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比较喷砂酸蚀法(SLA)、微弧氧化法(MAO)和喷砂-微弧氧化法(SL-MAO)处理钛植入体表面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黏附和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SLA、MAO和SL-MAO处理钛表面(分别为SLA组、MAO组、SL-MAO组),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表面结构特征。分离培养SD大鼠BMMSCs,采用SEM观察细胞黏附情况,噻唑蓝法定量分析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SLA组钛表面形成微米-亚微米复合多孔,但存在喷砂颗粒残留。 MAO组钛表面形成亚微米级微孔,但无微米级大孔结构。 SL-MAO组不仅能形成微米-亚微米复合多孔形貌,而且喷砂颗粒残留现象减小。 BMMSCs细胞黏附和MTT法增殖试验显示:第1~9天期间,SL-MAO组细胞数量与MAO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O组和SL-MAO组细胞早期黏附和增殖速率均显著高于SLA组( P<0.05)。结论 SL-MAO能在钛植入体表面形成良好的微米-亚微米复合多孔形貌,其复合多级孔结构优于单纯使用微弧氧化处理,在膜层的完整性方面优于传统的喷砂酸蚀处理。在BMMSCs细胞早期黏附和促进细胞增殖方面,SL-MAO相比SLA具有显著优势,与MAO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钛片表面经打磨、喷砂处理后对微弧氧化的影响及其微弧氧化后形态的变化与元素构成.方法将直径为15 mm,厚度1 mm的纯钛钛片根据表面处理方法不同分为四组:机械打磨组(grooved,G)、喷砂组(sandblasted,SB)、打磨微弧氧化组(grooved microarc oxidation,GMAO)和喷砂微弧氧化组(sandblastedmicroarc oxidation,SBMAO).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能谱分析检测钛片表面理化性质.结果(1)钛片在机械打磨和喷砂的基础上,微弧氧化后表面均呈现出火山口状层叠的孔洞;(2)喷砂微弧氧化组较打磨微弧氧化组有更多细小裂纹;(3)微弧氧化能在钛表面形成一层富含钙、磷元素的羟基磷灰石膜结构.结论(1)微弧氧化对打磨和喷砂钛片表面形态有明显的影响;(2)经微弧氧化后钛片表面呈现出的火山口状层叠孔洞,物理学性能上更易于细胞的爬附;(3)微弧氧化在钛表面所形成的一层富含钙、磷元素的羟基磷灰石膜结构,其钙磷比与牙骨质羟基磷灰石中的钙磷比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含钙纳米薄片膜层修饰的双酸酸蚀钛表面并评价其对成骨细胞行为的影响。方法:通过双酸酸蚀和氢氧化钙/双氧水混合溶液水热处理,制备2种含钙纳米薄片膜层修饰的双酸酸蚀钛表面(1 h、6 h处理组)。以大颗粒喷砂酸蚀(SLA)钛表面为对照组,2种含钙纳米薄片膜层修饰的双酸酸蚀钛表面为实验组,观察分析不同钛表面的微形貌和表面元素组成;将MC3T3-E1成骨细胞接种于各组试件表面,研究不同钛表面对成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在双酸酸蚀钛表面制备形成2种形貌均一的纳米薄片膜层结构,均含有微量钙元素。相比于SLA钛表面,2种新型钛表面均有利于MC3T3-E1成骨细胞的黏附和增殖,显著增强成骨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并上调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其中,1 h处理组性能更优。结论:双酸酸蚀钛表面复合含钙纳米薄片膜层能有效促进成骨细胞的黏附、增殖和分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rBMSCs)在微弧氧化处理(micro-arc oxidation,MAO)、喷砂处理(sandblasting)和光滑(smooth)钛片表面的粘附和增殖情况,评价MAO钛片、喷砂处理钛片和光滑钛片之间的生物相容性差别. 方法将钛片分为3组:MAO组,喷砂组及光滑组.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MAO钛片表面形貌特征,能谱分析仪(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EDS)检测其表面主要元素含量.从大鼠股骨骨髓取材并培养rBMSCs,其成骨能力通过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和茜素红染色进行鉴定.3组钛片分别置于3个24孔板内,每孔1片,每板20片.取生长良好的第3代rBMSCs,接种到3组钛片表面,在接种细胞后第1、3、5、7天每组分别取出5枚钛片,1个行扫描电镜观察,另外4个行细胞计数.观察rBMSCs在不同材料表面的粘附、增殖情况.结果 电镜下MAO钛片表面有无数2~10 μm的微孔,能谱分析结果主要元素为钙、磷;rBMSCs经过20 d成骨诱导后ALP染色及茜素红染色阳性,证明rBMSCs有分化为成骨细胞的能力;rBMSCs在MAO钛片表面的增殖优于喷砂组和光滑组.结论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多孔,富含钙、磷元素的MAO钛片表面的粘附及增殖均优于其它组,MAO钛片比喷砂处理钛片和光滑钛片具有更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5.
