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通过221例残胃的内镜检查,提示胃、十二指肠良性病变组两种手术方式(毕Ⅰ、毕Ⅱ式)术后在症状的发生率和发生时间上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术后并发症毕Ⅱ式术明显高于毕Ⅰ式术(P<0.01),残胃复发性溃疡多发生在球溃疡术后(85.7%),检出残胃癌2例,均在术后10年以上。胃癌术后1年内癌肿复发者,2/3是低分化腺癌和未分化癌。本文资料提示残胃癌的发生与术后临床症状出现的早晚无相关性,为了早期发现残胃癌,强调对胃大部切除采后10以上者,无论有无症状,均应定期内镜随访。另外为减少并发症,应尽可能少做毕Ⅱ式手术。  相似文献   

2.
残胃癌与残胃复发癌内镜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因胃或十二指肠良性病变行胃大部切除术后 5a以上残胃发生的癌为残胃癌 ,胃癌术后残胃发生的癌为残胃复发癌。我院在 2 3a间经内镜检查残胃患者 2 5 8例 ,发现残胃癌 10例 ,残胃复发癌 2 2例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内镜检查因胃或十二指肠良性病变行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 16 0例 ,发现残胃癌 10例 ,发生率 6 .3% ,男 9例 ,女 1例 ,年龄 4 3~ 6 9a ,平均 5 7.3a。因胃溃疡及其并发症行胃次全切除术的患者 5 0例 ,发生残胃癌 7例 ,发生率 14 .0 % ,而因球溃疡及其并发症行手术的患者 90例 ,发生残胃癌 3例 ,发生率3.3%…  相似文献   

3.
残胃病变316例内镜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对残胃病变的影响.方法 分析316例胃手术后的病人行胃镜检查、常规取病理活检及组织学染色检查资料.结果 残胃及吻合口炎者占77.53%,残胃及吻合口溃疡者占8.23%,胆汁反流性胃炎20.25%,残胃癌者2.53%,幽门杆菌阳性者27.53%,毕Ⅱ式术后残胃炎、吻合口炎发生率高于毕I式(P<0.01).结论 残胃病变中以残胃及吻合口炎发生率最高,其次为胆汁反流性胃炎,且多数残胃病变发生于毕Ⅱ式术后.胃及十二指肠良性病变行胃大部切除要严格掌握胃切除指征,且选择毕I式吻合术为宜.  相似文献   

4.
崔永天 《包头医学》2012,36(2):87-88
目的:探讨胃部分切除术后残胃内镜及转归情况.方法:收集本院2005年4月~2010年12月胃镜检查的所有胃大部切除术的患者135例,按毕Ⅰ式和毕Ⅱ式进行分组,对其内镜下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汇总.结果:胃大部切除后残胃病变增多,残胃炎及吻合口炎约101例,反流性食道炎及胆汁反流性胃炎93例,残胃吻合口溃疡30例,残胃息肉7例,残胃癌13例;毕Ⅱ式术后残胃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毕Ⅰ式(P<0.05).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严格控制胃切除手术指征是减少残胃病变的关键;定期做好胃镜随访观察,是防治残胃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癌的治疗及预后,分析其发生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回顾693例接受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残胃癌的发生、治疗及其预后;同时就与残胃癌发生的可能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93例胃大部切除术中,发生残胃癌76例。51例行手术治疗,其中36例行根治手术,15例行姑息性切除,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两种术式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2.7月和14.2月。未行手术切除的25例残胃癌患者,于发病后3~11月内死亡。76例残胃癌中,原溃疡位于胃部59例(22.3%,59/259),十二指肠球部17例(3.9%,17/434),两部位的残胃癌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采用B illrothⅡ式和B illrothⅠ式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术后残胃癌发生率分别为12.7%和7.1%,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本组残胃癌发病距首次手术的平均时间为15年。结论手术在残胃癌的治疗中具有积极的意义。残胃癌多发生于B 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且原发溃疡位于胃部的患者,术后10年以上者发生癌变的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6.
76例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癌的治疗及预后,分析其发生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693例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残胃癌的发生、治疗及其预后;同时就与残胃癌发生的可能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93例胃大部切除术中,发生残胃癌76例.51例行手术治疗,其中36例行根治手术,15例行姑息性切除,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两种术式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2.7月和14.2月.未行手术切除的25例残胃癌患者,于发病后3~11 月内死亡.76例残胃癌中,原溃疡位于胃部59例(22.3%,59/259),十二指肠球部17例(3.9%,17/434),两部位的残胃癌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采用Billroth Ⅱ式和Billroth Ⅰ式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术后残胃癌发生率分别为12.7%和7.1%,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本组残胃癌发病距首次手术的平均时间为15年.结论 手术在残胃癌的治疗中具有积极的意义.残胃癌多发生于Billroth 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且原发溃疡位于胃部的患者,术后10年以上者发生癌变的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镜检查结果,探讨残胃病变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8例残胃胃镜检查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检测结果。结果 198例患者发现各种病变143例,分别为残胃炎91例、残胃溃疡27例、残胃癌19例、其他6例。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残胃炎占56.94%、残胃溃疡占20.83%、残胃癌占15.28%、总残胃病变占94.44%,高于毕-Ⅰ式胃大部切除术的残胃炎(39.68%)、残胃溃疡(9.72%)、残胃癌(6.35%)、总残胃病变(59.52%)(P<0.05)。Hp检测阳性50例,合并胆汁反流140例;残胃病变Hp阳性率为30.77%,高于无残胃病变的10.91%;胆汁反流Hp阳性率为18.57%、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Hp阳性率为13.89%,低于无胆汁反流的41.38%、毕-Ⅰ式胃大部切除术的31.75%(P<0.05)。结论胃大部切除手术后残胃并发症较多,应严格掌握胃大部切除手术适应证,定期胃镜检查判断残胃病变情况。  相似文献   

