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直径≤3cm的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分析早期周围型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方法 2000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治疗直径≤3cm的周围型NSCLC161例,男89例,女72例,年龄(63.4±10.7)岁,行肺叶切除或肺局限性切除加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分析其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及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结果全组手术顺利,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肺叶切除153例,肺楔形切除7例,肺段切除1例。全组共清扫淋巴结2456枚,平均每例4.5±1.6组、13.1±7.3枚。术后病理:腺癌99例,鳞癌30例,肺泡细胞癌19例,其他类型肺癌13例。术后TNM分期:ⅠA期50例,ⅠB期62例,ⅡA期6例,ⅡB期10例,ⅢA期33例。N1组淋巴结转移率为23.6%(38/161),N2组转移率为20.5%(33/161),其中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率为8.1%(13/161),跳跃式纵隔转移率为6.8%(11/161),全组未发现下纵隔淋巴结转移。肺泡细胞癌及直径≤2cm的鳞癌、直径≤1cm的腺癌均无pN2转移。上肺癌发生pN2转移时上纵隔100%(19/19)受累,其中21.1%(4/19)同时伴有隆突下淋巴结转移;下肺癌则除主要转移至隆突下外(64.3%,9/14),还常直接单独转移至上纵隔(35.7%,5/14)。转移的纵隔淋巴结左肺癌主要分布在第5、6、7组,右肺癌主要分布在第3、4、7组。结论对于直径≤3cm的周围型NSCLC,肿瘤直径越大,其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越高,肺泡细胞癌、直径≤2cm的鳞癌和≤1cm的腺癌其纵隔淋巴结转移率相对较低;上肺癌主要转移在上纵隔,下肺癌则隆突下及上纵隔均可转移;第5、6、7组淋巴结是左肺癌主要转移的位置,第3、4、7组是右肺癌主要转移的位置,术中应重点清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TNM分期(UICC 2011)中T_1期(肿物直径d≤3 cm)的原发性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并尽可能找出对患者收益最大化的淋巴结清扫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5年5月大连市中心医院胸外科60例原发性周围型NSCLC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34例,年龄34~76(57.91±7.75)岁。记录淋巴结清扫数目及转移情况。结果全组共清扫淋巴结1 208枚,平均每例清扫20.1枚,其中转移淋巴结33枚,转移率为2.73%。常规病理检测未发现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转移51患者。检出单纯第12和(或)13和(或)14组淋巴结转移者共3例,检出率为5.89%。对于T1期原发性周围型NSCLC,随着肿瘤直径增加,淋巴结转移率逐渐升高。实性病灶较非实性病灶[纯磨玻璃结节(p GGO)或混合磨玻璃结节(m GGO)]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而非实性病灶一般不会发生淋巴结转移。结论 T_1期原发性周围型NSCLC的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物直径、性质、病理类型、影像学局部胸膜牵拉有关系,肺内第(12+13+14)组淋巴结清扫能发现可能存在的单纯肺内淋巴结转移,对T_1期原发性NSCLC的分期的划定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2015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报道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肺癌总数85%以上[1],其中大部分为腺癌,多为周围型结节,是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的良好手术指征。对于临床分期Ⅰ、Ⅱ和ⅢA期的NSCLC患者,VATS肺叶切除联合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为根治性手术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N2淋巴结转移状态对pN2/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预后的影响.方法 接受手术治疗的pN2/Ⅲ期NSCLC患者206例,分析N2淋巴结转移状态并计算其纵隔淋巴结转移率(MLNR),通过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纵隔淋巴结转移状态与NSCLC患者术后总生存时间(OS)的关系.结果 206例pN2/Ⅲ期NSCLC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9.6个月;Kaplan-Meier分析显示,多站N2淋巴结转移、N2淋巴结转移数>2枚、N2跳跃性转移、隆突下淋巴结转移阳性以及高纵隔淋巴结转移率(MLNR,≥33%)的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缩短(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隆突下淋巴结转移阳性(HR=1.81,95% CI 1.18,2.79,P<0.01),MLNR≥33% (HR=1.54,95% CI 1.02,2.33,P<0.05)是影响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纵隔淋巴结跳跃性转移、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纵隔淋巴结转移站数和转移数目以及MLNR与pN2/Ⅲ期NSCLC患者术后OS显著相关,可能是影响pN2/Ⅲ期NSCL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在肺癌治疗的分布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2年1月至2005年1月我院实施肺癌切除术、且生存期大于3年的非小细胞型肺癌(NSCLC)患者共68例,采取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胸术治疗各34例,比较两种术式在患者一般情况的分层分布与应用情况。结果生存期大于3年的患者中,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在Ⅰ期、周围型、无纵隔淋巴结转移、无主支气管侵犯的分布比例高于传统开胸术,且出血量少(P<0.01),住院时间短(P<0.05)。结论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在早期、周围型、无纵隔淋巴结转移和无主支气管侵犯的肺癌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肺内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以及检测肺内第13、14组淋巴结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5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系统性胸内淋巴结及肺内淋巴结清扫术的234例原发性周围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9例、女75例,年龄36~89(61.35±8.57)岁。