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根据2004年所发表的数据,我国30岁至85岁居民中房颤患病率为0.77%,其中8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达30%以上。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脑卒中则是最为常见的表现类型。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缺血性卒中的每年发生率(约  相似文献   

2.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抗血栓治疗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随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明显增高,在年龄<50岁的人群中发病率低于2%,而7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则增加到13%.由于老年人房颤发病率增高,作为其重要合并症之一的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也呈增高趋势.风湿性瓣膜病房颤患者卒中的危险性增加17倍,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卒中危险性可增加4倍,缺血性卒中已经成为影响老年房颤预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抗血栓治疗是预防卒中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已有多项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抗血栓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老年房颤患者卒中发生率,并在适应证、药物选择及并发症预防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在发达国家患病率占总人口的1.5%~2%,国内2003年的调查显示30岁以上人群房颤患病率为0.65%,估计患病人数约420万。房颤不但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引起血栓栓塞、特别是卒中的发生。卒中是房颤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资料显示,每6例卒中患者中有1例为房颤所致,未接受抗凝治疗的房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的复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基本异位心律和持续性心律。人群房颤的发生率在50~59岁为0.5%,60~69岁为1.8%,70~79岁为4.8%,80~89岁为8.8%;60岁以上老年人房颤发生率为3%~4%,随年龄的增加房颤的发病率增加,80岁以上约为9%。房颤危害严重,房颤是非房颤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的2倍;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是无房颤者的5~7倍,房颤合并瓣膜病时脑卒中的比例比窦性心律高17倍。房颤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据国外报道,成人房颤的患病率在2%~4%之间。对我国30~85岁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提示:房颤患病率为0.65%,在年龄>80岁人群中高达7.5%[1]。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及对房颤检测的加强,预计未来患病率将持续增长。房颤明显增加缺血性卒中以及动脉栓塞的风险。20%~30%的房颤患者会发生缺血性卒中,其风险是非房颤患者的4~5倍。口服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基础。国内应用的抗凝药物主要包括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以及新型/直接口服抗凝药(novel/new oral anticoagulant,NOAC/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DOAC)。  相似文献   

6.
<正>心源性脑栓塞约占首发缺血性卒中的25%,其栓子来源最常见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房颤引发的卒中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且致残率和致死率均高于其他类型的卒中。研究显示,对于卒中高危风险的患者,抗凝治疗较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能够明显降低房颤相关卒中的再发风险[1],因此早期识别这一类患者并给予有效的抗凝治疗,对于缺血性卒中的诊断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既往人们对于房颤与缺血性卒中相关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正卒中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2014年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3350万房颤患者,占世界人口0.5%[1]。2004年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30~85岁人群中房颤总患病率为0.77%,其中50~59岁人群中患病率为0.5%,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7.5%[2]。此外发现,房颤相关性卒中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房颤)为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80岁以上人群的房颤患病率可达10%。对房颤患者的随访研究发现,5年中致命性卒中的发生率高达18%,心源性血栓栓塞是房颤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因此,对房颤患者,脑卒中的一级和二级预防至关重要。近年来在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防治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文对此作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根据2004年所发表的数据,我国30~85岁居民中房颤患病率为0.77%。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卒中是最为常见的表现类型。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缺血性卒中的年发生率(约5%)是非房颤患者的2~7倍。预防卒中的新发与复发应成为房颤患者综合管理策略中的主要内容。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对于发生卒中风险增高的患者,合理应用抗凝药物有助于显著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然而在我国大多数房颤患者未得到抗凝治疗。进一步增强对房颤及其并发症危害性的认识、加强血栓栓塞并发症(特别是卒中)的预防,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进而减轻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和家庭负担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多种口服抗凝药物已经或即将应用于临床,如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为规范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降低缺血性卒中等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心律分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和心律失常联盟(中国)组织国内专家制定了此专家共识。  相似文献   

10.
