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侵袭性胸腺瘤的CT表现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侵袭性胸腺癌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报道5例经病理证实侵袭性胸腺瘤,着重分析CT尤其HRCT分期及表现。结果:HRCT分析:Ⅰ期:包膜完整,无包膜的镜下侵犯;Ⅱ期:肿瘤穿过包膜侵及纵隔脂肪或胸膜;Ⅲ期:侵及心包、大血管或肺;Ⅳ期:胸膜、心包种植或淋巴、血行转移。HRCT主要表现为前纵隔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边缘不规则,侵厦心包、大血管、肺及胸膜。结论:HRCT能清晰显示胸膜、心包和肺实质侵犯,对病变范围进行可靠评价,进行准确分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T对恶性胸腺瘤的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胸腺瘤的CT表现,并根据侵袭性胸腺瘤(I型)和胸腺癌(Ⅱ型)的分型,作对比分析。结果恶性胸腺瘤沿纵轴爬行生长,易侵犯邻近器官,形态不规则,肿瘤密度不均匀等。Ⅱ型易纵隔淋巴结及胸外转移,I型可合并自身免疫疾病及胸膜种植。结论CT扫描对恶性胸腺瘤的诊断和分型具有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侵袭性胸腺癌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报道5例经病理证实侵袭性胸腺瘤,着重分析CT尤其HRCT分期及表现。结果:HRCT分析:Ⅰ期:包膜完整,无包膜的镜下侵犯;Ⅱ期:肿瘤穿过包膜侵及纵隔脂肪或胸膜;Ⅲ期:侵及心包、大血管或肺;Ⅳ期:胸膜、心包种植或淋巴、血行转移。HRCT主要表现为前纵隔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边缘不规则,侵及心包、大血管、肺及胸膜。结论:HRCT能清晰显示胸膜、心包和肺实质侵犯,对病变范围进行可靠评价,进行准确分期。  相似文献   

4.
胸腺瘤的CT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胸腺瘤的CT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胸腺瘤病人行常规CT检查,并对其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51例(89.5%)病灶发生在前上和(或)前中纵隔;肿瘤心脏大血管接触面(MCI)表现为凸出型者12例,全部为良性胸腺瘤;MCI表现为灌铸型者21例,全部为恶性胸腺瘤,无法完全手术切除.结论:胸腺瘤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可为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张小鸽  梁娜  邓珍萍  贺平 《西部医学》2009,21(12):2090-2092
目的探讨胸腺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胸腺瘤,对其CT平扫及增强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非侵袭性胸腺瘤13例,瘤体边缘规则,密度均匀,无纵隔胸膜和心包受侵征象。侵袭性胸腺瘤12例,瘤体边缘不规则,与心脏血管接触面大,脂肪间隙消失,有不同程度纵隔铸形改变;其中10例胸膜和心包受侵、增厚;9例有胸水和心包积液;2例侵入肺内;2例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腺癌1例,瘤体沿纵隔血管间隙侵润生长,伴纵隔淋巴结和胸膜转移。结论CT能清晰显示胸腺瘤形态和内部结构及周围侵犯情况,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腺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胸腺瘤患者结合病理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患者中,非侵袭性胸腺瘤16例,边界均较为清晰,内部密度较均匀,实质部分呈轻度较均匀强化;侵袭性胸腺瘤9例,边界均欠清晰,可见不同程度胸膜和/或心包膜增厚、受侵,其中6例内部密度欠均匀,实质部分呈轻-中度强化。结论CT对胸腺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胸腺瘤是最常见的纵膈肿瘤之一[1],多发生在心脏与大血管交界处,或者升主动脉前方.病理学将胸腺瘤分为上皮细胞瘤、淋巴细胞瘤(胸腺细胞瘤)和混合性细胞瘤,根据组织学表现不能可靠的区分胸腺瘤的良恶性,确定胸腺瘤良恶性通常依据肿瘤的侵犯范围.侵袭性胸腺瘤按病理分为3期:I期肿瘤限于胸腺内,II期肿瘤穿透包膜至胸腺周围脂肪内但尚未侵及周围器官,III期肿瘤穿透胸腺包膜并侵入相邻组织及器官[2].对1999年以来8例经X线胸片及CT扫描最后诊断为侵袭性胸腺瘤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CT在前列腺癌诊断及临床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病理证实前列腺癌的CT表现,平扫9例,平扫 增强37例.结果:46例前列腺癌中CT表现前列腺正常4例,增大42例;前列腺内局限性病灶15例,病灶结节状、肿块状外突31例;钙化8例,浸入精囊、膀胱、盆腔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各19,25,6及4例,3例误诊为膀胱癌.CT分期对C/D期的总准确率为73%.结论:CT在前列腺癌的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能发现和显示病变,确定病变侵犯范围,了解有无远处转移,对肿瘤术前分期,选择治疗方案及预后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多层螺旋CT扫描评价胸腺瘤侵袭与否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5例临床诊断为胸腺瘤的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进行对照观察。结果非侵袭性胸腺瘤9例,侵袭性胸腺瘤16例,MSCT对两者的鉴别主要根据肿瘤的大小、边缘、肿瘤与心脏大血管的接触面、其间的脂肪线,以及胸膜和心包的改变。结论MSCT对胸腺瘤侵袭性与非侵袭性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回顾性分析了30例胸腺病变的CT 表现,其中胸腺瘤 23例,胸腺囊肿 3例、胸腺增生 4例。全部病例经手术病理证实。CT 检查显示病变的阳性率达 96.6%,诊断符合率 90.0%。此外,重点讨论了胸腺肿块分型以及胸腺癌与重症肌无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螺旋CT影像资料。结果5例病例均为女性,肿瘤平均直径为4cm。影像学表现为胰腺的囊实性肿块,部分病例可见斑点状钙化;增强肿瘤实性成份强化,且呈持续强化,囊性成份无强化,无胰胆管扩张。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多发于年轻妇女,螺旋CT检查有相对特征性的表现,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资料。结果肿瘤最长径3~14cm,平均8.5cm。2例肿瘤以囊性成分为主,1例实、囊成分比例相仿;3例以实性成分为主。CT增强扫描门静脉期肿瘤强化略高于动脉期,呈渐进性强化,但其强化程度均低于正常胰腺组织。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特征并注意与无功能胰岛细胞瘤、黏液性囊性瘤或癌等鉴别,可在术前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胰腺癌与反复发作性胰腺炎的临床及CT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秀梅 《重庆医学》2011,40(28):2833-2835