8.
翁海光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1):150-150,154
目的探讨胃部分切除术后残胃内镜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5月80例残胃患者的临床资料、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残胃病变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80例残胃患者检查:残胃及吻合口炎60例(浅表性胃炎40例、萎缩性胃炎15例、不典型增生3例、肠化2例);胆汁反流者58例;残胃及吻合口溃疡15例;残胃癌6例。BillrothⅡ式残胃及吻合口炎及溃疡、胆汁反流、残胃癌发生率高于BillrothⅠ式(P0.05)。结论胃大部切除手术后并发症较多,应严格控制胃切除手术指征,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在胃切除后定期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9.
残胃癌及残胃复发癌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88例患者手术后胃进行观察,发现残胃癌9例,占3.13%,其中早期残胃癌1例;胃癌切除后复发癌29例,占10.07%。结合临床对残胃癌及残胃复发癌的分类、定义、发病率及引起残胃癌的因素进行了讨论。诊断主要靠胃镜及活检。减少和防止残胃癌的发生有赖于:(1)对胃部分切除术后的患者需胃镜定期随访,尤其对毕氏Ⅱ式患者;(2)胃大部切除术后,尽可能选用毕氏Ⅰ式;(3)对青年人的消化性溃疡,应从严掌握手术指证,(4)发现残胃有隆起、糜烂、色泽改变或溃疡等病变,应多处作活检,以了解有无癌灶存在。  相似文献   

10.
黄美云 《四川医学》2001,22(5):458-459
对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进行内镜随访 ,有助于及早发现病变及时治疗。本文着重讨论胃大部切除术后合并胆汁返流、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残胃病变之间的关系。现将我院近 10年来 116例残胃内镜检查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95例 ,女 2 1例 ,年龄 2 0~ 80岁。手术原因 :因消化道溃疡行手术者 72例 ,胃癌手术者 4 4例。手术方式 :毕Ⅰ式 55例 ,毕Ⅱ式 6 1例。手术时间距内镜随访时间在溃疡组最长达 35年 ,在胃癌组最长达 12年。临床表现为上腹烧灼感、疼痛或腹胀、呕血或黑便等。1 2 内镜及病理结果 :116例术后对胃进行内镜观察…  相似文献   

11.
冯炜炜  曹斌融 《上海医学》2001,24(9):551-554
目的探讨次全子宫切除术的指征,病理检查对指导手术范围的重要性以及切除残端宫颈的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宫颈残端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次全子宫切除术时患者平均年龄(38.9±56)岁,其中良性疾病占77.5%,切除原因有患者要求保留宫颈,存在粘连、手术困难等.恶性者占22.5%,切除原因为误诊或手术困难.再次残端宫颈切除手术困难,并发症发生率高(12.5%),耗时长.结论对40岁以上需切除子宫的多发性子宫肌瘤或子宫内膜异位症者以全子宫切除为佳.行次全子宫切除术前应排除宫颈和内膜恶性病变.术前、术中病理检查可提高恶性肿瘤确诊率,以正确选择术式.[恶性肿瘤手术应彻底,必要时先期化疗、放疗或介人治疗.再次残端宫颈切除术难点在于分解粘连、游离输尿管、分离膀胱.]  相似文献   

