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两种剂量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CEC)、血清脂联素和内皮祖细胞(EPCs)水平的影响.方法 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者122例,所有患者由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并行PCI治疗.按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A组与B组,每组61例.2组患者在行PCI治疗后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加用阿托伐他汀40 mg,B组加用阿托伐他汀80 mg.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时采集其空腹肘静脉血,检测hs-CRP、血脂联素、空腹胰岛素(FIN)及空腹血糖(FPG)水平,并计算出CEC细胞数所占百分比、EPCs数量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治疗后12周,2组患者的hs-CRP和CEC水平均降低,且B组患者的各项检测指标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脂联素水平均上升,其中B组的升高程度有效于A组(P<0.05);2组患者的EPCs数量均增加,且B组的增加程度高于A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指标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2组患者的FIN、FPG水平及HOMA-IR指数均下降,且B组患者的下降幅度要大于A组,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CI术后应用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可促进损伤血管的修复,降低患者体内的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有效地控制了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新荣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5):2077-2078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对1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晚间顿服,1次/d,连服1月。观察两组的疗效、TC、TG、LDL.C的含量改变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观察组显效率61.2%,有效率90.6%,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43.5%和77.6%。阿托伐他汀治疗后患者TC、TG以及LDL—C的含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而HDL-C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其效果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阿托伐他汀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清一氧化氮、丙二醛及超氧化物岐化酶的影响。方法 对住院确诊为UA的患者按随机原则分别入选: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方法,但不接受他汀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测定两组治疗前后6个月一氧化氮、丙二醛及超氧化物岐化物酶的变化。结果 两组血脂水平下降的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可升高血清一氧化氮浓度(4.5±1.6)vs(5.6±1.9),超氧化物岐化酶浓度(106±12)vs(123±15),降低丙二醛浓度(2.7±1.3)vs(1.9±0.9)。结论 UA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可改善一氧化氮等参与血管舒缩功能的血管活性物质浓度,从而有利于改善心肌供血。  相似文献   

4.
王玉霞  徐长波  李学强 《中国医药》2011,6(10):1165-1167
目的 评价早期阿托伐他汀强化疗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疗效。方法 116例UA患者完全随机分为2组,阿托伐他汀40 mg/d组63例,给予阿托伐他汀钙40 mg/d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d 组53例,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口服,用药时间均为2周。2组其他治疗措施相同。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和心电图、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脂改变情况。结果 用药2周后,阿托伐他汀40 m/d组显效28例(44.4%)、有效30例(47.6%)、无效3例(4.8%)、加重2例(3.2%);阿托伐他汀10 mg/d组显效7例(13.2%)、有效8例(15.1%)、无效28例(52.8%)、加重10例(18.9%)。2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疗效方面,阿托伐他汀40 mg/d组显效26例(41.3%)、有效32例(50.8%)、无效4例(6.3%)、加重1例(1.6%);阿托伐他汀10 mg/d组显效6例(11.3%)、有效10例(18.9%)、无效26例(49.1%)、加重11例(20.8%)。2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40 mg/d组治疗前后hs-CRP水平分别为(8.97±3.72)、(4.26±1.08) mg/L;阿托伐他汀10 mg/d组则分别为(9.13±3.58)、(6.10±1.67) mg/L。2组hs-CRP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阿托伐他汀40 mg/d组治疗前后比较下降更明显,治疗后组间hs-CRP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40 mg/d组发生心脏事件2例,均为急性心肌梗死。阿托伐他汀10 mg/d组发生心脏事件11例(20.7%),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0例,心源性猝死1例。阿托伐他汀40 mg/d组总缺血事件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10 mg/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早期阿托伐他汀强化疗法治疗UA,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预后,且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傅嬿 《中国药业》2013,22(1):89-9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医院心内科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确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2例。两组患者均予吸氧、卧床休息、严密监护。对照组予硝酸盐、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剂以及钙通道拮抗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阿托伐他汀8~10 mg/d,每日睡前1次,疗程8周,根据病情变化调整剂量。比较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组40例,显效22例,有效1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对照组40例,显效15例,有效1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1%;治疗组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有明显的调脂作用和广泛的非调脂作用,可以防止动脉粥样斑块的进展,可恢复血管内皮功能,可抑制斑块中炎症反应及稳定易损斑块,其显著的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治疗效果确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对1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4例,观察组常规治疗加阿托伐他汀40mg/d,对照组常规治疗加阿托伐他汀20mg/d,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心绞痛症状缓解明显(P〈0.05),心电图缺血改善明显(P〈0.05),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持续时间缩短(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效果更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能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缓解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与观察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于本院进行诊治的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30例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加阿托伐他汀组)30例,然后检测与比较两组的血小板活化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活化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治疗后1、2、4周观察组的血小板活化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显著地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小板活化指标表达情况,因此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作用。  相似文献   

9.