目的分析胰腺癌与反复发作性胰腺炎的临床及CT征象,旨在提高对胰腺癌的认识,减少胰腺癌的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0年8月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3例胰腺癌(胰腺癌组)与21例反复发作性胰腺炎(胰腺炎组)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1)胰腺癌组与胰腺炎组入院时及24 h后查血清淀粉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胰腺癌组CT表现多为胰腺局限性增大并肿块状或结节状持续弱强化,胰腺炎组多表现为非肿块不均匀性弱强化。(3)胰腺癌组6例与胰腺炎组8例胰管扩张,胰腺癌组5例扩张胰管于病变区突然中断,胰腺癌组1例与胰腺炎组8例扩张胰管贯通病变区(P<0.05)。(4)胰腺癌组8例与胰腺炎组2例胰周淋巴结增大(P<0.05),胰腺癌组6例出现胰周血管改变,胰腺炎组无胰周血管改变。结论胰腺癌与反复发作性胰腺炎酶学改变相似,不具鉴别价值;胰腺癌与反复发作性胰腺炎CT征象各有特点,CT检查能为两者鉴别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螺旋 CT 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19例,所有病例均行 CT 平扫及增强双期或三期扫描,2例行 CTA 后处理重建。结果19例小肠间质瘤中,2例位于十二指肠,6例位于空肠,10例位于回肠,1例多发位于空、回肠。良性3例,潜在恶性1例,恶性15例。全部19例 CT 表现为向肠腔外生长的肿块。良性者,平扫密度均匀,边缘清晰,可见轻度均匀强化。恶性者,平扫肿块边缘清晰12例,4例边缘模糊,增强扫描见轻至中度强化14例,明显强化2例,2例肿块内可见粗大的供血血管。多数内见无强化坏死区,坏死区呈偏心性且达边缘6例,坏死囊变明显呈囊肿样及肿块内出现气体、液平面各1例。结论螺旋 CT 对于小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的评估都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病原菌引起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高分辨CT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本院2011年10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0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高分辨CT检查,分析不同感染分类患者的CT表现特点。结果共分离出真菌50例,其中曲霉菌28例(56.00%),隐球菌10例(20.00%),毛霉菌7株(14.00%),念珠菌5株(10.00%),不同病原菌引起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CT征象具有不同的表现。结论高分辨CT对不同病原菌引起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起到一定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r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是一类独立的来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非定向分化的肿瘤,以往常被误诊为平滑肌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随着免疫组织化学电镜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人们对其研究不断深入.作者回顾性分析11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CT资料 ,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r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是一类独立的来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非定向分化的肿瘤,以往常被误诊为平滑肌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随着免疫组织化学电镜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人们对其研究不断深入.作者回顾性分析11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CT资料 ,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 CT对胸腺瘤与胸腺增生的诊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 16例胸腺瘤与 5例胸腺增生的临床和 CT资料 ,分析病变的部位、形态、边界及增强后的 CT表现并与手术结果做对照分析。结果 :胸腺瘤在 CT图像上表现为前纵隔内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 ,边界清楚 ,增强后常均匀强化 ,病灶较大合并囊性坏死区域不强化。胸腺增生在 CT图像上表现为胸腺弥漫性增大 ,密度增高 ,但维持正常形态 ,与纵隔轮廓保持一致 ,增强后略强化。结论 :CT对胸腺瘤及胸腺增生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前纵隔胸腺区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表现.方法 对9例病理证实的胸腺原发性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分析总结,并与病理对照.结果 胸腺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主要征象如下.部位:肿块局限于胸腺1例(11.1%)或以胸腺区为主8例(77.8%);大小形态,直径>5 cm的分叶状肿块7例(66.7%);肿瘤侵犯情况:包括胸部大血管、心包、邻近肺组织和胸壁等毗邻的结构,或压迫气管和食管8例(77.8%,),肿瘤内坏死5例(55.6%).心包积液5例(55.6%),胸膜腔积液2例(22.2%);仅伴有单一的其他结外脏器受侵,且直径小于胸腺肿块2例(22.2%);除胸腺区域内淋巴结肿大外,本组9例不伴有其他部位淋巴结肿大.结论 CT在胸腺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断中的主要价值在于肿瘤定位,尤其是评价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当CT发现<40岁患者发现前上纵隔巨大分叶状肿块,压迫、侵犯毗邻的结构且不伴有其他部位淋巴结肿大,增强后呈均匀渐进性强化等特征时需考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