血时间以及受者术前肌酐、MELD评分、供肝冷缺血时间、术后早期肝功能恢复不良的发生为受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影响因素.进一步筛选出热缺血时间(相对危险度=1.318,95%可信区间为1.173~1.481,P=0.000)为DCD肝移植受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DCD供肝热缺血时间为影响肝移植受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控制热缺血时间有利于改善DCD受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黄德荣  吴忠均  朱宇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6,26(1):931-932,插图7-4,封3
目的 建立稳定的肝动脉重建的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方法 以"双袖套法"小鼠肝移植为基础,将带腹主动脉的供肝肝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共完成小鼠原位肝移植70例,并观察术后24 h、1周、1个月受体存活率,术后1个月肝功能及肝组织病理变化.同时设立假手术组对照.结果 受体术后24 h、1周、1个月存活率分别为94.3%、91.4%、85.7%.术后1个月肝功能ALT:(39.20±2.09)U/L AST:(75.60±3.24)U/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显示肝组织结构良好.结论 该方法可稳定地建立肝动脉重建的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16.
黄德荣  吴忠均  朱宇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5,26(1):931-932,插图7-4,封3
目的 建立稳定的肝动脉重建的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方法 以"双袖套法"小鼠肝移植为基础,将带腹主动脉的供肝肝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共完成小鼠原位肝移植70例,并观察术后24 h、1周、1个月受体存活率,术后1个月肝功能及肝组织病理变化.同时设立假手术组对照.结果 受体术后24 h、1周、1个月存活率分别为94.3%、91.4%、85.7%.术后1个月肝功能ALT:(39.20±2.09)U/L AST:(75.60±3.24)U/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显示肝组织结构良好.结论 该方法可稳定地建立肝动脉重建的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17.
黄德荣  吴忠均  朱宇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1,26(1):931-932,插图7-4,封3
目的 建立稳定的肝动脉重建的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方法 以"双袖套法"小鼠肝移植为基础,将带腹主动脉的供肝肝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共完成小鼠原位肝移植70例,并观察术后24 h、1周、1个月受体存活率,术后1个月肝功能及肝组织病理变化.同时设立假手术组对照.结果 受体术后24 h、1周、1个月存活率分别为94.3%、91.4%、85.7%.术后1个月肝功能ALT:(39.20±2.09)U/L AST:(75.60±3.24)U/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显示肝组织结构良好.结论 该方法可稳定地建立肝动脉重建的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18.
黄德荣  吴忠均  朱宇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0,26(1):931-932,插图7-4,封3
目的 建立稳定的肝动脉重建的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方法 以"双袖套法"小鼠肝移植为基础,将带腹主动脉的供肝肝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共完成小鼠原位肝移植70例,并观察术后24 h、1周、1个月受体存活率,术后1个月肝功能及肝组织病理变化.同时设立假手术组对照.结果 受体术后24 h、1周、1个月存活率分别为94.3%、91.4%、85.7%.术后1个月肝功能ALT:(39.20±2.09)U/L AST:(75.60±3.24)U/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显示肝组织结构良好.结论 该方法可稳定地建立肝动脉重建的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19.
黄德荣  吴忠均  朱宇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7,26(1):931-932,插图7-4,封3
目的 建立稳定的肝动脉重建的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方法 以"双袖套法"小鼠肝移植为基础,将带腹主动脉的供肝肝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共完成小鼠原位肝移植70例,并观察术后24 h、1周、1个月受体存活率,术后1个月肝功能及肝组织病理变化.同时设立假手术组对照.结果 受体术后24 h、1周、1个月存活率分别为94.3%、91.4%、85.7%.术后1个月肝功能ALT:(39.20±2.09)U/L AST:(75.60±3.24)U/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显示肝组织结构良好.结论 该方法可稳定地建立肝动脉重建的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20.
黄德荣  吴忠均  朱宇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8,26(1):931-932,插图7-4,封3
目的 建立稳定的肝动脉重建的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方法 以"双袖套法"小鼠肝移植为基础,将带腹主动脉的供肝肝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共完成小鼠原位肝移植70例,并观察术后24 h、1周、1个月受体存活率,术后1个月肝功能及肝组织病理变化.同时设立假手术组对照.结果 受体术后24 h、1周、1个月存活率分别为94.3%、91.4%、85.7%.术后1个月肝功能ALT:(39.20±2.09)U/L AST:(75.60±3.24)U/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显示肝组织结构良好.结论 该方法可稳定地建立肝动脉重建的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