探讨锌离子注入沉积纯钛进行表面改性后,钛表面改性层化学组成的变化及其对人成骨细胞样细胞系MG-63黏着斑形成的影响。方法 应用全方位离子注入与沉积技术对纯钛试件表面进行锌元素注入沉积,通过X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研究其表面化学组成和各元素的化学结合价态。将人MG-63细胞接种于锌离子注入沉积组和纯钛组钛试件表面,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两组钛试件表面对人MG-63细胞黏着斑形成的影响。结果 XPS全谱图显示锌离子注入沉积后试件由钛、氧、锌和碳元素组成,拟合结果显示钛表面改性层的元素以二氧化钛和氧化锌的形式存在。MG-63细胞培养6 h后,锌离子注入沉积组钛试件表面的黏着斑形成数量比纯钛组钛试件表面多,二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锌离子注入沉积可成功地将锌元素引入纯钛表面形成含有二氧化钛和氧化锌的表面改性层,该层可促进成骨细胞黏附初期黏着斑的形成,提示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方法制备的钛种植体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黏附的影响。方法采用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喷砂和新的粉末注射成形(metal injection molding,MIM)两种方法制备多孔钛种植体。将种植体分为Sm组(光滑组)、Sa组(喷砂组)、M1组(MIM法制备孔隙度为40%)、M2组(MIM法制备孔隙度为60%)4组。将4组种植体与人成骨肉瘤成骨细胞MG63联合培养,从黏附率和黏附形态两个方面进行观察。结果联合培养4 d及8 d后,Sa、M1、M2组黏附率均高于S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组与M1组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M2组与Sa、M1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联合培养8 d后,M2组MG63黏附形态优于其他组,能够伸展完全,伪足较多,附着牢固。结论高孔隙度的MIM方法制备的多孔钛种植体在成骨细胞的黏附率、黏附形态及生长方向各方面均优于喷砂,从而为研究新的多孔钛种植体制备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将钛片随机分成光滑组、双重酸蚀喷砂组、氢氟酸酸蚀喷砂组、微弧氧化组,分别进行不同表面处理。将小鼠成纤维细胞接种于不同钛片表面,MTT 法检测成纤维细胞在不同钛片表面的黏附和增殖情况,并在培养24 h 后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成纤维细胞在试件表面的铺展形态。结果显示细胞黏附情况存在差异(P <0.05),光滑组<氢氟酸酸蚀喷砂组<双重酸蚀喷砂组<微弧氧化组;细胞增殖测试中,微弧氧化组在各时间点都显著高于另外3组。相较其他3种表面处理方法,成纤维细胞能够在经微弧氧化处理的试件表面更好地黏附、增殖。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3种不同储存条件对纯钛SLA表面生物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喷砂加酸蚀的方法在商用二级纯钛钛片上制备SLA表面,并将其置于3种不同环境中储存不同的时间,分组如下:Ⅰ组钛片为常温常压保存;Ⅱ组钛片为真空保存;Ⅲ组钛片NaCl溶液中保存。分别对不同组别钛片的理化性质、生物活性进行比较。结果:三组之中,Ⅲ组中的纯钛SLA表面表面自由能、蛋白质吸附率、MG63成骨细胞的黏附、增殖、ALP活性及表面矿化效果均为最佳,Ⅰ组中的纯钛SLA表面最容易受到C元素的污染,理化性能及生物活性均明显下降。结论:不同储存条件对纯钛SLA表面的理化性质、生物活性具有明显的影响。将处理后的钛片置于NaCl溶液中有利于降低C污染,并促进钛片表面的蛋白质吸附、细胞黏附、增殖与分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纯钛表面制备生物胶原蛋白涂层,并探究其对成骨细胞行为的影响。方法:将Ⅰ型胶原蛋白制成凝胶,并附着于纯钛试件表面形成生物胶原蛋白涂层。以光滑钛表面为对照组,胶原蛋白涂层改性钛表面为实验组。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试件表面微形貌,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分析试件表面元素组成,红外光谱测试仪(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检测试件表面基团,接触角仪检测试件表面亲水性。