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p53N15融合肽转染对肺腺癌细胞H1299体外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通过腺体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 AAV)载体把p53N15融合肽高效导入p53缺失肺腺癌H1299细胞系,应用相差倒置显微镜观察、MTT细胞活性试验及流式细胞仪技术分析p53N15对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 p53N15融合肽在H1299细胞中得到了高效表达并发挥明显效应,表现为显微镜下,重组病毒转染72 h可见大片细胞死亡.MTT试验分析,重组病毒转染组细胞活性明显降低.流式细胞仪技术显示,重组病毒转染组可见大量死亡细胞.结论 p53N15融合肽转染可明显抑制肺腺癌细胞H1299的体外生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p53N15融合肽转染对肺腺癌细胞H1299体外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通过腺体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 AAV)载体把p53N15融合肽高效导入p53缺失肺腺癌H1299细胞系,应用相差倒置显微镜观察、MTT细胞活性试验及流式细胞仪技术分析p53N15对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 p53N15融合肽在H1299细胞中得到了高效表达并发挥明显效应,表现为显微镜下,重组病毒转染72 h可见大片细胞死亡.MTT试验分析,重组病毒转染组细胞活性明显降低.流式细胞仪技术显示,重组病毒转染组可见大量死亡细胞.结论 p53N15融合肽转染可明显抑制肺腺癌细胞H1299的体外生长.  相似文献   

3.
腺病毒介导p53基因联合肿瘤坏死因子对H22腹水瘤的协同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评价p53腺病毒注射液(AD-p53)与肿瘤坏死因子(TNF)联合腹腔给药对H22腹水瘤模型的协同抑制作用。方法建立H22腹水瘤的昆明小鼠模型,48h后以AD-p53、TNF、生理盐水等腹腔注射,治疗周期为1周,治疗后测量腹围、体重,计量腹水,计数瘤细胞数,以流式细胞分析检测瘤细胞凋亡、死亡比例及细胞周期。结果AD-p53腹腔给药1周,出现瘤细胞G0/G1期阻滞;其和TNF联用后,未生成腹水的小鼠增多;在生成腹水的小鼠,腹水量和瘤细胞数均较单用时明显减少。结论AD-p53可阻滞瘤细胞周期,抑制增殖,联合TNF腹腔给药,在抑制腹水瘤时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胆管癌抗原肽对转染全长野生型 p5 3的树突状细胞 (wtp5 3DC)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全长野生型 p5 3导入脂质体内并转染小鼠骨髓来源的DC ,然后用胆管癌抗原肽修饰wtp5 3DC ,检测这种树突状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结果 抗原肽修饰的wtp5 3DC和单纯DC这 4种上清 3种细胞因子含量明显增加为 :( 5 45 .2± 12 .1)ng/L ,( 5 11.1± 13 .3 )ng/L ,( 5 3 7.1±11.1)ng/L ;wtp5 3DC刺激小鼠脾脏T细胞增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该细胞高表达B7 1、B7 2、MCH Ⅰ、MCH Ⅱ (P <0 .0 5 ) ;能够特异性地杀伤胆管癌细胞 ,杀伤率为 81.6%。结论全长野生型 p5 3基因转染与胆管癌抗原肽联合修饰树突状细胞能诱导小鼠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HCV核心基因转染的胆管癌细胞中p53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丙肝病毒感染在胆管癌中的致癌机理。方法: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HCV-C基因重组质粒(PBK-HCVc),经酶切鉴定后,将其转染到胆管癌细胞(QBC939)中,经G418选择培养,免疫细胞学,Western blotting鉴定其表达,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并用免疫细胞学检测p53的表达。结果:构建的PBK-HCVc质粒在QBC939细胞中有稳定表达,透射电镜见胞质空泡内球型病毒颗粒,病毒颗粒直径50-80nm,有外膜结构。HCV核心基因转染后QBC939细胞的p53表达比转染前明显增多(P<0.01)。结论:本实验为进一步探讨丙肝病毒感染与肝门部胆管癌中的致癌机理提供了理想的细胞株模型,HCV核心基因可诱发p53突变,可能与丙肝病毒感染的胆管细胞癌变有关。  相似文献   

6.