12.
张震  李南林  董文鹏 《安徽医学》2006,27(3):185-186,182
目的探讨残胃癌及残胃再发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2月~2005年6月27例残胃癌及残胃再发癌的病人。结果手术切除率为77.8%,根治切除率为59.1%,根治性手术后1年、3年和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5%、50%及37.5%。结论胃良性病行手术治疗时以B-I式为首选;定期胃镜检查残胃癌及残胃再发癌高危人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残胃癌及残胃再发癌预后的关键;根治性手术是治疗残胃癌及残胃再发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十二指肠残端漏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残端漏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0年间8例十二指肠残端漏的治疗。结果 5例发生于十二脂肠球部溃疡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3例发生于胃癌根治术后,治愈7例,死亡1例。结论 十二指肠残端漏治疗的关键是发现及时,充分引流及有效的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4.
残胃癌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敬立 《广西医学》2005,27(4):502-503
目的 分析和总结残胃癌的外科诊断和治疗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1年4月至2001年12月本院收治的22例残胃癌的病例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中,残胃癌发生在吻合口13例,胃底贲门8例、整个残胃1例;Ⅰ期1例,Ⅱ期2例,Ⅲ期14例,Ⅳ期5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8.6%、29.8%、14.5%,其中14例根治切除术后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9.7%、38.5%、22.4%。结论 残胃癌高危人群应加强定期随访,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根治性手术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郝永钟  解传仁  朱伟科 《热带医学杂志》2011,11(9):1048-1049,1059
目的总结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阑尾残端处理的几种方法带来的不同后果,探讨LA阑尾残端处理方法的优劣性。方法 LA治疗阑尾炎共163例,阑尾残端处理方式有:直接缝扎(A组)43例、套扎线套扎(B组)42例、"威克夹"结扎(C组)38例、钛夹结扎(D组)40例。比较各组的术中、术后并发症,痊愈出院时间,远期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A、B、C组残端处理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98%、2.38%、2.63%,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为25.00%,与A、B、C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B、C三组病人的住院时间、远期效果、平均费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A、B、C三组比较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时阑尾残端直接缝扎、套扎线套扎和"威克夹"结扎均是可靠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外科1984~1994年6月收治的603例胃癌中的5例残胃癌患者,结合文献对其发病年龄,部位,发病率,生物学行为、临床表现、早期诊断以及残胃癌与胃大部切除术式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认为:1.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残胃癌的治疗原则;2.定期随诊是早期发现残胃癌的关键,3.B-Ⅰ式吻合或Roux-en-Y式吻台取代B-Ⅱ式吻合,可避免十二指肠液返流入残胃,减缓残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肺叶肺段切除支气管残端结扎30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肺切除时采用单纯结扎法闭合支气管残端的手术方法和经验。方法302例肺切除手术中采用单纯用粗丝线在支气管根部用力结扎支气管残端,使残端成喇叭口样扩张,残端不予包埋。结果结扎法处理支气管残端,术后随访无支气管胸膜瘘发生。结论结扎法处理肺切除支气管残端安全可靠,方便省时,易于掌握,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闭合支气管残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和总结25例残胃癌的诊断与手术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03年我院收治的25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并对手术方法、术后生存率进行总结讨论。结果25例残胃癌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0.2%、34.2%、18.16%,作根治性手术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4%、48.2%、36.7%。结论残胃癌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定期胃镜检查是早期诊断残胃癌的关键,根治性切除是外科治疗残胃癌最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带蒂伞状胃壁"预防十二指肠残端瘘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将莱芜市中医医院外科自1988年1月-2008年2月收治的83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和位置较高的胃溃疡出血、穿孔、经内科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或位置较高的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和胃外伤破裂、刀刺伤病人分为2组.实验组516例,十二指肠残端缝合后,在十二指肠残端用"带蒂伞状胃壁"覆盖缝合加固.对照组314例,缝闭十二指肠残端后.在残端表面覆盖大网膜或胰腺被膜,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结果 对照组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发生率为3.5%(11/314),实验组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发生率明显降低,只占0.19%(1/516),P<0.01.对照组术后腹腔感染率为3.8%(12/314),实验组术后腹腔感染率明显下降,占0.39%(2/516),P<0.01,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带蒂伞状胃壁"缝合在十二指肠残端表面,促进了十二指肠残端愈合,明显降低了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腹腔感染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1981至1990年我们对30例肺癌患者作右全肺和右上肺叶切除术后采用奇静脉处理支气管残端,其中包括6例右主支气管残端和24例右上肺支气管残端。1981至1985年183例肺切除术,采用双重结扎支气管残端,术后并发支气管胸膜瘘占1.1%;同期114例肺切除,采用间断缝合支气管残端,并发支气管胸膜瘘占2.8%,而本组30例无支气管胸膜瘘发生。利用奇静脉包埋支气管残端的适应证:①一般情况较差的肺癌患者;②行右上肺叶或右全肺切除时支气管残端短而脆弱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