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肩袖滑囊侧部分撕裂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方法 1999年8月至2006年6月,对38例肩袖滑囊侧部分撕裂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男28例,女10例;年龄18~69岁,平均45.7岁.左肩11例,右肩27例.肩袖撕裂程度根据Ellman分类标准,Ⅰ度6例,Ⅱ度7例,Ⅲ度25例.术前对双侧肩关节进行系统检查.38例患者术前均拍摄肩关节正位和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27例行B超检查,35例行MR或MRA检查.13例行肩峰下间隙减压及肩袖清理术,25例行肩峰下间隙减压及肩袖修复术.结果 38例患者均有肩部疼痛,夜间痛18例.夜间痛在Ⅰ、Ⅱ度与Ⅲ度撕裂患者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5).25例患者肩关节前屈及外展肌力下降.物理检查中阳性率较高的包括:Neer撞击征92.1%(35/38),Hawkins撞击征71.1%(27/38),肱骨大结节压痛89.5%(34/38),60°~120°痛弧征68.4%(26/38),牵拉抗阻试验68.4%(26/38).根据Bigliani肩峰分型标准:Ⅰ型2例,Ⅱ型26例,Ⅲ型10例.B超检查的阳性检出率为48.1%(13/27),MR检查的阳性检出率为74.3%(26/35).结论 肩袖滑囊侧部分撕裂患者中,Neer撞击征及大结节压痛阳性率很高.B超和MR检查诊断肩袖滑囊侧部分撕裂有一定价值.关节镜检查仍然是诊断肩袖滑囊侧部分撕裂的最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2.
肩袖撕裂的病因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Codman提出冈上肌离大结节止点1cm处为乏血管区,此区是造成肩袖撕裂的主要原因。NeerⅡ则提出95%的肩袖撕裂是由肩峰下撞击引起。作者对35例肩袖撕裂的病人进行了临床与手术的观察,发现肩袖撕裂的部位主要分布于冈上肌,占97.1%。35例中撞击征病人10例。Codman的乏血管区不仅存在于冈上肌,亦存在于肩袖其它肌腱,故乏血管区不是引起肩袖撕裂的主要原因。撞击征亦不是,只占全部撕裂总数的28.6%。作者认为引起肩袖撕裂的内在因素包括肩袖肌腱的乏血管区和冈上肌的特殊位置和功能,外在因素包括肩关节反复应用,肩峰下撞击和不同程度的肩部外伤。  相似文献   

3.
Xiao J  Cui GQ  Wang JQ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9):1492-1495
目的 探讨关节镜治疗肩袖滑囊侧部分撕裂的手术方法 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2年6月至2007年12月行关节镜手术的57例肩袖滑囊侧部分撕裂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34例,女性15例,年龄25~71岁,平均年龄49.7岁.左肩15例,右肩34例,涉及优势侧41例.根据Ellman分类标准,Ⅰ度7例,Ⅱ度6例,Ⅲ度36例.术前均拍摄肩关节正位和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29例行B超检查,36例行MRI或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Ⅰ度及Ⅱ度患者行肩峰下间隙减压及肩袖清理术;Ⅲ度患者行肩峰下间隙减压及肩袖修复术.肩袖修复方式:3例直接行断端缝合,26例应用缝合锚钉行肩袖止点重建,7例联合应用断端缝合及缝合锚钉技术.分别在术前和最终随访时采用UCLA肩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价.手术前UCLA评分平均为(16.5±2.4)分.其中疼痛评分平均为(2.9±1.0)分,功能评分平均为(5.4±1.2)分,肩关节主动前屈评分平均为(4.3±1.1)分,前屈肌力评分平均为(4.0±0.4)分.结果 4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7年,平均48个月.手术后平均UCLA评分为(32.1±3.8)分.其中疼痛评分平均为(8.4±1.7)分,功能评分平均为(9.1±1.4)分,肩关节主动前屈评分平均(4.9±0.2)分,前屈肌力评分平均为(4.8±0.4),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优16例,良31例,差2例.47例患者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结论 关节镜手术是治疗肩袖滑囊侧部分撕裂的有效方法 .手术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4.
肩袖损伤后修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肩峰下撞击征所致肩袖损伤后的修复反应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的表达。方法雄性SD大鼠50只,剪取同侧肩胛冈骨块移位于肩峰底面,建立肩峰下撞击模型,对侧行假手术作为对照。分别于术后第3、7、14、28、56d处死动物,切取整个肩关节,观察冈下肌肌腱的修复反应及bFGF的表达,并使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检测bFGF的表达变化,图像分析结果中光密度值(OD)和阳性面积值分别表示bFGF的表达强度和阳性细胞数。结果所有动物实验侧的冈下肌肌腱均出现滑囊面撕裂,肌腱断端细胞增生,来自肩峰下滑囊的结缔组织覆盖其表面。对照侧冈下肌肌腱完好,仅有少量的腱细胞和滑囊细胞表达bFGF;而实验侧沿腱外膜排列的腱细胞、从肩峰下滑囊迁移的炎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表达信号增强。结论肌腱损伤后bFGF的表达增强;肩峰下滑囊是肩袖修复的基础和bFGF分泌的主要来源,修补肩袖时应尽量给予保留。  相似文献   