外源性野生型p53对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生物学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膀胱肿瘤的基因治疗途径。方法 利用Lipofectamine将外源性野生型p53基因导入人膀胱移行细胞癌TBC 1细胞中 ,并得到表达 ,检测多项生物学指标。结果 被转染的细胞在体外标准条件下 ,生长抑制率为 56 .52 % ;细胞周期分析显示G0 +G1 细胞比例由 38.60 %增高到 52 .60 % ,凋亡指数 1 0 .1 6 %升高到 47.2 8% (P <0 .0 1 ) ;细胞生长速度减低 ;代表细胞增殖能力AgNORs计数从 6 .1 9下降为 4 .33(P <0 .0 1 ) ;对丝裂霉素和阿霉素的敏感性提高。结论 增加膀胱肿瘤细胞内野生型 p53的基因表达能抑制恶性肿瘤细胞的生长 ,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PCR SSCP(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联合检测p5 3第 7外显子基因突变及p5 3蛋白表达 ,分析它们的关系 ;并对基因突变与胃腺癌浸润转移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作初步探讨。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选择 1996~ 1997年原发性胃腺癌手术切除标本 85例。其中男 5 7例 ,女 2 8例 ;年龄 32~ 78岁 ,平均年龄 5 6岁 ;其中乳头状腺癌 12例 ,管状腺癌 39例 ,粘液腺癌 2 2例 ,印戒细胞癌 12例 ;分化程度 :高分化腺癌 11例 ,中分化腺癌 2 9例 ,低分化腺癌 45例 ;早期胃腺癌 13例 ,进展期胃腺癌 72例 ;发生淋…  相似文献   

8.
丁强  张元芳 《中华外科杂志》1995,33(11):684-686
作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和直接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检测了21例膀胱移行上皮癌p53基因5~8外显子。结果,在14例浅表性膀胱癌中,发现1例(T_1期)p53基因突变;7例浸润性膀胱癌中,4例发现p53基因突变,其中T_2期1例,T_3期2例,T_4期1例。4例G_1级膀胱癌无一例检出p53突变,5例G_2级膀胱癌1例检出p53突变,12例G_3级肿瘤4例发现p53基因突变。结果表明:p53基因突变在膀胱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胆管癌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及其与p53异常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微粒酶免疫分析法检测312例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73例肝门部胆管癌(perihilar cholangiocarcinoma,PHC)和26例远端胆管癌(distal cholangiocarcinoma,DC)患者HBV、HCV血清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抗-HCV(anti-HCV),p53蛋白的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 血清HBsAg阳性率在ICC中为48.4%(151/312),在PHC中为10.9%(8/73),在DC中为7.7%(2/26);anti-HCV阳性率在ICC中为2.9%(9/312),在PHC和DC中均为0.ICC、PHC和DC中p53异常表达率分别为30.1%(94/312)、23.3%(17/73)和19.2%(5/26);三组胆管癌中HBsAg和anti-HCV与p53异常表达均无显著性相关.结论 HBV,而非HCV感染可能与ICC的发生有关,p53基因的异常改变可能在HBV相关性ICC的发生过程中无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作者以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的肿瘤标本为研究对象 ,观察 p5 3基因变化与肿瘤进展及经典分期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试图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将患者分为高危组和预后较好组。这项研究将115例患者分成 4组 ,分别是对照组、初发表浅性移行细胞癌组、复发表浅性细胞癌组和浸润性移行细胞癌组。研究者从肿瘤组织标本中提取DNA进行PCR SSCP检测 ,分析p5 3基因第 5~ 9外显子 ,对有突变的标本进行自动测序。统计方法采用双变量分析和逻辑回归。结果显示 ,所有病例中 6 3.8%是表浅性移行细胞癌 ,37.2 %是浸润性移行细胞癌 ;浸润性肿瘤组 2 3.5 % (…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重组腺病毒介导胞嘧啶氨酶(CD)基因和人野生型p53基因共转染对直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用携带CD/p53、CD、p53基因腺病毒感染直肠癌细胞SW837,计数瘤细胞集落数,采用四唑蓝比色(MTT法)检测瘤细胞存活率。于60只裸鼠移植瘤内注射重组腺病毒、磷酸盐缓冲液(PBS),测定肿瘤生长抑制率。结果 用CD/p53、CD、p53重组腺病毒感染SW837细胞,加5-FC后细胞集落形成分别为:6、38、69。