吴中生 《海峡药学》2012,24(4):199-200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和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将1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照随机对照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治疗组(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连续治疗2个月.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及血脂水平进行分析,同时计算两组临床总有效率.结果 ①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hs-CRP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TC、TG、LDL-C显著下降(P<0.05),HDL-C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7.67% VS 71.23%,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血脂水平和hs-CRP炎症因子水平,从而使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阿托他汀辅治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4例UAP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2例,2组均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观察2组临床疗效,通过心电图等检查,比较2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结果研究组显效率为77.4%高于对照组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均少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心绞痛持续时间均短于治疗前,且研究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减少UAP患者血脂含量,有效稳定斑块,降低心血管事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美托洛尔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4月—2014年4月总后勤部广州离职干部休养所门诊部收治的老年不稳定心绞痛患者8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片,2片/次,2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片,1片/次,2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治疗后,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及发作频率。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1%、6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均明显少于治疗前,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这两个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均明显高于同组治疗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SV、EF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美托洛尔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不稳定心绞痛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降低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可舒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7月在天津市宁河区医院就诊的8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全部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有42例。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心可舒片,4片/次,3次/d。两组患者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改善、血脂、血液流变学、血清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76.19%、92.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61.90%、69.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均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FIB、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C-反应蛋白(CRP)、内皮素-1(ET-1)、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均明显降低,一氧化氮(NO)水平明显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血清因子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可舒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减轻心绞痛症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提高血管内皮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2月泸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注射用红花黄色素,100 mg加入到250 m L生理盐水中,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心电图疗效,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炎性指标及血脂指标的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6.74%、95.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心电图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39.53%、65.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心绞痛疼痛程度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s-CRP、TNF-α及IL-6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C、TG及LDL-C显著降低,而HDL-C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临床症状,减轻炎症反应,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赖冉 《齐鲁药事》2012,31(9):539-542
目的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以"阿托伐他汀"、"不稳定心绞痛"为关键词对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2001~2011年的文献进行检索,利用RevMan 5.0软件进行合并效应和异质性分析;文献同质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否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临床疗效的效应尺度用机会比OR(Odds Risk)和95%的可信区间(95%CI)表示,血脂变化的效应尺度用加权均数差(WMD)和95%的可信区间(95%CI)表示;用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临床疗效采用有效和无效两种结果。结果临床疗效的OR合并值为6.45,95%的可信区间为4.54~9.15;TC、LDL-C、HDL-C、TG的合并WMD分别为-1.03、-0.89、0.13、-0.4,95%的可信区间分别为-1.31~-0.75、-1.15~-0.63、0.02~0.24、-0.58~-0.21。结论研究显示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心绞痛临床疗效明显;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液中TC、LDL-C、TG的浓度,升高HDL-C的浓度,改善患者血脂异常状,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月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心内科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3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首剂量300 mg/次,以后75 mg/次,1次/d;同时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次,1次/d。治疗组口服替格瑞洛片,首剂量180 mg/次,以后90 mg/次,2次/d,瑞舒伐他汀钙片的用法用量同对照组。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电图疗效、临床疗效,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 BNP)、血小板聚集率(MPA)、血小板反应指数(PRI)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67.92%、86.79%,两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69.81%、88.68%;两组心电图总有效率和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显著减少,每次心绞痛持续时间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缩短,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G、TC、LDL-C、hs-CRP、IL-6、NT-pro BNP、MPA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患者症状改善明显,不良反应较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措施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脂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脂各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嗉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2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和一般抗血小板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疗效。方法44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组和一般抗血小板治疗组。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组(221例)联合应用氯吡格雷(75 mg,qd)和阿司匹林(100 mg,qd),一般抗血小板治疗组(224例)应用阿司匹林(100 mg,qd)。以死亡、心肌梗死、需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作为主要终点。共随访2年。结果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组13例(5.9%)达到主要终点,一般抗血小板治疗组36例(16.1%)达到主要终点。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组主要终点发生率低于一般抗血小板治疗组(P<0.01)。结论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可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利脑心片联合替格瑞洛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3年2月在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治疗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8例)和治疗组(48例)。对照组患者口服替格瑞洛片,首次负荷剂量180 mg,之后剂量改为90 mg/次,2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利脑心片,3片/次,3次/d。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小板反应指数(PRI)、腺苷二磷酸诱导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凝块强度(MAADP)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79.17%(P<0.05)。治疗后,两组PRI、MAADP、CRP、MCP-1、MMP-9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利脑心片联合替格瑞洛治疗不稳定心绞痛安全有效,可有效降低血栓形成风险,且不增加出血风险,改善体内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1次/晚和曲美他嗪20 mg、3次/d 治疗。比较两组心绞痛缓解情况、心电图改善情况及血液流变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血浆黏度)及血管内皮功能(内皮素、一氧化氮、肱动脉血流介导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心绞痛症状缓解总有效率为74.5%,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55.3%,观察组分别为93.6%、80.9%,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425,P =0.011;χ2=7.050,P =0.008)。治疗前,两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内皮素、一氧化氮、肱动脉血流介导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0.289,P =0.774;t =0.218,P =0.828;t =0.382,P =0.703;t =0.616, P =0.540;t =1.096,P =0.276;t =0.221,P =0.825;t =0.406,P =0.685),治疗后,两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内皮素均明显下降(对照组:t =6.180,P <0.01;t =10.002,P <0.01;t =4.532,P <0.01;t =4.303,P <0.01;t =4.239,P <0.01;与观察组:t =15.108,P <0.01;t =14.798,P <0.01;t =7.653,P <0.01;t =7.981,P <0.01;t =8.461,P <0.01),而一氧化氮、肱动脉血流介导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则明显升高(对照组:t =3.627,P <0.01;t =4.833,P <0.01;与观察组:t =9.945,P <0.01;t =9.707, P <0.01),且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8.750,P <0.01;t =4.388,P <0.01;t =3.415,P <0.01;t =5.132, P <0.01;t =3.052,P =0.003;t =5.754,P <0.01;t =4.503,P <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有助于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