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展期食管胃交界腺癌临床病理分析31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进展期食管胃交界腺癌临床病理特征、Siewert分型、Lauren分型与预后的关系,观察新版AJCC分期指南在食管胃交界腺癌中的适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19例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进展期食管胃交界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319例进展期食管胃交界腺癌的1年、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2%、44%和35%.局限型患者生存率高于浸润型;肿瘤最大径<5cm患者生存率比5cm以上患者高;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分期)和淋巴结转移与低生存率相关(P<0.01);按照AJCC第7版中N分期标准分组,组间未见生存差异,而将淋巴结转移数目以10为界,发现10个以上淋巴结转移的病例生存率显著低于10个以内者(P<0.05);Lauren弥漫型病例生存率显著低于肠型和混合型,而肠型和混合型之间无明显差异;Siewert三型病例之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食管胃交界腺癌肿瘤最大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Lauren分型等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相关,其中AJCC第7版分期指南中所参照的食管癌N分期标准并不能揭示预后意义,提示食管胃交界腺癌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有必要研究并建立食管胃交界腺癌适用的分期标准,而不仅仅是参照食管癌或胃癌现有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食管胃交界腺癌的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216例食管胃交界腺癌患者的病理资料及预后影响因素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216例肿瘤的大体类型为溃疡型168例、蕈伞型25例、弥漫浸润型8例、局部黏膜糜烂型15例,病理学分级Ⅰ级30例、Ⅱ级101例、Ⅲ级85例,S iewert分型Ⅰ型7例、Ⅱ型134例、Ⅲ型75例。术后5 a生存率为59.3%,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对食管胃交界腺癌预后有显著影响(P均〈0.05)。结论食管胃交界腺癌以溃疡型、Ⅱ型常见,预后较差,肿瘤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可以作为独立预后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3.
从解剖、生理、内镜以及组织学的角度,食管胃交界部(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可定义为食管鳞状上皮的末端和胃柱状上皮起始交界区域的肌肉或黏膜结构。EGJ的肌肉结构形成了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可以通过生理测压法监测EGJ的压力变化而评价其功能。当患有EGJ疾病时,LES可逐渐退化和松解,导致远端食管和EGJ的扩张,从而形成食管裂孔疝。  相似文献   

4.
苗琪  陈晓宇 《胃肠病学》2009,14(3):174-177
食管胃连接处(EGJ)系指食管与胃的交界,其组织学具有特殊性。贲门部是连接远端食管与胃底黏膜的区域,贲门是否存在及其真实长度仍存有争议。EGJ所涉及的疾病主要有贲门炎、反流性食管炎(RE)和Barrett食管(BE),三者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Barrett食管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关于内镜下活检取材 由于正常情况下食管远端鳞状上皮移行为柱状上皮,因此内镜下准确进行部位定位对确定鳞状上皮是否被柱状上皮所取代极为重要。正常食管黏膜被覆鳞状上皮,内镜下呈灰红色。而胃贲门黏膜被覆柱状上皮呈桔红色,两者较易分辨。在距贲门口约2cm以内、相当于食管穿越胸膈或食管下括约肌(LES)远端约1/2处,可见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交界形成的不规则齿状线即所谓的“Z”线。内镜下喷洒Lugol溶液,鳞状上皮因糖原碘染而可使“Z”线更加分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食管胃交界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理形态。方法对216例食管胃交界肿瘤分别用Synapto-physin、Chromogranin、CD56和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四种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筛选出51例神经内分泌肿瘤,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51例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包括单纯性神经内分泌癌9例,混合性外分泌—内分泌癌42例。Synaptophysin、Chromogranin、CD56和NSE四种抗体在单纯性神经内分泌癌中呈弥漫强阳性表达,而在混合性外分泌—内分泌癌中的神经内分泌癌区域呈不同强度表达。51例神经内分泌肿瘤中溃疡型39例、局部浸润型6例、弥漫浸润型4、黏膜局部隆起型2例,侵及网膜37例、浆膜层7例、肌层5例、黏膜下层2例,肿瘤长径2.0~7.0 cm。结论食管胃交界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形态比较复杂,需要依据免疫组化检查与其他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Barrett食管内镜活检诊断方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关于Barrett食管定义 Barrett食管(BE)早期的概念是指食管先天性胃上皮化生或柱状上皮衬覆的先天性短节食管,为与食管下段的贲门黏膜区分,曾规定病变长径在胃食管连接处(GEJ)3cm以上(即所谓的3cm法则)。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老年人的食管病变在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3个月后的胃食管反流情况。方法回顾性调查60岁及以上行食管ESD术后3个月及以上的患者烧心、反酸等症状的发生情况,用胃食管反流病症状量表进行评分。记录患者年龄、病变位置、大小和来源,分析软件SPSS17.0。结果共有144例患者完成了随访,其中男性86例,女性58例,中位年龄65岁(60—80岁)。食管病灶大小0.4-10cm,中位数2cm。病灶下缘距食管胃结合部0—21.5cm,25%和75%位数值分别为4.1cm和12.0cm,中位数值为8.0cm。有胃食管反流症状者40例(27.8%),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者11例(7.6%)。女性较男性患者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症状(P=0.028),病灶下缘距离食管胃结合部〈2.0cm者较2.0cm以上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病(P=0.011)。结论食管病变的ESD手术3个月后部分老年患者出现胃食管反流症状和食管炎,距离食管胃结合部2cm以内的病灶ESD术后患者可能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病。  相似文献   

9.
Barrett食管的病因与流行病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Barrett食管(BE)是一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食管疾病。它与食管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是一种主要的食管腺癌癌前病变,欧美近年来食管一胃交界部腺癌发生率明显升高,为所有恶性肿瘤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种,食管的原发性腺癌中约50%来自BE。  相似文献   

10.
食管胃交界腺癌(AEG)发生于食管和胃交界区域,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以解剖学为基础的Siewert分类法逐渐被临床认可。Barrett’s食管通路和胃通路是AEG的主要发病机制。手术切除是AEG的主要治疗方法,新辅助疗法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预后,基因靶向疗法是治疗AEG的新方向。目前,东西方国家对AEG的研究结果存在争议,其病因、临床病理特点、分子生物学特点以及治疗方法等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AEG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