Luo M  Xie RM  Quan HB  Hu Y  Cai YY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8):637-640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房颤)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复发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02年住院非瓣膜病性房颤伴缺血性卒中患者386例,随访收集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复发分析并研究其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非瓣膜病性房颤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10年累计复发率为34%,Cox回归单因素分析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高脂血症、附壁血栓是非瓣膜病性房颤伴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Cox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高血压病,TIA发作史与附壁血栓为非瓣膜病性房颤合并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阿司匹林与华法林治疗对非瓣膜病性房颤合并缺血性卒中复发有保护作用。结论高血压病、TIA发作史与附壁血栓为非瓣膜病性房颤合并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阿司匹林与华法林治疗对非瓣膜病性房颤合并缺血性卒中复发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65岁以上人群房颤发生率为3%~5%,占缺血性卒中病因的15%~20%。每年约5%非风湿性房颤患者发生卒中。非风湿性心脏病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OAC)预防卒中的效果已被证实。但相当一部分栓塞事件的高危人群无法长期使用OAC。左心耳(LAA)是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最常见部位,在心脏外科手术中通过切除、结扎、缝合、固定等方法可以将LAA与体循环隔离。日前在二尖瓣手术中建议同时切除IAA以降低未来卒中风险。正在进行的LAA闭塞研究(LAAOS),主要对行选择性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患者接受常规LAA闭塞的疗效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2.
房颤是一种常见病,随着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增加和人口老龄化进程,房颤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正在上升.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心力衰竭、死亡和认知能力下降的风险增加;约1/3的房颤因无症状或隐匿而未能被及时发现和治疗.口服抗凝剂治疗可降低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和死亡率,因此,尽早筛查出无症状性房颤并早期确诊,对正规使用口服抗凝剂和预防缺血性卒中至关重要.目前,房颤的早期识别和治疗指南较少.本文综述了房颤心电检测、筛查和诊断方法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评价75岁以上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预防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将2014年3月至2019年3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成功接受左心耳封堵术治疗的82例房颤患者分为高龄组(年龄>75岁)与非高龄组,回顾性分析两组围术期并发症以及长期随访期间缺血性卒中、大出血等事件发生率。结果显示,高龄组与非高龄组围术期手术相关缺血性卒中(0比1.6%,P=0.768)及大出血发生率(0比1.6%,P=0.76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出现死亡、心包填塞等并发症。随访(25.9±15.9)个月,高龄组与非高龄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分别为3.6/100人年和4.9/100人年,大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5/100人年和0/100人年。与预期风险相比,高龄组发生卒中的相对风险较非高龄组降低更多(32.0%比25.0%);而非高龄组大出血相对风险下降更多(100%比56.9%)。左心耳封堵术可能是老年房颤患者预防卒中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4.
对心房纤颤时卒中的预防(SPAF)研究证实,阿司匹林可预防非风湿性房颤病人的缺血性卒中和系统性栓塞。作者对1330例非风湿性房颤病人进行了平均1.3年的前瞻性随访研究,旨在探明阿司匹林在预防房颤病人发生不同类型卒中方面的作用。这些病人被随机分成安慰剂组(n=568),阿司匹林组(n=552)和华法令组(n=210)。结果在研究期间,共71例发生缺血性卒中,其中安慰剂组42例,阿司匹林组23例,华法令组6例。71例中70例经 CT 或 MRI 检查证实为缺血性卒中,另1例动脉血管造影显示为栓塞性闭塞。发生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2岁,男性占61%。66%有高血压病史,27%有糖尿病,9%有颈部杂音。83%的卒中累及颈内动脉分布区的前部循环。经颈部 Doppler 检查者中73%证实为前部循环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需要干预的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房颤对患者的主要危害之一是缺血性脑卒中,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为每年5%,其卒中风险是窦性心律患者的5~7倍.因此预防心房颤动引起的栓塞性事件是其治疗策略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在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病人中实施房颤综合管理(ABC路径)对缺血性卒中结局的影响。