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结肠黏膜5-脂氧合酶(5-LOX)蛋白及5-LOXmRNA的表达及其与UC内镜分级、组织学分级的关系.方法 取32例UC患者结肠黏膜标本根据内镜及组织学进行分级,同时收集正常对照者结肠黏膜标本26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化法检测UC患者结肠黏膜5-LOX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32例UC患者内镜分级Ⅰ级10例,Ⅱ级19例,Ⅲ级3例 组织学分级1级19例,2级9例,3级4例.UC患者结肠黏膜5-LOX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5-LOX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随内镜分级、组织学分级增加而增加 5-LOX蛋白表达与内镜分级之间存在相关(P<0.05),但与组织学分级之间不相关(P>0.05).结论 UC患者结肠黏膜中5-LOX mRNA和蛋白的表达增加,5-LOX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疾病的活动度,可作为UC治疗的靶位,在UC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环氧合酶-2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氧合酶-2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及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启动炎症反应过程,许多研究发现COX-2在溃结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升高,在炎症反应的组织修复期,抑制COX-2则表现为使修复受阻,病情加重.另外COX-2介导的组织修复也需要在一定的严密系统调控下才能正常进行,在各种未知因素的作用下,这个平衡被打破,就有可能出现不典型增生,最终导致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体内花生四烯酸 (arachidonic acid,AA) 主要经环氧合酶 (cyclooxygenase,COX)及5-脂氧合酶 (5-lipoxy-genase,LOX) 两条途径代谢,代谢产物为主要包括前列腺素 (prostaglandins,PGs)、血栓素 (thromboxanes,TXs) 和白三烯 (leukotrienes,LTs) 在内的二十碳不饱和脂肪酸.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组织中环氧合酶-2与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氧合酶(COX)是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和其它二十烷类的限速酶,至少存在COX-1和COX-2两种同工酶,前者呈原生性表达,其表达量不受刺激因素的影响,后者呈诱导性表达,很多因素如细胞因子、内毒素及致癌物等均可诱导其产生。研究表明COX-2在结肠、直肠癌、结肠腺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FLAP)在细胞因子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中的介导作用,以及MK886对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的抑制作用。方法分离并原代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用FLAP微小强有力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抑制FLAP的表达,或用MK886抑制FLAP的活性,采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通过Western杂交和酶联免疫吸附检测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1)和E选择素的表达。结果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能表达低水平的黏附分子,在细胞因子的刺激下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提高。FLAP表达抑制后,细胞因子诱导黏附分子表达的作用降低。细胞因子刺激12 h后,同未处理细胞表达的黏附分子比较,不同黏附分子表达分别增加了6~51倍;用不同浓度MK886处理后,细胞表达的黏附分子水平明显下降,并呈MK886剂量依赖性。结论FLAP介导了细胞因子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的作用,MK886具有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环氧合酶2和前列腺素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环氧合酶 (COX)是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中的限速酶 ,可催化花生四烯酸生成一系列前列腺素 (PGs) ,包括PGE2和血栓素 (TXs)。COX有 2种同工酶 :COX 1和COX 2。我们通过研究COX 2在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 (UC)肠黏膜中的表达 ,并测定PGE2 和TXB2 的水平 ,探讨其在UC中的作用。一、对象和方法1 对象 :( 1)UC组 :2 2例 ,男 8例 ,女 14例 ;年龄 15~6 6岁 ,平均 4 5岁 ;诊断符合“2 0 0 0年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病程 1周~ 14年 ;轻度 6例 ,中度 9例 ,重度 7例。 ( 2 )对照组 :2 0例 ,男 9例 ,女 11例 ;年龄 19~ 6 4岁… 相似文献
7.
