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Bentall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回顾 Bentall和DeBono最早于1968年报道带瓣主动脉根部替换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病变[1],自此主动脉根部病变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开创了主动脉外科的新纪元.随后Cabrol和Kouchoukos分别改良经典Bentall手术的技术细节[2].目前,Bentall手术已成为外科治疗主动脉根部瘤和主动脉A型夹层合并主动脉关闭不全的标准术式[3],其优点是术后效果良好,可以彻底切除病变主动脉组织,操作相对简单,易于推广;缺点是术后需要终生抗凝,冠状动脉开口可能形成真性或假性动脉瘤.  相似文献   

2.
过去四十年,Bentall手术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的经典术式,已成为一种标准治疗方法。近二十年来,为治疗主动脉根部瘤合并急性或慢性主动脉关闭不全,一系列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重建外科技术得以发展。这些技术演变均得益于对主动脉根部解剖和功能理解的深入。文献显示Bentall术围术期死亡率在1.7%~8%之间,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重建术围术期死亡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对于累及主动脉根部的病变如A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根部瘤和马方综合征等,比较传统的手术方式是Bentall手术.尽管Bentall手术的近远期效果尚好,但仍有与人工瓣膜相关的并发症发生[1].部分主动脉根部病变的患者,其主动脉瓣是正常或基本正常的,对于这类患者保存其自身主动脉瓣可提高术后远期疗效.现将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重建术的手术方式及其演变、手术指征、术后疗效比较和评价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非特异性主动脉炎合并主动脉瓣病变初次和再次手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0年1月至2011年6月手术治疗34例非特异性主动脉炎合并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其中23例主动脉炎,11例白塞病.初次手术行Bentall术18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 16例.16例AVR者14例术后并发严重瓣周漏再次手术,其中根部置换术10例,人工带瓣管道8例,同种带瓣管道2例;非原位AVR术后4例.结果 初次手术行Bentall术者18例,随访4个月~11年,均长期生存,无根部假性瘤.再次手术14例均生存,出院.1例行同种带瓣管道置换术患者术后14个月因根部假性瘤破裂死亡.结论 非特异性主动脉炎合并主动脉瓣病变患者术前明确诊断困难,漏诊率极高.初次手术应采用根部置换术,再次手术十分困难,根部置换术可取得比较好的疗效,非原位AVR术操作简单、术中止血容易,术后疗效可靠,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应用带主动脉瓣(机械瓣或生物瓣)的人工血管替换病变主动脉及主动脉瓣并重新移植冠状动脉开口(BENTAL手术)是治疗升主动脉及主动脉根部动脉瘤的标准术式,但其存在与人工瓣相关的问题。1992年David和Feindel提出了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修复术(DAVID手术)治疗升主动脉瘤和主动脉根部扩张。我们于2002年10月至2003年10月在法国冈城大学医疗中心研修期间参加了12例DAVID-Ⅰ式手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大动脉炎是一种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病变多累及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其次为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和肾动脉,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病人病变累及主动脉根部,包括主动脉瓣、冠状动脉和升主动脉壁[1].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性分析47例主动脉瓣术后再次主动脉外科治疗病例,提高对主动脉瓣术后主动脉疾病再治疗的认识.方法 2003年1月至2012年6月,47例患者因主动脉瓣术后接受再次主动脉手术治疗.男38例,女9例,再次手术间隔时间(6.0±3.8)年.行主动脉根部替换14例,升主动脉替换10例,主动脉根部/升主动脉+全弓替换+象鼻支架置入术21例,全胸腹主动脉替换2例.所有出院患者均行门诊复查和电话随访.结果 47例患者中主动脉夹层25例(53%),升主动脉瘤12例(26%),主动脉根部瘤10例(21%).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升主动脉直径年增长值高于马方综合征患者(P<0.05).47例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中死亡1例;余患者均出院并随访,随访时间(53.49±33.79)个月,3年生存率83%.结论 对马方综合征、风湿性心脏病等主动脉瓣疾病合并主动脉病变要积极干预、严格随访,减少术后主动脉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8.
主动脉根部位于心脏的中心部位,主要由主动脉瓣、主动脉瓣环、主动脉窦、窦管交界、冠状动脉开口、升主动脉起始部组成,发生瘤样病变时上述组成部分可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其外科治疗应该采用不同的策略。2003年9月至2011年2月我科共完成主动脉根部病变手术113例,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113例,男76例,女37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根部手术后远端主动脉病变的再次外科治疗结果,探讨相关治疗策略。方法 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28例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根部手术后远端主动脉病变患者进行再次手术治疗。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龄23~52岁,平均(38.5±8.7)岁。首次手术包括Bentall手术24例,David手术4例。Stanford A型夹层8例,主动脉根部瘤20例。再次手术包括:胸腹主动脉置换术10例,全主动脉弓置换及支架象鼻术7例,胸降主动脉置换术6例,全主动脉置换术2例,全主动脉弓置换术2例,部分主动脉弓置换术1例。两次手术间隔1 ~12年,平均(6.43 ±3.07)年。结果 术后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4例(17%),包括脑卒中1例,截瘫1例,单侧下肢一过性运动障碍2例。二次开胸止血3例,急性肾功能衰竭接受血滤治疗1例。3例因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延迟接受气管切开术。术后全部随访,随访时间10~ 118个月,平均(40.8±29.5)个月。住院死亡2例(7.1%),术后1年、5年实际生存率分别为(94.5±1.3)%、(90.6±1.4)%。结论 马方综合征行主动脉根部手术后因远端主动脉病变再次外科治疗临床结果满意。对于患主动脉A型夹层的马方综合征,首次手术即采用积极的主动脉全弓置换及象鼻手术更好。  相似文献   

10.