对术后N1期淋巴结标本肺门(第10组)、叶间(第11组)、肺叶(第12组)及肺段(第13、14组)分站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34例患者共清扫第10~14组淋巴结3 019枚,平均每例患者12.9枚。其中263枚淋巴结阳性,淋巴结阳性率为8.71%(263/3 019)。99例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42.31%(99/234),其中N1期淋巴结转移40例,N1+N2期淋巴结转移48例,跳跃性N2期淋巴结转移11例。234例患者中共检出第13、14组淋巴结转移者16例,转移率为6.84%(16/234)。共清扫第13、14组淋巴结886枚,86枚转移,转移率为9.71%(86/886)。术前胸部CT扫描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者中,术后病理报告阳性者占56.32%;CT扫描淋巴结阴性者中,术后病理报告阳性者占34.01%。结论临床上检测NSCLC第13组、14组淋巴结与非肿瘤所在叶支气管旁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十分必要,有利于获取术后准确的TNM分期,对于指导术后治疗意义重大。术前胸部CT的结果不能作为淋巴结清扫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胸腔镜微创切除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复发与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2年5月在我院行胸腔镜微创切除术治疗的NSCLC患者90例,记录90例患者术后复发及转移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NSCLC患者术后复发及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时间截止到2022年9月,随访时间5~32(18.22±5.68)个月,术后复发32例(35.56%),转移35例(38.0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病理分期高、N分期高、T分期高、分化程度低、纵隔淋巴结转移、切除气管残端阳性是NSCLC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理分期高、N分期高、T分期高、分化程度低、纵隔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数量多、切除气管残端阳性是NSCLC患者术后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化疗是NSCLC患者术后复发及转移的保护因素。结论:病理分期、分化程度、纵隔淋巴结转移及切除气管残端阳性为NSCLC患者术后复发与转移的共同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数量为术后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进行治疗策略制定时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淋巴结切除方式在病理诊断为T1的c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淋巴结切除方式的不同,将1998年1月至2002年5月115例病理诊断为T1的c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组(清扫组)和纵隔淋巴结采样组(采样组),回顾性分析两组的并发症、N分期及预后之间的差异,评价各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清扫组平均每例切除淋巴结(15.98±3.05)个,采样组平均每例切除淋巴结6.48±2.16个,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清扫组的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均多于采样组.两组在淋巴结分期的改变、总生存率与无病生存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发现,当肿瘤直径>2 cm时,清扫组与采样组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8.2%和54.5%,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5.1%和51.3%,清扫组均高于采样组(P<0.05);当肿瘤直径≤2 cm时,两组的5年总生存率与无病生存率无明显差别.病理类型方面,大细胞癌和腺鳞癌5年总生存率低于腺癌和鳞状细胞癌(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5年总生存率与无病生存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均<0.01).结论 对于术中确定为T1的c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当肿瘤直径≤2 cm时,选择纵隔淋巴结采样术可以相对减小创伤;当肿瘤直径>2 cm时,选择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可能更有助于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临床ⅠA期肺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2021年12月至2022年8月完成解剖性肺叶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手术的199例临床ⅠA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淋巴结转移组46例, 非淋巴结转移组153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ⅠA期肺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199例临床ⅠA期肺腺癌患者中男86例(43.2%), 女113例(56.8%), 中位年龄57(52, 64)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淋巴结转移组在术前癌胚抗原(CEA)水平(2.5 ng/ml比1.6 ng/ml, Z=-4.446, P<0.01)、CT肿瘤直径(2.38 cm比1.57 cm, Z=-6.952, P<0.01)、实性成分比例(CTR)(1.00比0.00, Z=-9.542, P<0.01)方面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 两组之间在分化程度(χ2=38.271)、病理亚型(χ2=105.757)、经肺泡腔内气道播散(STAS)(χ2=47.276)、脉管瘤栓(χ2=16.358), 肿瘤部位(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最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对pN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复发及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261例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行肺癌根治术联合包含最上纵隔淋巴结的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pN2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80例, 女性81例, 年龄(61.5±9.4)岁(范围:31~83岁)。