5-脂氧合酶是催化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生5-OH-6,8,11,14-廿碳四烯酸和白三烯等类花生酸产物的重要酶类。近年来研究发现5-脂氧合酶与人类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主要综述5-脂氧合酶及其抑制剂与消化系肿瘤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花生四烯酸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ALOX5AP)基因SG1 3S114T/A多态性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易感性。方法选择住院的胸痛患者714例,将确诊为ACS的患者377例作为ACS组,非ACS患者33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ALOX5AP基因SG13S114T/A多态性,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ACS组患者AA、AT和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 3.79%、50.93%和35.28%,对照组患者分别为12.76%、38.58%和48.66%,2组AT和TT基因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0.020);ACS组男性AT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P=0.040),女性TT基因型频率低于对照组(P=0.013)。SG13S114T/A位点AT和TT基因型以及T等位基因是所有ACS(P=0.004、0.001和0.013)和男性ACS(P=0.014、0.005和0.020)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ALOX5AP基因SG1 3S114T/A多态性AT和TT基因型以及T等位基因可能与老年人,特别是老年男性ACS的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9.
10.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和环氧合酶-2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如遗传、环境,尤其是肠道菌群)之间相互作用,在遗传易感宿主通过异常的黏膜免疫反应引起肠道炎性反应。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PPAR)-γ属于核受体超家族成员,其在脂代谢、糖代谢、细胞增殖分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PPAR-γ也参与炎性反应、免疫应答调控,在抑制炎性反应因子和炎性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与某些炎性反应相关疾病如炎症性肠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是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中的限速酶,催化花生四烯酸生成一系列炎性介质,包括前列腺素和血栓素,在炎性反应性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此,本文研究了COX-2和PPAR-γ在UC中的表达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Smad3和Smad7在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60例UC患者的结肠黏膜及16例正常结肠黏膜(对照组)中Smad3和Smad7的表达.回顾性分析Smad3和Smad7的表达与UC临床分期、病变范围和病理组织学分级的关系.结果 Smad3在活动期和缓解期UC中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其与病变范围无相关性(r_s=-0.192,P=0.141),但与病理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r_s=-0.283.P=0.029).Smad7在活动期和缓解期UC中的表达显著增强(P值均<0.05),且活动期显著高于缓解期(Z=2.097,P=0.036);其与病变范围无关(r_s=0.066,P=0.614),但与病理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r_s=0.453.P=0.000).相关分析结果提示,Smad3和Smad7在UC中的表达水平间呈负相关(r_s=0.420,P=0.001).结论 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蛋白的异常表达与UC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Smad7有可能成为反映UC疾病活动度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TLR2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黏膜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结肠肠黏膜TLR2蛋白及TLR2 mRNA的表达及其与UC临床活动度、内镜分级的关系.方法 取47例UC患者结肠黏膜标本根据内镜及临床活动度进行分级,同时收集正常对照者结肠黏膜标本13例.用Western Blot技术和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RT-PCR)检测结肠黏膜中TLR2蛋白及TLR2 mRNA的表达.结果 UC患者结肠黏膜TLR2蛋白及TLR2mRNA的表达量高于正常对照者,且随着内镜下及临床病变分级的加重逐渐增加.结论 UC患者肠黏膜中TLR2及TLR2 mRNA的表达增加,且其表达均随临床及内镜下病变程度加重,表达逐渐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疾病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Th细胞各亚群比例在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按照2007年济南标准收集UC患者20例,对照组16例.利用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和四色荧光抗体流式细胞术对肠黏膜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作表型分析,比较各组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cLPMC)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h1、Th2、Th17细胞比例的改变.结果 UC组cLPMC中Th17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升高,分别为3.75%(6.93%)和1.25%(3.70%),在PBMC中为1.40%(2.15%)和0.70%(0.33%),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UC患者CLPMC中Th17细胞比例与疾病评分呈正相关(r=0.34,P<0.05).UC组和对照组Th1、Th2细胞在cLPMC和PBMC中的比例均差异无统汁学意义(P>0.05),且不同疾病活动度患者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在Th细胞各亚群中,Th17细胞是介导UC肠道局部和外周免疫应答的优势细胞,可能成为UC治疗的有效靶点.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核因子-κB活化与细胞因子基因表达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3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 (UC)患者肠黏膜活检组织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及其与NF κB活化的关系 ,以及抗炎药物 (柳氮磺吡啶和糖皮质激素 )对其的影响。方法 31例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UC患者 (符合 1993年太原会议制定的UC诊断标准 )被纳入本研究。