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129例新发缺血性卒中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病人为病例组,匹配同期未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非瓣膜性房颤病人258例为对照组。按照性别一致、年龄±2岁进行1∶2的频数匹配。比较2组病人房颤的管理情况、基础情况、临床指标、共病及药物使用情况。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ABC路径对房颤病人缺血性卒中结局的影响。结果 2组房颤管理方式,β受体阻滞剂、他汀药物、非维生素K拮抗剂使用率,血压、LDL-C水平,冠心病及既往卒中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了冠心病、既往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DL-C后,与未抗凝管理的病人相比,抗凝管理的病人缺血性卒中发生风险降低63%(OR=0.37,95%CI:0.17~0.82),而ABC路径病人的缺血性卒中发生风险降低81%(OR=0.19,95%CI:0.08~0.47)。结论 相比抗凝管理,ABC路径有进一步减少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病人缺血性卒中风险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65岁)心房颤动(房颤)患病率与缺血性卒中及CHA2DS2-VASc评分的相关性,为其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我院2013-10至2015-10连续住我科5 016例患者的住院资料,房颤患者437例为房颤组,非房颤患者4 579例为非房颤组。按年龄分为65岁、65~74岁、75~84岁、≥85岁四个年龄段,回顾性分析房颤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非房颤组相比,房颤组患者年龄、男性房颤患者所占比例增加(P均0.001);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的患者比例显著增高(P均0.001)。年龄、男性、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风心病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组患者缺血性卒中的患病率和发病年龄均高于非房颤组患者(P均0.01)。非瓣膜性房颤CHA2DS2-VASc评分≥2分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CHA2DS2-VASc评分2分的患者(P0.001),其抗凝治疗率随增龄而下降(P均0.001)。结论:房颤的发生与年龄、男性、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风心病患病率独立相关。非瓣膜性房颤缺血性卒中的发病风险较非房颤者明显增加,需及早开始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8.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根据2004.年的统计数据,我国30岁至85岁居民中房颤患病率为0.77%,其中8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达30%以上~(1)。根据最新的欧洲房颤流行病学的研究,一般人群房颤的患病率为1%~2%,超过600万欧洲人患有房颤~([2])。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估计在未来的50年房颤的患病率至少增长2.5倍。房颤患者卒中发生率高于非房颤患者的5倍,脑卒中患者中有三分之一合并房颤,其中血栓栓塞导致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房颤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预后。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是非房颤患者的2~7倍。房颤导致的卒中占所有卒中的20%,且致残率和致死率更高。近期的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筛查评分(STAF)和包括左心房直径(L)、年龄(A)、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D)、发病前1年吸烟(S)4个指标的LADS评分以及包括年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左心房扩大及血管病因4个指标的ASAS评分3种方法在缺血性卒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17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依据患者是否合并心房颤动分为房颤组(56例)和非房颤组(261例),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NIHSS评分、超声心动图结果及脑血管评估情况等相关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STAF、LADS和ASAS评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并比较3种方法预测缺血性卒中合并心房颤动发生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结果房颤组与非房颤组患者比较,年龄[(69±11)岁比(62±12)岁]、NIHSS评分[(8.2±1.3)分比(4.4±0.3)分]、左心房内径[(42.3±6.8)mm比(31.7±2.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99、3.38、6.32,均P0.01)。STAF评分诊断缺血性卒中合并心房颤动的曲线下面积为0.801,最佳截断点为STAF≥5分,敏感度为58.9%,特异度81.2%,准确度77.3%;LADS评分诊断缺血性卒中合并心房颤动的曲线下面积为0.846,最佳截断点为LADS≥4分,敏感度66.1%,特异度83.5%,准确度80.4%;ASAS预测值评分诊断缺血性卒中合并心房颤动的曲线下面积为0.835,最佳截断点为ASAS预测值≥0.09分,敏感度85.7%,特异度56.7%,准确度61.8%;3种评分方法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308、59.685、32.054,均P0.01)。结论 LADS≥4分在筛选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心房颤动中的准确度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