以最上纵隔淋巴结是否转移, 将患者分为转移组128例和无转移组133例, 对两组患者术后复发及生存情况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两组患者术后无病生存曲线和总体生存曲线, 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预后因素。结果全部261例患者的中位无病生存期为28个月, 转移组低于无转移组(19个月比33个月, P=0.005)。全组中位总体生存期为44个月, 转移组低于无转移组(37个月比49个月, P=0.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全肺切除、脏层胸膜侵犯是术后总体生存(HR=1.85, 95%CI:1.25~2.72, P=0.002;HR=1.82, 95%CI:1.30~2.56, P=0.007)和无病生存(HR=1.61, 95%CI:...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钟表盘综合定位法单操作孔全胸腔镜手术治疗高龄(≥70岁)肺肿瘤患者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6月48例高龄患者(年龄≥70岁)行钟表盘综合定位法单操作孔全胸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全胸腔镜下完成病灶切除(肺叶切除、肺段切除、楔形切除)和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或采样。结果 48例均于全胸腔镜下完成手术,包括肺叶切除8例,肺段切除19例,楔形切除21例,无二次开胸,无严重并发症,无围术期死亡。手术时间(54.5±25.5)min,术中出血量(83.8±72.9)ml。留置胸腔引流(4.5±2.2)d,术后住院时间(4.9±2.3)d,均顺利出院。恶性40例(腺癌29例,鳞癌8例,神经内分泌癌1例,大细胞癌1例,小细胞癌1例),第八版TNM分期ⅠA1期15例,ⅠA2期15例,ⅠA3期5例,ⅠB期2例,ⅡA期2例,ⅡB期1例;良性8例。48例随访(10.5±1.0)月,1例术后6个月肿瘤复发转移(肋骨转移),无死亡病例。结论钟表盘综合定位法单操作孔胸腔镜治疗高龄肺肿瘤患者定位准确,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食管连接部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总结该处淋巴结清扫的范围.方法 回顾手术治疗198例胃食管连接部腺癌患者的手术方式、Siewert分型、病理分期及各组淋巴结转移情况,探讨淋巴结转移的规律.结果 198例患者均行胸、腹两野淋巴结清扫术,淋巴结转移度为27.99%,淋巴结转移率为66.67%.淋巴结逐站转移130例,占98.48%(130/132例),跳跃式淋巴结转移1.52%(2/132例),分别转移置胃左动脉及腹腔干周围和隆凸下区.Ⅰ、Ⅱ型各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隆凸下淋巴结(6.25%、3.33%)、胸下段食管旁及下纵隔淋巴结( 25.00%、14.67%)、贲门右淋巴结(47.92%、52.00%)、贲门左淋巴结(31.25%、36.67%)、胃小弯淋巴结(43.75%、43.33%)、胃大弯淋巴结(27.08%、22.00%)、胃左动脉旁及腹腔干周围淋巴结(27.08%、30.00%).T1 +T2期者淋巴结转移率40.43%,T3+T4期者淋巴结转移率74.83%,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iewert Ⅰ型纵隔淋巴结转移率(27.08%)显著高于SiewertⅡ型者(14.67%),两者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iewert Ⅰ、Ⅱ型胃食管连接部腺癌有明显的胸、腹双向转移的趋势,应行胸、腹两野淋巴结清扫术,改良左胸切口能满足手术需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肺癌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7年9月192例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肺癌的临床资料。侧卧位,腋中线第5肋间3.5~5 cm切口,完成肺叶切除和纵隔淋巴结清扫。结果均痊愈出院,无围术期死亡,无二次手术,其中2例支气管袖式肺叶切除。中转开胸9例(4.7%),并发症11例(5.7%)。手术时间(112.4±37.2)min,术中出血量(103.4±53.8)ml,清扫淋巴结(13.8±6.3)枚,无肺漏气的186例胸管引流时间(1.9±1.3)d,住院时间(6.4±2.4)d。p TNM分期ⅠA期34例,ⅠB期51例,ⅡA期49例,ⅡB期34例,ⅢA期24例。192例随访1~35个月,平均10.3月,其中72例24个月。17例术后15~34个月复发或转移。结论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肺癌安全、有效,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2000年1月至2002年7月我们共手术切除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285例,现通过探讨清扫淋巴结数目与预后的关系,说明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在肺癌手术中的必要性,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单孔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与单孔胸腔镜解剖性肺叶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4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行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的Ⅰa期NSCLC患者共32例,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行单孔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手术17例(肺段切除组),其中左肺6例,包括S1+S2切除3例,S6切除1例,S8+S9切除1例,S10切除1例;右肺11例,包括S1切除5例, S1+S2切除1例,S3切除1例,S6切除2例,S6+S7+S8切除1例,S2+S7+S8切除1例;行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15例(肺叶切除组),其中左肺3例,包括左上肺切除1例及左下肺切除2例;右肺12例,包括右上肺切除3例,右中肺切除4例,右下肺切除5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组间比较,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组术后12 h及48 h引流量少于单孔胸腔镜解剖性肺叶切除组,N2淋巴结清扫数量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总数少于单孔胸腔镜解剖性肺叶切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住院费用、术中耗材费用、引流管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日、手术时间、N1淋巴结清扫站数及个数、N2淋巴结清扫站数、纵隔淋巴结清扫总站数及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检查淋巴结均无转移,随访时间1~7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复发、远处转移及相关死亡。结论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Ⅰa期NSCLC安全有效,可以达到与肺叶切除相近的效果,更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其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6.