5.
肩关节相关结构正常与异常的MRI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Zhu Q  Katsuya N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4):259-262,I016
目的 探讨正常肩关节和肩峰撞击证、肩袖撕裂、复发性肩关节前方不稳的MRI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285例肩关节疾病患者5 20例无症状对照人群的肩关节MRI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在冠状斜位显像T1相中正常冈上肌为中等强度信号显影,肌腱-肌腹连接自肱骨头的上方并移行止于肱骨大结节处为低强度信号显影。当肩商在肩峰处反复撞击而发生病理改变时则表现为肌腱信号强度增加,并可出现肌腱外形欠光滑、肌腱-肌腹连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肩袖部分撕裂的诊断和手术方法。方法1999年4月~2004年1月,我所对14例肩袖部分撕裂进行手术治疗。术前均拍摄肩关节正位和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11例B超检查,14例MR I或MRA检查。5例行肩峰下间隙减压及肩袖清理术;9例行肩峰下间隙减压及肩袖修复术。采用UCLA肩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滑囊侧部分撕裂7例,关节侧部分撕裂7例。14例随访1~6年,平均38个月,UCLA评分由术前(15.9±3.9)分升至术后(30.9±5.2)分(t=15.000,P=0.000)。良13例,差1例;13例满意。结论关节镜检查是诊断肩袖部分撕裂的可靠方法。肩袖修复术是治疗肩袖部分撕裂的有效方法。关节镜下手术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7.
肩峰下撞击征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肩峰下结构与典型滑膜关节的结构非常相似,其中喙突、喙肩韧带、肩峰构成的穹隆状结构类似臼窝;肱骨大结节类似关节突;位于肩峰和喙肩韧带、冈上肌之间的肩峰下滑囊类似关节滑囊;冈上肌肌腱在肩峰与肱骨大结节间穿过,肱二头肌长头腱在其深面穿越肱骨头上方。因此,肩峰下结构又被称为“第二肩关节”。肩峰前外侧形态异常、骨赘形成,肱骨大结节骨赘形成,肩锁关节增生以及其它可能导致肩峰-肱骨头间距减小的原因均可造成肩峰下结构的挤压与撞击,即由于与肩峰底面的前 1/3、喙肩韧带和肩锁关节下面的反复异常碰撞,滑囊、肩袖及肱二头…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肩关节有限元模型,用于分析肩袖生物力学。 方法采集1名26岁健康男性志愿者右肩CT、MRI数据,构建肩关节有限元模型,包含肩胛骨、肱骨、锁骨,以及肩袖肌群(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模拟肱骨在肩胛骨平面外展,分析肩袖肌肉应力变化。 结果肱骨在肩胛骨平面外展0°~30°过程中,各组肌腱与肱骨头连接处的应力均增大。冈上肌腱应力变化速率较快;肩胛骨前方的肩胛下肌对比肩胛骨后方的冈下肌-小圆肌,两组肌腱的应力变化较为同步。当肱骨在肩胛骨平面外展30°时,冈上肌腱、肩胛下肌腱及冈下肌腱-小圆肌腱与肱骨头连接面的平均应力分别为7.894 8、4.721 7、3.768 8 Mpa,冈上肌腱关节面与滑囊面结点平均应力分别为7.931 4、4.099 0 Mpa。冈上肌腱的关节面与滑囊面应力有明显差异,应力差值随肱骨在肩胛骨平面外展而增大,造成的剪切力可造成冈上肌腱撕裂。 结论肩袖对肩关节的活动与稳定性有重要作用,其受力特点易引起肩袖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出一种肩峰撞击理论以及肩关节Rockwood位片的肩峰形态分型法,探讨该分型法在肩袖损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肩峰撞击症或肩袖撕裂行肩关节镜手术的101例患者,其中男34例,女67例;年龄34~76(56.31±9.63)岁;病程2~12个月,平均6个月。术前常规拍摄肩关节“三位片”,包括肩关节前后位、Rockwood位以及冈上肌Outlet位。基于肩峰撞击理论以及Rockwood位片将肩峰形态分为3型:Ⅰ型(平坦型)、Ⅱ型(隆起型)、Ⅲ型(撞击型)。两位观察者分别对101例患者的肩关节Rockwood位片按照新分型法、对冈上肌Outlet位片按照传统肩峰形态分型法进行分类统计;冈上肌腱损伤依据关节镜下所见分为无撕裂、部分撕裂、全层撕裂。分别对新分型法、传统分型法进行一致性检验(Kappa值),采用秩和检验比较新肩峰分型法3种肩峰形态的平均肩肱距(acromiohumeral distance,AHD),采用Spearman秩相关性检验以及Gamma法分析比较新肩峰分型法与冈上肌腱撕裂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者间一致性检验新肩...  相似文献   

10.
肩袖是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四块肌肉及其肌腱组成的复合体.它们环绕肱骨头上端,共同协调肩关节运动.在年龄、创伤、劳损等外在因素以及肌腱退变、血运不足、肩峰下撞击等内在因素作用下,肩袖易发生损伤,尤其是肌腱撕裂,进而引发肩部疼痛、力量减弱、活动范围减少.肩袖撕裂通常需手术修复,术后大部分疼痛减轻,肩关节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