体外培养MC3T3?E1成骨细胞,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CK?8、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以及Western blot评价钛表面成骨细胞的黏附、增殖和分化能力。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实验组试件表面机械划痕变浅,XPS元素分析和FT?IR检测证实钛表面存在胶原蛋白涂层。接触角测量结果显示,实验组试件较对照组具有更好的表面亲水性。体外细胞实验结果显示,胶原蛋白涂层钛表面能促进成骨细胞的黏附和增殖活性,并上调ALP活性以及成骨相关蛋白Runx2、Osterix和OCN的表达。结论:纯钛表面复合胶原蛋白凝胶涂层改性能增强钛表面亲水性,促进成骨细胞的黏附、增殖和分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采用微弧氧化技术在钛表面注入钙、磷离子进行表面改性及其对成骨细胞早期附着和铺展的影响。方法 在含有钙、磷离子的电解液中对钛试件进行微弧氧化处理,通过X射线能谱分析测试电解液中的Ca2+、PO43-浓度及电压、占空比、频率等电参数对形成的表面陶瓷膜中钙、磷离子含量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陶瓷膜表面形貌,通过剪切粘结试验测试陶瓷膜与钛基体的结合力。将成骨样细胞MC-3T3-E1接种于试件表面进行培养来观察陶瓷膜对细胞附着的影响。结果 微弧氧化处理在钛试件表面形成了一层TiO2陶瓷膜,表面均匀分布着2~10μm的微孔,陶瓷膜内含有钙、磷成分且钙、磷含量和电解液中的Ca2+、PO43-浓度成正比,随着电压、占空比的升高而增加,随着频率的升高而减少。TiO2陶瓷膜与钛基体的平均结合力为22±3MPa。陶瓷膜促进了成骨细胞在其表面早期大量附着并形成良好的细胞形态。结论 微弧氧化处理可在钛表面获得了一层与基体结合紧密、表面粗糙多孔、含有Ca2+、PO43-离子的TiO2陶瓷膜,并可通过电参数及电解液配方调整来控制钙、磷的含量,提高了钛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1.
钛种植体表面微弧氧化生物改性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探讨采用微弧氧化技术对钛种植体进行表面生物改性,在提高耐磨性、耐腐蚀性的同时,改善材料的生物活性. 方法:配制适当的电解液,试件经预处理后进行微弧氧化处理. 用扫描电镜(SEM)观察陶瓷膜层的表面形貌及横截面形态,用X射线衍射(XRD)仪和X射线能谱(EDX)分析膜层的成分和元素分布,并观察不同电压对膜层性能的影响. 结果:电镜观察表明微弧氧化处理在纯钛试件表面形成了内层致密、外层多孔得的陶瓷膜. 能谱分析证实陶瓷膜由Ti, Ca, P, O 4种元素组成,Ca, P, O元素主要存在于陶瓷膜层,靠近钛基体处的含量极微. Ca, P元素从外向内含量逐渐减少,成梯度变化. X射线衍射表明陶瓷膜由金红石相的TiO2和锐钛矿相TiO2组成. 随着电压的升高,陶瓷膜表面微孔的孔径变大,陶瓷膜内的Ca, P元素含量亦随之升高. 本研究最终使陶瓷膜内的Ca含量达到16%,Ca/P比约为1.67,与骨组织的Ca/P比非常接近. 结论:通过微弧氧化处理在纯钛试件表面形成了内层致密、外层多孔,含适当钙/磷配比的TiO2陶瓷膜,在提高材料耐磨性、耐腐蚀性的同时,提高了生物活性,因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微弧氧化工艺处理纯钛种植体构建粗化、活化的种植体表面,并对其表面形态和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将纯钛种植体在一定电压和电解液配方中经过微弧氧化处理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分析(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观察微弧氧化处理后的纯钛种植体表面的结构和形态特征。【结果】经过微弧氧化处理后的钛种植体表面含有丰富的钙磷元素,其中Ca/P和Ca/Ti比例分别是1.73和0.76。氧化膜与基体结合紧密(64.5&#177;2.2)MPa,表层氧化膜明显可见许多胞状孔穴凹陷,疏松多孔,靠近钛基体的较表层致密,而且表面主要有晶红石,锐钛矿存在,具有较高的表面能。【结论】利用微弧氧化技术处理纯钛种植体后可以得到富含钙磷元素,表面疏松多孔,与基体结合牢固,具有一定梯度的、与基体结合牢固的表面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电化学两步阳极氧化法在钛表面制备纳米管,光滑纯钛作为对照组,通过场发射电镜、X射线能量色散谱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分析试件表面微观形貌、元素组成和三维形貌并计算粗糙度。体外培养小鼠骨髓间质干细胞( BM-SCs)进行生物活性的测定。