裸鼠移植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78.6%、56.5%、22.3%。CD/p53重组腺病毒感染组肿瘤细胞集落形成和存活率下降最显著(P〈0.01),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明显。结论 CD自杀基因与野生型p53基因共转染对肿瘤细胞有更强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survivin和p53表达水平对直肠癌分级和预后影响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1月到2015年10月住院治疗的经组织病理确诊的直肠癌患者83例,比较患者不同病理分化程度、TNM分期、DUKEs临床分期的survivin和p53阳性表达率的差异;以及不同survivin和p53表达结果的生存时间分析。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survivin和p53阳性表达率用(%)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二者阳性表达率与直肠癌不同分期的相关性分析用Spearman法;不同survivin和p53表达结果的生存时间分析用kaplan-Meier法,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83例患者中survivin表达阳性49例,阴性34例,阳性率为59.04%;p53表达阳性57例,阴性26例,阳性率为68.67%。survivin和p53在病理分化程度高、TNM分期高的患者中阳性表达率较高,病理分化程度、TNM分期与survivin和p53表达阳性率呈正相关。survivin阳性表达的患者5年随访期中位生存时间44个月显著的低于survivin阴性表达的患者的48个月(log-rankχ~2=10.955,P=0.001);p53阳性表达的患者5年随访期中位生存时间42个月显著低于p53阴性表达的患者的46个月(log-rankχ~2=6.128,P=0.013)。结论 survivin和p53的阳性表达与直肠癌分级和生存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Mutations of the tumor suppressor gene p53 are common in bladder cancer. To determine whether p53 gene transfer would lead to decreased viability of bladder cancer cells, we studied the effect of p53 gene transfer in human bladder cancer cell lines with either mutant or wild-type p53. Bladder cancer cell lines 5637 and J82 (which express only mutant p53) and 253J-BV (which expresses wild-type p53) were transduced with vectors containing the β-galactosidase gene (Ad5-lacZ), wild-type human p53 gene (Ad5CMV-p53), or no foreign gene (DL312 or Ad5-polyA). X-gal staining of cells exposed to Ad5-lacZ showed that the adenoviral vector was capable of transducing each of the cell lines. Increases in p53, p21waf1/cip1 and bax protein were demonstrated following exposure to Ad5CMV-p53, and there was a dose-dependent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apoptotic cells. Cell viability was decreased in all three cell lines, although J82 was less sensitive than either 5637 or 253J-BV. To determine whether cisplatin increases sensitivity of J82 cells to Ad5CMV-p53, we performed median effect analysis for cisplatin combined with Ad5CMV-p53 or DL312. The combination index for cisplatin plus Ad5CMV-p53 revealed synergy, whereas cisplatin and DL312 were only additiv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forced p53 gene expression is cytotoxic to human bladder cancer cells with either p53 mutant or wild-type background, and that combination with cisplatin is a potential method for overcoming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14.
