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院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伟 《中国实用医药》2010,5(9):214-215
目的了解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医院感染情况,探讨降低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的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本院新生儿医院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46例,医院感染率为2.14%。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部位以上呼吸道为主(34.78%),其次为眼部、皮肤软组织、胃肠道及口腔感染等(分别为17.39%、15.22%、15.22%和13.04%)。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以表皮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为主。结论重视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管理,严格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新生儿护理工作,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禤健平 《中国医药指南》2013,(15):417-417,420
目的探讨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产科出生且母婴同室的3589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结果产妇的文化程度、无菌观念、胎龄、分娩方式、羊水质量以及室内环境与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与否存在着普遍关联(P<0.05)。19例发生医院感染的患儿中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为8例(42.11%),其次分别为脐部、眼部、口腔感染。产后3d感染者最多,为8例(42.11%),4d感染者4例(21.05%),5d感染者3例(15.79%),6d、7d、8d以及8d以后感染者各1例(5.26%)。结论母婴同室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产妇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习惯,为产妇及新生儿营造良好的环境,减少医院感染的概率。  相似文献   

3.
沈品珍 《临床医药实践》2002,11(10):796-797
新生儿院内感染已成为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母婴同室有利于母婴健康,但基层医院条件有限,母婴同室仍然存在导致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隐患.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择母婴同室病人918例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查分析,与母婴同室前930例住院病人医院感染调查分析,进行对照,结果表明:母婴同室与母婴异室院内感染种类基本相同。母婴同室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53%,比母婴异室医院感染发病率217%下降了64%,两者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X2=1282,P<001。两组感染部位分布均以皮肤软组织占的比例大。母婴同室组皮肤软组织构成比为507%,异室组构成比为719%,母婴同室比母婴异室下降了212%。上呼吸道感染,母婴同室组比异室组上升16%。伤口感染,母婴同室组比异室组上升28%。下呼吸道感染,母婴同室组比异室组上升26%。通过对爱婴病房院内感染监测资料分析,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医院感染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我们认为,只要加强母婴同室消毒隔离,卫生保洁措施如洗手及护理治疗环节,加强陪护探视制度,可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探讨降低母婴同室的新生儿的医院感染发病率的护理途径。方法对2005-2007年本院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为2.73%,其中2005年3.97%,2006年2.77%,2007年1.72%。以呼吸道感染居首位。结论限制母婴同室的探视、陪伴,加强空气消毒及护理用品的消毒,认真执行洗手制度,做好呼吸道护理及基础护理,使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逐年下隆.  相似文献   

6.
母婴同室病房是近几年来创建爱婴院后才出现的综合性病房。特点是分娩后即24小时母婴同室,以保证母乳喂养。这是对儿科的促进,也是产科的一场革命。国际上已将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作为妇幼卫生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1990年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降低妇产科(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的发生,探讨母婴同室医院感染因素及控制措施。方法分析母婴同室管理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结果通过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各项技术操作规范,环境消毒、医疗废物等管理。结论通过加强母婴同室消毒隔离各环节的管理,有效地降低了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对某院新生儿区住院病人发生院内感染 (鹅口疮、尿布疹 )的比率以及感染出现的时间作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 ,提倡使用一次性尿布 ,能促进新生儿健康 ,减少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新生儿医院感染相关因素,探讨降低感染发生率的护理途径。方法对我院在2006年1月-2009年12月出生的新生儿母婴进行基础护理、患者行为干预、病房空气消毒、呼吸道护理、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管理等方面的护理,对感染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74%,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38.1%)。结论加强母婴同室病房的消毒隔离管理,加强基础护理等措施对预防和控制母婴同室医院感染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难点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及产妇满意度的护理对策.方法:针对245例母婴同室足月新生儿的护理难点,进行了有的放矢的个性化护理.结果:母乳喂养成功率90%,同时大大提高了产妇及家属的满意度.结论:健康教育与实际操作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可大大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及产妇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1993以来,我院产科实行母婴同室,虽然它具有很多优越性,但也存在着一些新生儿易被感染的因素,某些沙门杆菌、大肠杆菌、柯萨奇病毒、克雷伯杆菌等常在新生儿中流行感染。为此,我们加强了灭菌隔离制度,对病源进行监测,为母婴同室提供良好的环境,预防了感染。现将我们的做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母婴同室充分体现以人为中心,不仅有利于母亲的身体健康,也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但探视陪护者频繁出入,病室空气洁净度下降,给母婴同室感染管理增加了难度.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是院内感染的高发人群,严重威胁新生儿健康和生命。有研究显示,母婴同室管理不仅有利于母婴身心健康发展,还对新生儿感染有一定的预防作用[1]。近年来,我院开展了母婴同室管理,发现其在控制院内感染有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母婴同室新生儿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婴同室是产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使母亲和婴儿频繁接触,增加母子问的感情,提高母亲护理婴儿及哺乳能力。作为产科护士,必须懂得如何观察与护理新生儿。一方面,通过全面整体的观察与评估新生儿目前情况,及时发现潜在因素,做好预防,减少并发症。另一方面,通过对新生儿的观察与护理,提供针对性的指导,解决疑问,保证母婴平安,密切医患关系,提高产科护理质量。现将新生儿的观察与护理介绍如下。1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1.1体温的观察与护理:新生儿正常体温36.0—37.0℃。体温低的原因有早产儿、低体重儿、室温低。体温高的原因有室温高、保暖过度、脱水。母婴同室温度应维持在20~22℃为宜,湿度50%。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该院分娩新生儿母婴同室的现状。方法对2009-2010年住院分娩新生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9年住院分娩新生儿791例,母婴同室708例,新生儿母婴同室率为89.51%;2010年分娩新生儿1012例,母婴同室890例,新生儿母婴同室率为87.94%。2年间母婴同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母婴同室率呈下降发展趋势,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母婴同室率,促进母乳喂养成功。  相似文献   

18.
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林敏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3):122-123
目的:探讨母婴同室预防新生儿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07~2010年在本院实行母婴同室的6 234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感染例数为57例,为0.91%。按照护理干预不同分为两组,分别为早期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结果:本院2007~2010年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情况分析显示,共有57例新生儿出现了感染,感染率为1.50%~0.45%,对母婴同室新生儿发生感染的部位研究显示,主要的发病部位为上呼吸道,为32例,占56.14%,其次为皮肤14例,占24.56%。对研究人群进行不同护理,其早期护理组发生感染例数为9例,占0.40%,常规护理组发生感染的例数为48例,占1.23%,两组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婴同室预防新生儿感染的病因为细菌性感染,早期护理组可以有效控制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率,应注意推广。  相似文献   

19.
刘爱秀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3):2535-2536
实行母乳喂养、母婴同室、做好婴儿的临床观察极其重要,尤其是出生7天内新生儿,对外界适应能力差,不良环境因素、感染因素均可造成疾病发生,自2001~2002年对684例的母婴同室新生儿临床观察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母婴同室合适的新生儿护理模式。方法:选择2005年3月住院分娩的79例产妇为对照组,采用护士以照顾者角色为主的传统护理模式;选择2005年4月住院分娩的76例产妇为实验组,采用护士以照顾者与教育者角色兼顾的具有人性化的改良式护理模式。结果:实验组产妇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新生儿日常护理知识(除沐浴外)掌握情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式新生儿护理模式优于传统模式,更适应现代护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