结果显示在钛表面制备出有序的双层蜂窝状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纳米管的表面由钛和氧元素组成,纳米管组粗糙度值大于光滑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米管组试件促进了BMSCs的黏附、增殖和分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纯钛超声微弧氧化载杜仲提取物复合生物膜层对纯钛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方法:以纯钛超声微弧氧化(Microarc oxidation,MAO)为空白对照组A组,Ti-MAO-多巴胺为实验组B组,Ti-MAO-多巴胺-杜仲提取物绿原酸为实验组C组。扫描电镜观察3组种植体与周围骨组织结合的膜层的表面形貌及能谱分析,锥形束投照计算机重组断层影像设备(Cone beam CT,CBCT)从三维角度观察钛植入体与周围骨组织结合情况。结果:通过CBCT三维观察其骨结合情况效果最好的为8周时的C组,B组优于A组。通过扫面电镜、能谱、分析出8周的效果优于4周和2周,且C组效果最好,B组次之。结论:纯钛经超声微弧氧化-多巴胺-杜仲提取物改性获得复合生物膜层后,具有更佳的生物相容性,促进其骨结合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纯钛种植材料表面氧化膜化学改性,使其活化富含羟基。方法纯钛材料经过化学处理后(NaOH或H2O2)再低温热水陈化2d。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方法对钛表面的形貌、组成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考察改性后钛表面对大鼠成骨细胞生物学影响。结果钛表面改性后呈多孔结构,热水陈化使表面氧化膜转化为富含羟基的二氧化钛层,改性后钛表面能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结论化学处理后再热水陈化形成的钛表面氧化膜有良好的生物活性,表面富含的羟基可作为固定生物大分子的位点。  相似文献   

16.
近β钛合金表面微弧氧化处理对成骨细胞早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微弧氧化(MAO)方法对近β钛合金Ti-5Zr-3Sn-5Mo-15Nb(TLM)表面处理后对成骨细胞早期行为的影响.方法:用脉冲直流电源在两个不同电压下对TLM表面进行微弧氧化处理,并用电镜观察试样表面形貌. MTT方法检测成骨细胞增殖,用商业试剂盒检测总蛋白合成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结果:微弧氧化处理可以在TLM表面形成一层多孔生物活性氧化层,其形貌与微弧氧化电压有关,低电压时形成的孔洞结构较小,高电压时形成的孔洞结构较大. 成骨细胞在微弧氧化表面的早期增殖(24,72,120 h)及7 d细胞总蛋白合成明显高于抛光表面,且细胞在高电压微弧氧化表面的增殖优于低电压表面. 而培养7 d后微弧氧化表面的细胞ALP活性明显低于抛光表面,且高电压表面的最低.结论:微弧氧化处理改变了TLM表面形貌以及其它特性,从而促进成骨细胞在其表面的增殖及合成分泌活性,但抑制其ALP活性. 不同电压下形成的不同微弧氧化形貌对成骨细胞的早期行为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3D打印技术打印多孔钛合金支架,研究其表面微弧氧化(MAO)/碱处理并加载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肽涂层对前成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方法 设计并打印3D多孔钛合金支架,对其进行不同表面处理后分为MAO组、MAO/碱处理(MN)组、MAO/碱处理加载RGD肽(MNR)组,另设空白对照组。检测各组多孔钛合金支架的弹性模量,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各组多孔钛合金支架表面微观结构,能谱分析仪(EDS)检测各组多孔钛合金支架表面元素构成,接触角测量仪检测各组多孔钛合金支架表面水滴接触角大小。将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细胞)与各组支架共培养,CCK-8法检测各组多孔钛合金支架表面细胞增殖活性,Live/Dead细胞染色法检测各组多孔钛合金支架的生物相容性,细胞黏附实验观察各组细胞在多孔钛合金支架表面黏附情况,采用碱性磷酸酶(ALP)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ALP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桥素(OPN)和骨钙素(OCN)mRNA表达水平。 结果 3D打印多孔钛合金支架的弹性模量为(1.17±0.62) GPa。SEM观察,MAO处理后的多孔钛合金支架表面呈现火山口样形貌,碱处理后出现细小裂纹并呈现纳米级鱼鳞结构,加载RGD肽涂层的多孔钛合金支架表面观察到散在的RGD颗粒。EDS检测,MNR组支架表面RGD涂层成功加载。