外源野生型p53基因对人胆囊癌GBC-SD细胞生长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外源野生型p53(wtp53)基因对人胆囊癌GBC-SD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用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技术,将含有wtp53的真核表达质粒pCMV-p53导入GBC—SD细胞。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证实外源p53基因的整合与表达;用细胞计数和克隆形成实验反映细胞增殖状况;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改变。结果转化细胞系中存在外源p53基因的整合与表达。稳定转染wtp53基因的GBC-SD-wtp53细胞,体外生长速率明显减慢;克隆形成率仅为3.2%,显著低于对照组GBC-SD-mutp53(28%)和亲本GBC-SD细胞 (29%,P<0.01);G0/G1期、S期、G2/M期比例(%)分别为(66.12±4.2、32.87±2.15、1.01± 0.37),与对照组(46.20±5.1、30.78±2.92、23.02±1.87)及亲本细胞(41.25±3.2、40.03±2.09、 18.72±1.05)相比,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G2/M期细胞比例显著减少(P<0.01)。结论外源野生型p53基因的表达能有效抑制人胆囊癌GBC-SD细胞的体外生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重组人腺病毒p53(rAd-p53)对胃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抗肿瘤效应及相关不良反应.方法 将胃癌细胞SGC-7901注射于裸鼠皮下制成动物模型,分别用rAd-p53和盐酸表阿霉素(EPI)进行治疗.rAd-p53治疗组剂量为10μl浓度1012vp/ml,EPI治疗组剂量为1.25mg/kg,各组每3周给药7次,以生理盐水为对照组.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rAd-p53治疗组和EPI治疗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80%和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Ad-p53和EPI治疗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没有实验动物死亡,rAd-p53治疗组2只裸鼠出现肝脏不良反应,EPI治疗组1只裸鼠心脏不良反应,上述反应均有病理学观察证实.结论 裸鼠体内实验证实rAd-p53对胃癌细胞具有抗肿瘤效应,但应注意其肝脏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瘤内注射或经支气管动脉灌注p53基因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AI)治疗肺癌的安全性、疗效和给药途径.方法经病理证实的15例肺癌,首先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瘤内注射或经支气管动脉灌注p53基因(今又生(R)),2~5天后,行BAI灌注化疗药物;然后根据病情变化再次进行基因治疗和/或BAI.治疗后常规使用螺旋CT定期复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全部15例患者均完成上述治疗,并接受随访2~11个月.有效率(CR+PR)46.7%(7/15),1例肺部肿块消失,6例肺部肿块缩小,3例纵隔淋巴结缩小,1例胸水减少,仅1例观察到肿瘤长大,14例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93.3%(14/15).p53治疗后6例出现发热(38℃~40℃),未观察到基因药物的其它严重副作用,无严重操作有关并发症出现.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显示,作为肿瘤综合治疗的一部分,p53基因治疗与BAI联合应用,是一种治疗肺癌安全、有效的方法,提高了BAI的治疗效果.经皮瘤内注射p53是否为一种较好的给药途径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携带p53基因的新型增殖性腺病毒CNHK600-p53的导入是否增加肝癌细胞株PLC/PRF5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ethylthiazolyl tetrazolium assay,MTT)法,观察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Fluorouracil,5-Fu)、丝裂霉素(Mitomycin,MMC)和表阿霉素(Epirubicin,EPI)单独及与CNHK600-p53联合对肝癌细胞株PLC/PRF5的杀伤效应。结果PLC/PRF5在5-Fu浓度为400μg/ml时细胞抑制率为(65±4.2)%,MMC浓度为1μg/ml细胞抑制率为(41±1.9)%,EPI浓度为10μg/ml细胞抑制率为(65±1.8)%。转入CNHK600-p53(MOI= 0.625)后再使用上述浓度的化疗药物,细胞抑制率分别为(89±5.3)%、(60±2.3)%和(75±1.5)%。当MOI值为0.3125,0.625,1.25时,CNHK600-p53组和Ad-p53组的细胞抑制率分别为(27±2.5)%、(30±3.7)%、(61±4.3)%和(4±2.7)%、(5±3.5)%、(16±4.5)%。结论单用CNHK600-p53效果优于Ad-p53,携带p53基因的CNHK600-p53能提高肝癌细胞株PLC/PRF5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Fan P  Wu Z  Cha X  Wang X  Wang S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11):655-657
目的研究p53基因D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突变。方法分别采用多聚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分析银染方法和链酶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trepavidinbiotinperoxidasecomplex,S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5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标本。结果22例在DNA水平突变阳性,突变率为41%;32例在核蛋白水平突变,突变率57%。其中22例DNA突变阳性者,核蛋白突变均阳性;而32例DNA水平突变阴性者,核蛋白突变阳性者9例,占28%。p53DNA突变与核蛋白突变之间有显著相关性,并且两者都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以及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有关(P<001)。结论免疫组化是一种快速检测p53是否存在异常的有效方法。但是在蛋白水平突变阳性者中存在一定的假阳性。p53突变阳性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