应用纵隔镜手术诊断Ⅰ期胸部结节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纵隔镜手术在Ⅰ期胸部结节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1月至2007年6月60例临床拟诊Ⅰ期胸部结节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行胸部X线片及CT发现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肺部未见异常表现.以伴有或不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的两侧肺门淋巴结肿大为Ⅰ期胸部结节病的典型表现.结果 本组60例患者术后均获得明确的病理诊断.影像学表现典型者33例,纵隔镜检查术后32例获得病理学证实,诊断准确率97%;1例为纵隔淋巴结反应性增生.27例根据影像学表现考虑不典型Ⅰ期胸部结节病的患者,纵隔镜检查术后病理证实17例(63%),另有纵隔淋巴结结核6例,纵隔淋巴结反应性增生2例,转移性鳞状细胞癌以及小细胞癌各1例.全组手术顺利,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结论 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典型的Ⅰ期胸部结节病,其临床诊断准确率高,一般不需要行纵隔镜等有创检查以获得病理学证实.  相似文献   

17.
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在肺癌治疗的分布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2年1月至2005年1月我院实施肺癌切除术、且生存期大于3年的非小细胞型肺癌(NSCLC)患者共68例,采取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胸术治疗各34例,比较两种术式在患者一般情况的分层分布与应用情况。结果生存期大于3年的患者中,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在Ⅰ期、周围型、无纵隔淋巴结转移、无主支气管侵犯的分布比例高于传统开胸术。且出血量少(P〈0.01),住院时间短(P〈0.05)。结论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在早期、周围型、无纵隔淋巴结转移和无主支气管侵犯的肺癌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18FDG-PE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初步探讨^18FDG-PE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I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和影响SUV值(standard uptake value)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作了完全性切除的31例NSCLC患者。比较CT和^18FDG-PET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作用。对可能影响原发癌灶和纵隔淋巴结SUV值的各种因素作单因素和多重回归与相关分析。结果:^18FDG-PET的敏感性优于CT;但两者的特异性无显著性差异。NSCLC原发癌灶最大SUV值仅与原发癌灶大小相关,而未发现纵隔淋巴结最大SUV值与纵隔淋巴结大小或其它因素相关。结论:^18FDG-PET在诊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方面敏感性明显高于CT。NSCLC原发癌灶最大SUV值仅与原发癌灶大小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单孔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行单孔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27例早期NSCLC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采用双腔气管内插管、健侧单肺通气,于腋前线第4或第5肋间做一个长4~5 cm的手术切口,先完成解剖性肺段切除,如术中病理证实为NSCLC则进一步行纵隔淋巴结清扫或采样。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围手术期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等)、肿瘤手术效果(淋巴结切除总数、纵隔淋巴结切除站数、纵隔淋巴结切除数)及术后疼痛评分。 结果所有病例均在单孔全胸腔镜下完成手术,无增加辅助腔镜切口、无中转开胸病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有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肺部感染2例,心律失常1例),经治疗后均痊愈,并发症发生率为11.1%。27例早期NSCLC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192.2±56.1)min,术中出血量(83.8±50.5)ml,术后拔管时间(4.5±1.3)d,术后住院时间(6.2±2.7)d,术后疼痛VAS评分(3.4±0.9)分。手术效果显示:每例患者平均淋巴结切除总数(13.7±5.3)枚,纵隔淋巴结切除总数(9.5±4.3)枚,纵隔淋巴结切除站数(5.6±1.3)站。 结论在有丰富腔镜手术经验的治疗中心,单孔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NSCLC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是一种更为微创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1,319例临床第Ⅰ期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380例施行了病灶广泛切除和预防性淋巴结大块切除术(以下简称 PLND),其中18例(5%)的淋巴结经病理证实有转移,后者应称为临床第Ⅰ期/病理第Ⅱ期肿瘤,其总五年生存率(61%)比临床上有明显淋巴结转移的病例要高出一倍,因为临床第Ⅱ期/病理第Ⅱ期病灶施行淋巴结大块切除术后,五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