其中 17例使用过药物 (柳氮磺吡啶或柳氮磺吡啶 +糖皮质激素 )治疗 ,14例未用过任何与UC治疗相关的药物 ,11例同期结肠癌患者 (取其癌旁正常组织 )作为对照。采用 :(1)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检测核因子 (NF) κBDNA结合活性 ;(2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白细胞介素 (IL) 1βmRNA和IL 8mRNA的表达。 结果 (1)UC患者肠黏膜活检组织IL 1βmRNA和IL 8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 (P <0 0 5 ) ,且与NF κBDNA结合活性呈显著正相关 (IL 1β :r=0 836 3,P <0 0 5 ;IL 8:r=0 6 0 2 4 ,P <0 0 5 )。 (2 )糖皮质激素和柳氮磺吡啶明显抑制NF κB的活性 ,降低IL 1βmRNA和IL 8mRNA的表达。结论 (1)NF κB是UC细胞因子释放的关键调控因素 ,在UC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糖皮质激素和柳氮磺吡啶可能通过抑制NF κB的活性 ,减少细胞因子的表达而起到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其受体c-Met在活动性和非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结肠黏膜组织的表达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活动性和非活动性UC患者以及对照组肠镜活检组织中HGF、c-Met表达;SP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结果对照组、活动性UC组、非活动性UC组H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88%、100%;c-Met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92%、100%;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HGF、c-Met在UC结肠黏膜表达与PCNA过表达正相关(r分别为0.648、0.645,P均〈0.05)。结论HGF及其受体c-Met可能在UC结肠炎症黏膜修复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6.
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与一氧化氮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UC)与一氧化氮(NO)的关系。方法用辅酶Ⅱ(NADPH)-黄递酶组织化学方法、组织病理学方法、巨噬细胞(CD68)免疫学方法分别测定24例活动性UC患者和15名健康对照者的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中性粒细胞数和CD68阳性细胞数。结果活动性UC患者肠粘膜NOS阳性染色颗粒数、中性粒细胞数、CD68阳性细胞数每高位视野分别为45.02±2.64个,12.85±2.11个、40.91±1.22个,对照组相应值为5.31±0.20个、0.12土0.008个、5.37土0.54个。两组三种数据比较P值均<0.001,组间差异有显著性。说明活动期UC患者肠粘膜NOS阳性颗粒数、中性粒细胞数及巨噬细胞数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活动性UC患者肠粘膜中NOS活性增高,NO释放量增加,其参与UC炎症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可能是产生大量NO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7.
Deficiency of epithelial basement membrane laminin in ulcerative colitis affected human colonic mucosa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chmehl K Florian S Jacobasch G Salomon A Körber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lorectal disease》2000,15(1):39-48
Imbalances in epithelium-matrix interactions have been discussed as a pathomechanism in ulcerative colitis, causing a colonic
mucosal barrier dysfunction. Laminin, the major noncollagenous component of the basement membrane, plays a role in epithelial
basal lamina formation and promotes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enterocytes. We therefore investigated the distribution of laminin
in ulcerative colitis affected colonic tissues. Tissue specimens from both affected and nonaffected colonic regions were obtained
from ten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during colonoscopies or operations. Healthy tissue from five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was used as control.After histological classification, the localiz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basement membrane associated
extracellular matrix proteins were determin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Paraffin-embedded sections were incubated with antibodies
against laminin and type IV and V collagen. No positive immunoreactivity against laminin was found in most of the epithelial
basement membranes surrounding the crypts in affected colonic tissues, without involvement of the subendothelial structures.
In contrast, a type IV and V collagen accumulation occurred in all these tissue samples. The lack of laminin in combination
with an overexpression of type IV and V collagen, as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is paper, leads to changes in basement
membrane structure.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three-dimensional network of the colonic epithelial basement membrane
and its function are seriously disturbed in exacerbating ulcerative colitis. This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the importance
of cell-matrix interactions for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mechanisms in the etiology of ulcerative colitis.
Accepted: 10 September 1999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