接触角测量仪检测,多孔钛合金支架表面接触角MAO组>MN组>MNR组。CCK-8法,培养第1、3和5 天时3组细胞增殖活性均呈增长趋势,培养第3和5 天时各组细胞增殖活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ive/Dead细胞染色,3组支架均具备良好的体外相容性。细胞黏附实验,共培养48 h后,MNR组细胞数量和形态伸展均优于MAO组和MN组。培养第7天时,与MAO组比较,MNR组细胞ALP活性明显升高(P<0.01),培养第14天时3组细胞ALP活性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RT-qPCR法检测,培养第7天时,与空白对照组和MAO组比较,MN组和MNR组细胞中Runx2和OPN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MNR组细胞中OCN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培养第14天时,MAO组、MN组和MNR组细胞中Runx2和OPN mRNA表达水平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MAO组、MN组和MNR组细胞中OCN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 结论 3D打印多孔钛合金支架具有与人体骨组织匹配的弹性模量,支架表面MAO/碱处理并加载RGD肽涂层对MC3T3-E1细胞无毒性且对其成骨分化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紫外光照射对老化TiO2纳米管表面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两步阳极氧化后的钛片避光保存8周,使其充分老化,紫外光照射48 h;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接触角测量仪分析新鲜、老化及紫外光照射组钛片表面微观结构、化学元素和接触角变化;以小鼠骨髓未分化间充质干细胞( MSCs)为细胞株,检测各组钛表面对细胞黏附、增殖及分化的影响,评价各组间生物学差异。结果 FESEM显示紫外光照射未改变钛表面TiO2纳米管形态, XPS结果显示老化组表面C元素含量显著增高,经紫外光照射后恢复到新鲜组水平,接触角检测显示老化组表面呈疏水性,紫外光照射组表面成超亲水性。体外细胞学实验显示,紫外光照射后钛表面有利于细胞黏附、增殖和分化。结论紫外光照射可去除钛表面碳氢化合物污染,提高表面亲水性,延缓时间因素造成的TiO2纳米管表面的生物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含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包裹的硫化银存储液对纯钛表面特性及成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纯钛试件经打磨清洗后分为4组,分别置于空气、生理盐水、BSA溶液、牛血清白蛋白包裹的硫化银溶液(BSA?coated Ag2S solution,Ag2S@BSA)中保存2周后,采用扫描电镜、X线能谱仪和光学接触角仪分析纯钛表面特性的变化;将MC3T3?E1成骨细胞接种于各组钛片表面,观察成骨细胞的黏附、增殖和分化行为。结果: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结果显示,各组钛表面微形貌无明显差异,空气存储后未见明显改变,经生理盐水存储后钛表面散在分布氯化钠晶体,经BSA溶液存储后含碳有机物增加,经Ag2S@BSA存储后钛表面均匀吸附含硫和银元素的纳米颗粒。与其余3种存储方式相比,Ag2S@BSA溶液存储可显著减小钛表面水接触角,增大表面能,显著促进成骨细胞的黏附、增殖和成骨功能蛋白表达。结论:Ag2S@BSA存储液能优化钛表面特性,增强其成骨活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两种表面改性方法(磁控溅射和多弧离子镀)制备的氮化钛涂层对纯钛表面粘性放线菌黏附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相同规格的纯钛试件72片随机分为抛光对照组、磁控溅射TiN涂层组、及多弧离子镀TiN涂层组三组各24片,在其表面黏附粘性放线菌,用菌落形成单位计数法统计分析各组的细菌黏附量.结果 多弧离子镀TiN涂层组,磁控溅射TiN涂层组均与对照组粘性放线菌黏附量之间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方法涂层后,纯钛表面粘性放线菌黏附量明显减少,而这两种表面改性组之间粘性放线菌黏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控溅射和多弧离子镀两种改性方法形成的纯钛表面氮化钛层减少了粘性放线菌在其表面的黏附,且这两种改性方法之间对粘性放线菌黏附的影响无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