主动脉根部-升主动脉段,由于其复杂的解剖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湍流特点,使得在设计腔内移植物时,需考虑“主动脉瓣膜、双侧冠脉开口、主动脉窦部膨大、头臂干开口”等几个因素。因而被视为腔内修复最后的“禁区”,至今仍然无理想的腔内移植物能够用于此段病变的治疗,成为全球各大血管外科中心聚焦的前沿问题。现有研究方案包括Endo-Bentall法、Endo-Wheat法以及“景氏瓣窗型”移植物腔内修复动物实验等,但是主要存在个体化局限性、冠脉支架的远期通畅率不明确和移植物感染等悬而未解问题。目前尚无完善的腔内移植物或腔内手术方案可解决主动脉根部-升主动脉段病变。鉴于目前此技术的局限性和有限的临床经验,这项技术应保留给高危患者,特别是那些拒绝开放干预的患者。笔者对目前现有的腔内修复累及主动脉根部及升主动脉病变方案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多年以来,主动脉瓣和主动脉根部置换术被认为是主动脉根部瘤的标准治疗方法。随着人们对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并发症危害性认识的增加,和对主动脉瓣根部解剖及生理特点认识的深入,保留主动脉瓣主动脉根部置换技术有了较大发展。我们主要介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病因和分类、主动脉瓣保留技术及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部分主动脉根部重建术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共30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累及根部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男25例、女5例,年龄27~72(51.2±8.0)岁。夹层近心端施行了部分主动脉根部重建术:部分根部成形+升主动脉置换术9例,部分根部成形+升主动脉置换+半弓置换术6例,部分根部成形+升主动脉置换+孙氏手术15例。术后随访10~60(37.9±3.2)个月。比较术前、术后主动脉瓣反流程度等指标。结果全组中无手术死亡发生,1例患者术后15 d死于肺炎,生存率96.7%(29/30)。1例患者随访期间死亡,2例患者因主动脉瓣严重反流分别于术后1年和15个月再次入院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截至最后一次随访,24例无主动脉瓣膜反流,2例少量反流。结论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导致主动脉根部病变,部分主动脉根部重建术能够保留主动脉瓣瓣膜的持久性和功能性,可获得较满意的早、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重建术治疗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根部瘤的经验.方法 2003年7月至2007年12月22例马方综合征患者接受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重建术.其中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龄10~57岁;平均(28±10)岁.手术方法包括再植技术9例、成形技术8例、单片法2例,再植手术+全主动脉置换1例,成形手术+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1例,单片法+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1例.术后随访17~64个月,平均随访(46±16)个月.结果 无住院及随访期死亡,1例患者再次开胸止血,随访期无瓣膜相关并发症发生.截至最后一次随访,16例无主动脉瓣反流,4例少量反流,中度及重度反流各1例.中度及重度反流的患者于术后1年进行了再次瓣膜置换手术.结论 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重建术早、中期效果满意,可用于治疗马方综合征患者的主动脉根部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David Ⅰ术式治疗主动脉根部病变导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8月至2011年5月,采用David Ⅰ手术治疗24例主动脉根部病变导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男21例,女3例;年龄24 ~ 69岁,平均(47.0±12.3)岁.主动脉夹层13例,主动脉根部瘤7例,马方综合征2例,单纯主动脉瓣环扩张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术前心功能Ⅰ级20例,Ⅱ级3例,Ⅲ级1例;主动脉瓣反流中度13例,重度11例.David Ⅰ手术采用直人工血管9例,带Valsalva窦人工血管15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6例,主动脉弓置换1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二尖瓣成形+三尖瓣成形1例.1例术中食管超声提示主动脉瓣大量反流,瓣叶脱垂,即刻决定使用带瓣人工血管行Bentall手术.术后观察患者心功能和主动脉瓣反流情况.结果 围术期死亡2例,分别于术后第9天死于感染性休克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和术后第22天死于肺部感染;近期死亡1例,术后第54天死于肺部感染.本组体外循环(235.9±58.5) min,主动脉阻断(182.7±35.8) min.术后1周超声心动图复查,主动脉瓣无反流11例,轻度反流11例,轻至中度反流1例;所有患者心功能均为Ⅰ级.术后20例(不包括3例死亡和1例行Bentall术者)随访3~74个月.主动脉瓣无反流3例;轻度反流15例,其中3例半年后再次复查提示主动脉瓣无反流;中度反流2例,其中1例3个月后复查提示反流转为轻度,1例采用直人工血管的马方综合征患者术后55个月复查提示反流转为重度.结论 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再植入术(David Ⅰ术式)是治疗主动脉瓣叶及瓣环结构大致正常的主动脉根部病变引起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一种理想手术方式,同时应用带Valsalva窦血管能提供更稳定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风湿性主动脉瓣疾病术后再发主动脉疾病的外科治疗,提高对主动脉瓣术后继发主动脉病变防治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12年5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风湿性主动脉瓣疾病术后再发主动脉病变患者27例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7例,年龄28~69(50±10)岁。继发主动脉病变包括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13例(急性夹层4例,慢性夹层9例),升主动脉瘤6例,主动脉根部瘤8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置换7例,升主动脉+全主动脉弓置换+象鼻支架植入术6例,主动脉根部置换+全主动脉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6例,升主动脉置换8例。对所有出院患者进行门诊复查和电话随访。结果再次手术间隔时间6~110(57±32)个月,术后早期无死亡,再次手术体外循环时间50~274(143±65)min,住院时间13~27(19±11)d。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肾功能不全4例,神经功能障碍3例(无轻瘫或截瘫发生),肺部并发症4例,肠道并发症2例。术后随访率81.5%,随访时间4~118(43.5±32.2)个月,随访期间4例死亡,3年生存率为85.1%。结论对因风湿性主动脉瓣疾病行主动脉瓣手术的患者,若同期合并主动脉病变,需积极处理;即使未合并主动脉病变,也应严格随访,定期复查,减少术后主动脉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主动脉根部替换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动脉根部瘤主要表现为升主动脉中层囊性坏死 ,导致升主动脉瘤样扩张 ,常累及主动脉瓣、主动脉窦及主动脉瓣环 ,造成主动脉瓣严重关闭不全。使用主动脉根部替换的方法治疗主动脉根部瘤 ,可预防瘤体破裂 ,控制主动脉夹层瘤的发生和发展 ,纠正严重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防止心功能衰竭。 1 994年 1月至 2 0 0 0年 1 0月 ,我院对 2 73例主动脉根部瘤病人行主动脉根部替换术( Bentall术 ) ,其中 2 7例出现术后并发症 ,其护理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2 7例中 ,男 2 2例、女 5例 ,年龄 1 4~ 6 5岁 ,平均 4 0 .6岁。瘤体直径 6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Mini-root手术技术在主动脉根部大血管手术中的近中期临床随访结果。方法 2008年3月至2012年9月青岛市市立医院心外科对31例主动脉根部病变患者行Mini-root手术治疗,其中男22例、女9例,年龄28~71(47.2±21.3)岁。术前诊断为急性主动脉夹层(Standford A型)15例,马方综合征13例,其中合并主动脉夹层8例,二瓣化畸形合并升主动脉夹层3例。术后随访6~50(31±11)个月。将13例单纯Mini-root手术(Mini-root手术组)与同期进行的8例Bentall手术(Bentall手术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31例Mini-root手术患者中,住院期间死亡3例,其中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合并多脏器衰竭1例,降主动脉瘤破裂1例,大面积脑梗死1例;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行血液透析治疗3例;术后再次手术3例;持续血液透析治疗1例。对照研究结果提示Mini-root手术组的体外循环时间[(108.5±20.8)min vs.(138.5±19.0)min]、术后24 h输血量[(661.6±135.0)ml vs.(1381.2±517.5)ml]均显著低于Bentall手术组(P0.05)。结论 Mini-root技术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输血量,对于手术治疗的主动脉根部病变有满意的临床效果,与Bentall手术相比该手术技术在围手术期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复合带瓣血管的全根置换术(TRR)成为了大多数主动脉根部疾病的治疗标准。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主动脉根部解剖及血流动力学的了解加深,保留瓣膜的主动脉根部置换术(VSRR)和个性化的主动脉根部外部支持(PEARS)应运而生。根据不同的主动脉根部疾病选择合适的术式尤为重要。评估这三种手术方式时,必须以夹层的治疗与预防为主并且要平衡患者的短期获益和长期风险。本文就主动脉相关疾病及手术的选择问题上加以概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胸主动脉真性动脉瘤的外科治疗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09年8月云南省心血管病医院采用Bentall手术治疗25例胸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6~65岁.单纯主动脉根部瘤9例,主动脉根部瘤合并升主动脉瘤6例,主动脉根部瘤合并升主动脉瘤累及主动脉弓10例. 结果 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12例,包括心律失常、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二次开胸止血等,均经相应的治疗治愈.围术期无心肌梗死发生.随访24例,失访1例.随访时间6个月~1 5年,随访期间因心律失常死亡1例.术后6个月所有随访患者行64排双源螺旋CT复查显示:冠状动脉吻合口未见狭窄. 结论 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胸主动脉真性动脉瘤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20.
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TAAD)及真性动脉瘤(TAAA)都是累及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的大动脉病变,尤其是累及腹腔内脏动脉的病变手术治疗难度较大。随着腔内技术的发展,以开窗和分支支架为代表的腔内技术在胸腹主动脉病变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中简要介绍胸腹主动脉病变手术治疗的现状,重点围绕开窗和分支支架技术治疗TAAD、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